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伯拉爾在提出自己的「概念論」之前對共相-實在論之所以流行的一大根據進行了揭示:
問題在於共相,因為對其意義(signification)有很多懷疑,它們似乎既沒有任何基體事物,又不能構成任何明白的(對事物的)理解。(Five texts.77)
這就是說,如果對共相問題持唯名論的立場,那麼詞的signification將變得毫無根基,虛浮於紙面上。
為什麼把共相理解為「只是名稱」就會破環人們對語言的直覺感受?
可以借用福柯的理論進行解釋:因為中世紀的人們還處於「文藝復興認識型」當中,
對於他們而言,詞與物有一種源初關聯,它們是統一的、同一現實的不同環節。
這種觀念對於處於索緒爾(他指出了「符號的任意性」原則,某物的名稱完全是任意的)之後的我們或許是陳腐的,但它並未消失,只是暫時潛伏,等到對方暴露出弱點,它便以更兇猛的姿勢收復失地,
它現在被表述為「語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維特格斯坦語)、「語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爾語)……
因此,我們應該如何從共相問題中瞥見語言-實在這一對關聯的實際狀況?
本期西哲圓桌會議就由阿爾貝老師帶領同學們走進共相問題的視域之中。
「硬磕康德」講座第三講:形上學的全新道路 | 圍廬夜話04
「硬磕康德」講座第二講: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理論基礎|圍廬夜話03
就三晚,邏·輯·清·晰,講完《純批》| 圍廬夜話02期
圍「廬」夜話 | 馬哲考研不迷茫:22屆學子必備考研觀
(掃碼查看西哲原著訓練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破典成研]原著精讀訓練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