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8號到20號,日本的著名歌舞伎演員中村雁治郎等率團訪問北京,給中國的觀眾帶來一場歌舞伎演出,以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這可以說是中國觀眾一窺日本歌舞伎芳容的難得的機會。在這篇文章裡,我們就來簡略地講一講日本歌舞伎,也來看看它為什麼能「長盛不衰」的緣由。
「歌舞伎」自17世紀初期發源以來,歷經變遷,現如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時至今日,「歌舞伎」仍然在日本享有很高的人氣,堪稱日本第一大傳統劇種。
據稱,歌舞伎最初起源於一個叫「出雲阿國」的女子的舞蹈,後來歌舞伎通過借鑑「狂言·能(一種起源更早的日本傳統戲劇)」、「人形淨琉璃(木偶劇)」的題材,創新舞臺設計,以及表演形式的不斷突破,終於演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
其實,日本的歌舞伎跟我國的京劇,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處,在這裡就不做一一介紹了。而說到不一樣的地方,歌舞伎可以說在全方位舞臺、高仿真道具、和演員襲名制度等方面,跟京劇有很大的不同,有一種讓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
首先來說,舞臺設計。歌舞伎的舞臺包含有很多機關:首先,演員們出場的「上場門」,就很有特色。歌舞伎的上場門不止一處。首先,跟京劇一樣,歌舞伎舞臺的右手邊盡頭有一處叫做「上手揭幕」(「上手」相當於漢語的「上首」,既是左邊)的上場門——這並沒有什麼大驚小怪。
除了這個常規上場門,整個劇場的左後方還有一處叫做「鳥屋揭幕」(「鳥屋」是指劇場左後方,演員等候上場的小屋)的上場門,而連接這個「鳥屋揭幕」和舞臺的就是有名的「花道(はなみち)」。花道就像一條長廊,從劇場的後方直通前方的舞臺,將觀眾席分成了一大一小兩部分。
可不要小看這條「花道」,很多重要角色都會在這條狹長的舞臺上登場、下場、亮相、表演。這條花道,能讓臨近它的觀眾幾乎零距離地觀察演員的一舉手一投足,更重要的是,它讓所有的觀眾在除了正坐注目正前方的舞臺之外,還要側過身、甚至是扭過頭來欣賞「花道」上的表演。如此一來,除了正前方的「二維」舞臺,又多出來了一個縱深——這樣的全方位舞臺設計,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讓人仿佛身如其境。
歌舞伎演員的登場,除了從上面說的兩個門走出來,還能被「託」上舞臺。歌舞伎的舞臺有一個特點:它整體是懸空的,下方有很大的空間。一些角色,會事先在這個下方的空間裡等著,該出場時,就會有升降設備將他們從「地下」託舉到舞臺上。這種通過升降設備將演員託到舞臺上,或者從舞臺上降下來的裝置,日語中叫做「迫 セリ」,這個名字大概是來自這一手法有一種出其不意之感,能讓觀眾心頭一驚的意思吧。
歌舞伎舞臺上的「迫」共有三出,前方主舞臺上有兩處,花道上有一處。特別是在「花道」上的這一處,可不是什麼樣的角色都能利用它登場的。從花道裡「冒出來」的角色,都是幽靈、或者狐仙等——在悄無聲息地突然出現在觀眾的身邊,這一出場形式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迫」除了能升降演員,還能升降體積龐大的舞臺布景——與中國傳統京劇崇尚「一桌兩椅」的簡單道具不同,歌舞伎喜歡對亭臺閣樓、街頭店鋪、甚至是歷史建築等進行高度還原,其舞臺的布置的還原度堪比現如今電視上的「室內情景劇」。
將這些大個頭的布景上下移動,讓歌舞伎的舞臺有了更大的變化空間,增添了觀眾視覺上的享受。例如,在劇目《金閣寺》(正式名稱為《祗園祭禮信仰記》)中,隨著劇情的進展,故事發生的地點從金閣寺的一層轉移到二層,矗立在舞臺上的金閣寺也會「下沉」一截,讓金閣寺的一層「埋在」舞臺以下,來達到讓二層跟觀眾的視線平行的效果。
當然,歌舞伎舞臺下方的巨大空間,除了用來升降演員、布景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舞臺的正下方,還藏有一套動力裝置,可以將舞臺整個旋轉180度(東京的歌舞伎座使用的動力裝置,深入地下達16.5米,有五層樓之高)。也就是說,從一個場景換到下一個場景的時候,不再需要先撤走現有道具,再搬上下一場的的道具,只要將舞臺旋轉,即可實現換景了。如此換景方式,不但十分迅速,還把舞臺的「秘密機關」大方地展示給觀眾,可以說是一舉兩得。歌舞伎的旋轉舞臺,據說是由「狂言作者」並木正三在1758年發明的,當時自然沒有電力可以利用,完全是依靠藏在舞臺下方的空間裡人力來轉動舞臺。
從以上關於舞臺的介紹也可以看出,歌舞伎的寫實性很強,注重視覺效果。這一點在歌舞伎舞臺上使用的道具裡也可以看出來。演員佩戴的華麗服飾、頭套自不必說,舞臺上出現的佩刀、扇子、紙傘、燈籠等等,也基本上看不出跟真傢伙有什麼區別。更讓人驚奇的是,演出中的演員們甚至會掏出日本古代的旱菸,在舞臺上吞雲吐霧起來。
當然啦,完全照搬了現實,舞臺也就失去意義了。歌舞伎裡的很多道具都超越了對現實的模仿:例如,在劇目《當世流小慄判官》中,栩栩如生的白馬就載著兩名演員騰空而起,上升到觀眾席三層的高度,並環繞劇場飛行一周——這一場景的視覺衝擊力是可想而知的。
不只是馬、牛、野豬這些「常規」動物,大蛇、蛤蟆、蜘蛛等日本神話傳說中的「傳統」神獸也被搬上了舞臺,它們在舞臺上呼風喚雨,大顯身手。時而寫實,時而奇幻,歌舞伎的觀眾們大飽了眼福,自然會大呼過癮了。
其實,歌舞伎跟京劇的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演員並不承擔「唱」的任務,主要是負責「念、做、打」,所以在視覺演出上出彩很重要。現代觀眾似乎更偏愛「視覺上的盛宴」,這大概也能算歌舞伎在日本比起京劇在中國更有人氣的原因之一吧。
有了變幻多端的舞臺,再加上超寫實的道具,可最重要的還是要看舞臺上的演員。日本的歌舞伎演員大多數都是世襲,父傳子,子傳孫。生在歌舞伎演員之家的孩子,在年幼的時候就要開始學藝,並登臺接受歷練——才三五歲的小演員扮演的桃太郎自然是十分可愛啦。
雖說歌舞伎演員以世襲制居多,但這也並不是說歌舞伎對外界關上了大門。一般人家的孩子,也可以選擇成為歌舞伎演員的「養子」,進入歌舞伎的世界。例如,被譽為「日本的梅蘭芳」的坂東玉三郎,就是出自一般家庭的,後來作了歌舞伎演員「十四代目勘彌」的養子,正式登臺。
更有意思的是,不但歌舞伎演員的這個身份要世襲,連演員的藝名都是要繼承前人的。而且隨著演員年齡的增長、藝術水平的提高,他們還會去繼承含金量更高的藝名。所以很多歌舞伎演員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擁有不同的名字。例如,松隆子的父親,就是一位著名的歌舞伎演員,他一共使用過三個名字:三歲時以「二代目松本金太郎」的名字初次登上舞臺,七歲時改名「六代目市川染五郎」,在三十九歲的時候又改名「九代目松本幸四郎」,並使用至今。順便提一句,這個「幾代目」就是第幾代的意思(你是不是想起了火影),也就是說歷史上還有過一位松本金太郎,五位市川染五郎,和八位松本幸四郎。
日本的歌舞伎演員,除了他們的本職工作外,還會客串出演電視劇、電影。比如扮演《半澤直樹》裡面扭捏作態的檢察官的片岡愛之助,還有出演過《赤壁》、《霍元甲》等很多作品的中村獅童都是有名的歌舞伎演員。而堪稱現如今歌舞伎界第一人氣的市川海老藏,甚至還在《名偵探柯南》以本人的動畫形象出演過。歌舞伎演員客串影視作品,可以說為平時不怎麼接觸歌舞伎的觀眾,提供了一個對歌舞伎產生興趣的機會。
好了,關於歌舞伎的舞臺、道具、演員說了這麼多,相信你對歌舞伎的有了一定的認識和興趣了吧。不過,歌舞伎上演的劇目多到難以計數,其題材或是反映江戶時期的百姓生活,或是歷史故事,或是神話傳說,內容各有特色,豐富多彩。所以,要是想真正了解歌舞伎,還是要去看一場歌舞伎的演出。那麼歌舞伎在哪裡可以看到呢?除了東京、大阪、京都、福岡、名古屋的歌舞伎劇場之外,很多日本的其他城市還會有歌舞伎的定期巡演。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一睹歌舞伎的芳容喲。
>>熱門文章推薦:
{有聲}日語共讀 | 日語中的10個誤區 |你需要和性格相反的人交往... | 奇葩室友 | 購買衣服 | 怎麼回「お疲れ様」| 「最想與其談戀愛的女星」TOP10 | 電子郵件中的單詞 | 夢裡的數字含義|東野圭吾能否完美犯罪? | 推理劇推薦|過年被逼婚 | 「女追男」不可取! | 日本人看似減齡的原因|在日留學打工 | 未聞花名 | 日本公司的「社歌」 | 日本的壓歲錢 | 學中文的煩惱 | 日元冷知識 | 日本主婦的小竅門 | 柴犬寶寶 | 人醜要學穿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