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心理分析的觀點來看待童話,便是另類的童年心理劇,這些異想天開的奇幻冒險之旅隱藏了真實人生掙扎的劇情大戲。我們可以從童話故事所描述的情節內容中涉及到九種心理類型,包括虛榮、貪吃、貪婪、嫉妒、欺騙、色慾、懶惰、孤獨、離家,得知光明自我與黑暗自我之間的對抗歷程。
閱讀者從小學生、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皆是童話故事的受益者,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產生了自我認同,同時心理衝突也能得到適時的抒發,無論是壞人的悲慘下場或是巫婆的死亡後果,故事的結局大都是邪不勝正,正義終究會得到伸張;邪惡必定導致滅亡。
從經典童話開始
我們以通行世界的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為主要內容,不涉及其它的寓言和神話。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開場白,以及從此以後公主與王子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結局。」
上述童話從十九世紀經由前人整理或寫作的經典之作已經深深烙印在我們兒時的記憶裡,加上二十世紀之後的迪斯尼卡通電影精心策劃製作,成為一部部老少皆宜的童話大片。
事實上,童話是一則永不結束的故事,裡面充滿了夢想、魔法、神跡、密語、罪與罰、善與惡、美與醜等等元素,如此集人性弱點的心理反應正是心靈救贖的良方。因此,如何從童話世界中認識現實中生活的痛苦與艱難,以及如何面對內心的黑暗陰影,即使身處苦難卻不致於身陷絕望谷底,帶進毀滅的無盡深淵。
由此開啟了探索人類的心靈之旅,童話不再只是對於兒童傳輸道德教化功能,或是帶給成人的娛樂休閒選項,而是後現代網絡文化的新型文本。
讀者也可以改編故事情節與結局走向,賦予古老童話不同以往的結局。兒童通過童話想像與黑暗勢力的對抗;青少年透過童話直面潛意識的衝突;成年人藉助童話試圖解決現實生活的困境。
「老年的智慧」 與「少年的無知」 在童話故事裡碰撞出無數豐碩累累的果實,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大環境的變化,持續與「邪惡力量」 不斷地斡旋抗爭,最終相信每個人對於童話故事的解讀和感悟也會有所不同的。
童話不再只是孩子的故事
最初的童話故事是針對成年人的娛樂活動,是在社交場所交流傳述的,內容包含了亂倫、強暴、偷窺、暴露、性愛、猥褻等的故事情節,直到十九世紀才搖身一變,改寫成讓位給專屬兒童的文學題材。按照分析心理學大師容格的說法,童話是人類的集體潛意識和心理原型的有形體現,它跟心理分析是難捨難分的。
一般人以為童話是家長用來教導孩子正確行為規範與處理事情的教育守則。事實上,如果你想灌輸兒童關於人生教訓的事情,最好還是運用伊索寓言會更好。
內心的巫婆必須被除掉,那是表示我們的邪噁心魔也隨之消滅,不再自我譴責,也不用受到自我懷疑的恐懼幹擾,那是直指所有人性,而不僅限於兒童。
童話的典型情節
我們可以將文章的起承轉合作為童話的心裡旅程,每個階段都是超越自我的內心洗禮。第一個階段是生命的跨越,主角在這裡不小心進入一個奇幻事件,或是撞進陌生的國度;第二個階段是不幸的遭遇,邪惡的巫婆、狠毒的繼母、吃人的惡魔等等皆是考驗主角的勇氣;第三個階段是命運的對抗,展開與惡人或女巫的生死存亡鬥爭,主角以智慧之光脫離黑暗的險境;第四個階段是勝利的回歸,戰勝敵人、家庭團聚,主角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探索自我未知的領域,正是童話吸引人們眼球的致勝之道。隨著故事主角一步步地深入虎穴,排除萬難,在虛擬真實的情景中將大大地提升個體的自我意識與發揮潛在的內部能量。
因此,所有的童話故事都是圍繞生命的轉化歷程,正義與邪惡之間展開絕地大反攻的好戲正陸續在上演著…………. 。後續文章會介紹九種童話類型的心理分析
智慧田教育總部
聯繫人:朱主任
聯繫手機:13810361529(朱);
聯繫地址:昌平區北七家鎮王府花園十號院詩林園11號
網址:http://www.zhihuiti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