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黃疸皮膚瘙癢專方

2021-02-12 傷寒溫病經典

【原文】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詮釋】傷寒瘀熱在裡,口煩渴,小便不利,身發黃,脈滑數,當服茵陳蒿湯,清熱利溼退黃。今反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顯然非裡有溼熱,而是傷寒有熱,拂鬱在表,失於清透,汗不出,困閉於內,黃毒泛於肌表所致。故身發黃疸,必有皮膚瘙癢之徵。方投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解表退熱,祛風止癢。

【治法】解表退熱,除溼止癢。

【方藥組成】麻黃2兩(去節),連翹2兩,杏仁40個(去皮尖),赤小豆1升,大棗12枚(擘),生梓白皮1升(切),生薑2兩(節),甘草2兩(炙)。

【服法與禁忌】上藥八味,以潦水一鬥,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澤,分溫三服,半月服盡。

【經方方論】傷寒在表,治當麻黃、生薑辛溫發汗,杏仁宣肺止咳,有利疏表;連翹,梓皮清熱祛風止癢,赤小豆排毒,清熱利小便,甘草、大棗和胃益中,資津以行汗,汗出熱退,使肌表拂鬱之邪得解,瘀熱發黃必隨之而退。從方證分析:身必黃,黃毒必膚淺,另有瘙癢之徵,無溼熱壅實,口燥煩,小便少,苔黃便乾等裡症,故不宜梔子柏皮湯治,而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解表退熱,祛溼止癢。

《仲景方論》

《傷寒論》第262條: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輕赤小豆湯主之。

[注家方論]

1.成無己《註解傷寒論》:《內經》曰:溼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止,此之謂也。又煎用潦水者,亦取其水味薄,則不助溼氣。

2.方有執《傷寒論條辨》:麻黃、甘草、杏仁,利氣以散寒,麻黃湯中之選要也;連貂、小豆、梓皮,行溼以退熱,去瘀散黃之領袖也;姜、棗益土,為克制;潦水,無力不助溼。

又曰:軺,《本草》作翹,翹本烏尾,以草子析開,其間片片相比如翹得名。軺本使者小車乘馬者,無義,疑誤。

3.錢天來《傷寒溯源集》: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也,皆開鬼門而洩汗,汗洩則肌肉腠理之鬱熱溼邪皆去。減桂枝而不用者,恐助瘀熱也.…赤小豆,除溼散熱,下水腫而利小便….梓白皮,性苦寒,能散溼熱之邪,其治黃無所考據。連翹根,陶弘景云:方藥不用,人無識者。王好古云:下熱氣,故仲景治傷寒瘀熱用之。

4.吳謙《醫宗金鑑》:溼熱發黃無表裡證,熱盛者清之;小便不利者利之;表實者汗之,皆無非為病求去路也。用麻黃湯以開其表,使黃從外而散。去桂枝者,避其熱也;佐姜棗者,和其營衛也;加連翹、梓皮以洩其熱,赤小豆以利其溼,共成治表實發黃之效也。連翹即連翹根。無梓皮以茵陳代之。

【經方新用】

(1)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白鮮皮30克,地膚子30克,天蟲20克,蟬蛻15克,治療皮疹瘙癢。

(2)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銀花30克,連翹30克,赤芍15克,丹皮12克,紫草20克,治療藥疹。

(3)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生石膏30克,防風12克,白朮12克,益母草30克,桑皮30克,治療風水(急性腎小球腎炎)。

[名醫驗案]

1.王旭高醫案

治一人。伏暑溼熱為黃,腹微滿,小便不利,身無汗,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麻黃、連翹、豆豉、茵陳、赤茯苓、川樸、枳殼、杏仁、神曲、赤小豆(煎湯代水熬藥)、通草。

2.趙守真醫案

農人張友敬,家貧齒繁,操作辛勤,不避風雨,自恃體健,從不憚勞。不期,春候反常,時晴時雨。田中插秧鋤草,日受溼熱燻蒸,夜間又貪涼取冷,感受風邪。日前突然惡寒發熱,頭身重痛。自服表散丹方,汗出熱解,暫得輕鬆,仍力于田。夜又發熱,頭重目昏不能起立。醫處以解表滲溼方,寒熱稍減,反增口渴心煩,胸中嘈雜,頭常汗出,身黃如橘子色,尿短黃。因疑病之加劇,延餘治之。切脈滑數,舌苔黃白而膩,發熱不惡寒。詳參上證,是為熱邪蘊鬱,溼氣燻蒸而成黃疸。前醫之解表滲溼為不謬。其證增者,非藥誤也,乃病正亂張,一時難解而已。再稽之《金匱翼》:「黃疸此為脾胃積熱,而復受風溼,瘀結不散,溼熱鬱蒸;或傷寒無汗,瘀熱在裡所致。」指明溼熱鬱久,蘊而成黃,或因汗出不徹,瘀積而成。治以清熱滲溼為宜,但外邪尚未盡解,亦應兼予疏散。處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茵陳、苡米,囑服3劑。

複診脈不浮而滑數,外熱雖除,內熱尚盛,疸黃如故,苔仍黃膩,不思食,尿短黃,腹脹,3日未便。再予清熱滲溼,微通腑氣,改用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加蒼朮、花粉。兩日服完3劑,大便通,身黃略褪,可食稀粥半碗,能起立行動。乃於前方去大黃,每次服用明礬末1.5克。經服5日,黃褪三分之二,精神飲食均佳。易茵陳五苓散加苡仁,仍照常吞服礬末。1周黃褪盡,略事清補,遂告痊癒。

3.劉渡舟醫案

高某,男,20歲,學生。周身泛起皮疹,色紅成片,奇癢難忍,用手搔之,則畫縷成痕而高出皮面。舉凡疏風清熱之藥嘗之殆遍而不效。微惡風寒,小便短赤不利,舌苔白而略膩,切其脈浮弦。辨為風溼客表,陽氣佛鬱,而有鬱熱成疸之機。疏方:麻黃9克,連翹9克,杏仁9克,桑白皮9克,赤小豆30克,生薑12克,炙甘草3克,大棗7枚。僅服兩劑,微見汗出而以。

相關焦點

  •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解
    方歌:麻黃連軺赤小豆,杏仁梓皮姜棗草,
  • 《傷寒論》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組成
  • 茵陳四逆湯
    (梔子柏皮湯)四逆湯內茵陳入,黃疸陰證法在茲。(茵陳四逆湯)[組成] 茵陳9克,炮姜9克,附子6克,甘草6克。[用法] 水煎服[功能] 溫陽助裡,利溼退黃[主治] 陰黃。症見身目發黃,黃色晦暗,皮膚冷,背惡寒,手足不溫,身體沉重,神倦食少,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緊細或沉細無力。
  • 經方傳真:瀉心湯類方
    【方解】梔子、黃柏均屬苦寒除熱驅黃藥,伍以硝黃故治黃疸證、裡實有熱、二便不利者。《金匱要略·黃疸病》第19條: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註解: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顯系實熱在裡,黃疸見此證,故當以大黃硝石湯下之。【方解】茵陳蒿除溼解熱,與梔子協力以祛黃除煩,伍以通便的大黃,故治黃疸證、煩躁、小便不利而大便難者。
  • 《傷寒論》麻黃升麻湯解析與運用
    論中原文本有「喉咽不利,唾膿血」之證,但本證卻無咽喉之證,即使是原方證,也非上焦表邪,故無需宣發。       3.升麻升清陽作用,實為後世之臆說,仲景斷無此意。更何況此方仲景以麻黃升麻為名,全方用量最重,斷非引經之藥。       麻黃升麻湯看似是千古之迷,就如同其他《傷寒論》難解之方一樣,用常理去解是終難得出結論的。
  • 135,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135,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 中內歌訣:黃疸
    註:1.熱重-茵陳:熱重於溼-茵陳蒿湯2.溼重-茵五甘:溼重於熱-茵陳五苓散+甘露消毒丹3.膽鬱大:膽腑鬱熱-大柴胡湯4.疫-犀:疫毒熾盛(急黃)-千金犀角散5.寒溼茵術:寒溼困脾-茵陳術附湯6.脾黃建:脾虛血虧-黃芪建中湯7.留念-茵四:溼熱留戀-茵陳四苓散8.氣瘀-逍鱉:
  • 皮膚瘙癢還可能是疾病表現,甚至可能和癌有關,要注意了
    皮膚瘙癢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大概就是皮膚下如同有螞蟻爬過一般,越抓越癢、直到感覺疼痛後才能緩解。在大部分情況下,皮膚瘙癢都和外界刺激、皮膚疾病等有關,比如天氣過於乾燥、蚊蟲叮咬、溼疹等,都會誘發皮膚瘙癢。
  • 小柴胡湯的是與非
    《傷寒論》第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傷寒論》第97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 醫生提醒:皮膚瘙癢不一定是皮膚病,也可是腫瘤的一種特殊表現
    無奈只好去醫院檢查,沒想到檢查結果讓全家人都大吃一驚——黃奶奶的皮膚瘙癢竟然是腫瘤引起的!檢查結果顯示,黃奶奶身患胰腺腫瘤,而胰腺腫瘤導致了黃疸,黃疸刺激皮膚,引起了長時間的瘙癢。令人遺憾的是,由於發現的太晚了,已經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皮膚瘙癢警惕暗藏腫瘤無獨有偶,幾年前廈門市的陳爺爺也經常感到皮膚瘙癢的厲害,還莫名開始消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