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派之,全真道!

2020-12-27 道家文化傳播者

全真道教是南宋時期北方新起的一個道教大宗派。後來北宋張伯端 所傳留的道派被稱為道教南宗;全真之學即稱為北宗。「全真道」創始於金人王喆(公元 1112 一 1170 年)。王詰,陝西鹹陽大魏村人,本名中孚,字允卿,生於北宋政和二年。在他十四歲的時候,北宋亡國,鹹陽一帶地方,初屬張邦昌(公元 1127), 後來又入劉豫之手(公元 l130—1137),後淪陷於金人。他自幼讀書,通經史,曾入京兆府學。

在劉豫統治時期,以「泰民未附, 歲又饑饉」(金完顏琦《全真教祖碑》),他家中遭遇到一次劫掠, 財產蕩然;元李道謙《甘水仙源錄》卷一,說他此時還「獻賦春 官,迕意西黜」,於是他即從此「脫落功名,日酣於酒」(金麻九 疇《鄧州重陽觀記》)。後來盜案破獲,他家產恢復,天眷初(公 元 1138),再以「財雄鄉裡」(金劉祖謙《終南山重陽祖師仙跡記》 )。此時他更名德威,字世雄,又應武舉試,結果也失敗了(注),《教祖碑》說:「天遣文武之進,兩無成焉」。他因此心意灰頹,益 發沉緬於酒。他所著《教化集》中有《悟真歌》云:「豪氣沖天 恣意情,朝朝日日長波醉。壓幼欺人度歲時,誣兄罵嫂慢天地。不修家業不修身,只恁望他空富貴。浮雲之財隨手過,妻男怨恨天來大。產業賣得三分錢,二分吃著一酒課。

他每衣飲全不知, 餘還酒錢說災禍。」說明他此時的苦悶是很深痛的。此外,近人 陳教友在《長春道流源流》中根據元人商挺《題甘河遇仙宮詩》:「子房志亡秦,曾進橋下履。……重陽起全真,高視仍闊步。矯矯英雄姿,乘時或割據。妄跡復知非,收心活死_墓。」認為他「且 曾糾眾與金兵抗」,不過「金時碑記,有所忌諱,不敢顯言」罷 了。正隆四年(公元1159),他四十八歲,在甘河鎮遇到兩個形貌 全同的人,授以要道口訣,他從此入道,並改名為喆,字知明,號重陽子。此時他自己有《遇仙詩》詩說:「四句八上得遭逢,口訣傳來便有功。一粒丹砂色愈好,玉華山上現殷紅。」次年,在醴泉再遇異人,乃拋妻別子,去南時村穴居,榜其室雲「活死 人墓」。後又遷居劉蔣村,與和王蟾、李靈陽等吝築茅庵,結伴同修。

大定四年(1164)於甘河再遇一先生斂以仙醪。七年,他忽然焚去所居茅庵,出外雲遊。在山東寧海等地先後收了馬鈕、譚處端、邱處機劉處玄、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個弟子;這在後來道教中稱為北派七真。他在馬鈺家中時,曾築「全真庵」自住,這是他後來以「全真」名教的始。八年,在文登建三教七寶會;九年,又先後在查山建三教金連會,福山建三教三光會,蓬萊建三教玉華會,掖縣建三教平等會,公向群眾傳教。他的教是綜合了釋、道兩教的理論,並益以中國儒家的學說。《四庫提要》中說:「金大定中,王嘉聚徒寧海州,立三教平等 會,以《孝經、心經、老子》教人諷誦,而自名其教曰全真。」

《教祖碑》說:「先生勸人誦《道德、清靜經、般若心經、孝經》,雲可以修證。」《仙跡記》說他:「凡接人初機,必先使讀《孝經》、《道德經》,又教以孝謹純一;及其立說,多引六經為證據。其在丈登、寧海、萊州,常率其徒演法建會者五,皆所以明正心誠意、少私寡慾之理,不主一相,不拘一教也?」他自己詩中,在 談《修行》時說:「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來做一家。義理顯 時何有異,妙玄通後更無加。」《孫公問三教詩》中說:「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悟徹便令知出入,曉明應許黨寬弘」說明了他主張三教合一的理由。至於他為什麼要兼修『釋' 和『道',他詩中也說過:《答戰公問先釋後道》詩說:「釋道從 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識心見性全真黨,知汞通鉛結善芽。」

《問禪道者何》詩說:「禪中見道總無能,道裡通禪絕愛憎。禪道兩全為上士,道禪一得自真僧。」這些都是後來道教北宗主張性命雙修的根據。但也有人認為全真主旨根本還是出於老莊,元,元和子《長春觀碑》說:「全真之教……大抵絕貪去欲,返樸還淳,屈己從人,懋功崇德,則為遊藩之漸;若乃遊心於淡,合氣於漠,不以是好惡內傷其生,可以探其堂奧矣。」陳教友在《全真道教源流》中認為,王喆所以主張三教合一,也是老子治學方法的餘緒,他詭:「道家採儒墨之要,史遷固言之矣,重陽以此 為學,即以此為教。」他們都認為全真之學基本上還是宗老莊的。

至於全真兩個字的意思是什麼?他自己的詩中已經解釋過, 「明心見性」就是全真。他在題「全真庵」的長歌中說:「氣血轉流渾不漏,精神交結永無津;慧燈內照通三耀,福注長生出六塵。」是更具體地解釋了全真兩個字。元徒單公履在《衝和真人潘公碑》中則將全真說成是「道」,他說:「渾淪圓周,無所玷 缺,在山滿山,在河滿河,道之全也;極六合之內外,盡萬物之洪纖,雖神變無方,而莫非實理,道之真也。」將全真說成為道 的兩個不同方面。至於無虞集在《非非子幽室志》中說:「志之所存,求返其真,謂之全真」。則未免解釋得過於抽象了一些。他生於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歲十二月二十二日,歿於金大定 十年庚寅歲正月四日,壽齡實數五十七歲多十三日,虛數算五十 九歲。

遺著有《重陽全真集》十三卷、《重陽教化集》三卷、《重 陽分梨十化集》二卷、《重陽金關玉鎳訣》一卷、《重陽授丹陽二 十四訣》一卷(以士五種見《道藏》太平部)、《重陽立教十五論》 一卷(見《道藏》正一部),但各書中不免有後人竄改或偽託之處, 恐不能完全相信。他死後,由弟子馬鈺繼承教業。馬鈺先在山東傳教,後來又 返關中,在大定二十一年,全真教遭到當地官府的猜疑,經京兆 府將他牒發還鄉,這是全真教受到封建統治階級的第一次打擊。

他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便將關中教事託付給邱處機,自己攜帶了十三個弟子重返山東行教。他此時曾有詩說:「玉杻金枷誓不擔,無心短帽與輕衫。修真勸善遭官難,除此前來已詰三。」又說:「腹內丹經免得擔,麻衣紙襖勝襴衫。我今拂袖返寧海,道伴雲遊十有三。」兩詩頗能說明他當時心中的悲憤和倉促登途的悽涼情況。二十三年他在山東萊陽羽化。他死後,他的六個師弟 續在各地傳教。後來由於金世宗對他們的信任,大定二十七年徵 王處一「王燕京,居之天長觀。……明年……還山,……復來 徵。」(元姚燧《王宗師道行碑銘》)二十八年,不但曾徵王處一, 同時也詔徵了邱處機,讓他主持「萬春節醮事」,並和他在「壽 安宮長松島講論至道」(《教祖碑》)。

以是全真之教大興。金,元好問《紫微觀記》說:當時相信全真的人很多,「南際淮,北至朔漠,西向泰,東向海,山林城市,廬舍相望,什百力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又元人高鳴《清虛宮重顯子邁真碑銘》也說:「十廬之邑,必有香火一席之奉。」以是在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封建統治階級害怕他們造反,「懼其有張角鬥米之變」(《紫微觀記》 ),即以「惑眾亂民」的罪名「禁罷全真」(《金 史·章宗紀泛)。但不久以後,章宗在承安、泰和間(公元1198—1208年)又「屢詔玉陽(王處一)、長生(劉處玄)至闕下,賜居修真觀,以待召問。」(《仙跡記》)對玉陽更「賜紫,號體玄大師。」(《王宗師道行碑》)以是全真教在民間的勢力更「勢如風火,愈撲愈熾」(姚燧《重修玉清萬壽宮碑》)。

王喆弟子中為老壽的是邱處機。金未元初時,他還在山東傳教,元陳時可《長春真人本行碑》說:「師既居海上,達官貴人敬奉者日益多。」又說:「真佑甲戌(公元 1214 年)之秋,山東亂……時登及寧海未服,公請師撫諭,所王皆投戈拜命,二州遂 定。」他在當時聲望動人,於此可見。在公元 1219 年,他應元太祖成吉思汗邀請,「經數十國,為 地萬有餘裡,歷時四載」(《元史·釋老傳》)在大雪山和成吉思 汗會見。成吉思汗間以「長生久視之道,……深契其言」(《元 史·邱處機傳》 );尊稱他為神仙,「爵大宗師,掌管天下道教」(元陶宗儀《輟耕錄》)。他由大雪山回來之後,即住在當時燕京的太 極宮(原為金代有名的「十方大天長觀」)。此時他因為看到蒙古兵「踐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無所逃命」(《邱處機傳》 ) 他便讓他的弟子們「持牒招求於戰伐之餘,由是為人奴者得復為 良,與瀕死而得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同上)。全真道以是益發興威起來。

《甘水仙源錄》引無好問《州清真觀記》說:此時 「黃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聲焰隆威,鼓動海嶽。」元宋子真 《通真觀碑》則說:此時天下之人對全真主學是「翕然宗之,由一以化百,由百以化千,由千以化萬,雖十族之鄉,百家之閭,莫不有玄學以相師授,而況通都大邑者哉!」處機死後,他的嗣教弟子在元代世居長春觀(即「太極宮」改稱)並代襲道教大宗師稱號,從此北方的全真便和南方的正一同為中國道教中的兩個大宗派了。道教全真派又稱「道教北宗」。

一般的傳說,它和宋代張紫 陽的金丹派都源出鍾、呂,僅所在地區及修煉方法有所不同,因 此就稱張紫陽一派為南宗,王重陽一派為北宗。他們認為王喆在 甘河和醴泉所遇到的異人就是呂洞賓和劉海蟾,《金蓮正宗記》、《仙源像傳》、《七真年譜》皆主此說。但有些學者則不同意這個說法,如元宋子真《通真觀碑》說:「重陽祖師王公以師心自得之學,闡化於關右。」元徐琰《郝宗師道行碑》說:「金季重陽 真君不階師友,一悟絕人,殆若天成。」

都不說他學有師承。近人陳教友在《長春道教源流》道一、道六兩卷中,考證更為詳細,肯定王喆學承鍾呂之說完全出於附會,他指出南北分宗的根源,是在元憲宗八年(公元 1258 年)釋道之爭,道教受到挫折以後,當時全真掌教大宗師張志敬為了維持全真道教的地位和信譽起見,即託言王喆之學系出於純陽和海蟾,並請求封建統治階級對它們予以封贈;因此在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元世祖便下詔贈教主東華紫府少陽帝君,鍾離正陽悟傳道真君,呂真人純陽漬正警化真君,劉真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王真人重陽全真化真君,令掌教張志敬執行。因此即構成了王重陽師授於呂洞賓劉海蟾的傳 說,南北兩宗遂亦由此而分。 (注)《仙跡記》說王喆在天眷問「又隸名武選」,所說與《教祖碑》不同。

相關焦點

  • 解惑 | 正一道與全真道的分別
    公認的道教派別,基本分為兩大派——正一與全真。正一道,東漢時張道陵創「正一盟威之道」,奉《正一經》,「正一」是正道真道之意,即天師道,也稱正一派。天師道在南北朝時期分為南北天師道,晚唐時,張道陵的後嗣入江西龍虎山建教,成立龍虎宗;宋代,龍虎宗得到皇室支持,獲得很大發展,與茅山,閣皂山並稱「三山符籙」(正一道又稱符籙派)。
  • 何為「全真道」,在眾多的道教派別中,為何它的名氣最大
    在這漫長的兩千餘年年,道教也派生出來了許許多多的不同的派別,如「南天師道」、「北天師道」、「茅山派」、「靈寶派」、「樓觀派」、「神霄派」、「清微派」、「太一教」、「全真道」等等,而其中最為我們所熟知的,大概就是「全真道」了。那麼,何為「全真道」?在眾多的道教派別之中,為何它的名氣最大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個問題吧。
  • 道教的全真派與正一派
    道教是產生於中國的傳統宗教,形成於東漢,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學說、鬼神祭祀以及佔卜、符籙、禁咒等巫術綜合起來的產物,所謂「道家之術,雜而多端。」道教組織形式最初為民間教團,包括五鬥米道、太平道等。北宋以後,道教的流派發展為正一道、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淨明道等。自明清以來,道教唯存全真、正一兩大派,流傳至今。全真道亦稱「全真教」「全真派」,為道教的主要流派。創始人王嚞,號重陽子,即王重陽。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到山東傳道,以全性返真為宗旨,名其講道處曰「全真庵」,入道者為「全真道士」。
  • 道教的全真派和正一派,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經過多年調查和個人經歷,筆者認為道教法術是存在的,而且道行高深的道人法術還極其靈驗。現在主流的道教分為全真派和正一派。正一派也稱作正一道、正一教,尊張道陵為祖師,主要從事醮儀與符籙。全真派也稱作全真道、全真教,尊王重陽為祖師,主要從事煉養和清修。
  • 道家弟子入門常識之正一派和全真派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士,當年香港道士電影風靡一時,大部分朋友都知道了茅山道士九叔,但貧道今天要和大家真正的介紹一下道士是幹什麼的,又有哪些門派之分。諸位看官瓜子飲料備好,且聽小道一一道來。 道教在中國已經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但是按照道歷來算,距今是已經4717年了,為什麼呢?
  • 道教「全真道北五祖和全真七子」指的是哪幾位?帶你走進道教
    全真道北五祖,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支派——全真教(又稱全真道)所尊的北宗五祖,他們分別是:青陽起派紫府東華帝君輔元立極天尊(王玄甫祖師)、正陽繼派終南洞天帝主飛行救劫天尊(鍾離權祖師)、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興行妙道天尊(呂洞賓祖師)、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啟南興教天尊(劉海蟾祖師)、重陽廣教興玄育德帝君飛雨妙化天尊(王重陽祖師)全真道派,也稱全真教和全真道,是道教的最重要的宗派,始終代表著全球道教主流
  • 道教的「正一派」與「全真派」有什麼區別,其實只看一點就明白
    道教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雖然變化出多個宗派,但最主要的是兩個宗派,一個就是張道陵創建的「正一道」,另一個則是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道教也有很多戒律,而且戒律和佛教的戒律有很多相似之處,其實,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區別,不出家的道士又稱為「居士」,在金代、元代以前,對於道士出不出家並沒有明確的要求,基本上,道士都不會出家。
  • 神鵰俠侶小龍女---古墓派活死人墓探訪尋蹤之旅
    重陽宮位於戶縣祖庵鎮,是道教全真派祖師王重陽早年修道和遺蛻之所。據專家介紹,元代時重陽宮曾盛極一時,曾有殿堂5000餘間,住道士近萬名,宮殿規模之大為當時道觀之首。所以說金庸先生在小說中說重陽宮在終南山下,應該是沒有錯的。當前,重陽宮宮域總面積只有53畝,雖然規模氣勢遠不如當年,可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裡邊保存了大量道教碑石和研究全真道歷史的重要史料。
  • (許三泉原創)「道」是科學不是神話《第十集》道家南宗派
    歡迎大家來到《三泉不知"道"》宇宙是個時間和空間統一,未知始終的物質世界。無論我們懂得多少知識都無法全部了解。宇宙間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等著我們去研究和探索。三泉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道家的南宗。金丹派南宗作為一個獨立的煉養道派的時間並不長,但影響較大。首先,它的內丹理論對全真道有較大影響,使全真道的內丹理論,在吸收南宗內丹成就後更加充實和完善;其次,促進了符籙派的改革,將內丹修煉引入齋醮活動中,一改舊符籙派只行符設法的傳統。
  • (許三泉原創)「道」是科學不是神話《第十一集》道家的全真教
    歡迎大家來到《三泉不知"道"》宇宙是個時間和空間統一,未知始終的物質世界。無論我們懂得多少知識都無法全部了解。宇宙間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等著我們去研究和探索。三泉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道家的全真教。全真教也稱全真道,目前是道教的最重要的宗派,代表著全球道教主流,被天下奉為「太上玄門正宗」。開宗於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王重陽。以全老莊之真為宗旨,從更高的地方向老莊回歸,並逐漸包容合併了太一道、真大道和金丹南宗。全真道倡導道士必須出家住宮觀,重陽祖師立教之初,令出家者須住庵修行,居住條件力求儉樸。
  • 尹志華:《太乙金華宗旨》的問世及其道派特徵考
    從於琨撰《常州重建圓妙觀碑記》可以看出,潘靜觀是好道之士,曾與道友在常州紅梅閣誦《玉皇經》。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收藏有《道德經妙門約》一書,題「晉陵(常州古稱之一)為谷道人潘靜觀注,後學弟子顧日融約」。顧日融於康熙己卯(1699)所作序言稱,潘靜觀「生平深入道教,其於《悟真》《參同》《陰符》《清靜》諸經皆有註疏」。《道德經妙門約》的付梓者是曹廷俊、曹廷彥。
  • 燕趙傳奇|民俗 張角太平道 道樂逾庚年
    一開始的時候,宣傳這些思想是光靠著念經文,人們是聽不進去的,不信您聽我念念啊:「所謂太平道,即行太平之前之義,因為太平道,其文約,其國富,天之命,身之寶……」巴拉巴拉的就這麼念,人們一會兒而就開始打瞌睡了,誰還記得你說過什麼。張角一琢磨,這哪兒行啊,大夥都睡著了,誰還聽我講經呢?於是,他充分發揮自己的音樂才能,給這些經文配上樂器,加點打擊樂。
  • 【金丹派南宗簡介】
    上述傳法譜系中之五人,被後世道士尊為南五祖。海南玉蟾宮屬於道教金丹派南宗,我們來認識下道教金丹派。道教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組織派別。其概括起來主要有兩個:一個叫做「符籙派」,一個叫做「金丹派」。道教金丹派是一個重要流派,它以煉丹為基本的修道方式,這裡的「丹」有外丹和內丹之分。外丹是通過鉛、汞等自然礦物質的提煉製作而成的丹藥,我們常說的「靈丹妙藥」就與這個外丹道教有著密切關係。
  • 正一道派從何而來
    像林正英老師表演的這種道士形象是我們道教正一派茅山法的道士。很多年輕人都是看林正英老師表演的這種道士開始喜愛了解道士文化的。張道陵生下以後就與常人不同,據說他7歲就能夠通曉《道德經》,對於天文地理之書無不通曉,後漢和帝幾次徵他入宮為官,他都拒絕。他認為儒家之書無法解決生死之問題,他於是棄儒開始學習長生之道。他曾任重慶巴縣的縣令,看到人們疾苦,他想拯救黎民百姓,於是他開始帶領弟子尋找長生之術,他認為,歲月輪轉,人生在世,不過百歲,光陰荏苒,父母妻妾,轉而就會消失,所以他要清靜寡慾,無為而治,他開始入山尋道。
  • 道教門派系列:玄之又玄的重玄派,與正一道並列的全真教!(下)
    文/曉夢閣主道教門派多達86個,選擇性地給大家介紹了主要的門派,前期說到了正一道、上清派、靈寶派、劍仙門、太一教,這一期來說說道教重要哲學流派的重玄派,和正一道並列的全真教。之後又吸收了佛教的「雙遣法」,融入莊子的「忘心」,將道教哲學深化為一種「重玄」哲學,即為既遣有、無,又遣非有非無;有無雙遣,本跡俱忘,遣之又遣,忘而再忘,放入重玄之境。這個門派最大的特點就是採取了佛教的天台宗的思想來闡述老子的玄理,發展了道教的教理,變得更具思辨性。
  • 道教:齊雲山,被譽為「江南小武當」,見證全真教和正一道的合併
    齊雲山的道教文化歷史悠久,據史載,齊雲山的開山祖為住在青城山的「天穀子道人」,他的門徒餘氏六三娘從武當山來齊雲山傳道,養文生、耀生、志生、立生四子,皆入道,他們就是齊雲山最早的四大房。而開山建道時已至唐朝。據史料記載,唐朝末年,一個叫龔棲霞的道士雲遊至齊雲山,隱居於石門巖,由此開創了齊雲山道教文化一脈。
  • 金庸沒告訴你的全真派故事
    而從人物設置上看,《射鵰》和《神鵰》兩部作品演繹了道教全真派人物的歷史故事。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資料圖 圖源網絡)下面以《射鵰》和《神鵰》兩部作品為例,對小說中的重陽宮和道教全真派主要人物作一瀏覽,看看金庸先生在演繹全真派歷史和人物時與史實究竟有多大出入。
  • 道派之真大道教!
    創始於金初滄州樂陵人劉德仁(公元1122—1180年),道號無憂子。他生於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從小死了父親,六歲時遭遇到靖康之變,隨家徙居鹽山太平鄉。他幼時,「不喜與兒輩嬉,見螻蟻避而不履。」(《元嚴實《重修隆陽宮碑》)「及長,讀書通丈義。」(《宋學士文集》五五《書 劉真人事》) 皇統二年(公元 1142 年),即他二十一歲的時候,託言老子授 書,創建了「大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