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專家花巨資在潘家園裡買到現在仿品,原因居然是……

2020-11-19 等離子眼中的養生
中國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高水旺

高水旺,許多人都沒聽過這個名字,但是提起九十年代發生在潘家園的北魏陶甬事件,很多人還是有記憶的。

1993年入秋,在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上出現了一批各種形態的陶甬,這些陶甬形態各異,造型古樸,製作工藝更顯老舊。這天一位故宮博物院的專家也在潘家園逛,看到了這幾件東西,頓時眼前一亮,連忙問攤主這些東西是哪裡來的,有多少,攤主說都是河南那邊過來的,現在攤上的這幾件還是少數,還有一批幾百件在河南,專家一聽,想起在那年5月份河南出現了北魏墓被盜事件,感覺這批陶甬應該是從那北魏墓裡被盜出來的,但還不太敢聲張,怕萬一是造假的就是一場笑話了,他從這攤位上買了兩個陶甬回故宮,請多位專家看,又用碳14等現在檢測方法進行檢測,都一致斷定這兩個陶甬是北魏年代無疑,於是寫報告申請國家資金進行搶救性收購這批陶甬。

北魏陶甬

北魏陶俑距今1500多年,素來以其生動質樸,造型準確的人物、靈動活潑的動物造型著稱於世,這些深埋地下的高超藝術作品,不僅真實傳遞了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社會生活的豐富信息,同時也為我們研究古代先民審美情趣和習俗的變遷,提供了第一手直觀資料。因此國家馬上批覆了報告,撥專款進行收購,故宮博物院與中國歷史博物館這樣國家級的博物館,大張旗鼓在潘家園收購,使得這些陶甬的價格水漲船高。

北魏陶甬

原來專家們估計這批陶甬的數量大概在幾十件到一百件左右,但是隨著他們的收購,這類型的陶甬卻越來越多,你今天收完了市面上的,明天又會出現,收得那些專家們心裡發毛了,最後求助於警方調查這批陶甬的來歷。隨著調查的深入,追蹤溯源的找到了河南一個小村莊——河南南石山村,這裡對於這些專家也不陌生,因為就在一年前,中國海關查到一位旅客帶了幾件唐三彩出境,經專家檢查,發現這批唐三彩是真品,這位旅客涉嫌走私被扣壓,而這位旅客反覆說這是工藝品,最後還帶到了河南洛陽南石山村,找到了這位高水旺,初時還不信,後來看到高水旺家後院堆滿了這類造型的唐三彩半成品,而且在庫房裡找到與旅客手中一樣的唐三彩成品,這才不得不信,而且高水旺可不簡單,他還是國家非物質遺產傳承人,他這個作坊證照齊全,做高仿品可是不違法的。

有了這些經歷,故宮與歷史博物館的專家也只能無語。

唐三彩

高水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唐三彩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文物學會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美國亞裔美術家協會理事。其作品「唐三彩女俑」榮獲首屆中國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八人駝」榮獲首屆中國文物仿製品暨民間工藝品展金獎,「黑勾頭馬」榮獲中國旅遊交易博覽會金獎等。作為當今仿製唐三彩的大師級人物,高水旺當之無愧。

經他手製作的高仿北魏陶甬,從泥胎取土,到燒制方法,都完全是按到古制製作,所以才會出現眾多專家學者看走眼的情況出現。

你對文物類文章有興趣嗎?互相交流,點個讚

相關焦點

  • 故宮裡的手藝人:在給故宮文物治病的高手
    作為目前唯一一部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新穎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地梳理了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的「復活」技術。5年前,《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製片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雷建軍走進故宮,編寫了10萬字的有關故宮文物修復的調查報告,他希望拍攝故 宮裡的手藝人,做一個真正體現當代故宮的片子。
  • 潘家園的消失,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同樣潘家園舊貨市場也形成於這個時期。那個時候的潘家園有很多故事,最出名的莫過於故宮專家走眼的事情了。95、96年時候,倆故宮專家出門閒逛,到了潘家園,看到有北魏陶俑,無論工藝材質風化效果等等,儼然是真傢伙,於是跑回故宮,特批國家專項資金50w,拉走了兩卡車。半個月後再去逛,發現滿地都是北魏陶俑,於是心下大驚,上報文物局,繼而報警,這是尼瑪是有北魏大墓被盜了吧!
  • 【聽故事】聽潘家園講鬼故事,哦不,鬼市
    市場流通的對象在品種上各有側重:河南人主要經營青銅器、玉器以 及鈞窯、汝窯、磁州窯等北方的瓷器;安徽、江西人主要經營元明清三代的青花、釉裡紅瓷器;福建人除開賣當地土窯仿燒的景德鎮各代青花瓷之外,多經營建窯黑 瓷與土龍泉瓷器。
  • 小米有品推出故宮全自動陀飛輪機械錶 採用許多故宮文物元素
    小米有品與《上新了故宮》聯名推出了自動陀飛輪機械錶,融合了紫禁城古典設計。據《上新了故宮》,手錶來源於故宮建築紋理的圖案。現在這款手錶已經在小米有品眾籌限量發售,售價 5999 元,限量 999 只。
  • 小夥300元買「煎餅鍋」,專家鑑為仿品,7年後卻拍出2.1億
    其實,能掏得起天價購買文物的人,金錢倒是其次,其背後的文化價值才是最重要的,畢竟,人類除了吃飯睡覺,還有追尋和享受藝術的需求。而收藏圈內部的人,同樣也有一種「刻板印象」,就如一些「經驗豐富」的專家,總是下意識的「看不起」民間流傳的文物,認為民間如今基本全是假貨仿品,上不了臺面,而這種態度同樣也造就了傳奇的撿漏故事。
  • 揭秘: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相比較,哪個故宮收藏的文物更有價值?
    新任故宮院長給我們做過報告,說故宮新任領導一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清點文物,花了一年時間,清點出186萬件。他任內做了幾件大事:一是改造椅子、廁所等基建設施方便遊客;二是大量庫存文物重見天日,並擴大開放面積;三是禁止機動車進故宮城牆內,外國領導人也不例外;四是用VR技術打造數字故宮,向遊客展示未開放區域。
  • 故宮是博物館裡最安全的?
    被損壞的銅鍍金轉花水法人打鐘為清宮舊藏,屬於十八世紀英國製造,其底部內置機芯,正面有三組料石轉花。該文物按照國家文物評定標準,為二級文物。相比起冒險闖禁區的外部盜賊們,故宮文物保護的過程中,「家賊」更是難防。2002年10月28日,一場在香港舉行的「皇室信仰——乾隆朝之佛教文物」專場拍賣會上,佳士得拍賣公司拍賣的清乾隆粉彩描金無量壽佛坐像與乾隆時期銀壇城兩件物品一出現就吸引了買家的視線,而一位國內知名文物專家發現,這兩件珍貴文物底座原始標籤編號顯示,其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
  • 別以為臺北故宮裡都是寶,難道也有很多假貨?
    「別以為臺北故宮裡都是國寶」傅申說:「很多人覺得臺北故宮裡的都是國寶,其實臺北故宮的收藏都是歷代皇家積累的,也有很多假畫。比如說,皇帝生日時,大臣花很多錢買來藏品拍馬屁送上去,但他們畢竟不是科班出身,真偽雜陳。臺北故宮很多宋元作品,真的少假的多,那麼多範寬只有一張是真的。」
  • 大叔花437萬買個「臉盆」,激動拿去鑑寶,專家:站穩了我報價
    而文物的收藏更是從某種層面上代表著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因此,文物越來越多的受到有錢人們的追捧,這不僅能夠代表自己的身價,更能代表自己的眼光和格局。 當然,有市場的前提條件下,就會有仿品,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假貨,於是最近幾年風靡大江南北的鑑寶節目一時成為了人們的心頭好。對於觀眾而言,即便自己買不起,但是過一過眼癮也是好的。
  • 他捨不得吃一頓紅燒肉,卻將畢生所藏20卡車文物捐獻故宮博物院
    △明洪武青花折枝花卉紋折沿盤 陶瓷專家、孫先生的弟子葉佩蘭女士至今還記得這樣一件事:在故宮博物院工作期間,有一次孫先生讓人們把宋代官窯、哥窯、汝窯瓷器及一些明清的仿品放在一起 從文物鑑定專家到捐贈大家、教育家 除了捨得買,孫瀛洲還捨得捐。 抗戰期間,孫瀛洲積極支援抗日,出資購買了大量槍枝、彈藥、大炮等送上抗日前線,先後為支援抗日花去了數十萬銀元。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70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博物院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是一座仿北京故宮式樣設計建造的鋼筋水泥大廈,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碧瓦黃牆,充滿了中國傳統的宮殿色彩。矗立在院前大眺臺上觀瞻全院,令人恍若置身北京故宮;而緊貼博物院的是覆蓋濃密樹林的陡峭山勢,又讓人感覺仿佛站在了南京紫金山麓,如夢似幻。
  • 【寶雅推薦】億元拍品背後的邊緣產品:文物複製和藝術衍生
    現在淘寶商城中仿品雞缸杯的推送絡繹不絕,各家店鋪也紛紛把劉益謙喝茶的圖片放到了店鋪首頁宣傳,最便宜的只要十多塊錢,貴的大多在1500元上下。長物居陶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塗睿明介紹,長物居旗下的天貓店鋪中雞缸杯仿品平時每月銷量在10件左右,在蘇富比拍賣之後,月銷量上漲至平時的5倍。
  • 4件曾被嚴重低估的珍貴文物:圖3專家以30元買到手,如今成為國寶
    2005年北京的一場拍賣會上,一收藏者以9萬元輾轉買走一件袈裟,在夾層裡發現了緙絲陀羅尼經被。2008年,緙絲陀羅尼經被拍得7205萬元。數年後,緙絲陀羅尼經被又拍出了1.3億元的天價。1992年,《秋塘雙雁圖》被臺北故宮博物院列為限展文物。    何尊,西周早期祭器,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國家一級文物。
  • 最美的「工人」-《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 《國寶奇旅》聚焦故宮文物守護人
    相比於故宮為題材的紀錄片,該劇首次聚焦故宮南遷的歷史史實,以軍官任弘毅(劉燁飾)與故宮文物工作者周若思(袁姍姍飾)護送國寶南遷為線索,講述了一段故宮文物守護人歷經了生死劫難的故事。從北京到南京的護寶戰線上,全方位展現了他們的一路艱辛,體現知識分子在國難當頭時的傲人風骨,導演花箐也身懷敬畏表示:「他們扛不動槍,但扛起了文物;他們無力阻止國土淪喪,卻誓死守護這不絕的文脈」。
  • 《修文物》變網紅 故宮文物修復師錄取搶破頭
    《我在故宮修文物》片讓觀眾看到文物背後有一群人投注大量時間修復和維護據臺灣媒體報導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大陸造成熱潮,片中主角們─故宮文物修復師一夕變身網紅,許多人開始討論起故宮裡真實存在的許多迷妹要求和師傅籤名合照,更有「手控」表示被師傅修鐘錶的動作迷倒,這些都是創作團隊始料未及的效應,還有不少觀光客期待在故宮與修復師們不期而遇。
  • 馬未都:把電視上的鑑定專家放到市場上,大部分專家都活不下去
    唐三彩在1992年,北京故宮的專家就發生過一起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時間,事情的起因是海關在一位即將出境的旅客身上發現了珍貴文物唐三彩,但旅客卻聲稱這是工藝品,並不是古董。海關為了驗明真偽特意請來了故宮專家進行檢驗,經幾位專家確認一致認為這是古董真品。
  • |文物|北京故宮|藏品_網易訂閱
    (明/瑪瑙佛手形金簪 南京市博物總館藏)  一件文物,已不再是簡單的物件,它有靈魂,有情緒,有故事。  靜靜擺在櫥窗裡,訴說著一段它所見證的陳年舊事。    冬天在故宮賞雪,真真是一件極浪漫的事。  看雪花扣響朱門,從琉璃窗邊飄過,落在御花園裡,最終裝點了整片宮城。
  • 你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開奔馳
    而單霽翔,他是600年來第一個走完故宮9000多間房屋的人,他踩破了20雙布鞋,他捧紅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他把故宮文物做成淘寶爆品,他讓故宮1862690件文物獲得生命。如此院長,該是大家心中完美盡責的院長了,而他卻殫精竭慮,時刻警醒自己:只有不出事,才能做好事。
  • 《我在故宮修文物》期待一個不著急的社會
    五年前已開始田野調查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整個拍攝從立項到後期完成,一共花了多長時間?蕭寒:五年前就在做了,包括田野調查,但因為故宮的特殊原因嘛,拍攝都得在特定的它合適的時間才行。2015年正好是故宮90周年大慶,突然就允許我們拍攝了,其實也都是機緣。南都:進故宮拍攝有遇到什麼困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