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伎來中國了——帶你了解日本的的經典傳統藝術

2021-02-08 日語學習

2017年3月18號到20號,日本的著名歌舞伎演員中村雁治郎等率團訪問北京,給中國的觀眾帶來一場歌舞伎演出,以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這可以說是中國觀眾一窺日本歌舞伎芳容的難得的機會。在這篇文章裡,我們就來簡略地講一講日本歌舞伎,也來看看它為什麼能「長盛不衰」的緣由。

「歌舞伎」自17世紀初期發源以來,歷經變遷,現如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時至今日,「歌舞伎」仍然在日本享有很高的人氣,堪稱日本第一大傳統劇種。

  據稱,歌舞伎最初起源於一個叫「出雲阿國」的女子的舞蹈,後來歌舞伎通過借鑑「狂言·能(一種起源更早的日本傳統戲劇)」、「人形淨琉璃(木偶劇)」的題材,創新舞臺設計,以及表演形式的不斷突破,終於演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

 

  其實,日本的歌舞伎跟我國的京劇,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處,在這裡就不做一一介紹了。而說到不一樣的地方,歌舞伎可以說在全方位舞臺、高仿真道具、和演員襲名制度等方面,跟京劇有很大的不同,有一種讓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

   首先來說,舞臺設計。歌舞伎的舞臺包含有很多機關:首先,演員們出場的「上場門」,就很有特色。歌舞伎的上場門不止一處。首先,跟京劇一樣,歌舞伎舞臺的右手邊盡頭有一處叫做「上手揭幕」(「上手」相當於漢語的「上首」,既是左邊)的上場門——這並沒有什麼大驚小怪。

 

除了這個常規上場門,整個劇場的左後方還有一處叫做「鳥屋揭幕」(「鳥屋」是指劇場左後方,演員等候上場的小屋)的上場門,而連接這個「鳥屋揭幕」和舞臺的就是有名的「花道(はなみち)」。花道就像一條長廊,從劇場的後方直通前方的舞臺,將觀眾席分成了一大一小兩部分。

 

可不要小看這條「花道」,很多重要角色都會在這條狹長的舞臺上登場、下場、亮相、表演。這條花道,能讓臨近它的觀眾幾乎零距離地觀察演員的一舉手一投足,更重要的是,它讓所有的觀眾在除了正坐注目正前方的舞臺之外,還要側過身、甚至是扭過頭來欣賞「花道」上的表演。如此一來,除了正前方的「二維」舞臺,又多出來了一個縱深——這樣的全方位舞臺設計,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讓人仿佛身如其境。

 

歌舞伎演員的登場,除了從上面說的兩個門走出來,還能被「託」上舞臺。歌舞伎的舞臺有一個特點:它整體是懸空的,下方有很大的空間。一些角色,會事先在這個下方的空間裡等著,該出場時,就會有升降設備將他們從「地下」託舉到舞臺上。這種通過升降設備將演員託到舞臺上,或者從舞臺上降下來的裝置,日語中叫做「迫 セリ」,這個名字大概是來自這一手法有一種出其不意之感,能讓觀眾心頭一驚的意思吧。

  

歌舞伎舞臺上的「迫」共有三出,前方主舞臺上有兩處,花道上有一處。特別是在「花道」上的這一處,可不是什麼樣的角色都能利用它登場的。從花道裡「冒出來」的角色,都是幽靈、或者狐仙等——在悄無聲息地突然出現在觀眾的身邊,這一出場形式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迫」除了能升降演員,還能升降體積龐大的舞臺布景——與中國傳統京劇崇尚「一桌兩椅」的簡單道具不同,歌舞伎喜歡對亭臺閣樓、街頭店鋪、甚至是歷史建築等進行高度還原,其舞臺的布置的還原度堪比現如今電視上的「室內情景劇」。

將這些大個頭的布景上下移動,讓歌舞伎的舞臺有了更大的變化空間,增添了觀眾視覺上的享受。例如,在劇目《金閣寺》(正式名稱為《祗園祭禮信仰記》)中,隨著劇情的進展,故事發生的地點從金閣寺的一層轉移到二層,矗立在舞臺上的金閣寺也會「下沉」一截,讓金閣寺的一層「埋在」舞臺以下,來達到讓二層跟觀眾的視線平行的效果。

 

當然,歌舞伎舞臺下方的巨大空間,除了用來升降演員、布景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舞臺的正下方,還藏有一套動力裝置,可以將舞臺整個旋轉180度(東京的歌舞伎座使用的動力裝置,深入地下達16.5米,有五層樓之高)。也就是說,從一個場景換到下一個場景的時候,不再需要先撤走現有道具,再搬上下一場的的道具,只要將舞臺旋轉,即可實現換景了。如此換景方式,不但十分迅速,還把舞臺的「秘密機關」大方地展示給觀眾,可以說是一舉兩得。歌舞伎的旋轉舞臺,據說是由「狂言作者」並木正三在1758年發明的,當時自然沒有電力可以利用,完全是依靠藏在舞臺下方的空間裡人力來轉動舞臺。

 

  從以上關於舞臺的介紹也可以看出,歌舞伎的寫實性很強,注重視覺效果。這一點在歌舞伎舞臺上使用的道具裡也可以看出來。演員佩戴的華麗服飾、頭套自不必說,舞臺上出現的佩刀、扇子、紙傘、燈籠等等,也基本上看不出跟真傢伙有什麼區別。更讓人驚奇的是,演出中的演員們甚至會掏出日本古代的旱菸,在舞臺上吞雲吐霧起來。

 

當然啦,完全照搬了現實,舞臺也就失去意義了。歌舞伎裡的很多道具都超越了對現實的模仿:例如,在劇目《當世流小慄判官》中,栩栩如生的白馬就載著兩名演員騰空而起,上升到觀眾席三層的高度,並環繞劇場飛行一周——這一場景的視覺衝擊力是可想而知的。

 

不只是馬、牛、野豬這些「常規」動物,大蛇、蛤蟆、蜘蛛等日本神話傳說中的「傳統」神獸也被搬上了舞臺,它們在舞臺上呼風喚雨,大顯身手。時而寫實,時而奇幻,歌舞伎的觀眾們大飽了眼福,自然會大呼過癮了。

  

其實,歌舞伎跟京劇的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演員並不承擔「唱」的任務,主要是負責「念、做、打」,所以在視覺演出上出彩很重要。現代觀眾似乎更偏愛「視覺上的盛宴」,這大概也能算歌舞伎在日本比起京劇在中國更有人氣的原因之一吧。

 

有了變幻多端的舞臺,再加上超寫實的道具,可最重要的還是要看舞臺上的演員。日本的歌舞伎演員大多數都是世襲,父傳子,子傳孫。生在歌舞伎演員之家的孩子,在年幼的時候就要開始學藝,並登臺接受歷練——才三五歲的小演員扮演的桃太郎自然是十分可愛啦。

雖說歌舞伎演員以世襲制居多,但這也並不是說歌舞伎對外界關上了大門。一般人家的孩子,也可以選擇成為歌舞伎演員的「養子」,進入歌舞伎的世界。例如,被譽為「日本的梅蘭芳」的坂東玉三郎,就是出自一般家庭的,後來作了歌舞伎演員「十四代目勘彌」的養子,正式登臺。

 

更有意思的是,不但歌舞伎演員的這個身份要世襲,連演員的藝名都是要繼承前人的。而且隨著演員年齡的增長、藝術水平的提高,他們還會去繼承含金量更高的藝名。所以很多歌舞伎演員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擁有不同的名字。例如,松隆子的父親,就是一位著名的歌舞伎演員,他一共使用過三個名字:三歲時以「二代目松本金太郎」的名字初次登上舞臺,七歲時改名「六代目市川染五郎」,在三十九歲的時候又改名「九代目松本幸四郎」,並使用至今。順便提一句,這個「幾代目」就是第幾代的意思(你是不是想起了火影),也就是說歷史上還有過一位松本金太郎,五位市川染五郎,和八位松本幸四郎。

 

日本的歌舞伎演員,除了他們的本職工作外,還會客串出演電視劇、電影。比如扮演《半澤直樹》裡面扭捏作態的檢察官的片岡愛之助,還有出演過《赤壁》、《霍元甲》等很多作品的中村獅童都是有名的歌舞伎演員。而堪稱現如今歌舞伎界第一人氣的市川海老藏,甚至還在《名偵探柯南》以本人的動畫形象出演過。歌舞伎演員客串影視作品,可以說為平時不怎麼接觸歌舞伎的觀眾,提供了一個對歌舞伎產生興趣的機會。

好了,關於歌舞伎的舞臺、道具、演員說了這麼多,相信你對歌舞伎的有了一定的認識和興趣了吧。不過,歌舞伎上演的劇目多到難以計數,其題材或是反映江戶時期的百姓生活,或是歷史故事,或是神話傳說,內容各有特色,豐富多彩。所以,要是想真正了解歌舞伎,還是要去看一場歌舞伎的演出。那麼歌舞伎在哪裡可以看到呢?除了東京、大阪、京都、福岡、名古屋的歌舞伎劇場之外,很多日本的其他城市還會有歌舞伎的定期巡演。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一睹歌舞伎的芳容喲。

>>熱門文章推薦:

 {有聲}日語共讀 | 日語中的10個誤區 |你需要和性格相反的人交往... | 奇葩室友 | 購買衣服 | 怎麼回「お疲れ様」| 「最想與其談戀愛的女星」TOP10 | 電子郵件中的單詞 | 夢裡的數字含義|東野圭吾能否完美犯罪? | 推理劇推薦|過年被逼婚 | 「女追男」不可取! | 日本人看似減齡的原因|在日留學打工 | 未聞花名 | 日本公司的「社歌」 | 日本的壓歲錢 | 學中文的煩惱 | 日元冷知識 | 日本主婦的小竅門 | 柴犬寶寶 | 人醜要學穿搭 |

相關焦點

  • 【歌舞伎】日本傳統表演藝術の觀賞指南
    歌舞伎,對於喜歡日本文化的你來說相信不會陌生。這是一種日式的音樂劇,由歌:悅耳的臺詞和演奏、舞:華麗的舞蹈、伎:一定形式的表演風格和技藝,三者組成。
  • 日本歌舞伎和藝伎,顛覆三觀的藝術!
    在日本,有兩種傳統的技藝非常有名,一個是讓無數男人為之傾倒的藝伎,另一個就是日本的國粹歌舞伎。說道歌舞伎,很多人認為載歌載舞的藝術應該是女人來表演的吧,畢竟從古到今很少聽到哪裡舉辦宴席需要男子在上面擺動舞姿的。其實日本的歌舞伎,卻是男人裝扮成女人來支撐臺面的。
  • ​梅蘭芳與日本歌舞伎(一)
    年與1930年則是赴美演出時往返路經日本,梅蘭芳因此而與日本傳統戲劇的歌舞伎結下不解之緣。(1)1919年的首次訪日公演歌舞伎是日本傳統戲劇中的後起之秀,約出現於十七世紀初,定型於十七世紀末,因其恰好迎合了當時日本市民社會的蓬勃發展,歌舞伎由此開始盛行於日本社會,逐漸形成了一批代表劇目,湧現出一批著名藝術家,深受社會底層群眾的喜愛。迄至公元1868年即日本明治元年,維新運動迅速興起,文化藝術亦隨之掀起改良風潮。
  • 日本的傳統文化-歌舞伎
    日本郵政的郵票設計部門挺勤奮的,雖然設計師不多,但近年來每年都要設計500種以上的郵票。
  • 你了解日本的歌舞伎文化嗎?
    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 11月10日,歌舞伎座在東京都中央區銀座落成,並舉行落成典禮。歌舞伎座是上演歌舞伎的劇場。歌舞伎有日本國劇之稱,它與能、文樂一起,被稱為代表日本的傳統舞臺藝術之一。歌舞伎起源於17世紀初,即江戶時代初期。
  • 三代歌舞伎國寶的後人來了
    19世紀文獻上已有中國京昆藝人東瀛演戲的記載,然而扶桑國之上下為之震動的是梅蘭芳1919年、1924年及1956年的三次訪日。梅劇團《天女散花》《御碑亭》《黛玉葬花》《貴妃醉酒》等古裝新戲及傳統老戲美輪美奐,令日本觀眾驚嘆不已,而梅蘭芳與歌舞伎名優們的友誼佳話也載入史冊。
  • 【獨家】日本歌舞伎將赴華公演紀念邦交45周年
    由日本國際交流基金主辦,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承辦的日本傳統經典歌舞伎演出團將於今年3月18日至20日赴北京公演。這也是時隔十年之久,日本正統古典歌舞伎再度赴華公演。以中村鴈治郎等名家領銜的演出團規模達近百人,創下日本歌舞伎赴華演出之最。在2月7日東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主辦方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理事長安藤裕康介紹說,此次歌舞伎赴華公演是為了紀念今年的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也拉開了日方在中國展開文化交流紀念活動的第一幕。這也是時隔十年來,日本正統古典歌舞伎名作再度在中國公演。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戲劇) 第四講:傳統與創新並舉的古典戲劇——日本歌舞伎(上)
    第四講:傳統與創新並舉的古典戲劇——日本歌舞伎(上)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玲主講人介紹:李玲,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研究員。2002年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碩士畢業,同年就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
  • 日本池袋文化之旅:傳統與藝能的雙重結合,淺談歌舞伎的前世今生
    其實日本很多地方都有所謂的歌舞伎,但是東京歌舞伎座是一整年都有歌舞伎的表演,其中以年終及初春的表演最為盛大探尋日本傳統藝能之旅,不妨從雅俗共賞的歌舞伎開始,這次日本行,一同去觀賞熱鬧的歌舞伎吧!什麼是歌舞伎歌舞伎從慶長(公元1596年至1615年)時期初創至今,已過了四百多年,曾經廢止又興起,如今仍是許多日本人喜愛的傳統藝術之一,更是日本重要的文化遺產。
  • 日本的歌舞伎,能抓住中國觀眾的心嗎?
    迫本:從前輩們留下的業績來看,可以說沒有歌舞伎,就不會有今天的松竹。這些年對於松竹來說,歌舞伎隨著愛好者的增加也的確有所創收,但在歌舞伎低谷時期,我們只能用電影、房地產來彌補這部分的營業收入。歌舞伎演員無時無刻不在嘔心瀝血地為如何展現出一部好戲而奮鬥,而松竹能做的無非就是為他們提供一個舞臺、一片天地。
  • 日本風俗文化介紹(七)歌舞伎
    在日本,近幾年又產生了不少新的劇本和製作。歌舞伎與中國京劇素有「東方藝術傳統的姊妹花」之稱。晚清詩人黃遵憲在《日本雜事詩》中讚美道:「玉蕭聲裡錦屏舒,鐵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痴情兒女淚,一齊彈與看芝居。」他把歌舞伎看作「異鄉境裡遇故知」了。日本歌舞伎曾到中國多次訪問演出,還到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埃及等國演出。
  • 日本歌舞伎和藝妓有關係嗎?
    今天仙貝君想給將要來日本旅行的小夥們講講日本的傳統藝術歌舞伎,眾所周知,日本的歌舞伎就像中國的京劇一樣,是著名的傳統藝術,仙貝君就帶大家一起走進這個神秘而又極具特色的歌舞伎世界
  • 藤間齋:日本歌舞伎界世家貴公子
    正如中國有著許許多多的民族傳統藝術,日本也有其獨特的藝術。歌舞伎是日本一種典型的民族表演藝術。起源於17世紀的江戶時期,是日本獨有的一種戲劇。出身歌舞伎的都被稱為「文化豪門」。日本的性別歧視很嚴重,因此不難理解,在地位如此高的歌舞伎世家只傳男不傳女。
  • 【歌舞伎座】去京都不能錯過的體驗,了解日本文化從這裡開始!
    ✈✈✈你知道京都祗園四條車站附近的「南座」嗎?這裡起源於16世紀,是日本古老的劇院(日本歷史悠久的劇院)。不僅可以欣賞有英文字幕的歌舞伎等日本傳統藝術,也有把歌舞伎和漫畫結合起來的新型舞臺劇,以及活用新舞臺和燈光的多種秀。觀看歌舞伎就是了解日本的文化「歌舞伎凝聚了日本的文化、色彩感覺、動作、性情等,可稱為日本的縮影。觀看歌舞伎就是了解日本文化。」
  • 日本古代歌舞伎的文化使命意義和命運之殤
    那麼什麼是歌舞伎呢?其前世及存在的文化使命是什麼?其命運之殤是什麼?歌舞伎劇院日本娃娃歌舞伎其實是一種日本特有的古典戲劇,在日本的傳統文化地位有多重要呢?打個比方就了解了,基本等同於京劇之於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歌舞伎也被稱為日本的國寶,兩者素有「東方藝術傳統的姊妹花」之稱,並且雙雙入選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 筱山紀信:日本歌舞伎第五代坂東玉三郎
    歌舞伎是與中國的崑劇・京劇相匹敵的日本傳統藝能。     歌舞伎的創始人是出雲國(注釋:指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的阿國,從她在京都・四條河原一帶出現以華美新穎女扮男裝的形式表演舞蹈,至今已有將近400年的歷史。當時的統治者以「由女性表演歌舞伎會敗壞風俗」為由頒令禁止,由此主演由女性換成年輕男性。然而依然被冠以「不正經的表演」而再次遭禁。幾經周折後,最終由成年男子扮演的表演形式「男子歌舞伎」誕生了。
  • 歌舞伎不是藝伎!是日本三大國劇之一
    今天就跟著小編來了解下日本傳統文化——歌舞伎。還記得這位刷爆網絡的日本小哥哥嗎?被稱為「日本歌舞伎界耀眼美少年」的八代目市川染五郎,舉手投足間的古典氣質與精緻從容的臉,讓他在中日兩國都吸粉無數。爺爺是日本藝術院會員二代目松本白鸚,父親是著名演員十代目松本幸四郎,可以說,歌舞伎世家的出身對他氣質的養成有著極大的影響。「歌舞伎」一詞也於此走入大眾視線。
  • 不唱的日本京劇——一名現居東京的中國80後的歌舞伎體驗
    (正常的歌舞伎並不是這個畫風,具體見下文)歌舞伎是一門流傳至今的日本傳統藝術,和中國的京劇合稱為東方戲劇藝術的兩顆明珠。時至今日,歌舞伎在日本仍然有非常高的人氣。東京幾大歌舞伎劇院的定期表演票價動輒上萬日元,但是幾百人的劇場卻仍然可以連日爆滿。
  • 歌舞伎町一番街 | 老司機帶你去日本找樂子
    而歌舞伎町一番街便是從歡樂街演變而來。歌舞伎本是日本傳統的民族表演藝術形式,起源於17世紀江戶初期。其中「歌」代表音樂,「舞」表示舞蹈,「伎」則指的是表演技巧。放古代就是賣藝不賣聲的藝伎,別小看這個伎,一個偏旁的不同,意義也是想去甚遠。
  • 日本的國劇「歌舞伎」,你有聽說過嗎?
    如果說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傳統戲曲形式是「京劇」,那麼對日本來說就是「歌舞伎」了。如同京劇一樣,歌舞伎也是以音樂和舞蹈為中心,由臺詞、歌曲、武打場面等構成的綜合舞臺藝術。可能有人會誤會「歌舞伎」指的是藝伎、舞妓之類,事實上歌舞伎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戲劇。一般都認為歌舞伎起源於17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