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是博物館裡最安全的?

2021-02-07 鳳凰新聞客戶端


故宮曬家底已成為影響全國的文化盛事,但洶湧的人潮讓文保事故又一次「不可避免」地發生了。9月11日,網友「@鑽石利劍」在微博上爆料,有人在故宮內的銅缸畫心刻字「秀恩愛」。


安全是博物館的頭等大事,也是博物館的一個底線問題。作為一座在文物舊址上建的博物館,故宮的文物安全近年來屢次成為新聞,刻字、失竊、文物損毀的狀況時有發生。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對故宮的安防現狀卻很自信:「我敢負責任地說,今天全世界的博物館,最強大的安防系統是故宮博物院的。」


那麼這些年來故宮經歷過哪些文保事故?故宮的安防現狀到底如何?



●遊客「手癢」,刻字、砸毀文物並不少見


以刻字而言,在故宮也並非新鮮事。2013年,一名叫梁齊齊的遊客就在太和門附近的一口大銅缸上刻下了「梁齊齊到此一遊」。據《北京晚報》報導,2000年故宮曾向媒體披露,當年五一和國慶之後,故宮古建維修人員就對太和門、太和殿等16處近2000平方米的紅牆牆面進行了除字刷漿、局部修補抹灰。十多年過去了,刻字依舊。


除了刻字,遊客砸毀文物也時有發生。2013年5月4日,一男子徒手擊碎翊坤宮正殿原狀展室一塊窗戶玻璃,將一件十八世紀英國製造的清宮舊藏銅鍍金轉花水法人打鐘從其所陳列的條案上砸落到地面,由於錶盤面對觀眾,所以鐘錶背部先著地,造成其上半部分背後損壞。



被損壞的銅鍍金轉花水法人打鐘為清宮舊藏,屬於十八世紀英國製造,其底部內置機芯,正面有三組料石轉花。該文物按照國家文物評定標準,為二級文物。據單霽翔介紹:「這件文物屬於故宮的25大類文物藏品『鐘錶儀器類』,共有2800件,屬於故宮較少數量的類別,其中西洋鍾2200件。」所幸的是,「人打鐘」主體結構並未有太大損傷,能在幾個月內完全修復。



當時,翊坤宮院內攝像頭沒有直接拍攝到肇事者擊碎玻璃的瞬間。據單霽翔介紹,這是因為翊坤宮建築本身裝的是雷射報警系統,而白天大量遊客參觀之時無法開啟報警裝置,所以一般都是在遊客清場之後開啟防盜裝置。


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隨後發布消息,擊碎故宮翊坤宮窗玻璃致文物受損的嫌疑人,已因涉嫌故意損毀文物罪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經審查,嫌疑人汪某,男,22歲,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人。



●小毛賊惦記,建國後警方有記載的失竊案共發生6起


盜賊向來是博物館的大敵。2011年,有著「京城第一保衛處」之稱的故宮博物院,卻被身高不到1米6,體重不到100斤的28歲青年石柏魁取走了9件展品。故宮的安保措施受到嘲笑。


據警方的復盤,石柏魁與「大盜」毫不沾邊,僅僅是個「小毛賊」,整個作案過程也毫無技術含量。2011年5月8日上午,石柏魁未購票混入故宮,並進入齋宮誠肅殿的香港兩依藏博物館展廳,趁降雨躲在展廳與西配房的夾道直至天黑。當晚8時許,他關閉誠肅殿西配房內供電系統總閘,踹碎展廳北牆玻璃進入展廳,踹碎內部裝飾牆來到展廳西側展櫃,打碎展櫃頂部玻璃,盜走9件藏品。隨後,他從誠肅殿上房,攀爬上故宮內牆逃跑。逃跑時,石柏魁曾被故宮夜巡人員發現。他謊稱自己是遊客,因為迷路了滯留在故宮。趁夜巡人員向上級匯報時,他通過一間房屋的鐵質護欄,爬上故宮外牆(10米高),跳牆逃跑。



5月9日凌晨,石柏魁逃離故宮。最初到手的9件展品,也在逃跑中丟失了5件。當天上午,石柏魁來到北京市海澱區一家收購金銀玉件的門店銷贓。因門店老闆認為是假貨,石柏魁最終將隨身攜帶的4件展品丟棄在中關村附近。


2012年3月,被告人石柏魁犯盜竊罪,判處有期徒刑13年。而被他盜走的9件展品,至今還有3件下落不明。


資料顯示,自建國以來,中國博物院(館)失竊案不在少數。單是故宮博物院,在石柏魁之前,就曾先後失竊過5次,盜賊的作案手法都如出一轍,臨時起意、簡單、粗糙,毫無技術含量。故宮的安保漏洞也是一樣的:閉館清場漏人、值班人員安全警覺性不強……



1959年8月15日下午,武慶輝溜進珍寶館牆外的廁所,天黑後破門入養性殿,打碎玻璃偷出8頁金冊和5把寶刀,這被稱為「新中國故宮盜寶第一案」。


1962年4月16日夜,盜寶賊孫國範藏在珍寶館大門外廁所後邊的陰暗夾道裡,天黑無人後蹬著珍寶館牆下的腳手架,翻進了珍寶館。鑽進養性殿,打碎展櫃的玻璃,盜走了金碟金碗和兩顆大金印。


1980年2月1日上午,25歲的陳銀華隨遊客進入珍寶館養性殿,看中了展櫃裡的那枚碩大的「珍妃之印」,他剛摸到「珍妃之印」不久,就因聲控報警器而被抓獲。


1980年夏天,韓吉林假裝在養性殿與暢音閣之間參觀,他找了一個背陰的地方躺下等天黑。故宮閉門後,他也意圖偷走「珍妃之印」,但他剛用石頭敲碎養性殿玻璃門,就被趕到的警衛人員抓獲。


1987年7月,向德強參觀故宮,天黑後,他翻進養性殿院內,借著月光,發現門上掛著一把大鎖。沒等他想到進入的辦法, 隨後趕到的安保人員即將他抓獲。


這五起盜竊案的被告人都付出了比石柏魁更沉重的代價。武慶輝、陳銀華、向德強被判處無期徒刑,孫國範、韓吉林都被判處死刑。


相比起冒險闖禁區的外部盜賊們,故宮文物保護的過程中,「家賊」更是難防。2002年10月28日,一場在香港舉行的「皇室信仰——乾隆朝之佛教文物」專場拍賣會上,佳士得拍賣公司拍賣的清乾隆粉彩描金無量壽佛坐像與乾隆時期銀壇城兩件物品一出現就吸引了買家的視線,而一位國內知名文物專家發現,這兩件珍貴文物底座原始標籤編號顯示,其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在追查過程中,發現這批國寶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故宮調撥去建設地方博物館的,而保有這批國寶的承德外八廟文保部主任李海濤監守自盜,私自盜竊售賣國家文物近十年,共盜得文物數百件,獲贓款320餘萬元。



●領導「慷慨」,70年代拿3000套御林軍鎧甲給員工發福利


「文革」中,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學者紛紛被下放、改造和靠邊,掌控大權的「革委會」文物保護意識淡薄,一些文物因此遭到流失毀壞,3000套乾隆御林軍鎧甲便是其中一項。據了解,當年守衛紫禁城皇宮的御林軍有2萬之多,所以「盔甲」也有2萬套。


1973年,由於物資十分匱乏,棉花和布匹短缺。故宮為改善600名員工福利,院領導打報告給有關部門報批同意,「因院制宜」地將每件御林軍鎧甲折價5角,每位員工限購5套,目的是取其中的絲綿。院方規定,員工買到的綿甲不得保留原狀,一定要拆開,取用其中的絲綿。故宮科技文保部原副主任曹靜樓與妻子都在故宮工作,所以當時「咬一咬牙」,花5元錢買了10套「盔甲」。回家後,遵照院領導「指示」,把它拆散,取出絲綿稍作加工後,縫製了這條絲綿被,一直使用至今。(《新聞晨報》2011年報導)


據曹靜樓回憶,這些綿甲非常堅固。有員工從城樓往下用力拋也不會破碎。曹靜樓記得,當時每位員工都買了,全部做成絲綿被或絲綿衣,但大部分員工文物保護意識不強,使用一段時間後,作為舊貨又賣給了廢品收購站。


除賣給故宮員工3000套外,另有1000套鎧甲劃撥八一電影製片廠。1976年「文革」結束以後,國家的文物管理走上正軌,餘下的16000套「盔甲」仍由故宮保管。這種綿甲如今可以在中國軍事博物館的陳列中看到。



●工作人員「操作失誤」,人為損壞被質疑秘而不宣


2011年7月30日,網友「@龍燦」發布消息稱,故宮器物部在將一件國家一級品宋代哥窯瓷器出庫時,被工作人員摔碎,秘而不宣。8月2日,「龍燦」再次爆料稱,故宮近年發生4起文物人為損壞事件,事發後故宮未向主管部門上報。


故宮博物院隨後證實:故宮7月4日對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進行無損分析測試時發生文物損壞。事故發生後,故宮博物院成立事故調查組,徹查事故成因。判定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實驗室科研人員操作失誤,導致樣品臺上升距離過大,致使國家一級文物青釉葵瓣口盤受到擠壓損壞。



事情的最終處理結果是:故宮對造成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損壞的直接責任人給予行政記大過處分,給予負有領導責任的該部門主要負責人行政警告處分。


時任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朱偉說:「故宮哥窯寶貝損壞事故,只能說明:一是故宮裡這樣的寶貝太多了,而現在守著這些寶貝的人其實並不親愛它們。如真心愛者,動它時候,難道不會戰戰兢兢?二是充分說明,故宮這是個國營單位,以一個單位的粗率管理來保護這麼多珍貴文物,管理方式不解決,問題只能層出不窮。」


2011年8月9日,財新網刊發題為《故宮又有重要文物被損壞》的報導,由故宮宮廷部負責保管的清宮舊藏木質屏風,在文保科技部進行修復時被水浸泡。針對媒體報導的「清宮舊藏木質屏風被水浸泡」一事,故宮博物院曾做出解釋,稱媒體報導不實,所謂的文物被水泡壞,其實是在進行正常的修復和除塵。但最先披露此事的財新網刊發報導,稱故宮博物院對於此事的解釋內外有別。他們對外稱是「修復除塵」,對內則稱是「水管破裂」導致噴出的水洇溼屏風。



●如今故宮博物院的安防系統靠譜嗎?


博物館的安防設計,一般有技防、人防和物防三道關卡。 


技防要求高。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陸建松介紹,以陝西歷史博物館為例,一般情況下,技防至少也要設三道防線。第一道是周界防線,通常以圍牆將博物館與外界隔離,「入侵者一旦闖進院子,設置在此的紅外線探測器就會報警」;第二道防線設在文物所在地的展廳、庫房等地,「這裡同樣設有紅外線報警系統」;第三道防線就是展櫃,「重要文物這裡往往採取多重技防手段」,如紅外報警、玻璃粉碎報警、失重報警、微波報警等。當然,在這三道防線中,攝像頭更是必不可少的防範武器。


人防方面顧名思義就是採取安防人員巡邏,除按規定進行巡邏外,如在規定時間、按規定線路、以規定人員按時巡邏外,也包括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額外的隨機巡邏。


物防主要是對文物存放環境的要求,如在建築上,要考慮圍牆該砌多厚,窗戶該砌多高等,「確保窗、門、櫃不被輕易打開」。



資料顯示,在技防方面,故宮在一級風險地點裝有最先進的設備和至少三種覆核手段;在人防方面,靠的是人海戰術;在物防方面,故宮安裝了大量的鐵柵欄、鐵窗、防爆玻璃和鐵櫃,並進行了加封加固或更新;除此之外,故宮還增設了犬防。故宮的犬隊擔負著閉館清查、施工工地夜間蹲守和突發事件安防等任務。另一組數據還顯示,故宮每天閉館後,還有至少1600個防盜報警器、3700個煙感探測器和400個攝像頭在運行。


2013年4月,「平安故宮計劃」啟動。其主要內容包括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建設、地下文物庫房改造、基礎設施改造、世界文化遺產監測、故宮安全防範新系統、院藏文物防震、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等七個子項目。


故宮安防方面技術也進行了升級。比如院內的立體安防噴霧器,監測系統發現不法行為人的破壞便能夠進行噴霧,致使「壞人」看不見,便於控制。此外,院內的報警裝置升級,不會再出現上次失竊事件時,工作人員跑去報警的間隙竊賊逃跑的狀況。故宮還將為文物藏品安裝全時空技術防範系統,通過晶片的方式達到移動即可報警和追蹤的效果。


此外,在「平安故宮」的實施過程中,故宮準備和有關部門協商,提升故宮夜間保衛的等級,由武警進行保衛。 「保衛等級提高了,也就不會出現故宮失竊事件中,老人追不上小偷的情況。」



●故宮平安,關鍵看人


相比起技術和設備的升級,人才是故宮平安的最關鍵因素。


陸建松教授認為,眼下博物館不時失竊,主要原因之一,是管理問題,「很多問題是出在人的身上。」遼寧瀋陽曾發生一起館藏文物被盜事件,盜賊作案時,監控中心的工作人員卻聚集在一起正看著足球比賽。而石柏魁在故宮切斷供電總閘時,故宮安防系統曾提示「區域故障」,值守人員卻認為是雨天導致線路故障,沒有進行進一步的實地檢查。


人的關鍵作用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哥窯寶貝損壞事故發生後,當時文博界就有人表示「這是一個人為的責任事故。」在以往故宮管理當中,從事修復的科技人員,工作不達到10年以上,通常不能接觸一級文物。此次出現一個科技人員單獨測試一級文物,可以說是一個管理上的重大漏洞。陸建松也提到這樣一個細節:故宮上下2000多名工作人員,其中多數為經營人員,「真正的業務幹部很少」。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大偉也曾在其博客上發表對故宮被盜案的看法。他認為,人防技防物防不如心防。單純的技術防範,在上世紀50年代的歐美已經結束。觀念預防,即以心防為主。



(本文資料來源:新聞晨報、檢察日報、中國青年報、京華時報、財新網等)

相關焦點

  • 上新了,故宮!揭秘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智慧」建造密碼
    揭秘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智慧」建造密碼 2020-11-19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做一個「有溫度的博物館」
    2012年1月10日,單霽翔正式接任故宮博物院院長。2019年4月單院長退休,5月受聘為故宮博物院故宮學院院長。我們常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所以在單院長上任時,有媒體曾經問過他準備燒出什麼樣的三把火的時候,單霽翔則表示:一把火也沒有,因為故宮的古建築最怕的就是火。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香港視角演繹故宮文化
    北有北京故宮博物院。雕梁畫棟,堆金彩畫,稀世珍寶,匠人工藝……紫禁城見證六百年歲月流轉,故宮博物院沉澱九十五載寒來暑往,故宮文化凝聚五千年華夏文明之美。南有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西眺大嶼,南望港島,上寬下窄,中西合璧……西九龍文化區緊鄰維港,故宮文化博物館2022年預計啟幕,將故宮文化繼往開來,承先啟後。
  • 頭條搜索發布博物館報告:故宮、羅浮宮和國博最受關注
    時下哪些博物館最受關注?各大博物館裡什麼「鎮館之寶」最熱門?有哪些頗具特色的博物館正在流行?  5月18日,第44個國際博物館日之際,頭條搜索發布博物館關注報告,為公眾了解博物館提供了一份指南。報告顯示,故宮、羅浮宮、國家博物館,是最受關注的中外博物館。
  • 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裡的七大國寶,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一眼
    臺北故宮又稱臺北故宮或中山博物院,屬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1965年在臺北市陽明山建成,其包含了大量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熱河行宮中的藏品,是臺灣仿北京故宮建造的一座大型歷史博物館。相信了解臺灣的都知道,臺北故宮一直以來就號稱國寶眾多,更是頻頻展出一眾珍品和孤品。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主體結構竣工,將展出800件故宮文物
    博物館預計將於2022年中開幕,屆時將有約800件文物從北京故宮博物院運抵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11月18日,主體結構竣工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林鄭月娥在出席儀式活動時表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有博大的願景和使命,致力於推動中國藝術和文化的研究和欣賞,促進世界文明的對話。博物館背靠祖國,紮根香港,放眼世界,與故宮博物院合作,致力於開拓弘揚中華文化。
  • 故宮文創一年進帳15億 2000餘家博物館躍躍欲試
    從春節到元宵,故宮都是最熱門的爆款IP。2月19日元宵夜,故宮94年來首開夜場,紫禁城上元之夜將故宮推到了高光時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近日透露的故宮帳本受關注,其中提到2017年文創收入15億元,比上年增長50%。據媒體報導,截至2016年12月,目前國內被國家有關機構認定具有文創產品開發能力和產業規模的博物館有2256家。
  • 臺北故宮降級改華夏博物館?「藍委」反對
    臺「行政機構」推動組織改造,兩度與「立法機構」綠營黨團溝通,原本隸屬於行政機構二級機關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未來擬改隸屬於臺「文化部」,成為三級機關。「文化部」與臺北故宮則發出聲明表示有討論未定案。藍營「立委」林奕華表示,昨天剛好與臺北故宮院長吳密察會面。吳密察向她表示,並未正式接觸此一議題,而是接到「行政院」電話,詢問目前全世界各國「國家級博物館」組織狀況如何。她認為,如臺北故宮這類的國際性博物館地位超然,以故宮的超越性和獨立性,以及相關預算的編列,她認為故宮維持現在狀態、不併入「文化部」有其必要性。
  • 臺北故宮前院長周功鑫:愛上博物館是什麼體驗
    1972年大學畢業後,周功鑫從秘書室幹起,當了16年展覽組組長,直到2008年起擔任4年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現在則是臺灣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從「宮女」一路走到「管家」,周功鑫就任院長期間,成功策劃了數次大展,轟動兩岸,使得臺北故宮躋身全球最受歡迎博物館前十名,並不斷刷新文創產值。
  • 大事件,絕對大事件,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成立了!
    香港文化界支持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新華社香港1月3日電(記者周雪婷)由香港多個民間文化藝術團體組織發起的「支持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聯盟3日召開記者會,對特區政府計劃在西九龍文化區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表示支持
  • 《上新了·故宮》:博物館教育的第二課堂-中國教育新聞網
    3點半課後時間開設校內博物館系列課程,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專題教育活動。與此同時,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在北京衛視熱播,不僅在尋找文化命脈的同時展現著故宮的「高光傳奇」,而且以不同主題,圍繞故宮館藏文物進行的創新表達,為中小學踐行「館教結合」「展教並重」提供了生動的教育教學案例,引發了各界對博物館教育的廣泛關注。
  • 十一假期如何錯峰參觀故宮博物館?官方發布了這2點提示
    新京報快訊 據故宮博物館網站10月3日消息,「十一」假期(10月1日至10月8日),故宮博物院均正常開放,每日預約觀眾數量30000人。觀眾可通過故宮博物院網絡售票網站或通過微信搜索故宮博物院唯一官方購票公眾號「故宮博物院觀眾服務」,使用第二代身份證或護照信息實名預約購票。入院參觀需驗健康碼、測體溫、刷身份證。
  • 中建香港成功中標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工程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坐落於香港西九龍文化區,緊鄰維多利亞港,是故宮博物院在內地以外地區,首個以「故宮」名義興建的場館。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的重點文化項目,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從立項開始就受到了中央政府以及香港各界的廣泛關注,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訪問香港時,更是見證了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故宮博物院籤署合作協議的歷史時刻。
  • 中國四大博物館,值得一看!|文物|北京故宮|藏品_網易訂閱
    (清/早期金鳳冠 南京博物院館藏)  >  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  館藏文物:明清兩代皇宮私藏(包括但不僅限於)  文物特點:珍貴文物佔比全國第一  故宮最迷人之處在於,它既是一座古代的皇宮,又是一座現代博物館。
  • 技術流媽媽是這樣逛博物館的,我以前的故宮都白去了
    想來想去,貌似只有兩條路子最對大家胃口了——逛博物館,看展覽。然而沒想到,孩子「進宮」4次,就完全從門外漢成為了故宮迷,不僅學校作業裡有故宮,還自發成了小夥伴的「小導遊」,開啟了對北京的探索。(為娘很欣慰)1、一進宮:走馬觀花大概是Tutu6歲那年的國慶,為了滿足父母的願望,第一次帶著父母、帶著娃逛故宮。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項目封頂 預計2021年底完工
    央視網消息:2017年6月,香港特區政府與故宮博物院籤署合作協議,建設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策展的手法展出故宮博物院及其他世界重要文化機構的珍藏。18日,位於維多利亞港沿岸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樓主體結構竣工。博物館預計將於2022年中開幕。屆時將有約800件文物從北京故宮博物院運抵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
  • 藏在博物館裡的秋!
    ▲宋代   趙佶《溪山秋色圖》軸|紙本|縱97釐米 橫53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畫重山疊嶂、沙坡群樹出現在左上側,山石輪廓渾圓,水墨淡染其門裡,綴以煙靄野水,呈現抒情詩意的山水意境。▲明 董其昌 秋興八景圖冊(部分)|紙本|上海博物館藏
  • 「矮化」臺北故宮還想改名「華夏博物館」?臺當局新提議被罵「頭殼...
    【文/觀察者網 嚴珊珊】為推行所謂的「組織改造」,臺當局又把主意打到了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據臺媒26日報導,臺「行政院」欲將臺北故宮改隸「文化部」,由所謂「二級機關」降為「三級機關」,更有民進黨籍「立委」建議將其更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消息一出,立即在島內引發質疑。
  • 臺灣有人建議臺北故宮改名「華夏博物館」,國民黨「立委」回應
    【環球網報導 記者尹豔輝】據臺灣《聯合報》「東森新聞雲」等臺媒11月26日報導,外傳臺「行政院」推動組織改造,擬將隸屬於臺「行政院」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屬臺「文化部」。26日,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有人擔心臺北故宮降級後矮化,建議改名為「華夏博物館」、「亞洲博物館」。
  • 百度搜索大數據:故宮預約搜索熱度飆升215%,博物館遭遇「小別勝...
    作為閉館期間博物館提供文化服務的一種新方式,直播已成為文博行業數位化發展的新趨勢。百度搜索大數據顯示,近兩個月,「故宮博物院」相關搜索內容的波峰就出現在故宮首次直播之中。此外,海內外各大博物館在百度的直播,也將大量優質博物館帶到網友面前,部分小眾博物館因此搜索熱度暴漲,其中「巴塞隆納蠟像館」搜索熱度同比上漲921%,「埃舍爾博物館」搜索熱度同比上漲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