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1917》《八佰》,舊秩序在崩盤,20世紀的大國興衰

2020-09-04 雲飛揚看電影

9月3日談談《1917》《八佰》,舊秩序在崩盤,20世紀的大國興衰


今天是2020年9月3日,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五周年紀念日。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爭是政治的最高表現形式;戰爭電影是政治在文藝陣線上的反應,戰爭電影是文藝陣線上的必要表達。


那些說電影與政治無關的,要麼壞要麼蠢,要麼人云亦云還真以為獨立思考。《1917》與《八佰》在技術、技術上都是可以的,大多數觀眾在電影院裡是可以共情的。但是,《八佰》《敦刻爾克》《集結號》《無問西東》《至暗時刻》《羅曼蒂克消亡史》等表現20世紀中葉的電影,都有同樣的問題,編劇都是精緻的歷史精算師、剪輯師、裱糊匠,只部分選擇的呈現大歷史的局部中的局部的特寫。對於舊秩序如何崩盤和新世界如何建立,言語不詳甚至顧左右而言他,以至於發明一些、掩蓋一些、扭轉一些,一些人也就在精緻的感官試聽「娛樂」了自我和歷史。《八佰》等以上電影中的角色,他們為什麼出現在那場戰爭以及更高層級的戰役中,他們是誰,他們最終到哪裡去,他們個體及集體的命運如何,還是需要從反法西斯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格局下再做思考。


日本當年的崛起,最主要的主力者就是英國。英國和日本,都大玩特玩大陸離岸平衡手,著急了也要親自下場。從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到日本,這些經常上火的島國,對於亞洲大陸總是有著深刻的憂慮。大英帝國是匪幫,從海盜、殖民者、戰爭販子到金融掮客,世界大戰讓他們帝國坍塌,回縮,當然,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日本是後期的帝國主義列強,從明治維新的發軔,到連續賭國運,從清朝那邊獲取了足夠多的戰爭賠款,從俄羅斯那裡得到了東北亞霸主,全面侵華和太平洋戰爭讓法西斯匪幫最終垮臺,二戰之後成為美國保護下的半殖民地半資本主義體制,非正常國家的身份迄今未改變。


《1917》是講大英帝國如何走下神壇,日不落帝國的稱號從西班牙那邊搶來,與荷蘭鬥、與法國鬥、與美國鬥,最終在全球尤其是印度和中國獲得了超級利益。但是,日過中央則仄,通過布爾戰爭、阿富汗戰爭、一戰和二戰,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崩盤。奠定大英帝國的前身的基礎,是所謂的《大憲章》,說到底無非是貴族們聯合起來搞國王,「風能進、雨能進,而過往不能進」,封建制度下的權力與義務,清清楚楚。克倫威爾砍了國王的頭,資產階級和貴族們一起光榮革命之後,新老錢一起玩的更是開心,英倫三島內卷太嚴重,只能向外輸出動亂。


西班牙、葡萄牙與荷蘭搞起來大航海,大不列顛終於也點開了「奉旨搶劫」的「科技樹」,再加上後來曼徹斯特城有煤炭有紡織業搞出來第一次工業革命(幸運的大分流,中國古代的紡織業和煤炭就完全不在一個地方),從此船更堅炮更利,滿世界都是英國人傲嬌的身影和為所欲為的侵略、殺戮、殖民,大清帝國尤其是遭到了帝國主義的暴打。清朝作為一個農業國,海關稅被英國人強行摁在5%,從此晚清和民國就徹底成了洋人的商品傾銷地,民族工業發展智能在夢中做。


然而,強者暈輪效應再強烈,不斷擴大的戰爭線,尤其是拉長到南非和阿富汗等邊際效應遞減到負數的邊緣地帶,失血效果是令人眩暈的。到1917年,大英帝國在馬克沁機槍的教育下,實在是難以為繼了。法國前線的將士,怎麼說也是大英帝國的貴族和工人為主。孔子曾經說「春秋無義戰」,以歐洲人為主力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如此,一戰是一場非正義戰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都是如此,即便《1917》的出品方有英、法、美等國塑造出少年這一方似乎具有更多的「正義」,也不能改變戰爭雙方都是人類和平的敵人。


國與國的勝負之外,各國的統治階級也遭到了大面積的挫折,甚至被革命。《1917》的少年,聽過了宗教歌曲,看到了無數屍體,他們走著走著就是行進在歷史的進程之中。這場戰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是消滅敵人,更是在消滅本國部分統治階層,所以說是自身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


然而,這一場浩劫依然有其客觀的歷史進步意義。從反對拿破崙戰爭以來,歐洲大陸大體上享受了一百年的「和平」(普法戰爭是少有的例外),各國的統治階級(尤其是封建貴族、新興資本家集團)之間積累了太多政治地緣矛盾,民族的、資本的、宗教的勢能必須以殘酷的戰爭機器來釋放,必須分出個勝負。


第一次世界大戰,最重要的三個國家:英、德、俄三國的皇帝,都是表兄弟,都是維多利亞女王的直系後代。打來打去,死了太多的貴族。結果,就是英國衰落、德國皇帝跑路、俄國皇帝被殺。俄國革命了,列寧上臺。德國,一團亂,最後鬥獸場出來希特勒,誰讓英美法那麼坑德國呢。至於英國,那是《荒原》和《尤利西斯》的投影世界。從一戰到二戰,中間不過是休息了二十來年,過來的困境更是沒有出路。


帝國主義列強之間是有矛盾的,但是不耽誤他們對亞非拉和中國的侵略。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再到日本侵華,中國遭到了三千年來最危險的時刻。不願做奴隸的人民,是要站起來的。但是,誰來啟蒙、誰來領導、怎樣救亡、如何站起來,是一些黑洞般的難題。


一戰時的中國,最初押寶是正確的,然而北洋軍閥能力不足,除了悶頭在國內發展了一點點經濟之外,也就是派往歐洲一些服務人員。一戰結束,凡爾賽條約依然視中國於無物,帝國主義列強私相授受,將德國在山東的利益轉讓給日本,中國所謂戰勝國的臉面被啪啪啪打得山響。請注意,德國和日本都是很晚才發展起來的東西洋帝國主義國家,他們參與分割世界的遊戲太晚了,只能豪賭,一輪又一輪。正是列強的無恥,讓中國產生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並催生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先進思想。到1924年,蘇聯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中共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之後,全面提升了國民黨和國民革命軍的戰鬥力,為北伐奠定了基礎。但是,1927年的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背叛了革命和孫中山,背叛了人民和三民主義。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的蔣介石、寧漢合流後的國民政府,成了三座大山的總代表。國民黨反動派在中國的統治,非常不穩定。既不能解決軍閥問題(他們僅僅是最大的軍閥集團),也對土地兼併毫無辦法。蔣介石既然是官僚資本、大地主的代言人和帝國主義的買辦,所謂的「黃金十年」簡直就是痴人夢話。而日本軍國主義,則最喜歡蔣介石、汪精衛等人的統治水準,對於他們來說,無論是蠶食還是鯨吞,都大可嘗試。

當年中國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可以說是三千年未遇之大變局的最低谷。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並佔領、經營中國東北,14年的抗日戰爭由此爆發。在1931年到1937年之間,日本採取蠶食的手段,對於華北等地區進行滲透。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共產黨和國民黨達成和解一致抗日,最終的和平解決,意味著逼蔣抗日的民族主義目標初步達成。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代表著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愛國的中國人(各民族、各派力量)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進行團結一致的動作。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此時的中國,有國民政府(各地軍閥)、陝甘寧邊區、租界、東北的偽滿洲國、國民黨內的親日派及低調俱樂部等。美國正忙著和日本、德國等做貿易,比如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的戰略物資五六成從美國進口。英國、法國和德國玩著極其危險的綏靖遊戲,德國通過戰爭恐嚇渠道了太多利益,而蘇聯也在東西兩線進行不斷的外交風雲。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人和美國人都不可能真正成為中國的同盟。當然,歷史有主旋律也有插曲。德國和國民政府的關係不錯時,德械裝備了部分中國軍隊。在日本全面侵華之後,蘇聯也派遣了級別很高、人數不少的志願軍(主要是空軍)幫助中國。

第二次淞滬會戰,中國軍人採取視死如歸的戰術,成建制的捲入極其殘酷的絞肉機一般的戰場,國軍精銳為之損失慘重,但是日本人即便取得了上海地區大量的土地,並且在此後對於華東地區進行了大面積佔領,依然是無法完成乾淨利索的戰勝中國,並且讓中國政府投降的核心目標。戰略上非常呆板的淞滬會戰,三分之一的中國軍隊上了前線、三個月傷亡三四十萬人,到十月底,已經是難以為繼。為了國際試聽,蔣介石下令德械師88師在蘇州河北打遊擊,市長孫元良通過一番操作,留下一個營,四百二十餘人,對外表示一個團,由曾經在第一次凇滬會戰中「非法抗日」的謝晉元領導。四行倉庫保衛戰,從一開始就是必須「有觀眾」的舞臺劇一般的戰爭。謝晉元與他手下的壯士們,都是民族英雄。但是國民政府的各種操作,很尷尬。

我對《八佰》最不滿意的地方,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殺俘,整個淞滬會戰並無俘虜一個日軍,更不可能有為了練膽讓湖北保安團的新兵去幹這事,況且湖北保安團在歷史上是相當彪悍的存在;其次,四行倉庫保衛戰本身其實難以被蘇州河南岸的租界裡的二等人(但已然是高等華人)所目睹,要是能被鼓舞早就被鼓舞了(歷史上確實很多人早就被鼓舞了,而不是銀幕上基本上高等華人的歌舞昇平後的感動),淞滬會戰已經把租界之外的上海華界打成一片焦土了,他們看不到嗎?聞不到嗎?事實上,孤島裡的上等人(外國人和華人上層),更多是漠不關己,更多是慶幸自己暫時安穩,《八佰》中幾乎沒有出現租界中的工人等無產階級,事實上他們才是租界的主要人群。從淞滬會戰到太平洋戰爭的孤島,有孤島文學可以作證,整體趨向於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歷史上,著名記者兼作家、也是魯迅的朋友曹聚仁,是與送旗的那位女童子軍一起進入的四行倉庫,《八佰》對他的「再現」令人疑惑。

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家,對於中國依然是漠不關心,在布魯塞爾召開的國際會議上,蔣介石寄予希望的國際幹預依然不存在。而英租界當局對於近在咫尺的戰爭,表示不滿,要求蔣介石下令停止戰鬥。既然「觀眾」們表示不想看「這場戲」,那麼南京政府只能讓孤軍撤退到英租界。這次撤退,性質上也是恥辱的,畢竟日本和英國都是侵略中國的帝國主義。租界和日本佔領區,本無實質意義上的區別。況且,他們進入租界之後,是繳槍、是囚禁在孤軍營,謝晉元後來被奸細暗殺。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他們從被英國囚禁變成被日軍「正式俘虜」,遭到了殘酷的勞動、流放甚至殺戮。

孤軍營這三百多人,除了獲得國民政府的精神獎勵和一點點物質獎勵之外,基本上等同於不聞不問。抗戰勝利之後,自生自滅,杜月笙曾經援手過一點好處。活下來的人,一部分人回到湖北等老家務農,一部分在上海與謝晉元遺孀兒女在一起辛苦討生活,十幾個人參加了新四軍,並有一位從海外流放地歸來參加了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作出新的貢獻。而在上海的那些壯士,在新中國建立之後得到陳毅市長的關懷,獲得了人民身份,得以安排工作。

從《1917》到《八佰》,講的都是戰爭中的人,而且是建制部隊的人,然而我們更要知道戰爭之後活下來的人——特別是他們作為社會上的人——有怎樣的新生活。一戰之後的英國,工人和女性的社會地位上升,畢竟貴族和男人死的太多。但是一戰打的還不夠,歐美日等列強的根本矛盾還沒有解決,還必須需要二戰來解決。

眾所周知,新中國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其實並非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

二戰後,英法殖民帝國徹底崩盤,美國和蘇聯進入冷戰,日本成為美國的跟班,新中國成立宣布取消一切不平等條約。抗日戰爭勝利,並不能改變中國人的根本命運。必須經過解放戰爭,廣大被壓迫、剝削的人民獲得解放,成為新中國的主人,他們才能夠更好的生活在人間。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勝利,也讓歐美蘇重新認識了新中國。此後幾十年,中美蘇大三角博弈成為20世紀下半葉的主旋律。日韓、港臺地區,迄今依然是非正常國家和地區,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

9月3日,有必要回顧下歷史,歷史感讓中國人明白沉淪、低谷是多麼的恥辱,也能夠獨立自主的走出一條上升之道。正如美國奴隸主匪幫集團必須被人民消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一定能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是21世紀以及更遠的未來人類解放最重要的課題。

相關焦點

  • 《1917》與《八佰》:數字背後的血肉與人性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薩姆·門德斯導演的《1917》尚在公映期,管虎導演的《八佰》也登陸院線,兩部戰爭片,成為影院重開的「救市之作」,影迷與觀眾,也均給予了熱情的關注與支持。兩部電影的片名都別具匠心,《1917》的故事發生於一戰期間,《八佰》發生於二戰期間,劇情也與數字有緊密關聯,《1917》講的是兩名士兵要將信送到前線救下1600名將士的性命,《八佰》講的是史稱「八百壯士」(實則400餘人)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天四夜。在畫面呈現與場面刻畫上,兩部電影異曲同工,都使用了最新的電影攝影理念與技術。
  • 同樣是戰爭片,為何《1917》在國內不是《八佰》的對手呢?
    最近要說國內討論度和話題最多的電影是哪一部,想必我說是《八佰》,沒幾個人會懷疑吧!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這段時間,其實除了一部《八佰》,還有一部電影,而且和《八佰》一樣是一部戰爭片,這部電影便是《1917》,可大家也可以看出來的,不管是票房收入還是話題度方面,《1917》似乎都不是《八佰》的對手啊!
  • 同樣是戰爭片,為何《1917》在國內不是《八佰》的對手呢?
    最近要說國內討論度和話題最多的電影是哪一部,想必我說是《八佰》,沒幾個人會懷疑吧!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這段時間,其實除了一部《八佰》,還有一部電影,而且和《八佰》一樣是一部戰爭片,這部電影便是《1917》,可大家也可以看出來的,不管是票房收入還是話題度方面,《1917》似乎都不是《八佰》的對手啊!這不是我瞎說的,從電影票房就可以看出來的,1917的票房累計只有6806萬,首日佔到了6分之一啊!
  • 同為戰爭片,好萊塢《1917》為何被國產的《八佰》碾壓成渣?
    電影《八佰》其實也用了類似的場景與故事描述。但歷史就是這麼玄妙,《八佰》用了4天點映加15小時,創造了4億票房的奇蹟,刷新了以前電影創造的點映票房新標杆。而愈發明顯的是,以現在的態勢預估,《八佰》票房將是《1917》票房的15—20倍。OMG!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碾壓成渣的傷害可還行?好萊塢沒有自尊的?放下脆弱情感帶來的心情不適,理性的探探好萊虎為啥炸了啞炮,而中國龍又是如何騰飛的?
  • 1917比八佰好在哪裡
    在電影院復工後,《1917》和《八佰》同為戰爭類型的作品難免會被拿來比較,在這裡我更推薦大家去看1917。以下內容無劇透,請放心觀看。同樣是在描述戰爭,相比於其他歷史題材的電影,《1917》摒棄了用宏偉的大戰面等視覺衝擊的方式讓觀眾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它把觀眾從觀眾席上拉下來一同參與到這場戰爭中來。
  • 《八佰》VS《1917》,人物塑造上國產電影還差得遠
    《1917》收穫了最佳攝影(羅傑·迪金斯大神的第二個奧斯卡)、最佳視效、最佳混音三項大獎,名至實歸。《八佰》的視效、音效、配樂都是國際一流水準,無可爭議,在國內絕對是頂流水準。本文不談技術層面,留待其他大神去談,這裡只談下故事及人物構造。先說《1917》。《1917》當然是佳作。
  • 《八佰》VS《1917》,人物塑造上國產片子還差得遠
    《1917》收穫了最佳照相(羅傑·迪金斯大神的第二個奧斯卡)、最佳視效、最佳混音三項大獎,名至實歸。《八佰》的視效、音效、配樂都是國際一流水準,無可爭議,在國內絕壁是頂流水準。《1917》與《八佰》雷同,都改編自汗青現實。《1917》的原型是導演山姆·門德斯爺爺阿爾弗雷德·門德斯的故事。老門德斯是一戰時期英國皇家來復槍步兵團1營的一名傳令兵。
  • 《1917》能讓我進影院二刷,但《八佰》不能
    ▼經歷了一年的風波,《八佰》終於上映了,並且扛起了暑期國產電影票房的大旗,給大傷元氣的電影院回血不少。許多觀眾是將《八佰》作為影院復工後的第一部院線電影來看的,或許最近逢人就問:「您看《八佰》了嗎?」《1917》切口極小,由兩個士兵變為一個士兵,我們自始至終都緊跟著送信的士兵穿越戰場。且開場男主靠在樹旁,與結尾男主走向那棵「生命之樹」,靠坐在樹下,形成一個完美閉環,留下餘韻。《八佰》雖然是極其複雜的大群戲,但一開始我們是跟著端午的視角切入的,但端午到中間就死掉。
  • 接地氣、合成化,從《1917》《八佰》看戰爭題材影視劇的今天
    解放後,「四個現代化」大政方針指導下的電影業,從《南徵北戰》《火燒圓明園》《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到《八佰》,戰爭影像史和電影藝術史雜糅,和而不同,讓人眼花繚亂。特別是《八佰》中體現的電影現代化,值得一提。
  • 《八佰》遭《1917》吊打,搞不懂國人在狂歡什麼?
    國產電影《八佰》點映時,口碑炸裂,被網友戲稱最有可能拯救疫情後蕭條電影行業的電影,果不其然,《八佰》做到了,它傲人的成績讓人嘆為觀止!當《八佰》站上頂點時,質疑聲也隨之而來,突如其來的負面信息似狂風暴雨降臨,還好頂住了。不過,說實在的這些負面消息並不是空穴來風,是真實存在的。
  • 《八佰》抗戰影視劇
    八佰戰爭片的第一個重要點是尊重學生的歷史。現在我們回去談談這部電影,它有著更人性化的光芒。在晚期,特別是在舊的戰爭片中,我們公司一直是一個勇敢和足智多謀的公司。我們的敵人總有白痴和白痴。打架的人就像切瓜切菜。但是,中國的歷史發展是不能開玩笑的。日軍不是那麼弱。長期信奉武士道文化精神的日本人民軍,戰鬥力非常強。在最近兩年的戰爭片中,我開始重視國民黨軍隊在前線戰場之上的角色。
  • 從戰爭片的意義來講,《八佰》與《1917》《喬喬兔》一樣優秀
    不同時代都有對戰爭的新的講述方式,在這個相對和平的21世紀也不乏優秀的戰爭影片,這裡我們就以內地影院復工後的三部戰爭題材影片為鏡,看看什麼是戰爭。最後,當戰爭壓回德國本土,在一段接近20分鐘的慢鏡頭裡,喬喬看著周圍的人們一個個投入戰鬥
  • 從電影《八佰》看法治與國運興衰
    最近熱映的電影《八佰》,取材於淞滬會戰當中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個人以為,觀眾除了對片中人性和國民性方面進行有益的探討外,還應當從法治角度進行深入思考。這對我們今後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增強綜合國力,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改善國際秩序,有著重要的意義。02其二是軍法的失範,導致軍心渙散。
  • 《金剛川》《八佰》《決勝時刻》《1917》...戰爭題材美術製作內幕解讀
    「2020年在疫情影響之下誕生了很多戰爭題材的電影,比如咱們國內的《八佰》、《金剛川》等等,這些影片帶來了優秀的票房成績。美國的一鏡到底戰爭電影《1917》也十分值得學習。除了戰爭題材影片,《送你一朵小紅花》、《我和我的家鄉》、《奪冠》等等也是非常非常好的作品。」 「從《流浪地球》開始,中國電影就向影視工業化邁近了一小步。
  • 華誼闢謠《八佰》霸王條款:旨在保護市場秩序
    《八佰》海報華誼聲明8月21日,華誼方面通過《八佰》官微闢謠媒體報導的「霸王條款」一事,稱此次制定的發行模式旨在保護電影市場的正常秩序對於部分媒體報導的「無法獲得《八佰》密鑰的影院」,華誼稱這些影院存在兩種情況:1、被行業協會公開處理過的存在偷漏瞞報等違規行為的部分影院;2、不接受此次發行模式的影院。
  • 《八佰》之前,《1917》是最好的戰爭片
    於是乎,就有了這部非典型意義的戰爭片《1917》。《1917》保持了英語片的最後尊嚴,雖然在最佳影片輸給了韓國電影《寄生蟲》,只是拿了最佳攝影和最佳視覺效果,但還是質量上乘的戰爭片。這一次,管虎的《八佰》同樣也把下層士兵和城市平民的命運相連,從開始的「商女不知亡國恨」到後來的「反戰遊行」、人人參與,人性的弧光用電影有力展現,確實值得期待。
  • 從《戰狼》到《八佰》,電影行業能否延續大國崛起的愛國情懷?
    8月21日,遲到400餘天,《八佰》如期正式上映。 由於疫情的特殊原因,對於離開電影院太久的觀眾來說,這是一份巨大的驚喜。看完電影,大家最多的反饋就是,《八佰》太好哭了。 八佰講述的無疑是一個足夠悲壯的故事。
  • 談談電影《八佰》中的一些軍事細節
    談談電影《八佰》中的一些軍事細節電影《八佰》已經上映了一段時間了。
  • 請讓流言止於《八佰》
    從8月17日起到20號,《八佰》連續四天開通點映,儘管密鑰時間段僅在19:30-20:30,但不少影院都在這一小時內排了三場以上。《旺扎的雨靴》更是被各種進口新片和復映老片壓在了票房榜20名開外,票房僅4萬多元,即便它有著不錯的口碑。這個市場,中藥不靈扭頭吃西藥,《多力特的奇幻冒險》《1917》《極速車王》一大批進口片,以及《星際穿越》《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等復映影片被期待成為票房主輸出。
  • 戰爭的本相——《1917》《喬喬兔》《八佰》觀影后記
    你的英勇,是他的「表演」《八佰》是一部有爭議的電影。《八佰》有一場戲非常觸動我。這是一般弘揚英雄主義的戰爭電影中很少有的畫面。歐豪飾演的端午,雖然是補充軍,但其實根本沒殺過人。在倉庫裡,他和一群非正規軍一起,被逼著射殺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