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2001年3月出臺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提出,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在不久前結束的百年諾貝爾慶典後,日本政府重申了這一目標,並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內設立了「研究聯絡中心」。這一舉動在全世界引起很大反響,毀譽參半,褒貶不一。
日本為什麼提出這一目標?有專家認為這是表明一種姿態。日本不僅是技術大國,而且還要成為科學大國,並提出「科技立國」;同時,這一口號也很具號召力和感染力。無論最終得到30個諾貝爾獎與否,從積極的方面看,它可鼓勵更多的人才重視科學、投身科研;其目的正如2001年6月28日的《日刊工業新聞》文章所說,日本要成為「受世界各國尊敬的國家」。
而日本在連續的19年就過得19個諾貝爾獎,基本上每年一個,這也無不讓人羨慕。
日本首先在教育上跟我們國家有很大的不同,他們的教育理念更加先進、開放。日本的父母對於小孩教育不會用溺愛方式,更不會用棍棒方式教育。他們在孩子一兩歲時起變會逐漸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獨立動手能力。
基礎教育對於一個人後天成長影響重大,而我們國家的孩子很大一部分會在父母的溺愛中成長。教育方式比較老套,捨不得孩子在精神上或者體力上有任何的勞累。
很多時候孩子的成長路程都是在父母的和規劃安排中,其實這樣反而會抹殺孩子天性中更加優秀的一面,孩子們因此無法激發出本身的內在潛力。
日本國家的人們,很多人比較熱衷於探索大自然。從小孩開始,對於一切好奇的事物都會用心去研究,去了解。即便是路邊一隻很不起眼的螞蟻,在很多日本孩子中都能研究出更多的知識出來。
因此日本在很多領域一直領先國際水平,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汽車行業,不少汽車在我國都有著不錯的口碑。這也是一個國家的人們對於科研的重視。
2018世界主要國家科研經費投入中,日本在2018年總投入科研經費1866億美元,投入佔比國家GDP的3.75%。而我國從去年開始才加大科研投入力度,2018年總投入3184億美元,佔比GDP2.25%。日本連續幾年科研投入經費就佔比全年GDP3%以上。
其實他們對於孩子從小教育個特殊的培養也成就了更多在各行業出類拔萃的頂尖人物。日本國家很重視孩子小時候的教育方式,他們不會像我國大部分家庭教育一樣,對孩子每天三點一線,周末報名各種培訓班,晚上布置永遠做不完的作業等等。
更多海外資訊,歡迎關注「漢德歐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