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紀錄片解碼新國貨崛起之路
從2015年至今,中國的供需都在發生巨大變化,數以億計的新中產群體引發的消費升級,催生了製造業的轉型。脫穎而出的新國貨品牌,不但在規模上具備跟國際公司競爭的實力,在品質和審美上,也具備了極強的競爭力。
播放量6600萬次、微博話題閱讀量過億,這些數據,可以讓人們更真切地感受到第三次新國貨運動的滾滾熱浪。7月16日,由騰訊視頻、吳曉波頻道聯合出品,記錄國貨百年沉浮的六集紀錄片《新國貨》完美收官。
「初則學商戰於外人,繼則與外人商戰。中國要自強,商戰重於兵戰。」這是新國貨講述人吳曉波在紀錄片中引用晚清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一句話。
百年國貨品牌,講述國貨復興緣起
百年國貨品牌,也是百年歷史的縮影。紀錄片從同仁堂、內聯升等百年品牌切入,講述它們如何跟隨潮流、追趕潮流以至引領潮流,在新時代重新煥發生機。這是國貨品牌的重新崛起,而這也跟這個國家復興的故事有關。它們的產品不只是商品,其中還有時代的投影,並且承載著文化的基因,沉澱了國人的喜怒哀樂和國家跌宕的命運。
2020年,中國以一國之力生產了全球60%以上的消費品,全世界70%以上的彩電和手機、90%以上的電腦都被冠以「中國製造」。在這一輪如火如荼的新國貨運動中,中國不僅要向世界輸出商品,還要輸出中國的審美、中國的價值觀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還原即創造,找到中國製造新密碼
百年來,在與世界的交融碰撞中,一代人終於找到了中國製造的時代密碼:還原,就是創造。他們意識到,生活本身就是創造的來源。與十四億中國人的生活一同成長,就是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的力量源泉。他們開始把工夫用在了對產品品質和國人消費習性的研究上。
如今,他們更加注重技術創新和服務體驗,用優質的產品迎合新中產群體的消費偏好及文化審美。他們創造出林清軒、立白、悠果維、恆潔衛浴等專為中國人生活定製的好產品。
國貨出海,亦是文化回歸
全球化的道路上,中國品牌曾依託價格戰、薄利多銷,以規模效益和低成本的勞動力優勢野蠻生長。但這樣的模式很快走到了盡頭,倒逼「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升級。
與此同時,新中產群體開始大規模出現,附帶生成了強大的文化效應。他們更加理性,願意為好的品質和服務買單,且正是如此的他們,意味著本土審美甦醒,民族自信心崛起。
經過數十年的探索與徵途,如今的新國貨開始自信地展示中國元素,如景德鎮藝人耗時8個月製作的個性器型,王者榮耀中玩家熱衷扮演的歷史人物,雍正皇帝「朕亦甚想你」的摺扇等上萬個故宮文創品……
品牌有界,天下無界
此外,中國製造還面臨著有產品沒品牌的窘境,長期處於微笑曲線的最底端,大部分利潤被國外品牌分走。今天的中國,在強大的製造能力和供應鏈的基座之上,同時培養了自主的設計能力和研發能力。李寧、雲南白藥等紛紛亮相國際T臺,華為、小米、傳音手機等在歐美、南亞、非洲實力圈粉……中國製造終於有底氣以品牌為界,告訴世界它的名字,並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據亞馬遜透露,在全球Top500賣家中,中國賣家承包了40%。而全球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認知度和信任度也逐年提高,2019年他們對中國電商品牌的認知度升至80.6%。
與國貨出海同樣引人矚目的,還有國際品牌本土化。以星巴克為例,1999年迄今,中國成了星巴克門店數量最多、發展速度最快的市場。與其匹配的是其擁抱本土文化傳承的決心和本土化能力。它直接把旗艦店開到了百年建築興業銀行大樓裡,與本土文化共舞。
吳曉波直言:「全世界再大的品牌,如果不能適應中國市場的變化,在這個國家仍然是空氣一樣的存在。」他認為跨國企業想要贏得中國市場的認可,就要紮根中國的文化土壤,看懂中國的文化符號,擁有與中國人共情的能力。
《新國貨》紀錄片回顧了國貨的整個百年進化史,呈現著國貨品牌發展歷程的跌宕起伏。這部紀錄片讓我們意識到,每一個商品中都承載著一代人的思想審美和生活方式。中國既是植根於本土文化的古老國家,也是全球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產品在走出中國、走向全球的過程,也是一個個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
(責編:趙竹青、呂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