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五味雜談之-辣!》一文中,我們給大家剖析了辣這種容易讓人上癮的味道,今天我們再來說說甜這種更被普遍愛好的味道-甜。畢竟,對辣味的喜愛是有地域限制的,主要集中在亞洲國家,歐美等西方國家很少有好這口的,但愛吃甜食,是絕大多數人類的共同嗜好,眾所周知,糖是最廉價的「安慰劑」,對吧?不過,和辣不同,關於甜食,我們要說的都不是啥好消息,不管我們吃的什麼糖,然後又做了什麼運動,糖都會擾亂激素,威脅我們的健康。以後儘量少吃甜食吧,肥宅快樂水也少喝哦,為了身體健康控制口腹之慾。
糖會促進腫瘤的生長
糖是否會直接餵飽癌症,並促進其生長?根據2019年3月22日發表在《Science》的一項研究顯示,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至少在小鼠身上是這樣的:每天攝入適量高果糖玉米糖漿(相當於人每天喝355ml的含糖飲料)會加速小鼠腸道腫瘤的生長,而這與其肥胖與否無關。研究還表明了飲用含糖飲料會直接促進腫瘤生長機制,該研究由美國貝勒醫學院和威爾康奈爾醫學院領導。
研究團隊創建了APC基因被刪除的早期結腸癌小鼠模型,利用結腸癌小鼠模型測試了攝入含糖飲料對腫瘤生長的影響。飲料含有25%的高果糖玉米糖漿,這是人飲用含糖飲料的主要甜味劑。高果糖玉米糖漿中葡萄糖和果糖的比例為45:55。為防止小鼠肥胖並模擬人類每天飲用一瓶碳酸飲料的習慣,研究人員每天用一種特殊的注射器給小鼠口服適量的含糖水。兩個月後,接受含糖水的APC模型小鼠並沒有變胖,但是出現了比常規治療的小鼠更大更高等級的腫瘤。
圖片來源:《Science》
這些結果表明,當小鼠腸道處於腫瘤早期階段時,即使攝入少量的液態高果糖玉米糖漿,也能促進腫瘤生長和進展,而不受肥胖的影響。許多年輕人可能會在不經意間發生腸道腫瘤。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驗證這些發現是否適用於人體,然而,基於動物模型的研究表明,長期飲用含糖飲料會縮短癌症生長的時間。對於人類來說,結直腸癌通常需要20到30年才能從早期良性腫瘤發展為侵襲性腫瘤。動物模型中的這些觀察結果可能解釋了為什麼過去30年中含糖量高的飲料和食物的消費增加與美國25至50歲的結直腸癌增加有關。
該團隊又研究了果糖促進腫瘤生長的機制。他們發現,攝入少量高果糖玉米糖漿的APC模型小鼠的結腸中存在大量果糖,並觀察到含糖飲料分別增加了結腸和血液中的果糖和葡萄糖水平,腫瘤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有效地吸收果糖和葡萄糖。通過前沿技術追蹤腫瘤組織中果糖和葡萄糖的去處,研究團隊發現果糖首先發生了化學變化,而這一過程使其能有效地促進脂肪酸的產生,並最終促進腫瘤生長。該發現表明,果糖在腫瘤中的作用是增強葡萄糖引導脂肪酸合成的作用。由此產生的大量脂肪酸可能被癌細胞用來形成細胞膜和信號分子,從而使癌症生長或影響炎症。
這項研究揭示出驚人的結果,結直腸癌利用高果糖玉米糖漿作為能量來源促進腫瘤生長,而高果糖玉米糖漿是大部分含糖飲料和很多其他加工食物的主要成分。雖然很多研究發現結直腸癌發病率的增加與飲食存在關聯,但是該研究表明了攝入含糖飲料與結直腸癌之間的直接分子機制。
高糖飲食會損害腸道,加劇結腸炎風險!
腸道健康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除了結腸癌,結腸炎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病因複雜且容易反覆發作,其可引起持續性腹瀉、腹痛和直腸出血。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患有炎症性腸病(IBD)的美國成年人數量已經從1999年的200萬上升到2015年的300萬。更重要的是,結腸炎開始在兒童中出現,而這些兒童歷來沒有患過這種疾病。
由於該疾病在西方國家的患病率較高,因此研究人員已將富含脂肪、糖和動物蛋白的西式飲食作為可能的危險因素。雖然已經發現高脂飲食會引發IBD,但糖的作用更具爭議性。
10月28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糖是主要「嫌疑人」,飲食中的單糖會改變腸道的微生物生態,並引起小鼠結腸炎。相關成果發表於《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
DOI:10.1126/scitranslmed.aay6218
研究人員給小鼠餵食了一種濃度為10%的含有多種飲食糖(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的水溶液。結果發現,對於遺傳上易患結腸炎的小鼠或接受化學物質誘導的結腸炎模型小鼠來說,如果先餵食糖溶液,就會出現更嚴重的症狀。
然後,研究人員使用基因測序技術分析了接受糖溶液前後小鼠大腸中發現的細菌類型和患病率。結果表明,在給予糖溶液七天後,那些攝入蔗糖、果糖、尤其是葡萄糖的小鼠腸道內微生物數量發生了顯著變化。會產生粘液降解酶的細菌(如阿克曼氏菌)數量變多了,而被認為是「好細菌」且是腸道中「常住民」的其他類型細菌(如乳酸桿菌)卻變得更少了。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保護大腸內壁的粘液層變薄的證據,以及其他細菌感染的跡象。研究人員解釋說:「粘液層可以保護腸黏膜組織免受腸道菌群的浸潤,而用葡萄糖處理過的小鼠中降解黏液的細菌含量較高,表明腸道黏液屏障可能存在潛在的危險。」由於粘液層的腐蝕,在用葡萄糖處理的小鼠中,腸道細菌與大腸的上皮層非常接近,而突破上皮屏障是腸道炎症的主要起因。
隨後,研究人員又將飼餵糖的小鼠糞便餵給了其他無菌小鼠,發現這些小鼠發展為更嚴重的結腸炎。這表明,葡萄糖誘發的對結腸炎的易感性可以與患病動物的破壞性腸道菌群一起傳播。此外,研究還發現,儘管葡萄糖的作用最大,但蔗糖、果糖和葡萄糖這三種簡單的糖都深刻改變了腸道菌群的組成。先前已經有研究表明,人類和小鼠的腸道菌群都可以隨著飲食的變化而變化,這也清楚地提醒我們,必須注意自己的飲食。
參考資料:
[1].Dietary simple sugars alter microbialecology in the gut and promote colitis in mice
[2].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10/201029142042.htm
扎心了,老鐵,還是管好自己的嘴吧。
文章來源:每日生物評論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每日生物評論,或Bio-review
用最專業的精神,開放性的思維,與你一起探索行業走向,快速了解這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