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2021-02-06 經方臨證苑

  【組成】麻黃6克,連翹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棗12枚,桑白皮10克,生薑6克,甘草6克。

  【方歌】麻黃連翹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棗湊,宣肺解毒消溼腫,溼熱兼表黃疸瘳。

  【出處】《傷寒論》第262條曰:「傷寒,熱瘀在裡,身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用法】水煎分三次溫服。

  【方解】麻黃、杏仁、生薑意在辛溫宣發,解表散邪;連翹、梓白皮、赤小豆旨在苦寒清熱解毒;甘草、大棗甘平和中,其藥物組合成為共奏辛溫解表散邪,解熱祛溼之效。陽黃為溼熱侵襲機體,兼有外感證時應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既可散外邪又可內清溼熱。

  【主治】溼熱蘊鬱於內,外阻經絡肌膚之病候。

  【現代應用】1、以皮膚瘙癢、水皰、糜爛、滲出等為特徵的皮膚科疾病,如蕁麻疹、急性溼疹、紅皮病、脂溢性皮炎、尋常性痤瘡、水痘、玫瑰糠疹、病毒性皰疹、過敏性皮炎、汗腺閉塞證、皮膚瘙癢症、狐臭等。

  2、以發熱、水腫為表現的泌尿系疾病,如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尿毒症、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淋病、膀胱炎等。

  3、溼熱黃疸、小便不利者,見於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術後黃疸、胰頭癌、妊娠期黃疸等。

  【注釋】錢氏曰:瘀者,言留蓄壅滯也。傷寒之鬱熱與胃中之溼氣互結,溼蒸如淖淖中之淤泥,水土黏濘而不分。《經》云:溼熱相交,民多病癉。蓋以溼熱膠著,壅積於胃,故云瘀熱在裡,必發黃也。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能治表,利小便,解鬱熱,故以此主之。

  瀾氏曰:此證雖曰在裡,必因邪氣在表之時有失解散,故今雖發黃,猶宜兼汗解以治之。

  【先輩之論說】《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疥癬內陷,一身瘙癢,發熱喘咳,腫滿者,加反鼻(詳拾掇篇中)有奇效。生梓白皮採用不易,今權以幹梓藥或桑白皮代之。

  求真按餘曾以本方兼用伯州散治溼疹內攻性腎炎。

經方臨證苑微信公共號:jflz 0509

中醫臨證討論QQ群:165140412

中成藥便民網:www.zcybmw.com


相關焦點

  • 《傷寒懸解》太陰病身黃症——茵陳蒿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梔子柏皮湯,
    太陰十二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1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此為裡溼之盛,因太陽表寒,鬱而生熱,溼熱外蒸,故身發黃也;小便不利,腹微滿者,此為太陰裡證。小便不利,則水無洩路,溼盛胃逆,故腹微滿。
  •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驗案兩則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出自《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262條: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 《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黃疸皮膚瘙癢專方
    【原文】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解
    方解:此方出自傷寒論263條,原文如下: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翻譯如下:傷寒裡有瘀熱,溼熱蘊結,使膽汁外溢,身體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治療。我們來看看病因病機,本證是溼熱內蘊兼有表邪的證治。主要症狀有身目俱黃,小便黃少,腹脹,發熱惡寒,無汗,身癢,苔白或黃,脈浮數。
  • 傷寒論陽明病之溼熱發黃
    鑑於以上原因,所以溼熱發黃的治法為清熱利溼退黃,包含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三個方證。(1)茵陳蒿湯,由茵陳蒿六兩、梔子 (擘) 十四枚、大黃 (去皮) 二兩組成,涉及的原文有第236條和第260條。
  • 【劉渡舟】總結的113首《傷寒論》方歌
    《傷寒論》報名學習的儘快了,傷寒論60多講。從頭講到尾,六經都講。如火如荼報名中!提高自己,克服惰性,行動起來!跟杏林醫術道學傷寒論,詳細了解加微信:ysd31415926桂枝湯類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湯:桂枝湯方桂芍草,佐用生薑和大棗。
  • 《傷寒論》之髒結補遺
    《傷寒論*辯太陽病脈證並治下》中開篇提到「髒結」和「結胸」,但對「髒結」說了何為之脈,未論及其證治之法。
  • 仲景喊冤:我用的連軺,可不是你們說的連翹
    仲景喊冤:我用的連軺,可不是你們說的連翹 《傷寒雜病論》陽明篇262條載:「傷寒,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附兩套傷寒精品)
    桂枝湯是其典型代表。肌,還有肌肉的意思。桂枝湯證和麻黃湯證相比,病深一層,從所屬臟腑來看,麻黃湯證在肺,治療目的以宣肺為主;桂枝湯證在脾胃,治療目的在於補脾胃。所以,桂枝湯的根本是補脾胃而祛外邪。首先從組方分析,桂枝湯屬於辛甘溫之劑,除了具有解肌祛風的作用外,還可調補中焦,強壯胃氣。
  • 章太炎論《傷寒論》版本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下云:疑非仲景方;黃連湯方下云:疑非仲景方;蜜煎方下云:疑非仲景意,已試甚良;小青龍湯方下云:芫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意。亦有明源流、較同異者,凡得七條。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方下云:溫服一升, 本雲黃耳杯。去桂加白朮湯方下〈雲〉: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產婦宜減服之。桂枝二麻黃一湯方下云:本雲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湯方下云:本方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
  • 《傷寒論》麻黃升麻湯解析與運用
  • 東漢醫聖張仲景傷寒論原文—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二三二、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白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二三三、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 金匱要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青龍鑑別評說:麻黃湯屬於風寒表實證,麻黃加術湯是風寒溼表實證,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是風溼表實證,臨床各有側重,注意鑑別。麻杏石甘湯是寒邪化熱壅肺,因此宣肺清熱止咳喘;與這三方本質區別,大青龍屬於外寒內熱,也有區別。【方證論治辨析】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溼病,風溼表實證。症見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加劇。
  • 新版:重排傷寒論(辨證條文版)
    [262]麻黃二兩,去節連軺二兩,連翹根是杏仁四十個,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棗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薑二兩,切甘草二兩,炙右八味,以潦水一鬥,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分,半日服盡。調胃承氣湯207、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 【連載】《傷寒論》解讀38-39條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38)本條是傷寒表實,邪盛正氣抗邪有力,陽熱鬱於表的證治。開頭言「太陽中風」,為何說是傷寒表實證?成無己謂:「中風見寒脈。」不少注家謂「風寒俱感」,而且與傷寒、中風並列。
  • 傷寒論的前世今生(一)
    漢唐傷寒是狹義傷寒為主,兼有廣義傷寒,宋真宗朝林億校書以後的宋本傷寒是純粹的廣義傷寒。唐朝孫思邈真人晚年輯錄了一本《傷寒論》,人稱唐本傷寒,條文順序與宋本傷寒有很大的不同。孫真人研究《傷寒論》以後說:「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諸方,皆是吐下發汗後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傷寒
    《傷寒論》成就了無數名醫,也難倒了無數想成為名醫的學子。不學好《傷寒論》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中醫。怎麼才能學好《傷寒論》呢?背原文、抓特異性方證、理解張仲景原意。這就是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不背會原文是不行的,僅僅背原文是不夠的。凡是要跟我學中醫的人,我的研究生,徒弟,或者我教過的學生,入門的功夫就是背《傷寒論》。
  • 劉渡舟總結的傷寒論方歌(建議收藏)
    《長沙方歌括》是以韻文的方式總結整理的,而這篇文章的方歌是劉老按麻黃湯類、葛根湯類、抵擋湯類等類方形式總結的。恰如標題所說,小編覺得這確實屬於收藏下來背背背的類型啊~麻黃湯類方歌(八首)一、麻黃湯:麻黃湯治太陽寒,麻桂杏草四味聯。表實無汗頭身疼,脈緊氣喘更惡寒。
  • 說白傷寒論17——幾種方劑的正確運用(一)
    在《傷寒論》上說:發汗,曾發汗或已發汗不可再用麻黃湯,又有這麼一條禁忌這怎麼辦?這倒是個問題。你說你用桂枝湯,這麼高的體溫沒有汗,能用嗎?不能。還得要有一條,要知道這個人身疼不?全身疼痛了,這是個病毒性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