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講:昏沉、無想定、滅盡定的區別和不同的果報

2021-02-19 傳統文化APP

剪輯、文字僅供學習、參考,難免有誤,請以錄音為準!!

錄音節選

文字摘錄(請以錄音為準)

「又契經說。無想。滅定。染意若無。彼應無別。」佛經上說,一個人得到「無想」定——無想定是外道的定法,但是很高啊,你不要看不起無想定,外道的定法,你學佛的還做不到呢。外道定,真得到這個定,升天的果報還是在色界天的高層哦。無想是完全停止了思想。

所以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很多的觀念是錯誤的,以為打起坐來,思想什麼都不要了,這樣我才能夠得定了,其實他這個觀念是無想定的思想、路子。

無想定同佛法的差別,細微之間,無想什麼都不想,無想定還很難修到哦。可是無想定不是昏沉哦,這要注意。所以有些同學聽我講,入昏沉定,坐久了以後,果報會變畜牲,一點不錯,但是那是大昏沉。無想定,你說,我現在修的是無想定,將來變豬——你有這個資格?無想定還升天吶。

那麼,這個無想跟昏沉有什麼差別呢?所以學佛法就在這裡,這個邏輯要分的很清楚。昏沉是你作不了主,譬如說我要睡眠了,或者酒喝醉了,今天發高燒了,昏沉了,你一點作不了主。無想定是我有意入這個定,把一切思想「啪啦」把它關了、滅了,你會作主,差別在這裡。這個聽懂了吧?很難懂啊,我的媽!這個是關鍵,你看到那麼簡單。

所以,真正入無想定還不容易啊。你看釋迦牟尼佛,我們教主,十九歲出家,第一步去學無想定,三年才修成功哦。修成功了,他丟掉了,認為這個不是道,不是菩提,不是正道。可是他也修了三年吶,練了三年才到達——依他老人家的功力,決心。不要說我們……無想定你哪裡做得到啊?!你能夠不思想,思想停得掉?那個定境裡頭不用思想在定啊。滅盡定是正定,但是,老實講,也還是小乘的正定,大乘看起來,馬馬虎虎了。滅盡定是大阿羅漢才得到。

無想定就是無想,換句話,無想是把第六意識關閉了;滅盡定不止第六意識關閉,第七識到第八識的一部分都把它滅掉了。滅就等於火燒起來,拿水一潑,就把它滅掉,叫做滅,無想等於是只是把它關閉起來。 

還有一個凡夫的,我們普通人的悶絕,悶同絕,昏過去,譬如腦震蕩昏過去,或者一口氣把你悶住,死過去,假死過去。這三樣境界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差別很大的。在唯識學,悶絕、無想、滅盡定都屬於無心位哦,都沒有心的作用,所以屬於無心位。

但是這個無心位裡頭有差別的。滅盡定是羅漢得道的境界,無想定是外道成就的境界,悶絕是凡夫的腦神經大部分停止作用的境界。這三個名稱不同,範圍也不同。可是在唯識的學理上,它們整個是屬於無心位。

所以說,「無想。滅定」,沒有提凡夫的悶絕,還談不上。如果到了無想定,或者進一步,到了羅漢的滅盡定,「染意若無。彼應無別」,染汙的第六意識沒有作用了,這個思想作用,染汙……哎呀,那個人對不我起啊……這個世界是很可悲啊……哎呀,好討厭呢……貪嗔痴慢是這些染汙心、心理都沒有了。「染意若無,彼應無別」,他說,那這個時候沒有分別了,沒有差別了。

 「謂彼二定。俱滅六識及彼心所。體數無異。」這就是講,「二定」,無想定與滅盡定這兩種。「俱滅六識」,這兩種定的境界,眼、耳、鼻、舌、身、意都停掉,滅掉了。「及彼心所」,心理的思想作用都不會再起來。「心所」,心理的思想作用不會再起來。「體」,心王,心之體;「數」,這個數理境界啊,心數,「無異」。心之體,心之數,心數,譬如說起多少念頭。這個思想作用「無異」,它沒有差別,沒有兩樣。

「若無染意於二定中一有一無。彼二何別。」假定沒有「染意」的作用,染汙。在這兩個定,無想定跟滅盡定——這個中間很厲害啊,「一有一無。彼二何別」,一個有一個無,所以滅儘是完全沒有了,滅盡了;無想還有。無想等於把那個發芽的蓋住了,比方啊;滅儘是沒有蓋住,這個根根都斷了。這兩個定境有這個差別。

「一期生中。心心所滅」,「心」,上面是心的體。「心所」,心理所起的這些作用都停掉了,所以叫做無想定。那麼就證明,這個停掉的作用是第七識,就是意根的思量停、關閉了。

「若無此識。彼應無染」,假設沒有這個識的作用,那麼,無想天天人已經是得了道了?再沒有,無想其實還沒有得道呢、沒有悟道。他染汙了,染汙什麼?給無想的情形染汙而已。所以說「謂彼長時無六識轉」,所以無想天、無想定中的人,他晝夜、很多、一定算不定一萬年幾萬年,這個長時間沒有前六識作用,都不起。眼耳鼻舌身意都不起。這是無想定的境界。我們這個問題沒有完。

剛才陸先生拿來(一張字條)說有一位同學,在這裡他說馬上要出國了,有些問題要問:六祖大師說:「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我剛才你說的滅盡定,什麼?「連第八識也滅了?!」我剛才沒有講「滅盡定連第八識滅了吧」?你不要聽錯了,你看當場聽話就聽錯了。好在還有很多人證明。沒有滅盡定、第八識也滅了沒有啊。是否有不同的含義?這是你的第一個問題的第一段。又第八識種子恆轉與瀑流,是否是無法斷滅的,啊這個,而「賴耶緣起說」是否是什麼……?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哎,你好像還研究過一點佛學啊,不過(是)不成系統的佛學。

六祖說「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是修行功用上的事。第六識、第七識說「因上(轉)」,就是說見道的時候可以轉了;前五識 眼、耳、鼻、舌、身 同第八識阿賴耶識,要想整個地轉了,除非得、證得佛果才能轉。這是六祖的話。同你問的話差別很遠了。你剛才說第一個,我講到滅盡定,第八識,我沒有這麼講,你不要搞錯了,與教理也不合,與事實也不合。

滅盡定的人,能不能轉第八識?還有程度的差別。滅盡定,滅盡定不是滅了第八識,是否有不同的含義?那滅盡定,我告訴你只到了「六、七因上轉」的境界。還不是「五、八果上圓」。報身還沒有成就,還談不上,研究教理的話,你還要好好(研究)。「五、八果上圓」,不但是法身成就啊,報身也成就了。那是佛果上的境界。滅盡定是羅漢小乘最高的境界。談不上「五、八果上圓」,扯不上啊。思想搞清楚,不要亂扯。

又,你這個問題連帶說「第八識的種子恆轉如瀑流」,是凡夫境界而言,一切種子如瀑流是凡夫境界,沒有得道的。那麼到了羅漢境界,滅盡定就把這個瀑流種子暫時切斷了,那是小乘境界。聽懂吧?滅盡定的境界是這個瀑流水一樣的形容它,這個種子切斷了。至於說這個「第八識種子無法切斷」,當然你是凡夫就沒有辦法切斷了。不要說是得滅盡定的境界,初果羅漢能夠見一點空性的話,真是見空性,這個瀑流也暫時切斷了。所謂過去心、過去念已滅,未來念不生,當體即空,就是暫時切斷的意思。並不是切不斷的。但是,羅漢境界小乘的切斷,是不是究竟呢?非究竟。要到成佛境界不講切斷而轉了。

所以,你看過一點《六祖壇經》,也曉得轉了,「轉識成智」,轉識成智不是你所了解的境界,不討論了啊。我沒有告訴你,因為不是你了解的程度。那麼,你認為是否是「第八識的種子是永遠切不斷的?」這個觀念錯了啊。



推薦:

南禪七日158集視頻專題摘錄精選

個人收集的南師錄音資料下載地址(珍貴!)

南師公開失傳已久的唯識法相的修止觀的方法

南師講《八識規矩頌》一定要背下來,非常重要!

南師詳述死亡、投胎過程

  



相關焦點

  • 南師講:入滅盡定的人心腦電圖還跳不跳動?
    「而壽不滅。亦不離暖。根無變壞。識不離身。」得滅盡定的人,注意啊,「身與心行,無不皆滅」,思想當然空靈,不要你去壓制它,空了;身體也空了。而壽命不滅,怎麼說呢?得滅盡定的人一定可以定個幾千年幾百年,這個肉體還是這個肉體,這個壽命不滅。「亦不離暖」,真正得定體溫還是有的,至於說心電圖跳不跳動?腦電圖跳不跳動?古代沒有這些儀器,現代有了這些儀器,我可以斷定它還在跳動。
  • 四禪八定與滅盡定
    如果連戒律都不願意守持的話,要想解脫是很困難的。持了戒後要修定,因為平時我們的心很散亂。散亂的心使我們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觀察世間的真相。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觀察世間的真相,即苦、無常、無我和空,這就是智慧。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
  • 入定前行、四禪八定、滅盡定及若干禪定修習法門簡介
    佛不同意弟子修學「無想定」,因為此定只招感無想天的果報,所以進入此天者皆是外道。四、四無色界定  以上四種禪定還是沒有舍離色界。如果修行者覺得色身很麻煩,想捨棄,那麼他就要修習更深的禪定,如: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
  • 四禪八定與滅盡定的簡要解釋
    佛陀說我們這個世間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欲界有種種欲望,且沒有定心;色界和無色界都要依靠定力進入。我們在欲界裡修禪定,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離欲界而進入四禪八定,乃至進入滅盡定。我們要進入四禪八定之前,必須先修習一些在欲界裡的基本的定,真正來講有欲界定和未來禪兩種。
  • 四禪八定及滅盡定實修問答錄8
    佛之佛性,煩惱與無明皆盡,得大自在,縱橫三界等涅槃,化身無量現身做佛。佛性即覺性,即是法界。 問:請問大師入滅盡定一定要在非想非非想處定之後才可以進入嗎?南傳認為滅盡定一定要修十遍處和修到第八定,而且是三果的聖人才能進入,請問大師如果從四禪進入空定再進入滅盡定這個方法成立嗎答:空定有2種定義,1種,是說空無邊處定。這個和滅盡定沒多大關係。是在四禪時舍色界而入。第二種,就是證涅槃。南傳說叫證空定。這個和滅盡定是有一定關係。
  • 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談此真言的力量,兼說如何受持此咒?
    如果我們以這五種心態造業,不論善業或惡業,都會成為果報定的定業。然而,如果不是以上面這五種心態造作的話,所造作的業就屬於果報不定的業。那麼,業報怎樣才得以改變?本文不是專論業報的,以下只舉例略為說明,讓大家對於「滅定業真言」生起信心而已。
  • 奇遇南師懷公有感隨筆(上)
    至今,為當時情境,餘仍耿耿在懷,無日不思籌盡辦法,如何方能將此遺世之珍珠,予以發揚光大,照耀於普天之下,使人人得沐法雨,滋生慧芽,於茫茫苦海中,彼岸同登,菩提覺性,能個個共成,複本真心,心治則世治,而世治則大道行,息兵災於無跡,辨戰禍於無形,使國際理性相處,共享世界大同與和平,豈不快哉妙矣哉。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什麼是禪?什麼是定?什麼是四禪八定?No.3
    在《<無門檻讀懂楞嚴經>什麼是禪?什麼是定?什麼是四禪八定?No.2》中,我們談二禪和三禪的境界,現在我們看一下四禪的境界。P372【「阿難!複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
  • 逸塵居士《禪定指要》三、羅睺羅用定法證得羅漢果位
    這裡的「念」就是思惟,不是口頭上去念個咒什麼的,是從思想上認識到「色」「受」「想」「行」「識」都是無常的。所謂常,就是恆久不變。從佛家的觀點來看,萬事萬物都是無常的,只有自性真心才是不生不滅寂然常住的,修佛法的人若不具此種觀念,就很難修成正果。
  • 佛有三不能,不能滅定業,怎麼地藏菩薩卻宣說了滅定業真言?
    不能滅定業,不能度無緣,不能盡眾生界。這三點雖是大德口說出,但在佛經中卻也都能找到依據。不能滅定業。這個太多證據了。佛陀自己有頭痛、背痛、足下出血之厄。佛陀也不能挽救釋迦族脫離刀兵滅族之劫。佛陀也不能讓信徒夭折的孩子起死回生 。可知佛陀不能滅定業是真的。不能度無緣。阿含經中多次出現如何度化弟子的討論。
  • 行者不斷三毒,不守六根門,都在修邪定邪慧,必墮落於天魔外道
    8、《大乘妙法蓮華經》:「眾生常苦惱,盲瞑無導師,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長夜增惡趣。(未遇掌握解脫道的善知識、智者或明師,未能圓解圓行圓證我們的真如自性,正如《地藏經》云:「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通過反聞聞自性、楞嚴大定、耳根圓通頓悟法門可以明心自性,見性後才起修,見道才是修行的第一天。如《大佛頂首楞嚴經》言:一見道。二修道。三證果。
  • 南懷瑾老師的舌舍利和完整頭蓋骨舍利照片 | 轉發功德無量
    這是說法如雨,舌燦蓮花的果報,也證明老師講的法都是真實的,沒有一句虛言。老師的舍利子共裝了七罐,有淡綠色,藍色,透明如水晶狀的,非常非常多,非常漂亮。這是老師真修實證的實實在在的證明。據聞老師最後在醫院身體非常不適時,仍每日做工夫,實地證明了他自己常說的「我隨時隨地都在用功」,念念在定慧中。
  • 「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
    02定業與不定業《大般涅槃經》曾經反覆強調:「法無定向」,業報存在非常巨大的不確定性,所以才有了修習佛法追求解脫的可能性也正因為如此業力又分為了「定業」與「不定業」兩種,您可能意想不到的是:「定業」的數量其實很少,而且必須要湊齊各種因緣才能形成果報。就比如阿闍世王殺死自己的父親,這就是屬於「定業」,但是在阿闍世王一系列的悔過之後,各種形成果報的因緣突然斷裂,所以他也就沒有下地獄,只是承受一些比較輕微的「現世報」而已。
  • 《楞嚴經素解》卷十:想陰透盡,夢想銷滅,醒睡一如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
  • 南師講:幾段禪宗偈子的深刻含義
    「夜月不現」,到了夜裡又不同了,自性光,清涼了,也就是道家參同契所說:「至陽赫赫,至陰肅肅」,當一個人達到空到什麼都沒有的境界,要注意,那還是屬於「至陰肅肅」,陰極陽生以後,身心內外與天地同根,一片光明,那才是「至陽赫赫」的境界。這時氣脈通不通早就過了,講三脈七輪時,連初步的定都沒有到,他這時已超過了這些定境,那就是「朝陽已升,夜月不現時」。夾山說:「龍銜海珠,遊魚不顧。」
  • 為什麼不能常在法喜充滿中 昏沉時 要提起心力
    但是我有些問題想問一下師父。我來到這裡念佛,有時候我念得法喜充滿,又不累又不困;有時候我念幾個鍾就開始累了、困了。怎麼那個法喜充滿不能天天地常(在),不能常在那個法喜充滿(的狀態)呢?有時候為什麼我昨天念得那麼高興,今天為什麼又那麼快累的呢?哎呀,我就不明白。師父:哇,你是先成仙后成佛,天天能念得法喜充滿就成仙了啊。
  • 千萬別自殺,我深受其害(地藏菩薩夢授滅定業真言)
    母親這些年和正常人沒什麼區別,很善良,很有人緣。但在她去世後我才聽父親說,年輕的時候曾三次在天寒地凍中離家出走,躲在橋洞下幾天,不吃不喝,手都凍黑了,幸有好心人救下。  表弟,是11月18日離開的人世;而母親,選擇了12月18日也正是她的生日這天,選擇了自殺。  可以想像,我當時是多麼悲痛欲絕,心就像被刀子剜出了血,默默的流淌。
  • 演練想定豈能想想就定
    原標題:演練想定豈能想想就定  主持人推薦   想定,從「想」到「定」的過程中,要依託戰場實際,科學研究、合理設置。唯有如此,官兵才能在想定中消化理解「戰場環境」、提高實戰化能力水平。經過調查發現,作訓部門在制訂演練計劃時,通過增加敵情數量來實現「戰場複雜化」,但對每個課目戰術背景設置如何更接近戰場實際卻研究甚少;訓練總結時,機關總是講哪個敵情沒有處置到位,哪些環節還需改進,但對課目設置是否合理卻不講不問。八連連長魏偉告訴筆者,在一次「防敵機空中偵察」課目中,背景是「敵機偵察」,要求部隊立即就地偽裝。
  • 南師百年誕辰 ▍周瑞金:一代宗師的教化
    他真誠告訴讀者:「讀了我的書,希望讀者們從此更上一層樓,探索固有文化的精華所在,千萬不要把我看作是什麼專家權威學者,也不要把我講的當做標準。我從來把自己歸入非正統主流,我只是一個好學而無所成就、一無是處的人。一切是非曲直,均由讀者自己去判斷。」在太湖大學堂六年,南師公開授課五十多次,有數千中外學生當面聆聽過南師精彩紛呈的演講。
  • 智信定得寶 雲盡月當空
    《智信定得寶》佛法是包羅萬象的,包括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但以出世間法為究竟,此法為我們闡明了宇宙與人生的真諦,在破除人類的迷信、妄想、執著、偏見等方面指明了方向,恆心修持者能淨除業障,淨化心靈,明心智信,更加正信、正覺、正見、正行、證得, 最終了脫生老病死的煩惱,證入不生不滅的涅槃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