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解

2021-03-04 醫話漫談

方歌:麻黃連軺赤小豆,杏仁梓皮姜棗草,

          瘀熱在裡兼表證,清洩溼熱透外邪。

方解:此方出自傷寒論263條,原文如下: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翻譯如下:傷寒裡有瘀熱,溼熱蘊結,使膽汁外溢,身體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治療。我們來看看病因病機,本證是溼熱內蘊兼有表邪的證治。主要症狀有身目俱黃,小便黃少,腹脹,發熱惡寒,無汗,身癢,苔白或黃,脈浮數。本證也屬於陽黃範疇。我們再看看原方組成:麻黃二兩    連軺二兩    杏仁四十個  赤小豆一升    大棗十二枚    生梓白皮一升    生薑二兩    炙甘草二兩。從組方中我們可以看出麻黃、杏仁、甘草為三拗湯,針對外邪;生薑、大棗、甘草補中焦氣血,連軺、赤小豆、生梓白皮清洩溼熱退黃疸。故我們重點介紹下連軺、赤小豆、生梓白皮,據考證連軺即連翹根,神農本草經記載翹根味甘寒平。主下熱氣,益陰精,令人面說好,明目。久服輕身耐老。現在中藥學描述其味苦,性寒。歸肺、腎經。清熱,解毒,退黃。赤小豆主下水,排癰腫膿血。現代中藥學描述其甘、酸,平。歸心、小腸經,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生梓白皮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熱,去三蟲。現代中藥學描述其味苦,性寒。歸膽、胃經。清熱利溼,降逆止吐,殺蟲止癢。臨床應用時結合茵陳蒿湯與梔子柏皮湯互參。

      好的,朋友們,今天就到這裡,如果覺得寫的不錯,就請關注我的公眾號,下面的二維碼掃描下就可以關注,您的關注是我寫作的動力;歡迎轉發,註明出處,不要忘記點在看哈。如有疑問,可以留言,歡迎來拍磚,坎哥有時間就會給你回復吆。圖片有些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予以刪除。

             

學點中醫,愛自己,愛家人,謝謝

相關焦點

  • 《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黃疸皮膚瘙癢專方
    【原文】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 《傷寒論》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組成】麻黃6克,連翹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棗12枚,桑白皮10克,生薑6克,甘草6
  • 茵陳四逆湯
    茵陳四逆湯《張氏醫通》[歌訣]梔子柏皮加甘草,熱疸治療要及時。
  • 茯苓四逆湯方解之我見
    仲景原文論述該方僅第69條雲:「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而對其方解卻歷代爭論頗多,給今人學習和應用該方帶來許多不便。筆者認為方中茯苓利水滲溼,人參救陰補津,附子、乾薑回陽,共成回陽補陰、利水伐邪之功。方中生附子、乾薑、炙甘草及其劑量即四逆湯原方,附子生用回陽救逆,乾薑溫中散寒,炙甘草既益氣補中,又可緩解附子的毒性,這是歷代醫家所共同認識的。
  • 周末分享:傷寒論方解(二十七)
    傷寒論方解(二十七)王東海苦酒湯治少陰咽中傷,生瘡,不能言語,聲音不出者。半夏十四枚(洗)、雞子一枚(去黃)。桃花湯治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亦治少陰病二三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生末)、乾薑二兩、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令米熟,去滓,內石脂末方寸匕,溫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 茵陳蒿湯方解
    方歌:茵陳蒿湯大黃梔,瘀熱陽黃此方施,小便不利腹微滿,清熱利溼退黃疸。
  • 經方傳真:瀉心湯類方
    因時有胸悶,改服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青,服一月,鼻衄未作,血壓在150~160/100~110毫米汞柱波動。【方解】此於瀉心湯去黃芩,固亦瀉心,但以沸水漬之不煎,氣味俱薄,故只能瀉熱而解心下痞。《傷寒論》第154條: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註解:心下痞,即胃口處有痞塞不通的自覺證。
  • 【今日方劑分享】— 宣毒發表湯
    宣毒發表湯【方劑名】宣毒發表湯,出自明·《痘疹仁端錄》。【組成】升麻(3克)、葛根(3克)、牛蒡子(5克)、連翹(5克)、前胡(5克)、杏仁(6克)、木通(3克)、竹葉(2克)、防風(3克)、荊芥(3克)、桔梗(3克)、薄荷(3克)、甘草(2克)。  【用法】原書未著用量。水煎服。
  • 養心湯
    養心湯《仁齋直指方論》【組成】
  • 經方:梔子厚樸湯
    清•陳修園《長沙方歌括》梔子厚樸湯出自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主要功效用於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原文】《傷寒論》第79條: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方四十一。【條解】傷寒辯證取之症狀,臨證取方也是取之古人的經方,還沒有歸結到陰陽病辯證,因此臨床若不加陰陽辯證往往會誤治,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應該還有小便黃的症狀,這樣才可用梔子厚樸湯主之。【方義】此清解胸膈之熱兼疏腸胃之滯的方劑。
  •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解
    方歌:桂枝去芍救逆湯,蜀漆牡蠣龍骨加;
  • 古方今解 | 三石湯之方解故事
    仔細問了病情,忽然記起張炳厚老師的撒手鐧——「三石湯」,正是用於久治不愈之高熱。心中暗道,既是名醫經驗,不如先用此方抵擋一陣,料無大錯。照葫蘆畫瓢,依方而書,給伊持去。次日,伊來,徑道:「今天體溫降到37.8℃了,你再開幾副吧!」……三石湯出自《溫病條辨·第四十一條》:「暑溫蔓延三焦,舌滑微黃,邪在氣分者,三石湯主之;……。」
  • 每日一經方--赤石脂禹餘糧湯
    赤石脂禹餘糧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收斂,澀腸,止瀉之功效。主治下利不止,滑脫不禁,脈沉細無力。【方歌】赤石餘糧各一斤,下焦下利此湯欣。【方解】1、《醫方考》:「下之利不止者,下之虛其裡,邪熱乘其虛,故利;虛而不能禁固,故不止;更無中焦之證,故曰病在下焦。澀可固脫,故用赤石脂;重可以鎮固,故用禹餘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