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傳統戲曲形式是「京劇」,那麼對日本來說就是「歌舞伎」了。如同京劇一樣,歌舞伎也是以音樂和舞蹈為中心,由臺詞、歌曲、武打場面等構成的綜合舞臺藝術。
可能有人會誤會「歌舞伎」指的是藝伎、舞妓之類,事實上歌舞伎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戲劇。一般都認為歌舞伎起源於17世紀。日本的戰國時代,有一位出身自出雲地區,自稱是出雲大社巫女的名叫阿國的女性,為了籌款修繕神社,而巡迴全國各地進行歌舞表演。阿國非常善於將當時的社會風俗引入到表演當中,其新穎的歌舞形式深受民眾喜愛,吸引了不少女子向其模仿和學習,漸漸演變成之後江戶時代的歌舞伎。
現代的歌舞伎隨著時代發展,講求布景精緻、舞臺機關複雜、演員服裝與化妝華麗,與戰國時代的原始面貌已經大相逕庭。而且最初的時候是全由女子組成的表演團體,而現在卻變成清一色全是男子了。
日本其實還有不少其他的傳統舞臺藝術形式,比如能樂、狂言,乃至利用木偶進行表演的淨琉璃等,而且都十分歷史悠久。但影響力最大,最為深受喜愛的,卻無疑是歌舞伎了。歌舞伎是日本所獨有的一種戲劇,以往只是流行於民間的一種通俗藝術,但在今時今日已經被日本國內列為重要無形文化財產,更在200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之譽為「國劇」實是當之無愧。
關於歌舞伎名稱的由來,一個最為可信的說法是源於「傾く(かぶく)」這個詞,原意有傾斜的意思。日本戰國時期,將奇裝異服,行為舉止怪異的人稱為「傾奇者(かぶき者)」,出國阿國就是代表之一。同時期還有一個名叫前田利益的著名武士也是作為「傾奇者」而聞名。後來有人借用了三個同音漢字來為這種戲劇命名:歌(か)、舞(ぶ)、伎(き),「歌舞伎」(かぶき,kabuki)一詞就此誕生。其中,歌強調的是音樂,舞強調的是舞蹈,伎強調的是表演的技巧,這個名字真是貼切又風雅。
在日本,「歌舞伎」和「歌舞妓」兩個名稱曾經很長一段時期都是通用的,據說直到明治時代才明確將這項表演藝術定名為「歌舞伎」。在出雲阿國時期的歌舞伎表演團體基本全是女子,在當時吸引了不少「遊女」(即娼妓)加入。這些歌舞伎演員在表演之餘,往往還會做起皮肉生意,於是就被後來的德川幕府認為有傷風化而明令禁止。
之後歌舞伎就改為由青少年來表演,不過扮演女性角色的俊美男性演員一樣大受觀眾的喜愛,許多武士時常為此爭風吃醋,甚至幹出殉情、私奔等行為。因此也被政府一度叫停。
此後,歌舞伎演員則一律都由成年男性擔任。女性角色由稱為「女形」的男演員來飾演,類似於我國的「旦角」。直到今時今日,也依然如此。
歌舞伎演員的藝名「名跡」一般是世襲的,比如「市川團十郎」,「尾上菊五郎」都是大名鼎鼎的著名演員,這個藝名會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此外,還有有別於「名跡」的「屋號」,如「市川團十郎」的屋號是「成田屋」,「尾上菊五郎」的屋號是「音羽屋」。每每到了故事的高潮部分,觀眾就會高呼自己所喜愛演員的屋號來表達對演員演技的讚賞。
在古代,歌舞伎是最受大眾歡迎的娛樂方式,即使因為風化問題被政府叫停過幾次,在改頭換面之後依然蓬勃發展了起來。歌舞伎演員的收入和民間地位也水漲船高。其中的佼佼者被稱為「千兩役者」,意思是年收入可以達到一千兩黃金的程度。不過儘管富貴,這些演員在官方的管理上面卻是十分地位低下。歌舞伎演員出門要戴上鬥笠,衣食住行乃至婚喪嫁娶都有各種法令進行限制。直到進入現代,歌舞伎演員才終於回歸其普通的明星身份,可以和所有觀眾都平等進行交流了。
順帶一提,東京廣為人知的娛樂區,著名的不夜城「歌舞伎町」,就是因為當初進行市政規劃時,專門劃了一個區域留給歌舞伎這個國粹。然而實際發展過程中卻取消了歌舞伎相關設施的建設,導致只有名字留了下來。而沒有歌舞伎的歌舞伎町今時今日在國際上卻十分有名氣,也是令人意想不到。
歌舞伎的演出一般分為晝部和夜部,也即是日場和夜場,晝部一般11:00開場,夜部一般16:30開場,會分別演出不同的劇目。一部演出的時長大約在4~5個小時,一部由3~4幕組成,可見就算只是純粹當觀眾也是一件不太輕鬆的事。所以幕與幕之間會設有休息時間,稱為「幕間」,一般為15~30分鐘不等。觀眾們就會趁著這段休息時間上洗手間或者吃飯、喝茶,現場會有賣被稱為「幕之內便當」的盒飯以方便觀眾。現在這個名稱已經泛濫開來,許多和歌舞伎完全沒有關係的地方賣的豐盛的便當都被稱為「幕之內」了。
歌舞伎的演出大體上可以分為「荒事」與「和事」。荒事即武戲,和事即文戲。荒事一般是以歷史上的英雄豪傑為主人公的劇目,表演動作往往十分誇張。和事多數以優柔寡斷的美男子為主人公,以表現劇中人物的豐富情感的愛情故事為主。
如同京劇一樣,歌舞伎也經常以面譜來反映劇中人物的個性。紅色條紋代表善,青色條紋代表惡。不過恐怕最為深入人心的,還是歌舞伎演員一臉厚厚的白粉吧。因為歌舞伎演員經常一臉煞白地做著各種誇張的動作,據說日語裡面表示「有趣」的形容詞「面白い」就是與歌舞伎有關。
在中國人看來,歌舞伎演員人人都一臉白,覺得像鬼臉。過去曾經有過數次歌舞伎劇團來華演出,但國人似乎反響平平。與此相反,歌舞伎傳到西方世界卻廣受好評,被認為是出色的表演與日本文化的結晶。這種反差不得不說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不過不管外國人懂不懂欣賞,繁榮了幾百年的歌舞伎藝術,到了現代,終於還是進入了困境。年輕一代要麼看不懂,要麼不欣賞。這使得歌舞伎表演也不得不求新求變,近年來改編自《風之谷》、《海賊王》、《火影忍者》等知名動漫作品的歌舞伎劇目陸續登臺亮相。這門日本人的國粹今後將會何去何從,實在令人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