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5 10:34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全國好記者齊聚南京
講述好故事 展現大時代
南報網訊 24日,由中宣部、中國記協聯合組織的2020年「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來到南京。生動的筆觸、感人的畫面、精彩的鏡頭,新聞工作者上臺講述各自記錄的2020動人瞬間。
他們或是衝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拍下最真實的醫護工作狀態;或是守在復工復產車間,用24小時直播見證口罩「芯」下線;又或者走進田間地頭,自己曬成帶貨主播的「黑丫頭」……一位位演講人動情講述著記者的新聞理想和職業素養,深深打動了在場聽眾。
深入「金銀潭」,他用照片記錄武漢
柯皓是湖北日報攝影記者,他以《看見》為主題,講述自己見證的史無前例的武漢抗疫保衛戰。
在武漢金銀潭醫院,柯皓記錄下院長張定宇在抗疫一線的身影。
第一次踏入金銀潭醫院是今年大年初二,柯皓從下午2點一直等到晚上9點,卻沒能拍攝到張定宇的工作狀態;第二天,柯皓再次來到金銀潭醫院,等待了8個多小時之後,終於在現場見到張定宇一瘸一拐的背影。
他立刻跟上去,舉起相機,一路跟拍,最終拍下一張工作照,這張照片後來被許多媒體轉載,醫護工作者衝鋒戰鬥的身影,成了那一刻鼓舞人們戰勝疫情的經典瞬間。
見證:35天當一年,口罩「芯」的中國速度
今年2月,生產口罩用的熔噴布市場價從每噸2萬元暴漲到70萬元。中國怎麼被薄薄的熔噴布卡了脖子?
揚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記者龐丹陽講述了國內最大熔噴布生產基地是如何建立的。她跟同事們紮根中國石化儀徵化纖公司,24小時直播,見證一線600名員工和上遊80多家國企用35天當一年,克服種種困難生產熔噴布的故事。
當時全國復工率不足30%,分布在11個省市的475臺上遊設備如何交貨?龐丹陽說,設備中最核心的熔噴頭原計劃從德國或日本進口,可日本給的交貨周期是5個月,德國說要1年,國內正常研發攻堅也至少需要6個月。
這時,同為央企的湖南邵陽紡機立下「軍令狀」:給我們20天,交付第一個熔噴頭!工程師張曙文主動請纓熔噴頭的圖紙設計。那晚,這個中年男人給家裡兩個孩子打了電話:「爸爸要去打仗,打贏了再回家!」掛了電話,他把自己反鎖進辦公室,15天的三維建模硬是被壓縮到96個小時。
講述時代「好故事」, 踐行「四力」樹榜樣
新聞在哪裡,記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就跟著到哪裡。
從莫斯科不吃不喝輾轉三十幾個小時來到綏芬河口岸,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幾個大字的時候跪在地上號啕大哭的中年夫婦;湖北疫情最危險的時刻在孝感奮戰了39個日夜,沒有來得及回家便再披戰袍,參與生命保衛戰的重症監護室護士……黑龍江綏芬河融媒體中心記者李揚講述了綏芬河境外疫情輸入阻擊戰中那些難忘的瞬間。
新疆廣播電視臺記者李雪以《帶貨黑丫頭和她的「阿達西」們》為題,講述了記者帶貨主播發現的那些做帶貨直播的鄉親們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
在《求是》雜誌社記者王文婷的故事裡,康巴漢子斯那定珠在家鄉的懸崖峭壁上修通一條「天路」,並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陝西省三秦都市報社記者韓博磊把「你好,毛烏素綠洲」的問候帶到南京,講述了奮戰在毛烏素沙漠治沙一線的郭成旺、石光銀等人憑藉一股倔勁將沙漠變成綠洲的奮鬥。
這次活動通過講述新聞工作者親歷、親見、親聞、親為的鮮活故事,充分展示了新聞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聞實踐,展示了新聞工作者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在新聞界及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
南報融媒體記者 張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