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日本稱在50年內,拿遍30個諾貝爾獎,如今拿下了多少個?

2021-01-07 騰訊網

前言:日本這一個島國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亞洲的經濟發展排名名列前茅,這跟它本身的教育以及傳統文化有關,日本這個國家特別喜歡設置宏偉目標。但我們說如果設置宏偉目標並且能夠完成這樣的目標,自然而然能得到別人的欽佩,但如果自己制定的目標太過於宏偉沒完成,那麼最後就會淪為別人的笑柄,讓大家感到啼笑皆非。今天我們要說的一個典型案例就是在2001年,日本就給自己的國家立下了一個目標,就是要在50年之內拿下30跟諾貝爾獎,如今拿下了多少個了呢?

一、過去的笑柄

曾經的日本說過要三個月滅亡中國,佔領中國領土,結果這一打就是十幾年,最後成為了戰敗國,緊接著便又跟美國斷絕關係,且希望超過美國,但是最後卻成為了泡沫經濟,讓本國的經濟受到重創。

二、19年19個諾貝爾獎

我們今天要說的是發生在2001年,日本有一臺計劃,這個計劃只為大力發展國家的科學技術以及教育,設定的目標就是在50年的時間裡面,日本收穫30多個諾貝爾獎。當日本宣稱這樣的言論時,其他的國家都忍不住要睜大眼睛,鑑於日本曾經得經歷,很多國家其實對日本這樣的目標感到無語。然而現在日本經過了19年的時間拿到了19個諾貝爾獎。事情發展到這個階段的時候,很多國家開始漸漸認真思考日本的這一項目標。現在這個時代,各個國家愈來愈以人才以及科技實力實力為競爭領域,日本在短短的19年,就能夠拿到世界上公認的19個諾貝爾獎,這背後的一系列改革以及政策都值得讓其他國家的國民深思,所以有人隱隱猜測日本能夠在50年的時間內拿下30個諾貝爾獎。

三、背後緣由?

相比較於中國,就出現了一絲尷尬,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是拿到的諾貝爾獎卻僅僅只有14個,並且時間跨度非常大。所以就有人在思考日本為什麼能夠在短時間內就獲得諾貝爾獎?在網際網路上出了一些資金數據統計,在日本定做一個目標之後,便加大了對科學技術方面的投資,比美國還要多。正所謂有錢必然就有人上,也有環境以及設備供那些科研人員搞科研和做研究。尤其是日本的一些科研人員的待遇,在全世界都能夠排上名,同時日本這一個國家從來都是非常敬畏自然,不會像中國一樣知足常樂,反而他們不斷的去擴展自己的野心,也是一個喜歡改變自己的國家。

結束語:更何況在日本文化當中有一種「工匠精神」,日本國內的一些高官甚至是天皇,他們在某一領域當中都有所成就,這樣的榜樣示範就起到作用。所以說日本能夠19年拿下19個諾貝爾獎,這根本不是偶然。

相關焦點

  • 日本狂言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實現了嗎?
    日本在2001年3月出臺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提出,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在不久前結束的百年諾貝爾慶典後,日本政府重申了這一目標,並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內設立了「研究聯絡中心」。這一舉動在全世界引起很大反響,毀譽參半,褒貶不一。 日本為什麼提出這一目標?
  • 50年30個諾獎?日本人為了孩子的教育,真的太拼了,家長可借鑑
    日本2001年提出了「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如今不到20年時間,諾獎目標已完成一半(這還是按獎項來算,如果按人數算,已完成一大半了)。但是其實在上世紀50年代,在發達國家中日本諾貝爾獎得主是最少的,在60年代日本嘗試提案立法推動科學發展但失敗。70年代日本主要靠歐美技術入口加以改良,本身缺乏科學基礎研究,被西方譏日本為「抄襲者」。
  • 日本「50年30個」計劃,真要做到了!中國基礎研究誓要追上
    日本「50年30個」計劃,真要做到了!   20年前,日本提出了「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在當時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笑話,畢竟歐美強國都無法保證能夠按照計劃獲得諾貝獎。一個小小的日本,怎麼可能做到?
  • 近20年日本18位諾貝爾獎得主全部畢業於日本院校,你還在擔心日本的教育質量?
    2001年,日本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當時日本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
  • 日本人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
    當初日本提出這個計劃的時候,還被部分國人嘲笑,說日本小國這是痴心妄想。自進入新世紀至2016年,日本已有17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去年,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添石黑一雄一人,達到18人。加上現在這個已經是第19個了!
  • 18年18個諾貝爾獎,原來都是因為日本紙幣設計的好?
    2001年,日本政府曾「口出狂言」:「50年內30個諾貝爾獎!」
  • 日本20年拿了19個諾獎!日本人給孩子這樣的硬核教育值得學習
    2018 年第一份諾獎——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評選結果揭曉。美國免疫學家 James P. Allison 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因發現抑制負向免疫調節的新型癌症療法而獲得此獎獲得該獎項。至今,進入新世紀以來已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距離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經實現了一大半。
  • 衰落的日本再獲諾貝爾獎,復興的中國何時迎來井噴?
    但是我們的近鄰日本表現不錯。9日揭曉的諾貝爾化學,頒發給了在鋰電池研發做出貢獻的三名科學家,其中包括日本人吉野彰。 說來也邪乎,自打2001年日本立下了50年拿下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日本的諾貝爾獎便開始井噴,竟然在19年裡拿下了19個。 這說明,日本的確是個科技強國,有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 盤點日本百年間的諾貝爾獎得主
    迄2020年,已有27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包括2名美籍日裔諾貝爾獎獲得者)。除歐美諸國之外,日本是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日本人為何能頻頻獲得諾貝爾獎?除了科學家善於自我反省和勤奮工作之外,日本的科研環境、評價機制以及經費保障等因素都功不可沒。日本政府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可見日本十分重視教育科研。
  • 日本強大的翻譯業,幫日本屢獲諾獎~
    10月1日下午,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的 James P. Allison 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因發現抑制負向免疫調節的「新型癌症療法」得獎。至今,進入新世紀以來已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距離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經實現了一大半。
  • 2016諾貝爾獎即將公布 10個冷知識全面了解諾貝爾獎
    預 測  由於諾貝爾獎是沒有所謂「提名」或者「入圍」這種說法的(有是有,但是好像要50年後才能公布),所以每年的預測基本就是大海撈針一抓瞎。雖然這些預測基本很難猜準,但至少以下各領域的科學獎獲得了一部分大眾和媒體的認同,才會被預測會得獎。歡迎公布後來打臉。
  • 2018年諾貝爾獎花落誰家?先熱個身,10月1日起陸續揭曉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最早於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1日11時30分揭曉(北京時間10月1日17時30分);2.  )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而創立的,是所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獎項的榮譽。
  • 一日本上班族大叔被通知得了諾貝爾獎, 卻選擇消失了16年
    在日本京都,有一位傳奇大叔田中耕一。(KoichiTanaka)大學時就是個掛科留級的「學渣」,年過四十,依舊是個最普通不過的基層職員。拿著寒酸的薪水,過著「loser」的日子。這樣一位呆板的上班族,卻是日本人瘋狂愛戴的「國民偶像」。
  • 一位日本爺爺花30年遍嘗中國3000碗面,他稱荊州早堂面是……
    一位日本爺爺花30年遍嘗中國3000碗面,他稱荊州早堂面是…… 2020-12-22 16: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日本人又得諾獎了,18年18個諾貝爾獎,日本為什麼這麼厲害?
    日本人對知識淵博的人表達最大敬仰。不算今年,早在2016年,進入新世紀以來已有17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距離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經實現大半。上至國家、下至國民,日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是日本人真的更聰明、還是日本政府有什麼激勵機制嗎?耐心看完,相信你會有完全不同的答案。
  • 消失了16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又有重大發現!
    1、「我根本不配拿這個獎」和其他拿諾貝爾獎的學術大牛不一樣,田中耕一的人生,平凡得像一條鹹魚。那是在2001年10月9日,和平常一樣,在公司老老實實上著班的田中,突然接到了一個電話。「真正的逆襲」轉眼,17年過去了。諾貝爾獎帶來的喧囂,似乎在田中耕一的低調迴避中,慢慢沉寂了。很少有人會去想,當年那個連頭都抬不起來的獲獎者,現在怎麼樣了?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文:一方一言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的獎項在人們的心中也變味道,就拿諾貝爾獎來說吧,由於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發通常是一些名不副其實的人,也會讓人們覺得諾貝爾獎已經沒有了什麼存在的意義,它的頒發看的是大國的臉色。
  • 50年了,《2001: 太空漫遊》到底說了什麼
    「誰能告訴我《2001:太空漫遊》到底說了什麼?」50年過去了,這部被無數影迷頂禮膜拜的科幻片,依然讓人一頭霧水。對一部科幻電影的最高讚美之一,可能是當50年之後的觀眾對電影中構建的未來嗤之以鼻,「這跟我們現在的生活有什麼兩樣呢?」這意味著它的想像,都成為了現實。
  • 消失了16年的諾貝爾獎得主田中耕一,又有重大發現!
    他被戲謔地稱為「日本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諾貝爾史上學歷最低得主」。隨後他暗暗跟自己較勁,要努力成為真正配得上諾貝爾獎的人。2019年初,NHK的一個訪談紀錄片,看哭了很多網友。「感動,這才是真正的大神啊!」
  • 湯森路透預測2016年諾貝爾獎
    自2002年以來,每年發布的引文桂冠獎已成功預測了39位諾貝爾獎得主。據諾貝爾獎官網(http://www.nobelprize.org)消息,2016年諾貝爾獎揭曉儀式將於10月3日起陸續舉行。在獎金數量方面,由於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從2012年起,諾獎獎金由1000萬瑞典克朗縮水至800萬瑞典克朗,今年獎金的具體數目尚未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