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狂言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實現了嗎?

2020-12-23 騰訊網

日本在2001年3月出臺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提出,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在不久前結束的百年諾貝爾慶典後,日本政府重申了這一目標,並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內設立了「研究聯絡中心」。這一舉動在全世界引起很大反響,毀譽參半,褒貶不一。

日本為什麼提出這一目標?有專家認為這是表明一種姿態。日本不僅是技術大國,而且還要成為科學大國,並提出「科技立國」;同時,這一口號也很具號召力和感染力。無論最終得到30個諾貝爾獎與否,從積極的方面看,它可鼓勵更多的人才重視科學、投身科研;其目的正如2001年6月28日的《日刊工業新聞》文章所說,日本要成為「受世界各國尊敬的國家」。

而日本在連續的19年就過得19個諾貝爾獎,基本上每年一個,這也無不讓人羨慕。

日本首先在教育上跟我們國家有很大的不同,他們的教育理念更加先進、開放。日本的父母對於小孩教育不會用溺愛方式,更不會用棍棒方式教育。他們在孩子一兩歲時起變會逐漸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獨立動手能力。

基礎教育對於一個人後天成長影響重大,而我們國家的孩子很大一部分會在父母的溺愛中成長。教育方式比較老套,捨不得孩子在精神上或者體力上有任何的勞累。

很多時候孩子的成長路程都是在父母的和規劃安排中,其實這樣反而會抹殺孩子天性中更加優秀的一面,孩子們因此無法激發出本身的內在潛力。

日本國家的人們,很多人比較熱衷於探索大自然。從小孩開始,對於一切好奇的事物都會用心去研究,去了解。即便是路邊一隻很不起眼的螞蟻,在很多日本孩子中都能研究出更多的知識出來。

因此日本在很多領域一直領先國際水平,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汽車行業,不少汽車在我國都有著不錯的口碑。這也是一個國家的人們對於科研的重視。

2018世界主要國家科研經費投入中,日本在2018年總投入科研經費1866億美元,投入佔比國家GDP的3.75%。而我國從去年開始才加大科研投入力度,2018年總投入3184億美元,佔比GDP2.25%。日本連續幾年科研投入經費就佔比全年GDP3%以上。

其實他們對於孩子從小教育個特殊的培養也成就了更多在各行業出類拔萃的頂尖人物。日本國家很重視孩子小時候的教育方式,他們不會像我國大部分家庭教育一樣,對孩子每天三點一線,周末報名各種培訓班,晚上布置永遠做不完的作業等等。

更多海外資訊,歡迎關注「漢德歐移民」!

相關焦點

  • 2001年,日本稱在50年內,拿遍30個諾貝爾獎,如今拿下了多少個?
    今天我們要說的一個典型案例就是在2001年,日本就給自己的國家立下了一個目標,就是要在50年之內拿下30跟諾貝爾獎,如今拿下了多少個了呢? 二、19年19個諾貝爾獎 我們今天要說的是發生在2001年,日本有一臺計劃,這個計劃只為大力發展國家的科學技術以及教育,設定的目標就是在50
  • 日本「50年30個」計劃,真要做到了!中國基礎研究誓要追上
    曾經要震驚世界的人,似乎一夜之間被別人「嚇尿了」。我們開始認識到,實用主義盛行的中國在科技領域其實並不是像我們想像那種地步。日本「50年30個」計劃,真要做到了!   20年前,日本提出了「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在當時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笑話,畢竟歐美強國都無法保證能夠按照計劃獲得諾貝獎。一個小小的日本,怎麼可能做到?
  • 日本人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
    每一年,舉世矚目的諾貝爾獎都要任性地在十一黃金周期間頒發。2018諾貝爾獎資料圖當初日本提出這個計劃的時候,還被部分國人嘲笑,說日本小國這是痴心妄想。自進入新世紀至2016年,日本已有17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去年,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添石黑一雄一人,達到18人。加上現在這個已經是第19個了!
  • 50年30個諾獎?日本人為了孩子的教育,真的太拼了,家長可借鑑
    日本2001年提出了「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如今不到20年時間,諾獎目標已完成一半(這還是按獎項來算,如果按人數算,已完成一大半了)。但是其實在上世紀50年代,在發達國家中日本諾貝爾獎得主是最少的,在60年代日本嘗試提案立法推動科學發展但失敗。70年代日本主要靠歐美技術入口加以改良,本身缺乏科學基礎研究,被西方譏日本為「抄襲者」。
  • 陰陽師來中國,他的狂言聽過嗎?
    作為殿堂級舞臺劇種,狂言在日本同樣面對各種新興媒介的衝擊,如何讓更多人知曉狂言,一直是野村家的使命,我們不久前受日本外務省之邀,在東京專訪了日本國寶藝術家野村萬作和野村萬齋父子。1976年,野村萬作作為日中文化交流協會代表團成員首次訪問中國,此後數次訪華進行狂言公演。暢談中,他追憶年輕時,深受梅蘭芳等藝術家訪日京劇表演的觸動,願一生為推動日中文化交流貢獻綿力。
  • 近20年日本18位諾貝爾獎得主全部畢業於日本院校,你還在擔心日本的教育質量?
    2001年,日本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當時日本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
  • 日本20年拿了19個諾獎!日本人給孩子這樣的硬核教育值得學習
    2018 年第一份諾獎——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評選結果揭曉。美國免疫學家 James P. Allison 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因發現抑制負向免疫調節的新型癌症療法而獲得此獎獲得該獎項。至今,進入新世紀以來已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距離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經實現了一大半。
  • 中國諾貝爾獎何時趕超美國...
    你要是問網友們理由,他們會說「中國學霸都是nerd,不懂創新」、「都是小鎮做題家」、「美國都是素質教育」,可最扎心的還是: 評出這麼多雙一流學科,諾貝爾獎咋沒見到幾個呢? 是中國人真的「笨」,真的不會創新,才拿不到獎嗎?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文:一方一言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的獎項在人們的心中也變味道,就拿諾貝爾獎來說吧,由於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發通常是一些名不副其實的人,也會讓人們覺得諾貝爾獎已經沒有了什麼存在的意義,它的頒發看的是大國的臉色。
  • 盤點日本百年間的諾貝爾獎得主
    諾貝爾獎是指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
  • 日本的傳統藝術——狂言入門!
    歌舞伎、落語、漫才、能劇、狂言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日本傳統藝術形式,很多朋友即使沒看過至少也是聽說過吧。以狂言為例,作為一個初次接觸的觀眾應該怎麼欣賞呢?今天就來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狂言的相關入門級知識吧~什麼是狂言?
  • 狂言大師野村萬作的中國情結
    《二人一褲》,是2001年5月日本舞蹈家花柳千代率領的日本傳統藝術代表團訪華時,由野村萬作先生和他的公子野村萬齋聯袂演出的。這齣戲,說的是有一戶人家的女婿結婚後第一次去拜訪嶽父。由於不好意思,兒子讓父親與他一道前往,但要父親躲在門外等候。不料,其父被大管家發現。大管家稟報主人,主人要大管家一定把親家請進屋裡。
  • 拿不下諾貝爾獎,我還拿不下你?
    原本到我腦袋裡裡看起來是一堆八竿子打不著的玩意兒,竟然能被大佬做成各種厲害的傢伙,甚至還隨手拿了諾貝爾獎。 日本化學家白川英樹和他的學生1974年發現了導電高分子——聚乙炔。聚乙炔中電是以孤子的形式傳遞,也就是孤零零的左右沒有成雙鍵的C原子正電中心。如圖最後兩個帶正電的中心,沿著分子鏈孤零零地移動。
  • 諾貝爾獎老了嗎?
    也許諾貝爾獎確實顯出了老態,與21世紀的科學出現了一些脫節,但是在科學界,乃至全世界範圍內,人們仍然需要諾貝爾獎。
  • 一日本上班族大叔被通知得了諾貝爾獎, 卻選擇消失了16年
    在日本京都,有一位傳奇大叔田中耕一。(KoichiTanaka)大學時就是個掛科留級的「學渣」,年過四十,依舊是個最普通不過的基層職員。拿著寒酸的薪水,過著「loser」的日子。這樣一位呆板的上班族,卻是日本人瘋狂愛戴的「國民偶像」。
  • 衰落的日本再獲諾貝爾獎,復興的中國何時迎來井噴?
    但是我們的近鄰日本表現不錯。9日揭曉的諾貝爾化學,頒發給了在鋰電池研發做出貢獻的三名科學家,其中包括日本人吉野彰。 說來也邪乎,自打2001年日本立下了50年拿下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日本的諾貝爾獎便開始井噴,竟然在19年裡拿下了19個。 這說明,日本的確是個科技強國,有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 日本的諾貝爾獎神話
    日本的諾獎獲得者無一例外出自國立大學,集中於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等名校。圖為東京大學校園一景。資料圖新世紀以來,已有19名日本學者獲得諾貝爾獎的自然科學類獎項,其中以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居多,令日本成為歐美國家之外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
  • 日本強大的翻譯業,幫日本屢獲諾獎~
    10月1日下午,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的 James P. Allison 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因發現抑制負向免疫調節的「新型癌症療法」得獎。至今,進入新世紀以來已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距離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經實現了一大半。
  • 日本四大古典戲劇之一——狂言
    面具和能劇上百種的面具比起來,狂言的面具種類就少了許多。因為現代狂言表演者在上臺表演時是很少戴面具的。和能劇的面無表情相比,狂言雖然在角色上只有神,鬼,精靈,老人,動物等很少幾類,但面部表情卻有二十幾種之多。所以狂言的面具也就主要分為四類:武惡(用來表現鬼),乙(用來表現年輕的女子),猿(用來表現動物),空吹(用來表現精靈)。
  • 第20屆「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 日本和泉元彌《狂言》
    山河流轉,歲月穿梭,隨著唐代「散樂」東渡,在此基礎上,日本古代民間藝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向其中加入了能夠體現人物間關係的滑稽表演,形成了一種不帶妝容與面具,演員看似行為瘋癲、言語無理,卻真正反映了當下社會矛盾與底層人民的掙扎的藝術形式,不可不謂「狂言綺語」,《狂言》便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