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頭圖:「忠臣藏」事發現場——將軍御所的模擬圖,正是在迎接天皇敕使的儀式上,赤穗藩大名淺野內匠頭拔刀相向,刺傷了高家肝煎吉良上野介,引發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四十七浪人復仇的故事。
日本循跡(四)日本的樣板戲《忠臣藏》作者:李新華
圖一:日本1978年拍的「忠臣藏」的電影《赤穗城斷絕》的海報。片名中的「斷絕」意為藩主死後,幕府剝奪其俸祿、斷絕其家名。濃眉大眼之主角,高大上之扮相,不亞於李鐵梅紅燈高舉或少劍波胸有朝陽之臺型。
日本循跡(四)
日本的樣板戲《忠臣藏》
作者:李新華
我承認本文有「標題黨」之嫌,因為日本從來沒有「樣板戲」,自然也沒有「樣板戲」的說法。這只不過說明了歷史不僅僅是一種時間上穿越,同時也是空間(地域)上的穿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面對不同的歷史,必然帶有循跡者或觀察者的文化烙印,只是「樣板戲」這種背景之獨特,反映了一種獨特的穿越方式,今後不會再有了(參見圖一)。
日本人喜歡把《忠臣藏》的故事稱之為「民族史詩」或「國民神話」,認為它反映或代表了「日本精神」。但這些詮釋性或修飾性的說法看來是太「文化」了一點,其實在民間它是一種習而不察的潛在意識;如果問起,幾乎每個日本成年人都能告訴你一個他所理解的《忠臣藏》。僅就這點而言,《忠臣藏》很像「樣板戲」。
《忠臣藏》是一個歷史故事。自它發生以來的300年間,無數作品包括文字的、傳統戲曲曲藝的、現代戲劇的、歌曲的、漫畫的、遊戲的、影視的,都在反覆消費《忠臣藏》,然後又被無數的日本人反覆消費(參見圖二、圖三)。
第一部《忠臣藏》的作品出現於1748年,它的名字是《仮名手本忠臣藏》,其表現形式是木偶戲(淨琉璃),後來真人演出,成了歌舞伎中的保留節目。據統計,僅傳統劇目中的淨琉璃和歌舞伎,兩者的劇本就達400餘部。
幾百年來,《忠臣藏》故事在各種名目(題名)下有各種不同的演義。大致說來有下面這些關鍵詞組成:元祿、赤穗、忠臣藏、四十七浪人等等。
關於這些關鍵詞,我們自然會涉及。但在這之前首先要分清的是,史實與故事,以及故事在幾百年中的疊床架屋(演義),這等於說《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是兩回事(參見圖四、圖五)。我們先來看史實。
《忠臣藏》的故事梗概(歷史史實)如下(參見圖六):
西曆1701年,也就是日本農曆的元祿十四年三月十四日(元祿是年號),在江戶城(將軍御所)舉行了迎接天皇使者(敕使)的儀式。時任將軍德川綱吉由於想從天皇那裡為母親得到封誥,所以儀式特別隆重與認真,弄得家臣們個個神經高度緊張,唯恐出錯。被委派擔任這一接待任務的負責人(敕使御馳走役),是赤穗藩的藩主(大名)淺野內匠頭。淺野時年34歲,是赤穗藩第三代藩主。淺野年紀輕輕,對日本上層社會那種繁文縟節不甚了了,故由與將軍關係密切的,並精於此道的60歲的吉良上野介擔任顧問(敕使參向)。吉良上野介是幕府的典禮官,雖然俸祿不如地方大名(吉良擁有4200石的領地),但卻具有朝廷的官品,位居左近衛權少將(屬從四品下),所以身份要比淺野高貴許多,吉良擔任的職位稱「高家肝煎」,代代相傳,在幕府與朝廷之間的溝通中扮演重要角色,權勢燻天。
問題就出在淺野與吉良之間。在接待儀式上,淺野突然拔刀相向,本想刺殺吉良的,但結果只是傷了額頭。由於在殿上拔刀,犯了大忌,在當天傍晚就被幕府責令切腹(參見圖七)。
整個事件歷時很短,發生的突然,結束的也突然。真相究竟如何,特別是淺野行刺的動機,可以說至今仍是個謎。經過歷代史家梳理,大致還原了事件的本來面目。
在幕藩體制中,將軍駕馭藩主(大名)的方式之一,就是給他們派發各種各樣的差事,比如讓淺野擔任敕使御馳走役,就是其中之一。通過這些差事消耗地方勢力並加以控制,用我們中國的話說就是羈縻。由於這些差事費錢費力,一般家臣或大名都是躲之不及的,這就好比官府抓地方大戶當差,常常弄得大戶破產一樣。另外,吉良顧問禮儀,也是要收費(收禮)的。這種雙重的收費可能已經讓淺野內心不悅,但這也許還不是最主要的。大大傷害了淺野的是,吉良由於輕薄或傲慢,沒有將必要的禮儀教給淺野,或者是教給了錯誤的禮儀,使得淺野在儀式現場失了態或出了醜,這種有傷臉面的事,日本人與中國人一樣,都會認為是對自己的極大的羞辱,於是立馬血壓升高怒髮衝冠拔刀相向。
這大概就是事發的緣由。但當時的人,特別是淺野的家臣們並不清楚。至於幕府根據什麼證據斷案並且迅速作出切腹的判決,那只是有現代法律觀念的人才會想到的問題,在當時僅僅是在殿上拔刀就是死罪。
舊曆三月十四日在不到兩個時辰內發生的事,震驚了赤穗藩的家臣們。從江戶到赤穗(今兵庫縣赤穗市)有620公裡的距離,兩撥傳信的人(前一撥傳達了淺野傷及吉良,後一撥告知藩主已經切腹),只用了四天半就把消息傳遞到了赤穗。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這四天半的路程竟然是人抬著轎子,一路奔跑著完成的。這是我在多個影視中看到的細節。按照日本人非常注重細節的特性看,這不至於造假吧。
藩主,在日本叫大名,在中國叫諸侯,或主公。大名對家臣來說,是主君。主君已死,意味著藩國難保,這在日本叫做「改易」或「斷絕」,在中國則稱為「削藩」,實則就是裁撤藩國。藩國一旦不存,主君之下的家臣們就失業了。因為家臣的生活來源是大名給予的俸祿。
日本的封建社會不同於西方的封建,其幕府將軍對諸侯具有生死予奪的大權,裁撤藩國的事時有發生,這就產生了我們中國人較為熟知的一種現象,即浪人泛濫。所謂浪人就是主君被處死(包括被處分),藩國改易後失去主君的武士(對藩國而言是藩士,對主君而言是家臣)。明朝中期以後,中國東南沿海屢遭倭寇侵擾,其禍害的源頭就是日本的浪人。2013年,日美聯手拍了一部「忠臣藏」的電影,其片名就是《四十七浪人》(參見圖八)。
赤穗藩在日本266個大名中,屬於偏小的藩國。大名的大小由「石高」決定,而「石高制」就是根據收成來表示的封地面積的制度。所有的大名,其「石高」在1萬石之102萬石之間。而赤穗的「石高」是5.3萬石。這5.3萬石相當於幕府給予的俸祿,因而也就是赤穗藩大名的收入,他的吃用開銷以及家臣的俸祿都包含在內。當時,赤穗的家臣約有近三百人。由於從事發到復仇,歷時將近兩年時間,當初盟誓復仇的武士陸續退盟,最後只剩下四十七人。
歷時近兩年的復仇過程,給各種演義提供了廣闊的發揮空間。種種趣事逸聞被不斷添加進來(這些我們暫且不談),但事實上,拖延主要是因為家臣的頭頭,也即家老大石內蔵助還竭力想恢復主家的努力一直在進行之中。此即所謂的「興滅國、繼絕世」是也。
「忠臣藏」的真正主角正是大石內蔵助。家老是大名家臣之首,一般代理藩主執掌權力。1994年,日本拍了一部《四十七刺客》的電影,主角大石內蔵助就是由大名鼎鼎的高倉健主演(參見圖九)。
淺野內匠頭切腹後,大石為三百家臣著想,想讓淺野的弟弟,也是淺野的養子淺野大學繼承主君之位。換句話說,大石想為失去主君的家臣們再找一個能發工資的老闆。另一方面,浪人們也等著看幕府如何處分吉良上野介。直到元祿十五年七月十八日,幕府作出最終裁定,淺野大學連同妻子兒女以及家臣一道,被廣島淺野家(淺野的本家)接管。這樣一來,主君的家就滅亡了,所有的家臣都成了浪人。而吉良卻一直逍遙自在,未受任何處分。直到此時,死心塌地的家臣們才團結在以大石為核心的周圍,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復仇之路。
元祿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703年1月31日)凌晨,四十七浪人殺入吉良府,斬殺了吉良,並取了吉良的首級,揚長而去。此時天色蒙蒙亮(參見圖十)。
討伐吉良府的事實經過遠遠不如各種演義中描繪的那樣跌宕起伏、驚心動魄。整場戰鬥,吉良方面死了16個侍衛,傷了30多人,而赤穗浪人方面則無一傷亡。吉良也知道會招來報復,防守雖然甚嚴,但多數侍衛在事發時躲在屋裡不敢出來應戰,眼看自己的主人被梟首。
一行人提著吉良的首級來到泉嶽寺淺野內匠頭的墓前,祭上首級,以慰主君亡靈。然後平靜地等待幕府的處分決定。
最後四十七浪人(其中有1人有爭議),被分別管制在四個地方大名的駐江戶的官邸,於元祿十六年二月四日集體切腹而亡(參見圖十一)。
我多次說過,歷史首先是故事(過去發生的事),但歷史卻不僅僅是故事。「忠臣藏」故事中的歷史意義和價值,只能另文再說了。
(2021年1月28日)
圖二:電影《上班族忠臣藏》海報。
圖三:動畫片《汪汪忠臣藏》截屏。
圖四:某電影中經過演義的赤穗城。
圖五:現實中的赤穗城。
赤穗城是位於兵庫縣赤穗市的一座城堡。以故事「忠臣藏」的舞臺而聞名。為國家指定史跡、名勝。別名加裡屋城、大鷹城。在江戶時代是赤穂藩的藩廳所在地。2006年,被選為日本100名城之列。
圖四與圖五就是演義與史實的區別。
圖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翻譯出版的最新的有關「忠臣藏」事件的歷史考據著作。我的文章中有關事實方面的內容主要參考了此書(當然還有其他,不在話下)。
圖七:淺野內匠頭切腹。來自截屏。
圖八:由環球影業2013年出品的電影《四十七浪人》海報,帶有時尚的魔幻性質,主角也成了美國人。
圖九:日本1994年上演的影片《四十七人之刺客》劇照,高倉健飾演的主角大石內蔵助的扮相。高倉健時年63歲,廉頗老矣?
圖十:雪夜復仇圖。頗有水滸風格。
圖十一:某電影中四十七浪人最後切腹自盡的場面。但正如本文指出過的,這是演義而不是史實,史實是四十七浪人分別在四處切腹,沒有將軍出席,也沒有櫻花飄零(舊曆二月四日,櫻花還未開吧)。
(2021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