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十年前的韓版,臺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為什麼也能爆?

2021-01-07 格林眼

3月14日,大陸上映了臺灣純愛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3天票房超1.2億人民幣CNY,驚著了!

更驚著了的是,這部電影去年11月底陸續在港澳臺上映,竟以2.38億TWD(約5200萬CNY)登頂臺灣地區2018年華語片票房冠軍,以破2000萬HKD(約1700萬CNY)位居2018年香港地區華語片票房三甲!

更更……更驚著了的是,在網上看了資源後,它就是全盤復刻了2009年韓國同名催淚電影嘛!

「請帶足紙巾」……呃,大陸正式海報上印這麼句話,好low啊。

豆瓣評分:韓版7.7分,臺版5.2分。

IMDb評分:韓版7.6分,臺版5.7分。

韓版的男女主是「眼淚都美麗的男人」權相宇、百想藝術大賞視後李寶英。

臺版男女主是有「臺灣最萌男友」之稱的劉以豪、不老的元氣少女陳意涵。

臺版的復刻從主角名字開始。

韓版男女主叫K和Cream,臺版也是。

本名自然是本土化了一下,哲圭變哲凱,恩媛變媛媛。

但K和Cream是兩人間更具有意義的代稱,臺版沿用也就是想打通兩版人物的魂。

並復刻了男女主的人設。

韓版K是電臺節目製作人,臺版K是唱片公司製作人,兩版的Cream都是作詞人。另外備胎男二都是牙醫,牙醫的未婚妻都是攝影師。

K對Cream都是一見鍾情,兩個孤兒都是16歲就在一起,K都是父親患癌去世、被母親遺棄,Cream都是父母加妹妹一起出車禍去世。

韓版裡,K和Cream都喜歡吃麵,都喜歡在雨天聽音樂,都喜歡喝咖啡,都討厭上學。

臺版裡,K和Cream都喜歡看漫畫,都喜歡吃泡麵,都喜歡在冬天吃冰,喜歡雨,喜歡有著彼此的季節。

K,都是身患遺傳性癌症(科普下,白血病也屬於癌症)。有一定觀影經驗的都知道,絕症、車禍、失憶是韓式虐愛三板斧。

但在韓版裡,先前觀眾只知道Cream也是孤兒,影片後半段有反轉時才帶出Cream的具體身世,所以觀眾更震撼:當Cream知道她心愛的男人也快要死了,內心的恐懼可想而知。

而臺版裡很早就安排Cream自己說了車禍的事,反而沒有了後面無預警疊加一記重錘的痛感。

講故事的手法也是復刻的。

引子都是音樂圈的人尋好作品,偶然聽到昔日Cream作詞的歌,韓版是《我心裡只有你》,臺版是《有一種悲傷》(把A-Lin請來客串了),然後要去尋作者,接著聽知情者述說K和Cream的故事:他讓他愛的女人嫁給了別人。

都是倒敘,都是知情人追憶,在什麼時候揭秘,在什麼時候反轉,也是一個模子。

但是劇情反轉,原來Cream早就知道K患病,很多之前的情境片段又以女主的視角揭秘一遍後,韓版又再次反轉,原來備胎牙醫也早就知道,那首《我心裡只有你》還是他修改過的!

對K已死的交待只用了牙醫未婚妻祭拜K的一個過場鏡頭,對Cream自殺也交待得比較隱晦,Cream在錄音帶裡說:哲圭,當我們在另外一個世界相遇的時候,我們就不要再哭了。

而臺版就直白很多,K臨死前,已嫁人的Cream離開牙醫回到K身邊照顧他,Cream在錄音帶裡交待了心路歷程;牙醫去祭拜了K和Cream合葬的墓;牙醫還去看了前未婚妻的攝影展,展出的是K的黑白影像,兩人還討論了一番Cream的殉情。

韓版顯然電影語言更高級一些,對K和Cream的情緒也更聚焦一些,臺版的則似乎更多想「以戲捧人」,雙人戲要做成群戲了。

張書豪、吳映潔、陳庭妮、禾浩辰都想多給點戲,尤其是吳映潔(鬼鬼),韓版裡的醬油角色在臺版戲份直追女二了。

主要戲劇衝突依然是復刻的。

K和Cream都是一起住、不交往、不做愛。K擔心癌症爆發,不對Cream表白,也拒絕Cream的示愛,一心只想Cream嫁個好男人。關於什麼樣的是好男人,韓版是「健康、善良、知道怎麼照顧家人的」,臺版是「有工作,有點錢,善良又愛家,然後,身體健康」。

Cream為K如願,挑了一個牙醫。Cream撩人的方式都一樣,故意跟牙醫用同一個杯子,然後說這樣算接吻。

K去調查牙醫背景,發現他其實有未婚妻,K去求那個未婚妻離開牙醫,交換條件是K做她的攝影模特。

很多名場面也是復刻重演一遍。

1、K和Cream一見鍾情的場景都一樣。

K在操場上跑步,遇到正抽著煙的Cream。

韓版更唯美,兩人一句話也沒說,臺版更青春校園風,但對話沒營養。

都是Cream主動要住到K家,還主動吻了K。

2、K受牙醫之邀去幫Cream挑選婚紗。

牙醫還說:我希望這是你為她做的最後一件事。

更扎心的是,K還替牙醫試了新郎禮服,還和Cream一起拍了合影。

獨自對著試衣鏡,K終於哭出來。

韓版裡在這之後有一段K在街頭暴走、邊走邊哭的戲,哭到不能自己,周圍的人和景都定格了,只有K跪坐在街頭哭啊哭。

3、Cream帶K去見了牙醫,K內心滴血藉故早走,Cream扭頭發現K在街上犯病了,她忍著悲傷默默跟在K身後,暗忖只要K此時回頭,就把一切都攤開來談,但不知情的K沒有回頭。

韓版是電影感,臺版是偶像劇風。

4、Cream嫁給牙醫前夜,Cream和K在家裡同坐在餐桌邊,但不說話,只互相發信息對話。

細節都很動人,韓版是K在輸入框裡打了「我愛你」,但小心地改成「我喜歡你」才發出。

臺版則是K輸入了「我愛你」但改成「你要幸福」發出,Cream也輸入了「我愛你」,但看到「你要幸福」就只小聲說了一句「謝謝」。

3、Cream的婚禮,K替代父親的角色牽著Cream入場。

韓版裡,K一轉身,就是一眼萬年。

而在臺版中,K一轉身,就是淚如雨下。

相比起來,權相宇更動人些,做這決定非一日之功,到婚禮這會兒,該哭的都哭過了,只剩下哀莫大於心死了。

看過臺版導演和編劇的一個採訪,他們就是要求男主在一轉身的瞬間就哭出來。(話說這兩個大叔說話時那種嬌羞,也真是很灣灣了)

甚至很多臺詞也是相似度很高的復刻。

1、韓版:如果愛需要用語言表達,那啞巴怎麼戀愛?

臺版:如果愛情需要解釋的話,世界上就不會有人因此痛苦了。

2、愛情就像監獄,進去了就逃不出來。

3、擁有幸福人生只是一場悲傷的夢,不想再做夢了。

4、下輩子想當戒指、眼鏡、床,還有筆記本,因為都可以陪在你身邊。

5、如果餓了你就吃,如果疼了你就哭,如果高興你就笑,而不是藏著掖著。

而要PK經典臺詞,臺版是人物兀自口白,像是自言自語灌雞湯。

◎ 活著就是一件最悲傷的事,人一旦習慣了孤獨,那才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

◎ 談戀愛的結果只有兩種,一種是陷入愛情裡面,另一種就是把陷進去的愛情撈出來。

◎ 人世間的愛情,並不是用手就可以摸得到,用嘴就可以說得請,用眼就可以看得盡的。

韓版的最經典臺詞是在對話中發生的,有了語境,就有了代入感。

◎ 牙醫未婚妻問K:愛情是什麼?

K:就像刷牙。

牙醫未婚妻:刷牙?那是一個人的事。

K:你刷牙是給別人看的嗎?

◎ Cream問K:婚姻是什麼?

K:牙刷架。

Cream:什麼?

K:牙刷架只有一個,牙刷卻有很多。

Cream:和婚姻有什麼關係?

K:兩個人在一起,就像牙刷在一個牙刷架一樣。

愛情片是電影的重要類型分支,韓國和臺灣都曾盛產愛情片,不過韓國的特色是虐愛(承襲了《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等那些虐哭你沒商量的悲情韓劇),臺灣出眾的是青春愛戀(近年仍出了《那些年》、《少女時代》這樣的爆款)。

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虐愛電影還是韓國的招牌片種,每年都有佳作,延續著1998年《八月照相館》和1999年《戀風戀歌》,在2000年有《觸不到的戀人》、2001年有《春逝》、2002年有《綠洲》、2003年有《假如愛有天意》、2004年有《我腦中的橡皮擦》、2005年有《悲傷電影》、2006年有《雛菊》、2007年有《京義線》、2008年有《傻瓜》、2009年有《我的愛在我身邊》、2010年有《黑色咖啡店》。

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韓國電影的爆款則以現實主義、歷史題材居多,即使是殭屍鬼怪,落腳觀照的也是現實。2011年的《熔爐》、2012年的《我是殺人犯》、2013年的《素媛》和《辯護人》、2014年的《鳴梁海戰》、2015年的《思悼》、2016年的《釜山行》、2017年的《計程車司機》和《與神同行》、2018年的《與神同行2》和《燃燒》。

不過2018年也還有一部《現在去見你》講催淚愛情,但加入了韓式奇幻設定,豆瓣8.2分。

社會思潮和大眾審美是在動態變化的,不與時俱進就抓不住觀眾痛點。

K的這種「我給你最後的疼愛是手放開」,倒也不是說大男子主義,因為男女老少都會沉浸在自我犧牲的自我感動中。但老實說,最討厭打著「為你好」的旗號自作主張了,我覺得好,才是為我好啊!

十年過去了,臺灣翻拍《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主題並無拓展、電影語言並無突破,而且演員表演上也沒能超越,說看哭了無數觀眾只是劇情本身很好哭吧,宣傳期熱炒的陳意涵演技,也只有隧道裡哭著追車奔跑那一段確實感人,可也只算正常發揮吧,其實還沒有嶽雲鵬在《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裡追車追得催淚。

但是為什麼臺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能取得票房上的巨大成功呢?

依我看,電影也跟時尚圈一樣,是個輪迴,先鋒可能火,復古也可能火。純愛看多了,就喜歡看虐愛;情情愛愛看多了,就想看看現實、寫實;在現實裡苦逼壞了,就想從爽片裡找找發洩……這跟觀眾的年齡成長、閱歷感受都有關,當然,也跟資本運作、媒體營銷有關係。

華語電影也很久沒出正統的催淚愛情片了,在當前主旋律、現實民生、超級英雄題材屢造爆款的電影市場,反倒顯出差異化了。

在大陸選在白色情人節上映,也很好找營銷角度。

有些黑暗,我們都一樣。

你的名字停留在我的過往,剩下合照一張。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就是感受不到悲傷了。

相關焦點

  • 臺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沒有韓版好,為何票房還這麼高?
    昨晚終於看了被很多人安利的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這部劇和我預期的並不一樣,因為完全沒有達到那個水平。這大概是因為在來之前看過了韓版權相佑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臨下班之前突然決定要看一下劇情和情節到底哪裡不同。結果,我坐到開播後十分鐘就有了想離開的衝動,往後的劇情看的更是尷尬。「唯一觀影提示:請帶足紙巾」這個噱頭真的打臉。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臺版和韓版,你站誰?
    臺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如期上映,並喜提豆瓣5.3分,說實話,小編沒花錢看完整版,作為看過韓版的人,看了臺版預告以後實在提不起興趣,劇情似乎為了賺觀眾的眼淚特意演出悲傷的感覺。而韓版沒有撕心裂肺,沒有轟轟烈烈,故事看似平平淡淡卻娓娓道來,慢慢將觀眾引入到電影中去;直到你了解最終真相,不由自主的心痛起來。韓版劇情講述了兩個孤兒從小一起生活長大,關係像家人、朋友也像戀人,填補了彼此生活失去的溫馨。但遺傳的絕症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K(男主)在得知自己時間不多後,決定隱瞞病情並為Cream(女主)找一個靠譜的男人結婚。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 為什麼韓國能拍出這樣的純愛片?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如期上映。這篇影評寫的是2009年韓版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一方面是我心疼電影票錢,另一方面是既然故事情節一模一樣,也沒有粉絲濾鏡,看臺版又有什麼意義呢?導演: 元泰淵編劇: 元泰淵主演: 權相宇 / 李凡秀 / 李寶英 / 鄭愛延 / 李瀚偉...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但今晚電影一開始,有一句話帶我走進了這部影片: 」人一旦習慣了孤獨,那才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吧"。。臺版與韓版的對比是,韓版更虐心。但從男女主角與配角上,臺版80年代,韓版是70年代。是的,因為男女主角的年齡段,也決定了對影片的詮釋!你更喜歡那一版呢?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韓版)
    ,才知道這部電影也被翻拍了,新版的不做評價,只想說說,韓版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一本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故事是用一種倒敘的手法,追憶往事更讓人回味,後來以三個主人公各自的角度,獨白內心世界。男主角患有癌症,晚期。女主角的家人因車禍離開了她,現在她和他相依為命。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年度最催淚愛情片?原版看了可能會爆炸!
    前幾天上映的臺灣愛情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以下稱為《悲傷》),票房大爆,秒殺同檔期的《陽臺上
  • 十年前的韓國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再次翻拍差距有多大
    3月14日,一部由陳意涵主演的催淚巨作《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在白色情人節這天如期上映。這部電影翻拍自2009年韓國上映的同名電影。看完的感覺確實有些被感動,但是相比韓國版,我還是覺得原版更勝一籌。國內很久沒有愛情片上映,所以剛上映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票房成績穩居票房榜冠軍,但是口碑卻不盡如人意,雖然韓國版上映提前了十年,但是當時觀看的那種感動心情到現在仍然難以忘懷。《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頂著「純愛、催淚」的電影標籤上映了,官方預告對它的介紹是「強烈建議情侶觀看,畢竟要一個人給你擦眼淚」!看完預告老貓就在想,現在看個電影都開始「歧視」了嗎?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韓版)
    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上周上映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電影票房一路飆升,據說影片太過悲傷催淚,去觀影的都自帶了紙巾。其實該片是翻拍自韓國同名電影,連劇情和名稱都沒有改,今天就給大家推薦這部韓國版。原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由元泰延執導,權相佑、李寶英主演的一部韓國愛情電影。影片是一部面向年輕觀眾的文藝愛情電影,講述一段有緣無份的愛情悲劇,結局確實非常感人。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不符合邏輯,但符合愛情
    臺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海報臺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由劉以豪、陳意涵、張書豪、陳庭妮等人主演,其講述的故事與韓版大致相似。唱片製作人張哲凱(劉以豪 飾)和作詞人宋媛媛(陳意涵 飾)相依為命、彼此深愛。張哲凱罹患絕症,他想在生命結束之前為宋媛媛找一個愛人。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中韓比對
    而上周五上映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連片名和情節都沒改,雖然我很願意相信導演說的「請帶好紙巾觀影」的建議,看完的感覺確實有些被感動,但是相比韓國版,我還是覺得原版更勝一籌。因為國內很久沒有愛情片上映,所以剛上映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票房成績穩居票房榜冠軍,但是口碑卻不盡如人意,雖然韓國版上映提前了十年,但是當時觀看的那種感動心情到現在仍然難以忘懷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論剪輯師的「悲傷製造術」
    十年之前,在一個黃昏看完元泰淵的同名電影,我的心情就像時值黑夜,情緒糟糕的一塌糊塗;十年之後看完林孝謙的悲傷故事,我陷入了疑惑:究竟是我變成了麻木的大人,還是導演不再擁有表達悲傷的能力。排片最多,上座率最高,口碑最差這些極度反差的市場表現,證明了《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大概就是一個新發明——悲傷製造機。十五日下午去影院,座位前後排大多是年少的情侶。放映過程中偶爾有一陣爆笑,劇情發展到小高潮時,有女人低聲的啜泣,隨著悲傷故事的迷霧揭開,啜泣聲越來越大。散場時,我特意留到最後看後排的女人,不!那是一個十八歲模樣的少女,哭的特別兇。
  • 影視 經典催淚愛情電影 韓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上集)
    今天要講述的是韓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上集,淚點低的朋友請備好紙巾。大壯正在操場跑步,滿頭大汗躺在椅子上休息,同校的女生春花湊了過來叫著他的名字,一口煙噴在他的臉上,嗆得他直咳嗽。眼見有人來了,春花把煙塞到了大壯的嘴裡自顧自地跑開了,莫名其妙的挨了罰。但是看到春花的第一眼起,他就有了心動的感覺,好比後腦勺挨了一下一樣。春花給大壯的傷口塗抹藥膏,大壯奇怪,你怎麼會知道我的名字呢?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成功之處:老掉牙的戲碼也能讓人淚奔
    我覺得:《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就在於,老掉牙的戲碼也能讓人淚奔。在網上,我看到有人問:聽說《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電影賺足了觀眾的眼淚,也有人說劇情難看到哭,你認為呢?雖然他們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十年的時間裡,但他們卻未上過床,彼此停留在比家人更像家人的關係上。其次,中韓兩個版本的比較。《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翻拍自韓國2009年的同名電影,兩個版本的故事幾乎一模一樣,甚至連許多場景和鏡頭都極為相似。1、劇情上,只有幾處小小的細節不同。
  • 悲傷的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只能更悲傷.
    並且同期電影中,《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豆瓣4、5分叢中唯一一個7.7分的!那麼在我看來,《比悲傷更悲傷》也是一種不高級的煽情。哭,並不是因為真的認同、理解、有共鳴、被感動,而是……被弄的好難受啊!或許,這是因為人們會想要體驗自己的體驗;或許,這是因為我們在平常,很難感受到自己的內心;或許,我們的心已經在高速運轉的社會中被弄麻木了,而只有情緒波動大的時候,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這個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 這部「毀三觀」的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你看了嗎?
    豆瓣評分4.8卻又在朋友圈刷爆的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可以算得上是神劇了。電影名《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聽起來就很悲傷,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據傳這部電影在2018年臺灣上映時還曾虐哭JJ林俊傑,此外電影上映前預告片裡「陳意涵」的動人演繹,有感染力的「哭戲」一下子吸引了無數觀眾,那麼究竟這個故事講得是什麼呢?這部電影翻拍的是2008年韓國同名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韓版的男女主人公分別由氣質女王「李寶英」和實力演員「權相佑」演繹。跟韓版相比,臺版的劇情主線不變,一些感人的名場面也全部照搬下來。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引進翻拍對壘原版成功幾何?
    愛情是一個複雜而永恆的話題如果它可以解釋的話那世界上就不會有人因此而痛苦了成年後愛人是這個世界上最不能與他人分享的東西後來的後來真愛一個人的話能夠做到將自己的愛人親手交給別人只是希望他(她)幸福這無疑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背後的故事,關於那些改編、翻拍的故事
    一部《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more than blue)自3月中旬上映後,票房大開紅盤,各大論壇、網站、APP上都是「催淚警告」,熱度更是持續飆高。《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劇照同時,這部也帶動韓國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Sadder Than Sad Story,2009年3月11日上映)。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啞巴怎麼相愛?
    這種韓劇的劇情是十年前特有的結構,車禍失憶好不了。我沒想到十年後中國會翻拍這部電影拍,這種結構現在看,很老套,很矯情,這種劇情放在韓劇裡很催淚,大概中韓兩版的差距就和《我腦海中的橡皮擦》和《被偷走的那五年》的差距是一樣的。我看的時候還在想怎麼沒人去討論中版比悲和韓版比悲一樣,甚至名字都一樣,估計是買了版權。現在韓劇都不拍車禍失憶好不了,國產電影什麼時候能走出現在的困境。
  • 比悲傷更悲傷的,是牙醫.
    所以片片準備跟大家說一說《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女同事跟片片說,這是一部能讓人真情實感哭出來的純愛電影。 不信邪的片片也去觀看了這部電影,發現……怎麼全場都在笑? 我倒是沒笑,但覺得這部劇催淚倒沒有多催淚,但悲傷是真的悲傷。
  • 影視 經典催淚愛情電影 韓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下集)
    今天繼續講述的韓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下集,淚點低的朋友請備好紙巾。當時鐘倒回去的那一刻,片中的視角也完全變成了春花,其實大壯的病情,春花一早就知道了,她發現了藏起來的那瓶藥,當她服下藥的那一刻天旋地轉,原來這並不是讓腦袋聰明的維他命丸,而是延續他短暫生命的止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