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大陸上映了臺灣純愛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3天票房超1.2億人民幣CNY,驚著了!
更驚著了的是,這部電影去年11月底陸續在港澳臺上映,竟以2.38億TWD(約5200萬CNY)登頂臺灣地區2018年華語片票房冠軍,以破2000萬HKD(約1700萬CNY)位居2018年香港地區華語片票房三甲!
更更……更驚著了的是,在網上看了資源後,它就是全盤復刻了2009年韓國同名催淚電影嘛!
「請帶足紙巾」……呃,大陸正式海報上印這麼句話,好low啊。
豆瓣評分:韓版7.7分,臺版5.2分。
IMDb評分:韓版7.6分,臺版5.7分。
韓版的男女主是「眼淚都美麗的男人」權相宇、百想藝術大賞視後李寶英。
臺版男女主是有「臺灣最萌男友」之稱的劉以豪、不老的元氣少女陳意涵。
臺版的復刻從主角名字開始。
韓版男女主叫K和Cream,臺版也是。
本名自然是本土化了一下,哲圭變哲凱,恩媛變媛媛。
但K和Cream是兩人間更具有意義的代稱,臺版沿用也就是想打通兩版人物的魂。
並復刻了男女主的人設。
韓版K是電臺節目製作人,臺版K是唱片公司製作人,兩版的Cream都是作詞人。另外備胎男二都是牙醫,牙醫的未婚妻都是攝影師。
K對Cream都是一見鍾情,兩個孤兒都是16歲就在一起,K都是父親患癌去世、被母親遺棄,Cream都是父母加妹妹一起出車禍去世。
韓版裡,K和Cream都喜歡吃麵,都喜歡在雨天聽音樂,都喜歡喝咖啡,都討厭上學。
臺版裡,K和Cream都喜歡看漫畫,都喜歡吃泡麵,都喜歡在冬天吃冰,喜歡雨,喜歡有著彼此的季節。
K,都是身患遺傳性癌症(科普下,白血病也屬於癌症)。有一定觀影經驗的都知道,絕症、車禍、失憶是韓式虐愛三板斧。
但在韓版裡,先前觀眾只知道Cream也是孤兒,影片後半段有反轉時才帶出Cream的具體身世,所以觀眾更震撼:當Cream知道她心愛的男人也快要死了,內心的恐懼可想而知。
而臺版裡很早就安排Cream自己說了車禍的事,反而沒有了後面無預警疊加一記重錘的痛感。
講故事的手法也是復刻的。
引子都是音樂圈的人尋好作品,偶然聽到昔日Cream作詞的歌,韓版是《我心裡只有你》,臺版是《有一種悲傷》(把A-Lin請來客串了),然後要去尋作者,接著聽知情者述說K和Cream的故事:他讓他愛的女人嫁給了別人。
都是倒敘,都是知情人追憶,在什麼時候揭秘,在什麼時候反轉,也是一個模子。
但是劇情反轉,原來Cream早就知道K患病,很多之前的情境片段又以女主的視角揭秘一遍後,韓版又再次反轉,原來備胎牙醫也早就知道,那首《我心裡只有你》還是他修改過的!
對K已死的交待只用了牙醫未婚妻祭拜K的一個過場鏡頭,對Cream自殺也交待得比較隱晦,Cream在錄音帶裡說:哲圭,當我們在另外一個世界相遇的時候,我們就不要再哭了。
而臺版就直白很多,K臨死前,已嫁人的Cream離開牙醫回到K身邊照顧他,Cream在錄音帶裡交待了心路歷程;牙醫去祭拜了K和Cream合葬的墓;牙醫還去看了前未婚妻的攝影展,展出的是K的黑白影像,兩人還討論了一番Cream的殉情。
韓版顯然電影語言更高級一些,對K和Cream的情緒也更聚焦一些,臺版的則似乎更多想「以戲捧人」,雙人戲要做成群戲了。
張書豪、吳映潔、陳庭妮、禾浩辰都想多給點戲,尤其是吳映潔(鬼鬼),韓版裡的醬油角色在臺版戲份直追女二了。
主要戲劇衝突依然是復刻的。
K和Cream都是一起住、不交往、不做愛。K擔心癌症爆發,不對Cream表白,也拒絕Cream的示愛,一心只想Cream嫁個好男人。關於什麼樣的是好男人,韓版是「健康、善良、知道怎麼照顧家人的」,臺版是「有工作,有點錢,善良又愛家,然後,身體健康」。
Cream為K如願,挑了一個牙醫。Cream撩人的方式都一樣,故意跟牙醫用同一個杯子,然後說這樣算接吻。
K去調查牙醫背景,發現他其實有未婚妻,K去求那個未婚妻離開牙醫,交換條件是K做她的攝影模特。
很多名場面也是復刻重演一遍。
1、K和Cream一見鍾情的場景都一樣。
K在操場上跑步,遇到正抽著煙的Cream。
韓版更唯美,兩人一句話也沒說,臺版更青春校園風,但對話沒營養。
都是Cream主動要住到K家,還主動吻了K。
2、K受牙醫之邀去幫Cream挑選婚紗。
牙醫還說:我希望這是你為她做的最後一件事。
更扎心的是,K還替牙醫試了新郎禮服,還和Cream一起拍了合影。
獨自對著試衣鏡,K終於哭出來。
韓版裡在這之後有一段K在街頭暴走、邊走邊哭的戲,哭到不能自己,周圍的人和景都定格了,只有K跪坐在街頭哭啊哭。
3、Cream帶K去見了牙醫,K內心滴血藉故早走,Cream扭頭發現K在街上犯病了,她忍著悲傷默默跟在K身後,暗忖只要K此時回頭,就把一切都攤開來談,但不知情的K沒有回頭。
韓版是電影感,臺版是偶像劇風。
4、Cream嫁給牙醫前夜,Cream和K在家裡同坐在餐桌邊,但不說話,只互相發信息對話。
細節都很動人,韓版是K在輸入框裡打了「我愛你」,但小心地改成「我喜歡你」才發出。
臺版則是K輸入了「我愛你」但改成「你要幸福」發出,Cream也輸入了「我愛你」,但看到「你要幸福」就只小聲說了一句「謝謝」。
3、Cream的婚禮,K替代父親的角色牽著Cream入場。
韓版裡,K一轉身,就是一眼萬年。
而在臺版中,K一轉身,就是淚如雨下。
相比起來,權相宇更動人些,做這決定非一日之功,到婚禮這會兒,該哭的都哭過了,只剩下哀莫大於心死了。
看過臺版導演和編劇的一個採訪,他們就是要求男主在一轉身的瞬間就哭出來。(話說這兩個大叔說話時那種嬌羞,也真是很灣灣了)
甚至很多臺詞也是相似度很高的復刻。
1、韓版:如果愛需要用語言表達,那啞巴怎麼戀愛?
臺版:如果愛情需要解釋的話,世界上就不會有人因此痛苦了。
2、愛情就像監獄,進去了就逃不出來。
3、擁有幸福人生只是一場悲傷的夢,不想再做夢了。
4、下輩子想當戒指、眼鏡、床,還有筆記本,因為都可以陪在你身邊。
5、如果餓了你就吃,如果疼了你就哭,如果高興你就笑,而不是藏著掖著。
而要PK經典臺詞,臺版是人物兀自口白,像是自言自語灌雞湯。
◎ 活著就是一件最悲傷的事,人一旦習慣了孤獨,那才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
◎ 談戀愛的結果只有兩種,一種是陷入愛情裡面,另一種就是把陷進去的愛情撈出來。
◎ 人世間的愛情,並不是用手就可以摸得到,用嘴就可以說得請,用眼就可以看得盡的。
韓版的最經典臺詞是在對話中發生的,有了語境,就有了代入感。
◎ 牙醫未婚妻問K:愛情是什麼?
K:就像刷牙。
牙醫未婚妻:刷牙?那是一個人的事。
K:你刷牙是給別人看的嗎?
◎ Cream問K:婚姻是什麼?
K:牙刷架。
Cream:什麼?
K:牙刷架只有一個,牙刷卻有很多。
Cream:和婚姻有什麼關係?
K:兩個人在一起,就像牙刷在一個牙刷架一樣。
愛情片是電影的重要類型分支,韓國和臺灣都曾盛產愛情片,不過韓國的特色是虐愛(承襲了《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等那些虐哭你沒商量的悲情韓劇),臺灣出眾的是青春愛戀(近年仍出了《那些年》、《少女時代》這樣的爆款)。
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虐愛電影還是韓國的招牌片種,每年都有佳作,延續著1998年《八月照相館》和1999年《戀風戀歌》,在2000年有《觸不到的戀人》、2001年有《春逝》、2002年有《綠洲》、2003年有《假如愛有天意》、2004年有《我腦中的橡皮擦》、2005年有《悲傷電影》、2006年有《雛菊》、2007年有《京義線》、2008年有《傻瓜》、2009年有《我的愛在我身邊》、2010年有《黑色咖啡店》。
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韓國電影的爆款則以現實主義、歷史題材居多,即使是殭屍鬼怪,落腳觀照的也是現實。2011年的《熔爐》、2012年的《我是殺人犯》、2013年的《素媛》和《辯護人》、2014年的《鳴梁海戰》、2015年的《思悼》、2016年的《釜山行》、2017年的《計程車司機》和《與神同行》、2018年的《與神同行2》和《燃燒》。
不過2018年也還有一部《現在去見你》講催淚愛情,但加入了韓式奇幻設定,豆瓣8.2分。
社會思潮和大眾審美是在動態變化的,不與時俱進就抓不住觀眾痛點。
K的這種「我給你最後的疼愛是手放開」,倒也不是說大男子主義,因為男女老少都會沉浸在自我犧牲的自我感動中。但老實說,最討厭打著「為你好」的旗號自作主張了,我覺得好,才是為我好啊!
十年過去了,臺灣翻拍《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主題並無拓展、電影語言並無突破,而且演員表演上也沒能超越,說看哭了無數觀眾只是劇情本身很好哭吧,宣傳期熱炒的陳意涵演技,也只有隧道裡哭著追車奔跑那一段確實感人,可也只算正常發揮吧,其實還沒有嶽雲鵬在《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裡追車追得催淚。
但是為什麼臺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能取得票房上的巨大成功呢?
依我看,電影也跟時尚圈一樣,是個輪迴,先鋒可能火,復古也可能火。純愛看多了,就喜歡看虐愛;情情愛愛看多了,就想看看現實、寫實;在現實裡苦逼壞了,就想從爽片裡找找發洩……這跟觀眾的年齡成長、閱歷感受都有關,當然,也跟資本運作、媒體營銷有關係。
華語電影也很久沒出正統的催淚愛情片了,在當前主旋律、現實民生、超級英雄題材屢造爆款的電影市場,反倒顯出差異化了。
在大陸選在白色情人節上映,也很好找營銷角度。
有些黑暗,我們都一樣。
你的名字停留在我的過往,剩下合照一張。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就是感受不到悲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