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併購「發家」的新希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乳業)再下一城。近日,新乳業公告稱,擬以17.11億元收購寧夏寰美乳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寰美乳業」)100%股權。據悉,寰美乳業為西北地區乳製品龍頭企業,寰美乳業控股子公司夏進乳業作為區域龍頭乳製品企業,在寧夏地區具有較強的本土品牌優勢和競爭力。
然而,大舉「攻城略地」之後,新乳業如何整合這些各立山頭的區域性乳企成為棘手問題。同時,「開掛」式發展背後,負債高企也成為籠罩在其頭頂的一片烏雲。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低溫乳品在寰美乳業產量中的佔比不足7%,巴氏奶佔比更是不足0.3%,這與新希望乳業主打的低溫戰略相衝突。而易主後,寰美乳業將在股權上與物美集團、新華百貨兩大商超脫離,未來能否保持業績快速發展或存在不確定性。
併購區域乳企加速全國擴張
新乳業是新希望集團旗下從事乳製品業務的上市公司,新乳業此次併購將通過現金購買寰美乳業60%股權、公開發行A股可轉換公司債券募集資金後購買寰美乳業40%股權的方式進行。對此,有分析人士認為,該收購方式,有利於新乳業降低籌資成本,進一步優化資本運營。
對於併購的目的,新乳業在公告中表示,併購整合區域性乳企一直是新乳業的獨特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之一,本次交易將進一步發揮新乳業的上述優勢和競爭力,實現新乳業銷售區域的拓展和盈利能力的提升。本次交易完成後,新乳業業務覆蓋區域將拓展至西北地區,有利於上市公司通過地域拓展培育新的盈利增長點。
乳業專家宋亮表示,新乳業拿下寰美乳業主要出於兩方面考慮。一是為了獲得穩定的奶源基礎,這是新乳業目前發展中的最大瓶頸;二是可以擴充新乳業的營收規模,併購完成後,新乳業可以利用寰美乳業的品牌開拓西北市場。
天眼查數據顯示,寰美乳業成立於2007年,註冊資本3700萬美元,公司的主營業務為乳製品及含乳飲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產品主要包括常溫奶和低溫奶兩大類。業務經營區域主要位於寧夏、陝西、甘肅等西北地區,為西北地區覆蓋上下遊全產業鏈的乳製品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寰美乳業控股子公司夏進乳業作為區域龍頭乳製品企業,在寧夏地區具有較強的本土品牌優勢和競爭力,市場覆蓋寧夏、陝西、甘肅等西北省份以及長江以北主要城市,擁有400多家穩定經銷商,在寧夏的市佔率超過50%。
近年來,寰美乳業營業收入、淨利潤實現穩步增長。2017年度、2018年度及2019年1-11月,寰美乳業營業收入分別為13.66億元、14.84億元和13.81億元,佔同期新乳業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30.89%、29.85%和26.68%。同期,寰美乳業分別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7244.5萬元、7157.67萬元、1.02億元。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長江商報記者表示,「夏進乳業作為區域乳企,偏居一隅,沒有太多的市場運營能力,隨著新乳業的併購之後,無論對其的整個產能的釋放,以及未來的發展都將帶來很好的支撐。將夏進乳業收入囊中之後,新乳業的全國化版圖應該來說是進入了一個相對完善的階段,對於整個公司未來全國化運營起著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
不過,西北市場的獨有特色決定了新乳業「掘金」之路重重困難。宋亮坦言,西北市場人口少,消費能力較弱,而且伊利、蒙牛已經在此多方布局,留下的市場空間不多,新乳業破局的難度很大。
公告顯示,交易完成後,新乳業2018年和2019年1-11月的營收、淨利潤等指標相比交易前均會有所提升,營收變動率分別為29.6%、26.68%;淨利潤變動率分別為20.25%、39.38%。
寰美將繼續與物美合作
在業內看來,夏進乳業的快速發展及寧夏以外市場布局,得益於背後的物美集團、新華百貨兩大商超資源。
據報導,早在2006年8月舉行的夏進乳業新品上市發布會上,北京物美集團時任總裁張斌就曾宣布,將把夏進乳業置入物美未來發展戰略框架中。物美將利用新華百貨現有的人才、品牌、資源等優勢,通過增加投資、實施品牌戰略,使夏進在未來3年內銷售額達到20億元,進入中國乳業五強。
據北京市民崔先生回憶,其真正認識夏進牛奶是在2008年。當時市面上大部分乳製品都被下架,能買到的只有夏進牛奶,因此一下子記住了這個品牌。「後來能買到的牛奶品牌多了,加上夏進漲價,也就不怎么喝了。」
如今10餘年過去,寰美乳業營收(90%以上來自夏進)雖已超過燕塘乳業、西部牧業、科迪乳業、麥趣爾等A股上市乳企,但距全國乳業十強尚有一定距離,仍停留在區域強乳企的位置。就西北地區低溫市場而言,夏進乳業還要面對原生態牧業、金河科技、銀橋乳業、中墾乳業等對手。
新希望乳業也在此次針對寰美乳業的重大資產購買報告書中提示,寰美乳業有近50%的營收來自寧夏地區,存在經營區域集中風險,拓展其他區域市場可能面臨較大競爭壓力。
乳業專家宋亮認為,夏進乳業的市場主要局限在甘肅、寧夏、陝西,外擴的主要問題在於低溫產品不好做,常溫產品面臨巨頭擠壓。物美體系確實將夏進牛奶帶出了西北地區,但鋪貨不等同於品牌塑造,高價體系難獲品牌支撐,寰美乳業未來可能在持續盈利能力上「埋坑」。
對此,新希望乳業回應稱,物美集團、新華百貨在寰美乳業營收佔比較低,只有6-7個點。夏進乳業在當地具有很強的市佔率和品牌影響力,是市場化運作結果,沒有資本上的依賴性,「他們雙方協議裡面有承諾,在未來3年是要保證客戶和業績的穩定性,所以未來會跟這兩大商超繼續合作,保持業績增長。」
對於夏進乳業是否會拓展全國市場,新希望乳業稱,收購後,夏進乳業會覆蓋寧夏、陝西、甘肅市場,三地擁有較大的增長空間。將西南、西北連片之後,新希望乳業的「鮮戰略」將納入夏進現有產品和渠道,形成互補合力。
併購公司各懷「小九九」
相較於寰美乳業的自身業績,新乳業此次併購可謂重金押注。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前11個月,寰美乳業營收分別為13.66億元、14.84億元、13.8億元;同期淨利潤分別為7244.5萬元、7157.7萬元、1.02億元。而新乳業併購出資額為17.11億元。
對此,宋亮表示,寰美乳業此前業績很一般,2019年才有起色,新乳業高價併購後如何進行有效整合以保證寰美乳業盈利的可持續性值得思考。實際上,靠併購「發家」的新乳業一直都面臨旗下多品牌融合難的問題,新乳業併購的這些小企業都是當地的龍頭企業,它們各有自己的「小九九」,喜歡推廣自身品牌,而不願推廣「新希望」品牌,新乳業未來若無法形成品牌化,就無法產生併購的規模效應。
密集收購尋求全國擴張
據悉,新乳業自成立之初就秉承了新希望集團「買買買」的傳統,到處「攻城略地」。2001-2003年,新乳業在併購路上「小試牛刀」後帶來此後連續八年的虧損;2015年以來,新乳業開啟了第二次併購潮,先後收購湖南南山、蘇州雙喜、朝日乳業、朝日農業等企業。
新乳業招股說明書顯示,新乳業旗下共有37家子公司,多數子公司均是通過併購獲得,2018年上半年新乳業子公司的盈利水平參差不齊,有21家盈利都不過百萬元,另有13家處於虧損狀態。此外,企查查數據顯示,被新乳業併購後的企業大多身陷多起訴訟中。
在收購寰美乳業前,新希望乳業曾於2019年4月宣布收購福州「澳牛」乳業相關資產55%的股權。不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相關資產及業務注入工作至今仍未完成。福建當地一位業內人士透露,新希望乳業很早就想進入華南市場,一度謀求併購福建長富、大乘等乳企,但並未實現。儘管「澳牛」有自己的低溫產品,但產品結構中80%是常溫奶,牧場奶牛數量也不足以支撐其覆蓋常溫奶、巴氏奶和酸奶等全品類,因此新希望可能會在拿下「澳牛」後選擇從酸奶品類切入市場,在巴氏奶品類上尚無法與長富抗衡。
2019年7月,為獲得穩定優質的奶源,新希望乳業認購現代牧業9.28%的股份,成為後者第二大股東。
宋亮認為,巴氏奶是未來中國乳業的一個發展方向,但現階段巴氏奶消費者教育不夠、成本偏高,下沉到四三線市場難度較大。一旦常溫奶大力促銷,巴氏奶很容易被打壓下去。此外,伊利、蒙牛目前都已布局巴氏奶,將市場推向競爭機制,進而加快了龍頭企業對區域性巴氏奶企業的整合。從財務角度來講,併購夏進可以進一步增大新希望的業績體量。
併購「後遺症」凸顯
對於併購寰美乳業的風險,新乳業公告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新乳業的資產負債率為61.66%,本次交易完成後,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將暫時有所上升。此外,本次交易完成後新乳業將確認較大金額的商譽,需在未來每年年度終了進行減值測試。本次交易形成的商譽若發生減值,減值損失金額將相應抵減上市公司的淨利潤。
在密集收購背後,新希望乳業卻初現盈利乏力跡象。財報顯示,2017年、2018年,新希望乳業淨利潤分別增長47.95%、9.22%,而2019年增幅僅為0.41%。對此,新希望乳業主要歸因於原料奶價格上漲及品牌、營銷投入增加。
實際上,一直以來的「買買買」帶給新乳業的「後遺症」已經凸顯,其負債率常年居高不下。數據顯示,2015-2019年,新希望乳業資產負債率分別為68.5%、71.59%、64.66%、63.6%、61.66%。而2019年伊利的資產負債率為57%,蒙牛的資產負債率為57.54%,三元的資產負債率為16.29%。
更為重要的是,大舉「攻城略地」後新乳業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局。數據顯示,2015-2019年,新乳業營收分別為39.15億元、40.53億元、44.22億元、49.72億元、56.75億元;同期淨利潤分別為3.02億元、1.5億元、2.22億元、2.43億元、2.44億元,近兩年淨利潤增長几乎停滯。
新乳業不斷「買買買」的背後也有著無奈。據悉,作為生產低溫奶的代表,新乳業面臨產品保質期短、銷售半徑短等諸多限制,只能通過併購實現快速擴張。目前伊利、蒙牛、君樂寶等乳業龍頭也涉足低溫奶領域,新乳業未來將更加艱難。
宋亮坦言,隨著伊利、蒙牛、君樂寶等巨頭的加入,新乳業必須加快併購步伐,否則更會受到龍頭乳企的牽制。他認為,目前乳業市場低溫領域的「軍備競賽」已然開始,誰併購的標的企業越多,整合能力越強,就越能在低溫大戰中勝出。
年內有望衝擊百億營收?
據記者了解,不同於伊利、蒙牛等全國性乳企常溫液態奶高佔比情況,新乳業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提高低溫液態奶佔比,以形成自身差異化競爭優勢。2019年年報數據顯示,新乳業的低溫產品銷售收入佔比已超過60%。
有業內乳企人士表示,自2018年起的三年內,低溫鮮奶品類在中國市場預計將以18.5%的年複合增長率發展,到2021年市場規模有望增至逾70億元。
不過,低溫巴氏奶需以生牛乳為原料,對奶源要求很高,此外,我國面臨著奶源地域分布不均問題,北方奶牛資源較為豐富,使得乳製品加工企業受奶源運輸半徑限制,其工廠選址很大程度受奶源分布影響,這也是新乳業近來持續布局西北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度內,新乳業入股國內最大的畜牧營運商和原料奶生產商現代牧業,成為現代牧業第二大股東,不僅取得現代牧業已發行股份的9.28%,同時獲得接近其持股比例的供奶量。
入股現代牧業,對於完善新乳業奶源渠道,意義頗為重要,現代牧業是中國當前奶牛存欄量九大牧場中的第一位,入股現代牧業將為新乳業解決季節性供應緊張、大幅降低季節性採購帶來的成本支出,增加乳業對抗奶價周期的底氣。
新乳業在四川、雲南、河北、浙江、山東等地擁有較高的市場佔有率和較強的競爭優勢。2019年,新乳業實現銷量59.34萬噸,同比增長7.24%;實現營業收入56.75億元,同比增長14.14%;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44億元,同比增長0.41%。
此外,數據顯示,目前夏進乳業年銷售約為15億規模,利潤超過1億元,淨利率達到8.1%,高於行業平均水平,在現金流方面表現健康,資金儲備充足,近年來一直增長穩健。而新乳旗下共有37家控股子公司、13個主要乳品品牌、15座乳製品加工廠,12個自有牧場。
在朱丹蓬看來,「如果新乳業併入夏進乳業15億的年銷售,即越過70億元營收關口,結合今年以來消費市場高漲的健康需求,尤其是對富含免疫和營養物質的低溫鮮奶需求增長顯著,從整體的發展紅利來看,新乳業有望年內衝擊百億營收目標,但是能否過百億現在還不好說,但是數據預測應該不會相差太遠。」
來源綜合丨長江商報 中國商報 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