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傳統藝術——狂言入門!

2020-12-23 慧僑移民集團

歌舞伎、落語、漫才、能劇、狂言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日本傳統藝術形式,很多朋友即使沒看過至少也是聽說過吧。以狂言為例,作為一個初次接觸的觀眾應該怎麼欣賞呢?今天就來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狂言的相關入門級知識吧~

什麼是狂言?

狂言屬於日本戲劇的一個流派,和能劇是同宗,都是由「猿樂」演化而來,所以一般都會穿插在能劇之間進行表演。

和能劇不同的是,狂言的內容通常比較簡單,而且以諷刺性的喜劇為主,語言方面使用了大量的俚語,所以即使是日本人,也不一定能完全聽懂。

狂言原本沒有劇本,都是即興表演,但是慢慢積累到今天,狂言也出現了劇本,並一直保存到了現在。

狂言的流派和演員

狂言主要分成三大流派,包括最為正統的大蔵流、偏向浪漫主義的和泉流以及在江戶時代就失傳了的鷺流,這三大流派又分為了很多小的流派。

表演狂言的演員叫「狂言師」,現在有很多著名的狂言師,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和泉流狂言的代表人物野村萬作、野村萬齋父子,大蔵流的茂山千五郎家的茂山宗彥等等。

狂言的表演流程

狂言主要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來發展劇情,登場人物多是市井小民,故事一般都是喜劇,表演的時候動作誇張、表情豐富,配樂一般也會輕鬆詼諧很多。狂言的服飾和裝扮也不如能劇華麗,和能劇之間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狂言的表演一般分為如下幾個流程:

演員出場。

人物自我介紹。

後見出場。(後見其實就是演員表演時的助手)

正式表演。

演員退場。

後見退場。

現在,為了普及日本的傳統文化,很多地方都開放了針對外國人的狂言表演,比如日本藝術文化振興會在國立能樂堂舉辦的「外國人能樂鑑賞教室」等等,中間就會穿插狂言的表演。

面向外國人的鑑賞教室和一般的表演最大的區別就是有中英文的字幕,對於理解劇情非常有幫助,不過即便如此,因為文化和語言的差異,還是有不少內容無法完全理解,如果觀眾喜歡,可以繼續深入了解~

相關焦點

  • 「相約北京」展示日本古老的滑稽表演藝術 看和泉元彌「狂言」感受...
    山河流轉,歲月穿梭,隨著唐代「散樂」東渡,在此基礎上,日本古代民間藝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向其中加入了能夠體現人物間關係的滑稽表演,形成了一種不帶妝容與面具,演員看似行為瘋癲、言語無理,卻真正反映了當下社會矛盾與底層人民的掙扎的藝術形式,不可不謂「狂言綺語」,「狂言」便由此而來。
  • 日本駐華大使館舉辦「野村萬作·野村萬齋狂言講座」
    中國網8月11日訊(記者 戚易斌)為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日本駐華大使館11日邀請來京演出的日本狂言大師野村萬作及其子野村萬齋在使館舉行狂言講座,與中國觀眾交流狂言藝術的表演心得。狂言誕生於公元14世紀日本南北朝時期,與能樂並列為日本最古老的劇種。
  • 日本傳統戲劇科普!
    與中國一樣,日本也擁有許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就包括四大傳統戲劇能劇、狂言、歌舞伎以及人偶淨琉璃,接下來老師就帶同學們進入日本傳統戲劇的世界中吧!能,是日本獨有的一種舞臺藝術,為佩戴面具演出的一種古典歌舞劇 。
  • 日本古典戲劇「狂言」受邀「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1月16~17日,日本四大古典戲劇之一的「狂言」再度造訪中國,以和泉流二十世宗家和泉元彌為核心的「狂言」團,受第二十屆「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之邀,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為大家帶來演出。和泉元彌說:「希望中國觀眾能欣賞這門笑的藝術。」
  • 「有情節的藝能」 ,日本的傳統藝術形式——能樂|日本傳承
    能樂,在日語裡的意思是「有情節的藝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傳統藝術形式之一。
  • 日本最主要的傳統戲劇:日本能劇|日本傳統
    日本的能劇和狂言的產生可以追溯到8世紀,隨後的發展又融入了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如雜技、歌曲、舞蹈和滑稽戲。今天,它已成為日本最主要的傳統戲劇。這類劇主要以日本傳統文學作品為腳本,在表演形式上以面具、服裝、道具和舞蹈組成。
  • 第20屆「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 日本和泉元彌《狂言》
    狂言與能一樣,同屬於日本四大古典戲劇。因為狂言屬於喜劇型科白劇,所以相對於典型的悲劇型歌舞劇----能劇的最大區別在於,它通過在現實世界中取材的人物或事件用幽默的方式給武士和其他貴族階級以辛辣的諷刺。並且因為其作品都是從庶民的生活中取材,再以當時的口語演出,所以比起能劇更能被廣大勞動人民所接受,而成為一種最為典型的平民藝術形式。
  • 被譽為日本「國寶」的能與狂言究竟有何魅力?不可不知的日本文化!
    首先簡單地介紹一下能與狂言是什麼樣的傳統藝術。能與狂言是從日本室町時代傳承至今的,由名為「猿樂」的藝術衍變出來的兩個不同流派的傳統藝術。明治時代後,能與狂言,以及式三番(翁)等藝術被統稱為「能樂」。如果說能是歌舞劇,那狂言便是與吉本新喜劇相似的以平民日常生活為主題的「臺詞劇」,說白了就是「小品」。 狂言一般穿插在能劇之間表演。在語言方面狂言大量運用民間的俚語,而內容上則一般取材於民間題材,並運用諷刺的手法尖銳地抨擊武士或者貴族階層。也正因如此,狂言比起能劇來更受平民們的歡迎,漸漸發展成一種最為典型的民間藝術形式。
  • 狂言大師野村萬作的中國情結
    與他同臺的,還有其公子——日本著名演員、狂言師、2020年東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總導演兼創意總監野村萬齋。有著日本「人間國寶」之稱的野村萬作,不僅將日本傳統戲劇藝術狂言發揚光大,而且以其為紐帶,長期同中國保持著深厚的文化交流與友好交往。與野村萬作有著多年友誼的前文化部副部長劉德有,在演出前夕通過《人民中國》發表文章,展現了野村萬作對中國的情感。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戲劇) 第二講:日本能樂——「能」和「狂言」的鑑賞與研究
    追根溯源的話,恐怕要上溯到中國唐代以後盛行的「散樂」,甚至唐代以前的「百戲」等古老的藝術形式,也有人從日語「能」的發音「noh」聽起來像是「儺」,猜測日本能劇和中國的儺戲兩者之間必有聯繫。總之,有關能樂起源的考證,仍是一個很重要的研究課題。  我們今天說的「日本能樂」,事實上包含兩個表演風格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能」和狂言。
  • 野村萬齋 「狂言」來華,只想讓你看得懂
    野村萬齋野村萬作電影《陰陽師》舞臺劇《上海月亮》「狂言」這個詞,在中國如果不加以解釋,很少人會想到,它也代表著日本四大傳統戲劇之一。作為殿堂級舞臺劇種,狂言在日本同樣面對各種新興媒介的衝擊,如何讓更多人知曉狂言,一直是野村家的使命,新京報記者不久前受日本外務省之邀,在東京專訪了日本國寶藝術家野村萬作和野村萬齋父子。
  • 陰陽師來中國,他的狂言聽過嗎?
    作為殿堂級舞臺劇種,狂言在日本同樣面對各種新興媒介的衝擊,如何讓更多人知曉狂言,一直是野村家的使命,我們不久前受日本外務省之邀,在東京專訪了日本國寶藝術家野村萬作和野村萬齋父子。1976年,野村萬作作為日中文化交流協會代表團成員首次訪問中國,此後數次訪華進行狂言公演。暢談中,他追憶年輕時,深受梅蘭芳等藝術家訪日京劇表演的觸動,願一生為推動日中文化交流貢獻綿力。
  • 日本四大古典戲劇之一——狂言
    面具和能劇上百種的面具比起來,狂言的面具種類就少了許多。因為現代狂言表演者在上臺表演時是很少戴面具的。和能劇的面無表情相比,狂言雖然在角色上只有神,鬼,精靈,老人,動物等很少幾類,但面部表情卻有二十幾種之多。所以狂言的面具也就主要分為四類:武惡(用來表現鬼),乙(用來表現年輕的女子),猿(用來表現動物),空吹(用來表現精靈)。
  • 狂言、跳躍、八爪魚
    狂言是在能舞臺這樣一種空的舞臺上,僅憑聲音和身體進行表演的藝術,跳躍、站立皆有其型。
  • 日本能劇—「男、女、神、狂、鬼」全「能」來演繹 | 日本傳統
    話說,日本咋這麼多有點嚇人的藝術呢。其實,看多了也就沒啥了,就老沙而言,常年遊走於日本的魑魅魍魎妖魔鬼怪之間已經免疫了(開個玩笑)好了,咱們言歸正傳啦。一起來了解一下這「能劇」吧能樂的角色分別由主角、配角、狂言角色和伴奏角色來擔當。主角是主要的登場人物,除了負責其角色以外,還擔當伴唱。配角是掃邊角色。狂言角色也叫間狂言,除了擔任連結一曲能劇的前場和後場的角色之外,還在能劇之中插入節目,增添幽默。
  • 與和泉元彌「相約北京」感受「狂言」之趣
    受第20屆「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的邀請,日本四大古典戲劇之一——「狂言」造訪中國。1月16日至17日,以狂言和泉流二十世宗家和泉元彌為核心的狂言團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為觀眾帶來了期待已久的狂言演出。  狂言是一種興起於日本民間、穿插於能劇劇目之間表演的、即興簡短的笑劇,是日本四大古典戲劇之一。
  • 奧林巴斯與傳統日本木偶戲的「不解之緣」
    文樂是一種具有幾百年歷史的傳統日本木偶戲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戲劇) 第四講:傳統與創新並舉的古典戲劇——日本歌舞伎(上)
    出版專著《日本狂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雕刻靈魂的表情——日本能面與能面師》(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年)、《藝藻集——中日傳統戲劇思考》(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8年4月);出版譯著:「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研究叢書」《品梅記》(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年)、《不願做奴隸的人——聶耳傳》(新星出版社2019年7月1日)。
  • 歌舞伎來中國了——帶你了解日本的的經典傳統藝術
    這可以說是中國觀眾一窺日本歌舞伎芳容的難得的機會。在這篇文章裡,我們就來簡略地講一講日本歌舞伎,也來看看它為什麼能「長盛不衰」的緣由。時至今日,「歌舞伎」仍然在日本享有很高的人氣,堪稱日本第一大傳統劇種。  據稱,歌舞伎最初起源於一個叫「出雲阿國」的女子的舞蹈,後來歌舞伎通過借鑑「狂言·能(一種起源更早的日本傳統戲劇)」、「人形淨琉璃(木偶劇)」的題材,創新舞臺設計,以及表演形式的不斷突破,終於演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
  • 日本狂言藝術家野村萬齋:笑聲能跨越國界 還要來中國
    新華網北京8月11日電(記者 郭丹)潮水般的掌聲,不絕於耳的笑聲……這一切都似乎不足以表達10日晚在京上演的「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野村萬作、野村萬齋狂言公演」會場中洋溢的熱情。時隔10年,被譽為日本「人間國寶」的狂言大師野村萬作攜子野村萬齋來京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