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麻黃6克,連翹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棗12枚,桑白皮10克,生薑6克,甘草6克。
【方歌】麻黃連翹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棗湊,宣肺解毒消溼腫,溼熱兼表黃疸瘳。
【出處】《傷寒論》第262條曰:「傷寒,熱瘀在裡,身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用法】水煎分三次溫服。
【方解】麻黃、杏仁、生薑意在辛溫宣發,解表散邪;連翹、梓白皮、赤小豆旨在苦寒清熱解毒;甘草、大棗甘平和中,其藥物組合成為共奏辛溫解表散邪,解熱祛溼之效。陽黃為溼熱侵襲機體,兼有外感證時應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既可散外邪又可內清溼熱。
【主治】溼熱蘊鬱於內,外阻經絡肌膚之病候。
【現代應用】1、以皮膚瘙癢、水皰、糜爛、滲出等為特徵的皮膚科疾病,如蕁麻疹、急性溼疹、紅皮病、脂溢性皮炎、尋常性痤瘡、水痘、玫瑰糠疹、病毒性皰疹、過敏性皮炎、汗腺閉塞證、皮膚瘙癢症、狐臭等。
2、以發熱、水腫為表現的泌尿系疾病,如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尿毒症、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淋病、膀胱炎等。
3、溼熱黃疸、小便不利者,見於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術後黃疸、胰頭癌、妊娠期黃疸等。
【注釋】錢氏曰:瘀者,言留蓄壅滯也。傷寒之鬱熱與胃中之溼氣互結,溼蒸如淖淖中之淤泥,水土黏濘而不分。《經》云:溼熱相交,民多病癉。蓋以溼熱膠著,壅積於胃,故云瘀熱在裡,必發黃也。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能治表,利小便,解鬱熱,故以此主之。
瀾氏曰:此證雖曰在裡,必因邪氣在表之時有失解散,故今雖發黃,猶宜兼汗解以治之。
【先輩之論說】《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疥癬內陷,一身瘙癢,發熱喘咳,腫滿者,加反鼻(詳拾掇篇中)有奇效。生梓白皮採用不易,今權以幹梓藥或桑白皮代之。
求真按餘曾以本方兼用伯州散治溼疹內攻性腎炎。
經方臨證苑微信公共號:jflz 0509
中醫臨證討論QQ群:165140412
中成藥便民網:www.zcybm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