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北京」展示日本古老的滑稽表演藝術 看和泉元彌「狂言」感受...

2020-12-23 青瞳視角

「具有五百五十六年歷史的和泉流,將在我有生之年,也就是在六百年的歷程中,我一定要她穩如泰山。這是我的責任,請大家放心吧。」——和泉元彌在他成人式的致辭

1200年前,白居易在洛陽城南的香山寺曾寫下「願以今生世俗文字之業,狂言綺語之過……」這樣的文字。山河流轉,歲月穿梭,隨著唐代「散樂」東渡,在此基礎上,日本古代民間藝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向其中加入了能夠體現人物間關係的滑稽表演,形成了一種不帶妝容與面具,演員看似行為瘋癲、言語無理,卻真正反映了當下社會矛盾與底層人民的掙扎的藝術形式,不可不謂「狂言綺語」,「狂言」便由此而來。

不同於廟堂文化,「狂言」帶著一股江湖氣,這一點倒有點像老天橋撂地的相聲,誕生於底層,服務於底層,直至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然而「狂言」中所表現出的人物之間的矛盾與對立往往不是劍拔弩張,而是溫和且寬厚的,既有對當時統治者的諷刺,和對寄生階層的厭惡。臺上的矛盾在戲謔裡融化消解,臺下的觀眾在默契中相視而笑。

不尋常的「貴公子」

「狂言」發展至今主要還保留有大藏流與和泉流兩個流派,說到其中知名度與影響力最大的就不得不提和泉流的宗家「三宅藤九郎」家了。其中九世三宅藤九郎更被譽為「人間國寶」,他的兒子和泉元秀也同樣是家喻戶曉,就在這樣一個世代家庭,作為獨子的和泉元彌,可以說一出生便背負了不同常人的責任與期望。

由於獨子的身份,元彌從一歲半便開始練習「狂言」,四歲時已能登臺表演,十六歲時主演秘本《釣狐》成為了史上最年輕的主演,而他的父親元秀並不滿足於此,於是便把他的兩個女兒,和泉淳子與和泉祥子培養成了「史上第一代的女性狂言師」,同元彌一起上臺演出,這一舉措可以說開天闢地。

不止於此,父親元秀還將莎士比亞名著《馴悍記》和《仲夏夜之夢》改編後用「狂言」的形式演出。不論是女性入行,還是創新改編,相對於傳統「狂言」藝術來說,和泉家可以說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父親元秀去世之後,21歲的元彌接過了「掌門大印」,除了自主公演外,他還將「狂言」的舞臺延伸,去到被列為世界遺產的伊勢神宮及其他神社、寺廟演出,並應邀參加各都道府主辦的演出、學校藝術教室演出等。

此外,還多次海外公演,參加世博會文化活動等,努力於普及《狂言》文化。如今,元彌和姐姐淳子又培養了各自的孩子元盛、和秀、採明和慶子走上舞臺,成為了日本小有名氣的小狂言師,為和泉流輸送了新鮮的血液。

很難想像歷經世代之後,這個傳統世家仍會誕生出新的生命力,然而和泉元彌仍不滿足於此,他還曾擔任日本NHK紅白歌會主持,在NHK大型電視連續劇《北條時宗》擔綱主演,並在出演由柿崎裕二導演的《地瓜女郎》中獲柏林國際電影節短片部最佳男主演獎,以及馬德裡國際電影節短片部最佳作品獎,在出演柿子崎裕二導演的電影《落日》中獲米蘭國際電影節短片部最佳男主演獎等等。

「狂言」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憑藉日本新老狂言師不懈的努力,「狂言「此前曾多次來華,並且還曾與崑曲合作,用兩國的國粹共同演繹同一個故事,令中日兩國觀眾拍案叫絕,可以說與中國有著頗深的淵源。

正是因為這種文化上的血緣相近,「狂言」在國內受到了不少朋友的喜愛,當然也和這門藝術本身的感染力與密不可分。直至今日,觀眾仍然能從幾百年前封建時代的戲劇舞臺上,通過那些小人物的幽默、智慧與善良,以及面對命運的隨遇而安,讓同樣為了生活而努力的我們產生共鳴,找到某些共同的願望和理想。這或許就是「狂言」歷經數百年而經久不衰,保持其長久的藝術生命力的奧秘所在。

而本次第20屆「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將邀請和泉元彌與他的兩位姐姐,於2020年1月16——17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為大家帶來期待已久的「狂言」演出,拭目以待吧。

劇情簡介

棒縛(僕人偷酒)

主人發現自己外出時,僕人們(太郎、次郎)總是偷喝酒,於是,在某一天外出之前心生一計。他先把次郎叫來與其商量要教訓太郎。

次郎告訴主人說:「太郎在練棍術」,於是兩人決定用棍子把他捆綁起來。他們先將太郎叫出來,按預定計劃讓他練棍術,當他將兩手伸開把棍子放到肩上時,兩人合夥把他的雙手捆綁在棍子上。主人又把捆綁太郎後正在高興的次郎倒背著手用繩索繫上。主人說:「這樣你們就喝不了酒了」。說罷便放心地出去了。

兩個僕人雖然活動不自由,但他們並沒有老老實實地呆著,想辦法互相斟酒,邊唱邊跳。正在吵鬧之時,主人回來,看到這一情景,茫然無措,目瞪口呆。兩個人的情緒和以奇妙的形式暢飲、歡鬧的情節十分有趣,表演精彩,有獨特的藝術性。

盆山(盆景)

有位男子一直想得到世上流行的盆景,但總是沒能如願,不知如何是好。於是,有一天他悄悄地溜進了一位大人的住宅,看到了許多盆景,心想拿一個也不至受到處罰吧。正在他挑選的時候,忽然被主人聽到,他只好躲到了盆景後面,卻總是藏頭露尾,主人便讓他學猴叫和狗叫,好生戲弄了一番,最後還讓他學鯛魚的叫聲,這個小偷只好學著鯛魚一跳一跳地逃走了。

劇中的「擬音」,如砍籬笆聲、擠破籬笆的聲音等,模仿得惟妙惟肖,形象表現豐富,令人生趣。

釣針(釣妻)

某地,一位大名(日本地方諸侯)求妻心切,便帶著僕人太郎到山上寺廟拜神求佛,以得美妻。由於路途較遠,當晚便就寢寺廟。第二天早上,一開房門,大名便發現門口有一魚竿,便悟道一定是神諭,讓他用魚竿釣一妻子。於是便興衝衝帶上太郎去河邊釣妻。果然,只一會功夫,便釣上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大名喜不自禁,當場舉辦婚禮,並信誓旦旦,二人永不分離。

一旁的太郎見狀,便想我也單著呢,何不如此這般,用這一神魚竿也給自己釣一美妻。於是乎,太郎便問主人借了魚竿,哼著小曲,開始釣妻。同樣,只一會,太郎也釣上一位年輕女子。太郎急不可待地也要當場舉辦婚禮,並依樣起誓二人永不分離。沒想到,當他一看到女子容貌,頓時大驚失色,該女子奇醜無比,太郎便拋妻而逃,該女子緊追不捨。

演出信息

日本和泉流宗家

二十世宗家和泉元彌狂言團《狂言》

演出時間:2020年1月16——17日

演出地點:北京天橋藝術中心 中劇場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相關焦點

  • 與和泉元彌「相約北京」感受「狂言」之趣
    受第20屆「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的邀請,日本四大古典戲劇之一——「狂言」造訪中國。1月16日至17日,以狂言和泉流二十世宗家和泉元彌為核心的狂言團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為觀眾帶來了期待已久的狂言演出。  狂言是一種興起於日本民間、穿插於能劇劇目之間表演的、即興簡短的笑劇,是日本四大古典戲劇之一。
  • 第20屆「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 日本和泉元彌《狂言》
    山河流轉,歲月穿梭,隨著唐代「散樂」東渡,在此基礎上,日本古代民間藝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向其中加入了能夠體現人物間關係的滑稽表演,形成了一種不帶妝容與面具,演員看似行為瘋癲、言語無理,卻真正反映了當下社會矛盾與底層人民的掙扎的藝術形式,不可不謂「狂言綺語」,《狂言》便由此而來。
  • 日本古典戲劇「狂言」受邀「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1月16~17日,日本四大古典戲劇之一的「狂言」再度造訪中國,以和泉流二十世宗家和泉元彌為核心的「狂言」團,受第二十屆「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之邀,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為大家帶來演出。和泉元彌說:「希望中國觀眾能欣賞這門笑的藝術。」
  • 日本駐華大使館舉辦「野村萬作·野村萬齋狂言講座」
    中國網8月11日訊(記者 戚易斌)為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日本駐華大使館11日邀請來京演出的日本狂言大師野村萬作及其子野村萬齋在使館舉行狂言講座,與中國觀眾交流狂言藝術的表演心得。狂言誕生於公元14世紀日本南北朝時期,與能樂並列為日本最古老的劇種。
  • 日本的傳統藝術——狂言入門!
    歌舞伎、落語、漫才、能劇、狂言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日本傳統藝術形式,很多朋友即使沒看過至少也是聽說過吧。以狂言為例,作為一個初次接觸的觀眾應該怎麼欣賞呢?今天就來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狂言的相關入門級知識吧~什麼是狂言?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戲劇) 第二講:日本能樂——「能」和「狂言」的鑑賞與研究
    追根溯源的話,恐怕要上溯到中國唐代以後盛行的「散樂」,甚至唐代以前的「百戲」等古老的藝術形式,也有人從日語「能」的發音「noh」聽起來像是「儺」,猜測日本能劇和中國的儺戲兩者之間必有聯繫。總之,有關能樂起源的考證,仍是一個很重要的研究課題。  我們今天說的「日本能樂」,事實上包含兩個表演風格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能」和狂言。
  • 本田翼、IKKO&和泉元彌怯場了?巧克力行星同臺模仿
    搞笑組合巧克力行星也出場模仿了大家都熟識的美容師IKKO(松尾駿)和狂言師和泉元彌(長田莊平)。 在模仿結束後的休息時間,本田表示:「去後臺的時候想著「IKKO也在!」就好高興啊。」。還讓我看到兩人興致勃勃互懟的樣子,IKKO說:「為什麼要那樣做~!」
  • 日本寶冢歌劇團OG首次「相約北京」
    寶冢歌劇團OG演出現場資料圖 第20屆「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邀請享譽世界的日本寶冢歌劇團OG首次訪華,在廣州大劇院和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接連上演《劍與愛的光芒·愛著拿破崙的女人們》。其中,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的演出時間為2020年1月9日到12日。
  • 心有所SHU | 天橋藝術中心 2020新年演出季 讓藝術與歡樂陪您跨越新年!
    為您奉上專SHU新年 <點擊查看視頻>2019年12月20日起至2020年1月18日,17場精彩劇目逐一拉開大幕,精彩不間斷,演出既包括日本國寶級藝術家及藝術團體:寶冢歌劇團OG《劍與愛的光芒~愛著拿破崙的女人們》、和泉元彌《狂言》等; 也包括知名舞蹈和音樂大師領銜的《奧蕾莉·杜邦和她的朋友們新年芭蕾GALA》及《三魅影》音樂劇明星演唱會; 還有另外兩部高清影像放映
  • 被譽為日本「國寶」的能與狂言究竟有何魅力?不可不知的日本文化!
    首先簡單地介紹一下能與狂言是什麼樣的傳統藝術。能與狂言是從日本室町時代傳承至今的,由名為「猿樂」的藝術衍變出來的兩個不同流派的傳統藝術。明治時代後,能與狂言,以及式三番(翁)等藝術被統稱為「能樂」。如果說能是歌舞劇,那狂言便是與吉本新喜劇相似的以平民日常生活為主題的「臺詞劇」,說白了就是「小品」。 狂言一般穿插在能劇之間表演。在語言方面狂言大量運用民間的俚語,而內容上則一般取材於民間題材,並運用諷刺的手法尖銳地抨擊武士或者貴族階層。也正因如此,狂言比起能劇來更受平民們的歡迎,漸漸發展成一種最為典型的民間藝術形式。
  • 狂言大師野村萬作的中國情結
    就在這一年,他從狂言的劇目中選出18首重頭戲,取名為《萬作·狂言十八選》,其中就有目前正在日本各地公演的《王爺賞花》。遺憾的是我還沒有機會欣賞野村萬作先生主演的這齣戲。我多麼想親眼看一看狂言大師在演出《王爺賞花》時的舞颱風採和光輝形象啊!然而,我有幸曾在北京欣賞過野村先生主演的《十八選》中的兩齣戲——《二人一褲》和《捆棒》。
  • 日本戲劇的發展,竟是在中國的引導下,這事你怎麼看
    在接受外來影響的過程中,日本戲劇逐漸擺脫了照搬照抄的刻板印象,確立了一種表現自己民族審美趣味的喜劇風格。在戲劇發展的早期,主要有幾種戲劇形式,如延年、天樂和猿樂。"能"以舞蹈為中心,取材於古典文學作品,講究技巧,戴面具,穿著奢華,讚美精英。"狂言"以模仿為中心,取材於現實社會生活,採用口語,不戴面具,風趣幽默,諷刺精英。就思想內容而言,"狂言"的價值高於"能量"。
  • 「相約北京」開幕 首次融入冬奧元素
    本報訊(記者 倫兵 田婉婷)1月6日晚,第20屆「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啟動儀式和開幕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舉行。融入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元素成為最大亮點。本屆藝術節由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組織委員會共同主辦,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承辦。文化藝術展演活動一直以來都是「相約北京」的重要板塊。今年,將有來自12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團體和700多位中外藝術家,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帶來60多場舞臺演出和3個主題藝術展。
  • 野村萬作、野村萬齋北京舉行狂言公演 兩小時臺下笑聲不斷
    人民網北京8月11日電(袁蒙)為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10日晚,日本藝術家野村萬作、野村萬齋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為中國觀眾帶來了一場精彩的狂言演出。 狂言誕生於約650年前的室町時代,是一種興起於民間,穿插於能劇劇目之間表演的即興簡短的笑劇,為日本四大古典戲劇之一。野村萬作、野村萬齋父子均屬狂言和泉流派。
  • 野村萬齋 「狂言」來華,只想讓你看得懂
    1976年,野村萬作作為日中文化交流協會代表團成員首次訪問中國,此後數次訪華進行狂言公演。暢談中,他追憶年輕時,深受梅蘭芳等藝術家訪日京劇表演的觸動,願一生為推動日中文化交流貢獻綿力。如今,責任傳承到了兒子野村萬齋身上。他將傳統戲劇中吸收的表演形式,在電影、電視和話劇等形式中展現,突破了藝能界限,狂言發揚光大的同時也更接地氣。
  • 日本傳統戲劇科普!
    與中國一樣,日本也擁有許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就包括四大傳統戲劇能劇、狂言、歌舞伎以及人偶淨琉璃,接下來老師就帶同學們進入日本傳統戲劇的世界中吧!能,是日本獨有的一種舞臺藝術,為佩戴面具演出的一種古典歌舞劇 。
  • 陰陽師來中國,他的狂言聽過嗎?
    作為殿堂級舞臺劇種,狂言在日本同樣面對各種新興媒介的衝擊,如何讓更多人知曉狂言,一直是野村家的使命,我們不久前受日本外務省之邀,在東京專訪了日本國寶藝術家野村萬作和野村萬齋父子。1976年,野村萬作作為日中文化交流協會代表團成員首次訪問中國,此後數次訪華進行狂言公演。暢談中,他追憶年輕時,深受梅蘭芳等藝術家訪日京劇表演的觸動,願一生為推動日中文化交流貢獻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