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佛的人口中經常會提起這麼一句話:沒有福報和智慧,再多的奔波都是苦累。
正所謂「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一個人有福氣有諸多原因,比如家境優良,自身努力刻苦,總是能夠先人一步的發現機會抓住機遇等等,其中那些崇尚佛法,修善行結善果的人同樣也會修來福報,而且他們是年齡越大,福分也是越深厚。
前段時間與佛友聊天,其間他跟我提到他身邊發生的一件事:
說是有一位商人,花了大價錢在自家的土地上修建了一間廟宇,專門用來供財神菩薩,整個寺廟的裝飾的非常豪華莊貴,絲毫不像其他寺廟一樣樸素,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菩薩能夠庇佑自己大富大貴。
可是在僅僅只是在表面上下足了功夫,卻絲毫沒有虔誠之心的人又如何能夠得到佛祖的保佑呢?
結果商人還是因為賣假貨次品使生意就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損失相當慘重。
最後佛友感嘆道,那些只是為了一己之私想要通過拜佛請願來達成自己目的的人,不但在佛道上不能夠做到持續精進,佛緣善報也只會越來越少,到頭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佛友這番話讓我想到曾有幸得到過的一位高僧的指點:
修慧不修福,羅漢託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
通俗的來講就是指在佛道上若想有所成就,並不是純粹的依靠修行就能夠達成的,同樣也需要一定的智慧。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什麼樣的人才能算的上是佛緣深厚,有慧根有悟性的人呢?
很簡單,凡是與佛有緣的人,當屬那些通曉因果報應,有大智慧的人,他們是發自內心的崇尚佛學,願意花費時間花費精力在這上面的人。通俗來說,也就是這三種人佛緣深厚,越老越有福,看看你是其中之一嗎?
01諧俗之人有福
很多不了解又或者是對於佛學文化研究不深的人,對於「諧俗」二字的理解可能不是理解的那麼透徹。那麼「諧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單從字面上來理解,也就是和諧世俗紛爭。意思就是指人看破紅塵、與世無爭,在生活中既不同別人勾心鬥角,也不跟自己添亂慪氣。
說到這裡,不禁就有人要反駁,在這個追求功名碌碌的社會中,真的還有這種淡泊名利的人存在麼?
有的。
譬如赫赫有名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曾拒接了國外的高薪聘請,留在中國,將自己的專利無償捐獻給國家。他以一介農民的的姿態,行走在心靈的田野,收穫著泥土的芬芳。
居裡夫人曾獲得過許多令世人羨慕不已的榮譽,但她卻從不因此而陶醉,甚至將自己的獎盃拿來給自己的女兒當玩具,她曾說道:
我就想讓孩子們從小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決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會一事無成。
這才是真正的淡泊名利,寧靜致遠。
在如今這個時代,每個人都費盡心機地想讓自己獲得權力財富,想要站在世界的頂端,可是懷揣著這樣想法的同時,他們自己的內心卻也是異常的悲涼緊張。
生活中工作上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事情層出不窮,今日你道高一尺,明日我魔高一丈,誓要為了自己的那份利益爭得頭破血流。
可是最後的結局又如何?勝者贏得了名譽功勞傷了和氣;敗者憤憤不平,暗中伺機埋伏,待到有朝一日東山再起。
此時此刻無論是勝者還是敗者,心中都充斥著焦慮、緊張、壓抑等等負面情緒時時刻刻伴隨,絲毫感受不到生活給我們帶來的快意,只會在無形中增添我們自己的心理負擔。
曾經在一部佛經上看到這樣一句話:
所謂取捨,取是一種能力,舍是一種境界。
有時候獲得的一方不一定就是最後的勝者,失去的那一方也絕對不是註定的敗者。只有做到圓融諧俗,人的福氣自然也會隨之而來。
或許年輕時候的我們意氣風發,年少輕狂,做什麼事情就是衝著一股勁,這是人的本質,也無可厚非。
可是當我們逐漸衰老,越來越跟不上時代變化的腳步,那麼這個時候該看淡的還是要看淡,該放下的就得懂得放下,這樣才是一個充滿大智慧的人生。
02好德之人有福
「好德」是中國傳統五福臨門,五福中的第四福。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好德」一直被眾人視為一切快樂和幸福的泉源,也是一切好運和福氣的根本。
究其表現也就是在於追求高尚的品德修養,因為一個人,有了樂善好施的高貴品德,這是一生中最幸福,受用不盡的。因為「好德」往往還能給人贏來富貴、康寧和善終。
也許會有人說,他們的福報又如何在生活中體現出來呢?
在民國時期,曾經有過這麼一段流行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