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好聲音》到《中國新歌聲》,成為浙江衛視「原創元年」鮮明的註腳。「將2016年確定為『原創元年』,絕非權宜之計,也不是簡單響應新政策,而是浙江衛視的戰略行為。」
「現在到了檢驗我們的時候了。」
在《中國新歌聲》播出前三天,浙江衛視總監王俊坐在記者對面,分析浙江衛視發力自主創新走過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中國好聲音》時期,以模式引進為主;第二個階段是中外團隊聯合開發製作;通過前兩個階段的學習與積累,今年浙江衛視定位於「原創元年」,《綠茵繼承者》《來吧冠軍》《中國新歌聲》以及四季度的新節目形成原創矩陣。
浙江衛視總監王俊
三天後的7月15日,全新的《中國新歌聲》亮相浙江衛視,首播取得開門紅——CSM全國網收視率2.24%,52城收視率3.88%,35城收視率過4%,酷雲Eye平均關注度打破今年季播綜藝節目的最高紀錄。
從《中國好聲音》到《中國新歌聲》,從「拿來」到「原創」,浙江衛視的轉型具有行業樣本價值。
近幾年,模式節目一檔接一檔地上演,能成為「爆款」的卻越來越少。
國外積累數十年的模式,幾乎被中國電視人一網打盡。但顯然這非長久之計,就像《人民日報》評論所言:引進海外綜藝模式不可怕,但在這個過程中,激發自己的文化想像力,培養將想像力「變現」的專業隊伍,才是正確的拿來主義。
浙江衛視總編室副主任許繼鋒認為,「如今的市場上或許還有一些優質模式資源,但一個有作為的電視臺,一定會意識到中國人完全擁有一檔節目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要性,這才是中國電視未來的方向。」燦星總裁田明在面對《中國好聲音》版權糾紛時也坦言:「只有擁有100%自主智慧財產權,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市場反饋的這個信息,浙江衛視較早地察覺到了,並開始付諸實踐。」許繼鋒說。
浙江衛視總編室副主任許繼鋒
6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關於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進一步鼓勵自主創新,加強對引進模式節目的管理,為自主研發創造了政策利好。
自此,政策、市場兩個維度,都為自主創新打開了大門。而浙江衛視年初就提出「原創元年」,顯示了頻道管理者對創新的敏銳捕捉以及將之付諸實踐的自覺。
7月15日開播的《中國新歌聲》無疑成為浙江衛視2016「原創元年」鮮明的註腳。
在《中國新歌聲》正式開播之前,轉椅變戰車、舞美改變、主持人更換等等,都掀起了輿論及觀眾對這檔節目的高度關注。王俊也表示,這些改變會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新鮮感。
在模式節目已經取得市場成功的前提下,自主研發是挑戰更是冒險。但從《中國新歌聲》首期的高收視率來看,這檔節目的創新得到了階段性回報。
從《中國好聲音》到《中國新歌聲》,節目要選的不再僅限於好聲音,更是新聲音,是更有特色的聲音。為了尋找讓人驚豔的新聲音,來自世界各國的四百多名華人學員將登上《中國新歌聲》的舞臺。
但從已經播出的節目來看,讓人印象深刻的學員並不多。
節目越來越多,能讓人記住的歌手卻越來越少,這也是如今音樂類綜藝節目跳不出的一個怪圈。
但是對於《中國新歌聲》來說,從模式製作到自主研發,已然做出了大膽嘗試。
從模式製作到自主研發,《中國新歌聲》已然做出了大膽嘗試。
在今年春天浙江衛視「人勤春來早」的廣告招標會上,王俊表示,浙江衛視的團隊講求一種「悟空」的狀態,是這個團隊的自我修行,使我們不斷悟到電視競爭,尤其是節目競爭的「道」,並藉以保持優勢不斷地領悟觀眾、領悟團隊、領悟品牌、領悟市場,並一直保持空靈的心態。
王俊認為,製作團隊底子還不夠紮實,是目前國內原創節目還鮮有現象級的原因,解決方法就是多磨練、多學習。而這個過程,需要原創的歷練。
「將2016年確定為『原創元年』,絕非權宜之計,也不是簡單響應新政策,而是浙江衛視的戰略行為。」許繼鋒補充說。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衛視的原創實踐可以追溯到2012年的《中國夢想秀》。在經歷了前兩季的模式製作之後,《中國夢想秀》從第三季開始進行原創性改造,並成功實現模式反向輸出。緊隨其後,2014年浙江衛視又推出了專注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中華好故事》,力圖通過知識競賽、故事演繹等創新表達,為包括95後、00後等年輕人在內的觀眾帶來文化故事之旅。
在國內,綜藝市場規模大、影響大,總局發出《關於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是順勢而為、乘勢而上。許繼鋒表示,政策利好最後落實在版面上,還需要電視臺,尤其是一線電視臺的責任擔當。
「每個政策紅利的釋放都是有周期的。」許繼鋒以紀錄片近兩年的發展為例說,「在總局政策的鼓勵以及浙江衛視的積累之下,播出版面給予節目越來越多的試錯機會,那些有理想有情懷的節目因此也可以出現在黃金時段。今年四個季度,浙江衛視都有投資千萬的大型紀錄片編排,例如,第一季度的《南宋》、第二季度的《藝術:北緯30度》、第三季度的《杭州》、第四季度的《一本書一座城》。」綜藝節目同樣如此,「政策落地後,原創節目就在一夜之間如雨後春筍般出來了?這不可能。在政策紅利的釋放過程中,一定要有人堅持,對政策的執行也要抱以相對寬容的態度。」
紀錄片《南宋》是浙江衛視今年播出的大型紀錄片之一。
過去幾年,中國電視螢屏被各類模式節目霸佔,眾多優質國際模式節目扎堆湧現,也讓中國觀眾有了更高的審美標準,「市場的要求越來越高,原創的壓力也很大,這時候真的要求一線衛視要有所擔當,要去實驗,要做先鋒,為整個中國電視完全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打開格局。」許繼鋒說。
實驗精神,是浙江衛視節目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已經播出兩季的美食節目《十二道鋒味》便是實驗的結果。「節目雖然是美食節目,但嘉賓都是帶著故事來的,每個故事又蘊含著嘉賓們不同的人生體驗,這便讓觀眾覺得耳目一新。當大家發現這是一檔完全不同的節目後,它的實驗性就體現出來了。從第一季電影大片式的環球美食之旅,到第二季『上山下鄉』尋找中華美食文化,《十二道鋒味》本身的實驗跨度也非常大。當然,節目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與預期總是有一定距離,而節目組在新一季又會做出新嘗試。作為一線衛視,浙江衛視在經過多年的積累之後,有足夠的版面空間為這種實驗提供機會。」
原創面臨的具體挑戰不少,浙江衛視的體會是什麼?
王俊坦言:「綜藝節目就像商業大片,很多商業電影投入很高,但票房糟糕。所以做一個讓大家都接受,有商業價值,又具有正能量的節目其實非常難。」
通過此前幾年向外國團隊的學習,浙江衛視摸索到了一些節目製作的理念和規律。當技術上的問題解決之後,接下來節目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如何找到觀眾痛點。「只要心中有劍,各種招式就可以自己演化了。」王俊笑著說。
如何圍繞痛點製作節目?創新就顯得非常重要。例如受到《我去上學啦》第二季的啟發,浙江衛視計劃今年四季度製作播出一檔名為《重返十八歲》的節目。《我去上學啦》的主題是校園生活,《重返十八歲》的主題為「春遊」。「每個人的青春都有校園記憶,也都有春遊記憶,所以一個IP可能有很多有趣的延伸,要不斷去發掘那些能觸發人心靈的痛點。真人秀只有具備這些要素,才會有價值。」王俊說。
受《我去上學啦》第二季啟發,浙江衛視計劃今年四季度製作播出一檔名為《重返十八歲》的節目。
掌握製作規律之後,還要做到極致。「能做到100分千萬不要做到99分,這樣才能把一檔節目真正做好。」王俊表示,浙江衛視製作節目都遵循這樣的標準,如果沒有合適的形式、合適的團隊、合適的嘉賓,寧可不做。「只有死磕每一個細節,才能有更多好節目誕生。」
創新的另一個重要支點是人才,「士兵是在不斷戰鬥中鍛鍊出來的,我們也一樣,要在戰鬥中學習。」王俊表示,浙江衛視在人才培養上有三重機制,「一方面,浙江衛視能夠讓製作團隊接觸到最先進的理念、最先進的內容;另一方面,我們還建立了培訓機制,形成專家庫,邀請業內專家為團隊授課;此外,浙江衛視還成立了創新基金,對於原創項目給予獎勵。」
在項目的不同階段,創新基金會形成不一樣的獎勵。「這就在不同團隊之間形成競爭關係,這種關係是良性的,可以推動自主創新。」許繼鋒說。
對內部製作團隊和外部團隊,創新基金的獎勵標準一視同仁,這也秉承了浙江衛視一貫遵循的開放性原則。「開放就有無限可能,」許繼鋒說,開放確實為浙江衛視帶來了一些優質的社會團隊,從較早的《中國好聲音》到最近的《中國新歌聲》,就是典型代表,「這也是浙江衛視成功的一個秘訣。」
在創新基金的基礎之上,浙江衛視預計將於9月開闢周間特別版面,為製作團隊提供原創項目試驗田,在播出版面編排上第一時間積極響應新政策。
對於綜藝節目的發展趨勢,王俊認為,市場會做出選擇,未來的節目數量會少一些,但是質量會越來越精。
當然,新的「現象級節目」也是浙江衛視的重要目標。而什麼是「現象級節目」,許繼鋒用四個「度」給出了浙江定義:達到行業標杆的高度、抓住行業前沿的速度、具有先鋒實驗的銳度和市場傳播的熱度。
2015年,浙江廣電集團提出了浙江衛視的品牌戰略體系「美麗(立)富強」,即新聞立起來,人文美起來,電視劇富起來,綜藝強起來,深度布局「中國藍」。經過一年的發展,浙江衛視打造了一系列品質節目,在引導力、傳播力和品牌力等維度也頗有建樹。
例如,920時段的新聞評論類欄目《今日評說》,圍繞重大政策、公眾話題和社會熱點展開評論,獲得了年度創新創優節目;大型人文紀錄片《南宋》也入選了國家廣電總局第四批優秀國產紀錄片。
許繼鋒說,浙江衛視將繼續在新聞、人文、電視劇、綜藝四大板塊深度布局。在即將到來的G20期間,浙江衛視將陸續推出《杭州》《西泠印社》《中國村落》等專題紀錄片,同時在晚間黃金檔推出大篇幅特別直播以及《風雲際會——楊瀾訪談錄G20特別節目》。至於綜藝節目,在原創東風之下,「浙江衛視的下一個現象級節目可期」。
☞北京衛視馬宏:自主創新應是基因、動力與標配
☞安徽衛視張阿林:堅定強化原始創新 激發內生動力
☞唯眾傳媒十年原創路:唯眾但不從眾
【版權聲明】本文系《廣電時評》獨家稿件,《廣電時評》編輯部保留所有版權;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