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之髒結補遺

2021-02-12 扶正堂醫話

《傷寒論*辯太陽病脈證並治下》中開篇提到「髒結」和「結胸」,但對「髒結」說了何為之脈,未論及其證治之法。多年來曾對《傷寒論》這段排序很是糾結,但不知為何後世醫家也沒有提及。思考其是否是趙開美未能收集到,或是錯簡遺漏,故未見「髒結」證治。今讀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才知其果然如此。今將其摘錄於下,以資同輩後學,補齊不足,臨證有據。

 

問曰:病有髒結,有結胸,其狀何如?師曰: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者,名曰髒結也。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

何為髒結?師曰:髒結者,五臟各具,寒熱攸分,宜求血分,雖有氣結,皆血為之。假令肝臟結,則兩脅痛而嘔,脈沉弦而結者,宜吳茱萸湯。若發熱不嘔者,此為實,脈當沉弦而急,桂枝當歸牡丹桃仁枳實湯主之。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去渣,溫服七合日三服

 

桂枝當歸牡丹桃仁枳實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當歸二兩  牡丹皮三兩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枳實二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心臟結,則心中痛,或在心下鬱鬱不樂,脈大而澀,連翹阿膠半夏赤小豆湯主之。若心中熱而煩,脈大而弦急者,此為實也,黃連阿膠半夏桃仁茯苓湯主之。

 

連翹阿膠半夏赤小豆湯方

連翹二兩  阿膠一兩半  半夏半升(洗)     赤小豆三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渣,納膠烊化,溫服一升,日再服

 

黃連阿膠半夏桃仁茯苓湯方

黃連三兩  阿膠二兩  半夏半升(洗)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茯苓三兩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渣,納膠烊化,溫服一升,日再服

 

肺臟結,胸中團塞,喘,咳,善悲,脈短而澀,百合貝母茯苓桔梗湯主之。若咳而唾血,胸中痛,此為實,葶藶瓜蔞桔梗牡丹湯主之。

 

百合貝母茯苓桔梗湯

百合七枚(洗,去沫) 貝母三兩  茯苓三兩  桔梗二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次

 

葶藶瓜蔞桔梗牡丹湯

葶藶三兩(熬)  瓜蔞實大者一枚(搗)  桔梗三兩  牡丹皮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脾臟結,腹中滿痛,按之如腹杯,甚則腹大而堅,脈沉而緊,白朮枳實桃仁乾薑湯主之。若腹中脹痛,不可按,大便初溏後硬,轉失氣者,此為實,大黃厚樸枳實半夏甘草湯主之。

 

白朮枳實桃仁乾薑湯

白朮三兩  枳實三兩  桃仁三十枚(去皮尖)  乾薑一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再服。

 

大黃厚樸枳實半夏甘草湯

大黃三兩  厚樸三兩  枳實三兩  半夏二兩  甘草一兩(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腎臟結,少腹硬,隱隱痛,按之如有核,小便乍清乍濁,脈沉細而結,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若小腹急痛,小便赤黃者,此為實,宜桂枝茯苓枳實芍藥甘草湯。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

以上四味,以甘瀾水一鬥,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次。

 

桂枝茯苓枳實芍藥甘草湯

桂枝三兩  茯苓二兩   枳實二兩  芍藥三兩  甘草一兩(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髒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飲食如故,時時下利,舌上白苔滑者,為難治。

何為結胸?師曰: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於裡,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早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誤下故也。

結胸病,頭項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

 

如此這般,髒結脈證治全。對比結胸,一寒一熱,對比明顯,方證自然也。所以,我們在學習時應該觸類旁通,互參有無,這樣可以補不足,學東西才能更實用。

相關焦點

  • 傷寒論的前世今生(一)
    漢唐傷寒是狹義傷寒為主,兼有廣義傷寒,宋真宗朝林億校書以後的宋本傷寒是純粹的廣義傷寒。唐朝孫思邈真人晚年輯錄了一本《傷寒論》,人稱唐本傷寒,條文順序與宋本傷寒有很大的不同。孫真人研究《傷寒論》以後說:「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諸方,皆是吐下發汗後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
  • 《傷寒論》相關辨證13大法
    《傷寒論》不僅重視相關症狀的定量對比,而且還指出了同一症狀在病變中量的變化所具有的辨證意義。「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279),可見對應其腹痛之時作與持續,程度之輕與重,辨證則有脾虛與胃實之別。臨床上某些症狀常有關聯,但病機不同,故《傷寒論》重視相關症狀辨證。如煩與躁。
  • 《傷寒論》131條-134條「結胸」之辨析
    【摘  要】 本文對《傷寒論》中論述結胸的條文從邏輯和醫理兩個方面進行了重新考證,從條文前後邏輯矛盾入手,並且結合康平古版《傷寒論》中的對應條文綜合分析,最終得出結論:①「結胸」一症充滿了複雜性和矛盾性,與「髒結」一證非常類似,迫使張仲景在行文中不得不反覆鑑別,並且用語矛盾。
  • 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王叔和研究傷寒是從脈證方治入手,採用了汗吐下可與不可的思路歸類,現在多按六經入手,還刪了脈法。另外王叔和著有《脈經》,這本書算是繼《難經》之後意義重大的脈學專著,和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三部都是學習古脈法必讀之作。孫思邈是王叔和之後較早研究傷寒的,他90多歲才看到《傷寒論》,《千金翼方》開篇是本草,之後就是二卷《傷寒論》。
  • 周岐隱與古本《傷寒論》
    精研仲景之學,多有建樹,尤對古本傷寒用力頗深。問世有《傷寒六經分經表》、《傷寒汲古》等。鄭逸梅《藝林散葉》云:「周岐隱邃於醫理,常為病家惜費,不浪用珍貴藥物,藥鋪中人嗤之為草藥郎中。」於此可見先生之醫德風範。這是謹就其對古本傷寒的研究作一簡述。自湘古本《傷寒雜病論》發現印行(劉瑞?
  • 中風兼傷寒論
    其父張石頑在張氏醫通提出了「傷寒以攻邪為先,雜病以調養為務」乃世俗之見的見解,本書(《傷寒兼證析義》)則深刻的詮釋了這一點。本書雖名「傷寒兼證」,實則屬於雜病範疇。與張飛疇同時代的柯韻柏石破天驚的提出了「傷寒之中最多雜病」,張飛疇則把這件事情細化,使其不僅僅是口號。張飛疇從臨床出發,將臨床常見的雜病從證理法方藥一以貫之,此書實是難得的臨床佳作。
  • 張仲景《傷寒論》「朱雀湯」之謎
    又朱雀取桂枝色赤、性溫、入心以調營衛,「宣導百藥,為之先聘通使」(李時珍語)。桂枝湯為張仲景群方之魁,冠太陽病群方之首,以桂枝湯加減的方劑就有30多首。是故,朱雀湯應為群方,桂枝湯及其加減方的可能最大。以此來看,《傷寒論》亦本無朱雀湯,而是指代桂枝湯類群方。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傷寒
    《傷寒論》成就了無數名醫,也難倒了無數想成為名醫的學子。不學好《傷寒論》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中醫。怎麼才能學好《傷寒論》呢?背原文、抓特異性方證、理解張仲景原意。這就是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不背會原文是不行的,僅僅背原文是不夠的。凡是要跟我學中醫的人,我的研究生,徒弟,或者我教過的學生,入門的功夫就是背《傷寒論》。
  • 「邊讀書,邊臨證」有感之九十——《傷寒論》六經病提綱證的另類探討
    讀書者須緊記提綱以審病之所在。」因此,許多人將《傷寒論》之第1、180、263、273、281、326(條文號碼按明·趙開美本)等六條條文,稱之為「六經提綱證」。當代傷寒大師劉渡舟教授對六經提綱證多有闡發,影響頗大。但亦有人不認同六經提綱證的提法,如國醫大師王琦教授,他甚至專門撰文認為「提綱非綱證」。孰是孰非,本無定論。學術探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相信對臨床是有益的。
  • 章太炎論《傷寒論》版本
    明趙清常所刻《傷寒論》有二: 一單論本,為林億等校定者;一論注本,即成無己所注者。 一 單論本方下時有叔和按語。(大字者,叔和按語也;夾注者,林億校語也。)而成注本多刪之。如云:疑非仲景方、疑非仲景意者,凡得四條。
  • 吳佩衡傷寒論講義
    本書分概論和各論兩部分。概論包含:1.《傷寒論》之源流及其書名之意義。2.《傷寒》六經與《熱論》六經。先生經分析認為《傷寒論》六經以《素問·熱論》六經為基礎,但較其更為完善。3.《傷寒論》六經分證及其作用。此處先生引鄭欽安關於「傷寒六經提綱病情」的論述,指出明確六經病情,把握綱領對於掌握辨證論治的規律及臨床診療大有裨益。4.六經與八綱之關係。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附兩套傷寒精品)
    (25)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15)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16)」《傷寒論》主要由這樣的條文組成。
  • 最新新編傷寒論三字經
    《傷寒論》源流及學術成就概況傷寒論  源東漢  時疾虐  張機撰
  • 俞根初《通俗傷寒論》的特色辨證
    俞氏醫技卓越,治驗頗豐,他結合前人的醫學理論及自己的臨證心得,勤求古訓,博採眾長,著成《通俗傷寒論》一書, 從廣義傷寒立論,統論四時的外感疾病,在仲景《傷寒論》六經辨證理論的基礎上,把諸多新的內涵融入仲景的辨證理論體系之中,臨證從六經辨證入手,多種辨證方法並舉,針對疾病的癥結表象,層層遞入,細緻入微,辨證結果前後互參,力圖在疾病發展進程中從總體上把握疾病的轉歸,並針對即時證候制定出相應的治則治法,最終牢牢把控疾病的轉化趨向
  • 如何認識《傷寒論》之厥逆證?
    《傷寒論》認為的厥逆證,皆以手足厥冷為共有症狀,而陰陽氣不相順接,則是各種厥證的共同病機,不論何種病證,凡陰陽失去平衡,表裡之氣不能協調、貫通,便會產生厥逆。厥陰是陰盡陽生之地,病情演變多趨極端,陰邪勝則厥冷,陽氣復則發熱,正邪互勝,故可見厥熱交替的厥熱勝復證。為此,臨證時可根據厥冷與發熱時間的長短,程度的輕重,來判斷陰陽消長、病勢進退和預後的吉兇。
  • 周末分享:傷寒論方解(二十七)
    傷寒論方解(二十七)王東海苦酒湯治少陰咽中傷,生瘡,不能言語,聲音不出者。半夏十四枚(洗)、雞子一枚(去黃)。烏梅丸治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此為髒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自煩,此為髒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吐蛔,蛔厥者,是湯主之;又主久利方。
  • 《傷寒論》救陰七法
    此外,傷寒善後勞復中,有因傷寒虛贏少氣,欲嘔吐者,用竹葉石膏湯例。本法亦屬救護胃陰,益氣降逆。筆者體會,方中半夏二味,因其性味辛燥,若熱病後期胃陰不足,仍嫌其過燥,可代之以竹茹或枇杷葉,似更貼切。2 瀉熱存陰傷寒邪熱人裡,病傳陽明,其人多汗,津液外洩,胃中燥熱,大便必硬。
  • 傷寒論》中的六經實為六證
    (一)《傷寒論》六經來自八綱:我國古代用《易經》、六經解釋自然界萬事萬物,醫學當亦不例外,我們雖不能確知張仲景為什麼用六經名,但通過分析仲景全書的內容,考證《傷寒論》的撰成,可知《傷寒論》的方證,主要來自《湯液經法》。其書詳於八綱辨證和臟腑辨證,而《傷寒》捨棄了臟腑辨證,主用八綱辨證。
  • 幫你學傷寒:傷寒論難字生僻字全解!
    《傷寒論·原序》「多聞~識,知之次也。」②廣泛。《傷寒論·原序》「乃勤求古訓,~採眾方。」擘 bò 音撥。又讀 bāi 音掰。①剖開,分開。[12條]「桂枝湯方……大棗十二枚~。」②大姆指。辨 bian 音便。①辨別、分析、分別。《傷寒論》「~太陽病脈證並治上」。②bàn 音辦。治理、辦理。這個意義寫作「辦」,現簡化為「辦」。③通辯,辯論。
  • 陳修園《傷寒論淺注》200年祭
    要看《傷寒論淺注》這本書,可以先從跋文看起,可惜現代通行的《傷寒論淺注》點校本多把這些跋文刪去了,今試摘錄一二,以示諸君。陳修園的門人其弟賓有、其侄道著共同撰寫的跋文列於諸跋之首,言學習傷寒有五難:不講文法為一難,不求章法為二難,不考字法為三難,不審方法為四難,不標讀法為五難,並特別強調了《傷寒論》「漢文古奧,每於虛字處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