【博之美物】古代的「身份證」——符牌

2020-12-23 騰訊網

【博之美物】

古代的「身份證」——符牌

漢代銅虎符

白玉章

我國古代並沒有身份證,但卻有兩樣與身份證相似的證件,那就是符牌與傳信。相比較而言,符牌側重於表明身份,傳信側重於準入通行。

在張掖市山丹縣艾黎捐贈文物陳列館裡珍藏有眾多「符牌」,它們形制各異,有漢代調兵遣將之兵符,唐代官員顯示身份地位之隨身佩符、羽林禁軍驗證身份之龜符,亦有西南少數民族官員使用的符牌和西夏時期外交遣使、傳遞信息所用符牌,其代表的歷史特點明顯,蘊含的歷史信息完整,為研究漢代、唐代、元代和西夏時期的政治特點、典章制度、軍事體制及少數民族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追溯符牌的歷史,它曾是我國古代朝廷傳達命令、調兵遣將、任命官員、賞賜功臣、通行關隘、表明身份以及用於各種軍政、經貿、傳驛、查驗等事務的一種憑證信物。用金、銅、玉、角、竹、木、鉛等各種不同原料製成,使用時雙方各執一半,合符以驗真假。符牌在不同時期其名稱和形制及作用亦不盡相同,經過歷代相襲沿用,規制完善,符牌制度也成為我國古代的一項重要典章制度。

符牌起源於我國古代夏商時期玉制禮器「牙璋」,後經過衍生發展,又稱「符節」「符牌」「牌符」等。春秋戰國時期,牙璋逐步發展成為兵符而使用。《周禮·春官·典瑞》云:「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辯證》云:「牙璋,判合之器也,當於合處為牙,如今之合契。牙璋。牡契也,以起軍旅,則其牝宜在軍中,即虎符之法也。」

關於「符」的記載最早出自《史記·五帝》:「軒轅氏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符制起於此。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從竹付聲。」介紹了其功能為信物憑證,可見符牌即信牌之意,其功能為信物憑證。

秦漢時期,符牌主要用於軍事行動,即為調兵之「虎符」;隋唐時期,符牌形制幾經變化,出現魚符、兔符和龜符;宋元以後,符牌制度日趨完備,不僅用作調兵遣將,而且將其作為嚴格、系統的識別標誌,融入古代政權的管理體系之中。符牌經過逐步發展演變,其形制、功用可謂多種多樣,以符牌的不同屬性劃分有不同的種類,如按符牌的材質劃分有金牌、銀牌、玉牌、銅牌等;按符牌的形制分有虎符、魚符、龜符等;按符牌的形狀劃分有長形牌、圓牌、方牌等;按符牌的使用領域劃分有象徵職位級別的腰牌、節制兵馬的兵符、守衛皇城安全的門符、用於信息傳遞的信牌、用於交通管理的驛符等。隨著社會的發展,符牌的使用逐漸由單純的軍事政治領域擴大到其他如郵傳驛遞、經濟貿易等領域。

1

漢代銅虎符

通長9.5釐米。銅鑄,兩半相同合在一起,呈臥虎式,虎頭平視,尾上翹,合符內側有三個卯榫符合。虎符銘文清晰,做工精細,造型優美。虎背部兩半有錯銀篆書銘文:「與長社太守」「為虎符左二」。

虎符,亦稱兵符,因做成伏虎狀,故名。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動軍隊所用的憑證。《後漢書·杜詩傳》:「舊制發兵,皆用虎符。其餘徵調,竹使而已。」後遂以「分虎竹」謂官拜郡守。應劭曰:「銅虎符第一至第五,國家當發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聽受之。」顏師古曰:「與郡守為符者,謂各分其半,右留京師,左以與之。」從以上記載和目前所發現的虎符看,漢代虎符皆為銅質,皆為發兵時所用,為左右兩半。

漢代的虎符銘文特徵明顯,王國維根據傳世的漢代虎符其銘文歸納了幾點:今傳世漢虎符,其文皆云:「與某郡國或太守為虎符」;漢符傳世者,其文刻於脊上,合而後可讀;「今傳世漢符肋下皆有『某郡左幾或某國右幾』,皆數字」;「今傳世漢符皆系錯銀。」考古學家羅振玉認為:「漢符『與』上無字、又『與』上加朝代,新莽諸符皆然。」學者陳直先生在《漢書新證》中考證說:「漢代虎符,有兩種情形,與諸侯王者,或稱『漢與』(阜陵王虎符)或僅稱『與』(泗水王虎符),與郡守者皆稱『與』。如阮氏稽古齋鐘鼎欵式卷十,七頁,有『與南郡守為虎符,南郡左二』是也」。從目前所見虎符來看,以上是漢符所共有的特點,銘文字體為篆書。其格式為:「與××(侯、郡守、太守)為虎符」,肋文與脊文同向,格式為「××左(右)一、二、三、四、五」等字樣,文字完整。

山丹縣艾黎捐贈文物陳列館館藏的「長社太守虎符」,其不同之處在於銘文只有脊文無肋文,但其銘文特點與上述相符,因而推斷當為漢代虎符無疑。《漢書·文帝紀》載:「二年(前178年)九月,初與郡守為銅虎符、竹使符。」《漢書·景帝紀》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秋七月,更郡守為太守,郡尉為都尉。」可見,郡守最早持有虎符在漢文帝時,漢景帝時又將郡守改為太守。此虎符為太守虎符,應為漢景帝中元二年後頒發的虎符。

2

唐代魚符

通長6釐米,寬1.6釐米,厚0.4釐米。黃銅鑄,魚形,頭部有一穿孔,符牌正面飾魚鱗紋,合面鑄刻銘文七字 「左武衛將軍傳佩」,上方正中鑄有陽文「同」字。

魚符制度始於隋朝,《隋書·高祖紀》載:「開皇九年(589年)五月,丁丑,頒木魚符於總管刺史,雌一雄一」。「冬十月甲子,頒木魚符於京師官五品以上」。「十五年(595年),丁亥,制京官五品以上,佩銅魚符」。魚符起初為木質,之後才用銅質,佩戴權也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員才能享有。唐襲隋制,後經發展,魚符的形制屢變。《舊唐書·高祖紀》載,「武德元年(618年),夏四月辛卯,停竹使符,頒銀菟符於諸郡」「九月乙巳,親錄囚徒,改銀菟符為銅魚符」。《舊唐書·輿服志》載:「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改內外所佩魚並作龜」。可見,唐朝建立後,高祖頒發銀兔符,取代前朝的竹使符,沒過多久將銀兔符改為銅魚符,武周時期改魚符為龜符。

關於唐代魚符的類型,大致分為五類:一是「銅魚符」,即調兵遣將所用兵符;二是「傳符」,即傳遞情報、郵驛出行的符節;三是「隨身魚符」,即顯示尊貴、表明身份之魚符;四是「木契」,即驗合財務出入的憑證;五是「旌節」,即委任官吏、賞罰臣子的符牌。唐代魚符使用與頒發有明確規制,「魚符之制,王畿之內,左三右一;王畿之外,左五右一。大事兼敕書,小事但降符,函封遣使合而行之。」這說明在使用魚符時,須有敕書命令與遣使合符後,領兵和出使權力才能生效,若無則只代表擁有者的身份和等級。另外,唐代魚符佩戴又有明顯的身份等級規制,只有五品以上官員才可以佩戴魚符。

陳列館內收藏的唐代魚符合面刻有銘文「左武衛將軍傳佩」,為唐代庶官出入宮廷表明身份之「隨身魚符」。魚符應為兩半,缺失其一。魚符合面上凸出的「同」字,與另一半凹陷的「同」契合,方可出入宮廷。在《唐律疏議》中稱其為「勘同」,「差兵十人以上,並須銅魚、敕書勘同,始合差發」。左武衛將軍隋代初置,為從三品武官。唐代「左武衛將軍」為掌管宮廷警衛之法、皇宮護駕、朝會宿衛之官員。據《唐六典·諸衛》記載:「左、右武衛大將軍·將軍之職掌如左、右衛。」因而,此魚符為唐代掌管宮廷禁軍的官員出入宮門、表明身份時所用符牌。

3

唐代龜符

通長4.2釐米,共4件。銅鑄,龜形,頭部有一穿孔,頸部飾凸稜紋,一件背部飾瓦楞紋及凹點紋,三件背部飾龜甲紋,四件龜符均鑄銘文,上部為「同」字,三件陽文,一件陰文;下方豎排四行銘文分別為:「右壬(王)門外右神策軍第一」「右壬(王)門外右神策軍第二」「□□□□左神策軍第三」「右壬(王)門外右神策軍第四」。依照同類符牌的上下文關係可推知其中一件缺失文字為「右壬(王)門外」無疑。依照唐代符契規制,龜符腹部鑄有「同」字的為其中一半,缺失另一半,此四枚龜符為當有「同」字陰文的另一半存在,方可構成完整信息。

唐代龜符形制、作用和魚符基本一致,象徵著官儀和權力。武周時期規定:三品以上佩戴「黃金龜」,四品佩戴「白銀龜」,五品佩戴「青銅龜」。這件館藏的龜符為唐代「神策軍」所用兵符。神策軍起初只是唐王朝為防遏吐蕃而設置的戍邊軍隊,後進入京師成為唐王朝的戍衛禁軍,主要負責保衛京師和戍衛宮廷以及行徵伐事。唐朝中後期神策軍成為中央北衙禁軍的主力,是維持統治的最重要的軍事支柱,後因宦官專權,神策軍被宦官掌控,唐後期神策軍日益腐化,護君之器最終反成禍國之刃。

4

元代羅羅斯銅牌

通長9釐米,寬3.2釐米。銅質。圭形,上有一穿孔,正面長方形邊框內豎排楷書陽文三行:「中奉大夫羅羅斯宣慰使火兒灰、奉議大夫羅羅斯宣慰同知布顏、承直郎羅羅斯宣慰司經曆元禎」。

羅羅斯為元代土司名,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設置羅羅斯宣慰司,治所在建昌路(今四川西昌),轄境相當於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大涼山及金沙江以西地區。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又改羅羅斯宣慰司隸雲南行省。《新元史·卷四十九·地理志第十六》載:「羅羅、蒙慶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至元十二年,置羅羅宣慰司。」 《元史·百官志第四十一》載:「宣慰使兼管軍萬戶府。宣慰使三員,同知、副使各一員,經歷一員,都事二員,照磨兼署管勾一員。」羅羅斯銅牌銘文「宣慰使」「同知」「經歷」為羅羅斯宣慰府官職名。

羅羅斯銅牌銘文記載「火兒灰、布顏、元禎」在元史記載裡史無可考。據《元史·始祖本紀》記載:「至元八年,乙巳,大理等處宣慰都元帥寶合丁、王傅闊闊帶等,協謀毒殺雲南王,火你赤、曹楨發其事,寶合丁、闊闊帶及阿老瓦丁、亦速夫並伏誅,賞楨、火你赤及證左人金銀有差。」「至元十二年三月,乙亥,諭樞密院:『比遣建都都元帥火你赤徵長河西,以副都元帥覃澄鎮守建都,付以璽書,安集其民。』」「十一年三月,辛卯,改荊湖、淮西行樞密院為行中書省,伯顏、史天澤並為左丞相,阿術為平章政事,阿里海牙為右丞,呂文煥為參知政事,行中書省於荊湖。」依據此史料考證,由於譯音不同,火兒灰、布顏、元禎或為《元史》所載「火你赤、伯顏、曹楨」之音譯或異譯。至元八年火你赤、曹禎尚未任羅羅斯官職。到至元十二年火你赤已任建都都元帥,方出徵長河西(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東部)。據此推測,此牌可能為火兒灰在出徵長河西時所用符牌。此類西南少數民族官員的符牌,甚為少見,對於研究民族歷史,校勘古籍文字,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5

西夏文荷葉鈕腰牌

通高6釐米,直徑4.5釐米。銅質。上部為荷葉鈕,頂端有孔;腰牌圓形,一面凸鑄一小兒,左手上舉,右手放於腰側,左腿前弓,右腿稍彎,作奔跑狀,另一面陰刻西夏文三字「」,譯作「唵嘛呢」,為佛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之縮寫,意為「祁願寶珠蓮上」,即「吉祥如意」的意思。

西夏符牌,目前全國發現僅二十餘枚。西夏腰牌可分為「敕然馬牌、守御牌、宿衛牌」三類。第一類「敕然馬牌」,是西夏王朝傳遞緊急文書、命令的信牌;第二類「守御牌」,是執勤將士的名牌;第三類為「宿衛牌」,是宮內宿衛人員身份的證明。

陳列館館藏的這件西夏文符牌其紋飾、造型、文字與已發現的其他西夏符牌不同。關於西夏符牌的用途,從目前發現的符牌用途及形制分析對比來看:「長牌主要用於皇宮等重要機構內部的宿衛;圓牌主要用於與外界聯繫,如傳遞軍情、使臣外出、軍事行動等。」從所發現的西夏符牌的形制、造型、功能和文獻記載來看,館藏的這件「西夏文符牌」在形制上與其他發現館藏的西夏圓形符牌相差無幾,但根據符牌的銘文和釋義分析,此牌的功用與其他發現符牌有所不同。

西夏文荷葉鈕腰牌銘文釋義與西夏時期佛教有關。西夏時期佛教極盛一時,備受皇室尊崇,西夏政府還設置了帝師、國師、法師、禪師等佛教職階和專門的佛教管理機構「功德司」。為推崇佛教,西夏多次派遣使者到大宋學習佛經,並且曾以佛教僧人為友好往來使者。結合符牌文字釋義推測,這件西夏文荷葉鈕腰牌可能為西夏與宋建立外交關係、互通佛法、朝貢納歲時所遣使者所用符牌。

6

符牌作為一種特殊的信物,在我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被廣泛應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它既是徵信之物,又是古代權利和身份的象徵。「符」的使用更具有官方尤其是軍國背景。比如「虎符」就是調兵憑證,皇帝與領兵將帥各持一半,「合符以徵信」,所以又叫「兵符」。而「合符」取證之行為,亦成為今天常用漢語中「符合」一詞的根本由來。又以《史記》中著名的「信陵君竊符救趙」的典故中,作為關鍵憑證信物的「符」,成就了信陵君令後世千秋傳頌的一代功業。而「魚符」「龜符」自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宰相大臣們出入宮禁的憑證,成為一種合法身份識別的標誌。

相比於「牌」,顯然「符」更權威而莊重,兩漢至唐以前多見。其後元明清則多見「令牌」「腰牌」,如明代錦衣衛六扇門東廠劍士刀客例佩「牌」以示身份;清代大內侍衛也皆有出入宮禁的「御牌」。這些場面,在今天的電影電視劇中都可以看到。

古代的身份證,因為使用者的職業不同,有不同的名稱,不像現代人統稱叫居民身份證。研究身份證的歷史,可以看到每一朵歷史的浪花。這一小小物件,也揭示著社會的進步。

(作者單位:山丹縣博物館)

相關焦點

  • 「博之美物」古代的「身份證」——符牌
    【博之美物】古代的「身份證」——符牌漢代銅虎符白玉章我國古代並沒有身份證,但卻有兩樣與身份證相似的證件,那就是符牌與傳信。符牌起源於我國古代夏商時期玉制禮器「牙璋」,後經過衍生發展,又稱「符節」「符牌」「牌符」等。春秋戰國時期,牙璋逐步發展成為兵符而使用。《周禮·春官·典瑞》云:「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辯證》云:「牙璋,判合之器也,當於合處為牙,如今之合契。牙璋。牡契也,以起軍旅,則其牝宜在軍中,即虎符之法也。」
  • 古代的「身份證」——符牌
    漢代銅虎符我國古代並沒有身份證,但卻有兩樣與身份證相似的證件,那就是符牌與傳信。相比較而言,符牌側重於表明身份,傳信側重於準入通行。符牌起源於我國古代夏商時期玉制禮器「牙璋」,後經過衍生發展,又稱「符節」「符牌」「牌符」等。春秋戰國時期,牙璋逐步發展成為兵符而使用。《周禮·春官·典瑞》云:「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辯證》云:「牙璋,判合之器也,當於合處為牙,如今之合契。牙璋。牡契也,以起軍旅,則其牝宜在軍中,即虎符之法也。」
  • 古代的「身份證」——符牌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我國古代並沒有身份證,但卻有兩樣與身份證相似的證件,那就是符牌與傳信。相比較而言,符牌側重於表明身份,傳信側重於準入通行。  符牌起源於我國古代夏商時期玉制禮器「牙璋」,後經過衍生發展,又稱「符節」「符牌」「牌符」等。春秋戰國時期,牙璋逐步發展成為兵符而使用。《周禮·春官·典瑞》云:「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辯證》云:「牙璋,判合之器也,當於合處為牙,如今之合契。牙璋。牡契也,以起軍旅,則其牝宜在軍中,即虎符之法也。」
  • 古代腰牌的用處如此之大,為何沒有人去偽造?原因其實就在腰牌上
    由此可見,在古代,腰牌其實是有很多不同的含義的。而最開始,腰牌其實是符牌,最早是用於調動朝廷將士的,一般都被分為兩個部,一部分給皇帝留著,一部分被調令者留著。如果需要用到的時候,二者把符牌合到一起,驗明真偽。在那個時候,符牌一般都是帶在腰間的,所以後來又漸漸大家都稱呼它為腰牌。
  • 中國古代「身份證」真實面貌曝光
    古代的身份證沒有現代這麼複雜,還要錄入指紋信息什麼的,當然古代也沒有現在這種高科技手段。古代身份證上登記錄入的信息比較簡單,如在唐代,一般就是「姓名」、「官職」兩項,再細一點,將「單位」加上,不會有「出生時間」、「性別」這些必須的內容。有的甚至連姓名也沒有,就是一個物證。雖然簡單,但它上面也有現代身份證上所沒有的信息:如果持有者有兼職的,則要在上面寫清楚。
  • 古代的腰牌能出入皇宮,為何沒人偽造刺殺皇上呢?原因很簡單
    據陸容《菽園雜記》中載:牙牌不但官員們懸之,「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 所謂牙牌屬於符牌的一種,而符牌最早是用於古代朝廷調兵遣將的憑證,分為兩部分,淵令者與被調令者各執一半,合符時以驗真偽。而由於符牌多佩帶在腰間的緣故,因此又稱為腰牌。
  • 【博之美物】魏晉棺板畫上的伏羲女媧圖
    原標題:【博之美物】  魏晉棺板畫上的伏羲女媧圖伏羲和女媧執矩執規,是在「規天為圖,取地為法」,因而天圓地方,一直是古代人們對宇宙的看法。如屈原在《楚辭·天問》中感嘆,「圜則九重,孰營度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沿襲用了天圓地方的說法。  伏羲女媧圖的出土為研究伏羲女媧的演變、流傳起到了實證作用。在這一點上,較為重要的是毛莊子魏晉墓女棺上的伏羲女媧日月星河圖的出土,這也是河西地區伏羲女媧圖中首次出現。
  • 直面北齊壁畫之美:上博拆門而迎的山西古代壁畫展開幕
    上海博物館拆門而迎的山西古代壁畫大展終於揭開面紗。除了著名的北齊婁叡墓壁畫,復原墓室搭建的《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今天完美展現出其氣勢恢弘,觀眾進入其間仿佛身臨其境,充分領略北齊繪畫之美。11月29日,上海博物館與山西博物院共同舉辦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在上海開幕。
  • 古代男子佩戴首飾,完勝今天的手錶、大金鍊子!
    蹀躞(dié xiè),是魏晉時傳入中原的一種功能型腰帶,是文武官員必佩之物。 古代的文人俠客是怎樣把酒壺、笛子、錢袋、刀劍掛在腰上的? 就是通過蹀躞帶固定在腰間的。
  • 小屏幕連接大展會 直播達人為全民「種草」進博會好物
    小屏幕連接大展會 直播達人為全民「種草」進博會好物 2020-11-09 22:05:27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11月9日電(記者程思琪 有之炘)看直播買東西已成為不少人的消費新習慣。6日晚7時,直播達人薇婭在第三屆進博會汽車展區通過直播間與粉絲們分享各種進博會好物。5日,主播李佳琦也走進進博會消費品展區,邊走邊播,與粉絲分享各類新款美妝產品。  「其實我們的消費者都非常關注進博會,因為受疫情的影響,今年很多觀眾不能來現場參觀。」薇婭告訴記者,「所以我們把直播間帶進進博會,讓大家能第一視角看看這些全球好物。」  今年,不少展商也加入了「直播大軍」。
  • 大話古今身份證
    PART 2  古代:有身份的人才有「身份證」  嚴格來說,中國古代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身份證,或者說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證。在中國古代,普通人是沒有身份和地位的,身份證只對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而言,普通老百姓是不會擁有身份證的。那麼,古時候「高大上」的身份證,都是啥樣的呢?
  • 中式大美:古代十大定情信物
    一、簪子簪子又稱搔頭,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寵愛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頭,搔頭之名由此而來。簪子是古代最常見的一種定情信物。古代的女子如果把簪子銷毀,那就是不想繼續這段情緣了。微信搜索「中式大美生活「二、玉佩玉在中國文明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
  • 《掌中之物》改名《陽光之下》,官博發布新動態!播出時間太驚喜
    近日古裝劇《有翡》《鬥羅大陸》都拿到了發行許可證,然而2019年12月27日就拿到了發行許可證的《掌中之物》,如今卻遲遲未有播出動態,不少觀眾都感覺今年等不到了。最近《掌中之物》也有了很大的變動,劇名正式改名為《陽光之下》。
  • 以物易物是什麼意思?古代來源是怎麼樣的?
    ,今天就由易貨網的小編和大家一起聊聊以物易物是什麼?以物易物是什麼意思?以物易物也可以被稱之為以物換物,顧名思義也就是指的是自己用自己已經有的物品或者是服務和別人進行交換,這樣就能換到別人的一些物品或者是服務,是一種現在貿易模式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的交易方式。
  • 文物故事|大渡口區博物館館藏民國時期國民身份證
    今年11月1日,就要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那麼就由渡小博向大家介紹一件大渡口區博物館館藏文物——中華民國第一代「國民身份證」。▲現代復原秦國商鞅照身帖古代的身份證式樣很豐富:虎符、兔符、魚符、龜符、龍符、牙牌、腰牌等,都屬於等級身份證。符是古代傳達命令或徵調士兵的憑證。
  • 古代首飾之女子髮飾(學問很多,圖片很美)
    【步搖 buyao】步搖是在頂部掛珠玉垂飾的簪或釵,是古代婦女插於鬢髮之側以作裝飾之物,同時也有固定髮髻的作用。宮梳名篦」之譽。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飾和佩飾。據說古人飾玉有兩個含義:一是表示有決斷性;二是用玉玦表示斷絕之意。
  • 古代詩詞裡豆蔻的意象之美
    在古代的詩詞裡,有一種常見的表達方式叫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我們在詩詞裡經常看到的「風花雪月」,就經常被運用到意象之中去,詩人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就是客觀的象;而借景抒情,詠物言志,是產生的「意」。
  • 博·戲——青年健兒傾心古代體育文物展
    原標題:博·戲——青年健兒傾心古代體育文物展 【聚焦青運會】正在福建博物院舉辦的「博戲——中國古代體育文物展」10月19日迎來了一批特殊的觀眾。他們用眼光撫摸著體育的歷史,興致勃勃地討論著展品,驚嘆於古代體育運動所散發出的恆久的文化魅力。本次展覽匯集了全國各地博物館和博物院220餘件文物,主題是追溯我國體育的起源,主要展品涵蓋史前體育、西周射禮、戰國兵器、漢代百戲、魏晉養生、唐宋運動、明清武術等方面。
  • BesTV+流媒體戰略推動「進博好物」展品變商品!買好物 就上「B+...
    9月28日,在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下稱「SMG」)、東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舉辦的「B+心選 進博好物合作推進會」上,東方明珠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東方明珠」)旗下優質電商平臺「B+商城」驚豔亮相。
  • 古代女子頭飾,看完你會很遺憾為什麼這些美失傳了
    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髮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髮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髮髻或冠的長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