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報導:2015年3月31日上午,雲南省慈善總會和雲南政協報聯合發起了「回家看看——僑居緬甸抗戰老兵李光鈿回家祭祖活動」,活動現場,已是93歲高齡的李光鈿飽含深情的說到「魂牽夢繞的家,我終於回來了」。
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在場之人無不落淚,面前的李光鈿老人是緬甸抗戰老兵,18歲那年跟隨「中國赴緬遠徵軍」入緬作戰,日本投降後就留在緬甸,一直到七十多年後才回到闊別已久的祖國!
這中間發生了什麼?為什麼七十多年後才回國呢?讓我們走進李光鈿老人傳奇的一生!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本掀起了全面侵華的浪潮,華北、華中、華南、華東等地相繼淪陷,大半國土捲入戰火之中,中華大地狼煙四起,民不聊生!
但日本這一「彈丸小國」妄圖全面侵佔我泱泱大國乃是不現實的,隨著戰線越拉越長,日本在中國戰場陷入了僵局,1938年「武漢會戰」後,日本已無能力發動大規模會戰,中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據《抗日戰爭史》所載:為了迅速扭轉戰局,日本的擴張戰略由北進改為南進,希望通過奪取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切斷美、英等國援華國際通道,威脅中國正面抗日戰場的中心西南大後方,迫使重慶國民政府屈服。
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隨即席捲整個東南亞,次年以六萬大軍直逼緬甸,緬甸岌岌可危,為此中英雙方籤訂《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國組建遠徵軍,入緬作戰!
李光鈿老人就是遠徵軍的一員
李光鈿是雲南宣威人,1939年參軍入伍,1942年隨部隊入緬作戰,任遠徵軍71軍28師83團2營82炮排排長,1944年遠徵軍大反攻時,李光鈿不幸負傷,後留在龍陵黃草壩軍部修養,錯過了回國的時間。
傷愈後,李光鈿又聽聞國內發生了內戰,早已厭倦戰爭的他決定暫留緬甸,等戰爭結束後再行回國,誰知這一停留,就是七十年之久!
這期間他認識了因躲避戰亂逃到緬甸的中國婦女楊增芬,異國他鄉遇見同胞自然倍感親切,兩人互相幫助,互相扶持,最後結為夫婦,婚後生下一子。
堅決不入緬甸籍
李光鈿雖然留在緬甸,但一直不肯入緬甸國籍,在他心裡,自己永遠是中國人,怎麼能夠再加入其他國家的國籍呢,那豈不成了「數典忘祖」之輩!
李光鈿不僅自己不入緬甸籍,也不允許自己妻兒入,他時刻教導自己的兒子:「我們是中國人,永遠都是,總有一天我們要回到自己的祖國,怎麼能夠加入其他國家的國籍呢」?
由於沒有國籍,李光鈿找不到正經的工作,只能輾轉各地打零工維持生計,生活過得異常艱苦,他的子孫也因為是「黑戶」而無法接受好的教育,更慘的是為了不被緬甸政府驅逐出境,李光鈿一家每年需要繳納一大筆費用,這使得他們本就艱難的生活更加窘迫!
但這一切都無法改變李光鈿的初心,就算生活再艱苦,他也不願放棄中國人的身份,並一直謀求回歸祖國。
多年來,李光鈿總共三次回到祖國:第一次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他以僑胞的身份攜妻子回國探親,但剛回國他的妻子就突發疾病,不治而亡;第二次是在2008年,當時他在一些好心人的幫助下回到了祖國,但因為政策不明,所以只呆了八天就又回到了緬甸;第三次就是2015年,當時國內發起了「尋回抗戰老兵活動」,李光鈿受邀再次回到祖國,這次他再次表露了想舉家遷回國內的願望!
知曉李光鈿老人的願望後,雲南省慈善總會親自出面協調,與騰衝縣政協、外辦和統戰部共同配合,再加上騰衝縣公安部門特事特辦,李光鈿老人與兒子終於在2015年3月30日坐上了從騰衝開往昆明的班車,到達昆明後即可回到他們闊別七十年之久的故鄉——宣威!
回鄉之路儘管艱難,但李光鈿老人最終還是達成夙願,回國定居,當初抗戰勝利後有三千遠徵軍留在緬甸定居,但如今在世的只有李光鈿老人一人了,也就是說,他是當年那段遠徵歲月的唯一見證人!
當地政府已為李光鈿老人辦好了戶口,他兒子與孫兒的戶口問題也在儘快解決。
小結: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李光鈿老人十八歲出國遠徵,九十三歲高齡才回到家鄉,故鄉的一切都已物是人非,絲毫沒有他記憶中的痕跡,但對李光鈿老人來說,無論宣威變化有多大,這裡都是他的故鄉,是生他養他的地方,是他的根,雖然在緬甸生活的時間遠比故鄉長,但他在緬甸沒有絲毫歸屬感,他知道那不是他的家。
李光鈿老人終於回到了故鄉,雖然遲了點,但總算是趕上了!
參考資料:《人民日報》《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