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研經費第一的國家,拿下最多諾貝爾獎,比歐盟加起來還多

2020-12-24 旅遊視界觀

在現如今的經濟發展中,能夠徹底影響經濟格局的只有科技,科技一直以來都是第一生產力,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縱覽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哪一個不是經歷工業革命之後走上世界舞臺的,一項重大科學技術的出現,往往能帶來顛覆性的效果,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極大的提高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經濟騰飛式的發展。

然而科學技術的進步離不開人才,人才的發展同樣也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培養,在科學界有一項我們所熟知的殿堂級獎項,就是諾貝爾獎,能拿下諾貝爾獎的都是科學界的頂尖人才,作為世界上含金量最高影響力最高的獎項,是無數科研人為之奮鬥一生的目標,不過在全球範圍有個每年科研經費投入最多的國家,也拿下了最多諾貝爾獎,獲獎人數比歐盟加起來還要多。

相信各位也猜到了這個國家是誰了,沒錯就是現在的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目前美國到底拿下過多少諾貝爾獎呢?也擁有了多少位頂尖的科學人才呢?根據數據顯示美國現如今諾貝爾獎得主有383,位居世界第一,整個歐盟所有成員國加起來一共才有378名榮獲諾貝爾獎,美國一個國家就超過了歐盟,可見美國的科研實力有多麼出眾,美國能站在世界之巔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其實能獲得這麼多的諾貝爾獎,跟美國的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當然也少不了巨大的經費投入,美國每年在科研經費的投入上就佔了國庫的大頭,是全球科研經費投入排在第一的國家,有了充足的資金支持,科研工作者們在鑽研的道路上就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專心於學術研究上,爭取早日取得成果,轉化到人們的生活之中。

美國文化中蘊含了濃鬱的創新因素,可以說創新、獨立思考、善於動手操作是學校教育中必修的課題,並且提倡發散思維,在思考上不要拘泥於課本教材上的條條框框,吸取足夠的知識儲備之後完全跳脫出來,與自己的想法相結合創造出不同於別人的創意,而且美國人很重視保護小孩的創新思維,可以說在小時候創新的基因就已經種在腦海裡。

當然這也並不能代表我國科研能力就一定會差,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科研經費的投入也將越來越多,在科研人才的培養上也會更加的重視,如今整體的科研能力較之前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在科學界取得了不錯的成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無數子孫後代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會誕生出更多像屠呦呦和莫言一樣的諾獎獲得者,成為國之棟梁。

此外,美國的旅遊業也很發達,紐約、華盛頓、洛杉磯、拉斯維加斯都是享譽世界的城市,儘管目前的狀態不適合去美國旅行,但美國近年來一直是世界上國際遊客最多的國家之一,其文化和美食早已傳遍世界各地,紐約的帝國大廈就是美國旅行必打卡的景點,如果有機會還可以去洛杉磯的好萊塢逛逛,感受國際大片製造地的魅力。

在筆者看來雖說現在的雙方關係並不友好,但在未來和平和發展依然是時代的主題,發展經濟還是大勢所趨,利益還是很重要的,現在的我國依然可以在科研領域從美國身上學到許多,學習人才的培養方式,未來諾獎得主指不定就超越了呢。你認為美國的科研水平厲害嗎?我國未來有望超越美國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相關焦點

  • 中國科研經費投入全球第二,為何產業化率僅有5%?
    我們來看一下全球和中國每年的科研經費投入,它分為基礎研究、 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其中,基礎研究佔整個科研經費的10%到20%之間,剩下80%以上的科研經費都要投入到實踐,也就是實際應用方面,做出產品造福人類。那什麼是科學家?
  • 科學網—科研經費使用:讓科學家吃飽喝足理所應當
    科研經費使用:讓科學家吃飽喝足理所應當日前,在一次科技創新論壇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政策局局長韓宇的見解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 據湯森路透科技集團報告,截至2009年,中國在國際同行評議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比1981年增長了64倍,特別是在化學和材料科學領域,增長尤為顯著。2009年,中國國際論文總數達到12.7萬篇,居世界第2位。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獲得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對於中國的科研發展到底有著怎樣的意義呢?這些問題還應該被回答。1、萬年不變的美國第一1901年第一次頒發的諾獎至今已經過去了一百一十多年了。在一百多年的諾獎頒發歷程中,不到1000人被授予這個獎項。然後這些獲獎者大多數都來自於歐美發達國家,尤其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其次便是英國,德國等其他歐洲國家。
  • 全球培養「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30所大學!美國上榜19所,UCB躋身前3……
    棕櫚君從維基百科查閱到一組數據,它匯總了1901年諾貝爾獎開始頒布以來,所有大學在諾貝爾獎方面的獲得數量,得出了全球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30所大學。全球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30所大學(1901年始)除了全球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30所大學(1901始)之外,維基百科也發布了自2000年開始,全球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20多大學,也非常值得留學家庭參考。全球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20所大學(2000年始)
  • 全球主要國家科研投入與產出分析
    本文以全球研發投入規模最大的7個國家——美國、中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為對象,分析對比了近10年其研發投入指標和代表性產出指標,判斷了全球科技發展態勢和中國科技發展方向,並提出了政策建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贏得國際競爭的決定性力量。
  • 世界50所最頂級大學中,誰獲得的諾貝爾獎最多?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統計,曾連續30年成為全美年科研經費最高的大學。截止至2008年有130名美國科學院、工程學院、醫學院、文理學院院士就職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截止至2005年共有八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研人員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也是全美大學聯盟(AAU)的14所創始校之一。
  • 衰落的日本再獲諾貝爾獎,復興的中國何時迎來井噴?
    說來也邪乎,自打2001年日本立下了50年拿下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日本的諾貝爾獎便開始井噴,竟然在19年裡拿下了19個。 這說明,日本的確是個科技強國,有我們要學習的地方。但是蛋總不能容忍的是,日吹再次藉此活躍了起來,說日本根本沒有衰落云云。狂吹日本不說,還貶低自己。
  • 多所高校科研經費報銷收緊 開會報銷需核查時間
    同時,北青報記者還了解到,部分省市制定並近期發布了加強省級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相關文件。例如福建省在10月15日就出臺了科研項目經費使用「公務卡」的政策,「公務卡」採用非現金方式結算,實現「痕跡管理」,一旦發現違規行為,將採取通報批評、暫停項目撥款、中止項目執行、追回已撥經費等措施。  南方一著名高校老師透露稱,自己所在的學校已實行公務卡。
  • 校友風採(三) | 胡文祥:在通往諾貝爾獎的科研大道上
    胡文祥領導下的實驗室有兩項研究成果已經基本達到了諾貝爾獎的水平,這些成果是胡文祥30多歲的時候創造的,即20世紀90年代。雖然沒有如願獲得諾貝爾獎章,但是他為我國偉大的航天事業等做出了貢獻。這再次充分表明了,胡文祥科研團隊的研究成果離諾貝爾獎的距離真的很近!有關部門也在鼓動胡教授申報一等獎!
  • 2001年,日本稱在50年內,拿遍30個諾貝爾獎,如今拿下了多少個?
    今天我們要說的一個典型案例就是在2001年,日本就給自己的國家立下了一個目標,就是要在50年之內拿下30跟諾貝爾獎,如今拿下了多少個了呢? 現在這個時代,各個國家愈來愈以人才以及科技實力實力為競爭領域,日本在短短的19年,就能夠拿到世界上公認的19個諾貝爾獎,這背後的一系列改革以及政策都值得讓其他國家的國民深思,所以有人隱隱猜測日本能夠在50年的時間內拿下30個諾貝爾獎。
  • 北大教授:科研經費猛於虎,管不好用不好會反噬科研
    現在科研評價存在一個扭曲邏輯:項目經費多等於科研能力強甚至水平高。為了拿更多項目或經費,「打招呼」和「走關係」日益猖獗。而實際上,正常的邏輯應該是,科研能力強或者水平高應該是產出投入比高。同樣的科技產出,消耗的經費應該越少越好。科研不正之風的危害首先表現在降低了科研投入產出比,不正之風扭曲了科研經費投向,造成投入大,產出小。
  • 大學科研經費用哪兒了,是不是都分給老師和學生花了
    當今對大學教師的考核當中,科研課題佔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好像一個教師的能力,都體現在了承擔過什麼課題上,而一個學校的水平,也往往跟每年申請到的省部級、國家的課題數量有關,而研究課題就需要花錢,國家近年不斷增加科研經費的投入,這一大筆錢都用在什麼地方了,是不是都分給老師和學生花了?
  • 中國諾貝爾獎何時趕超美國...
    我們的GDP總量雖然已經世界第二了,自然指數也排名第二了,但就差諾貝爾獎這臨門一腳,原因就是人均GDP沒發展起來,平攤到每個科學家上的科研經費自然就不夠。這個世界上錢雖然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但是沒有錢一定沒法解決問題。經濟學是個神奇的學科,經濟學有很多有趣的結論,很多有趣的現象歸根結底都是經濟學問題。等我填完了坑,有空再跟你們詳細扯一扯。
  • 盤點世界上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大學
    對於不少學者和行業領袖而言,獲得諾貝爾獎是其畢生奮鬥和貢獻的一個肯定,而對於培養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大學來說,這無疑是非常值得一提的榮譽。那麼,世界上培養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是哪些大學呢?    第一名 英國·劍橋大學 88位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是世界上誕生諾獎得主最多的高等學府,88位諾獎得主曾在此執教、工作或學習,其中70多人是畢業於劍橋
  • 物理學家黃昆:科研經費一分不落虛空地
    黃昆:科研經費一分不落虛空地弘揚科學家精神·大家小事國際著名物理學家、中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奠基人之一黃昆,特別珍惜國家的科研經費。「黃先生這輩子只申請過一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黃昆的學生、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朱邦芬回憶。1986年,黃昆從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所長位置退下來之後,帶領理論組11位研究人員,申請了一個面上項目,為期3年,共2萬元。
  • 千尋位置博士後工作站掛牌:聚焦時空智能科研
    5月8日上午,千尋位置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正式掛牌,這是中國第一家聚焦時空智能領域,專注北鬥高精度定位軟硬體技術研發與融合創新的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千尋位置宣布將面向全球招募青年科研精英入站,並依託千尋的科研體系資源,與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聯合將其培養為時空智能領域科研「新領軍者」。
  • 博士生割導師,用photoshop騙10萬經費,高校科研經費體制怎麼了
    從東北大學的通報文件中我們能看到事件始末,我們不得不痛心,一個學生讀到博士需要多少得付出,博士畢業後隨便去哪個單位就業,一年少說15-30萬起步,還不要說地方政府的人才引進等等補貼。這位博士生看來書讀不下去了,只能出來社會了。我倒是好奇還有什麼合法經營的公司會願意僱傭他?如果他自主創業,他的客戶受眾又將是哪些群體?這個操作直接斷送自己一生。
  • 中國該工程曾拿下「諾貝爾獎」?多項新型專利,被譽為川藏第一橋
    中國該工程曾經拿下「諾貝爾獎」?多項新型專利,被譽為川藏第一橋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節目~大家都知道,近年來我國在基建領域有著不俗的表現,而且因為我國國土太過遼闊,地形太過多樣化,我國被「迫」建造了許多世界級的工程,由於基建技術的精湛,我國也被很多人稱讚為基建狂魔。
  • 日本狂言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實現了嗎?
    日本在2001年3月出臺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提出,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在不久前結束的百年諾貝爾慶典後,日本政府重申了這一目標,並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內設立了「研究聯絡中心」。這一舉動在全世界引起很大反響,毀譽參半,褒貶不一。 日本為什麼提出這一目標?
  • 南航青年教師榮獲歐盟「瑪麗·居裡學者」項目資助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周標副教授收到歐洲研究委員會通知,成功獲得歐盟「地平線-2020」(Horizon 2020)研究與創新框架下「瑪麗·居裡學者」基金的資助,將赴義大利都靈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