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好變身,那些時尚界的可穿戴設備

2021-02-14 DoMarketing-營銷智庫

很多科技開拓者正在為這個互聯的世界設計各種各樣的配件,最難的部分是什麼?也許是讓人們把它們穿戴起來。


如今,行動裝置的功能已發展到無需人工操作即可互聯的程度。Amy Winters是一位來自倫敦的設計師,她決定開發一些創新的東西,不斷尋求未來的突破。她將十年的心血投入到了一項關於光線和聲音改變服裝設計的研究,但在2013年秋,她卻暫停了這項研究,轉而攻讀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智能紡織品博士學位。究其原因,Winters這樣表示:「我想更加深入的了解並掌握這項技術。」

自入學後,她發現身邊對可穿戴技術同樣感興趣的學生數量增加了一倍。高科技紡織品相關課程如雨後春筍一般各大院校中開設起來,比如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和瑞文斯博學院。不可否認,穿戴設備現在是媒體爭相報導的熱點。

一開始,她很自然的把科學博物館作為展示自己作品的主要陣地。然而不到兩年的時間,她的作品就相繼登上了米蘭、巴黎時裝周、美國奧斯汀「西南偏南」藝術節(SXSW)等各大秀場。很快,她的作品還將應邀參展東京、紐約和拉斯維加斯舉辦的消費者電子產品展(CES)。

自2005年起,人們對可穿戴技術的興趣突然爆發。正是從那時起,Winters開始展出她的高科技服裝,其中包括了著名的Clubbing Couture系列光影禮服裙。她跟上了可穿戴設備的風口,然而這一過程並不簡單。可穿戴設備的相關會議一個接一個,規模越來越大,參會人員從幾百位增至上千位,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網絡出版物也爭相報導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每一個進程。不難理解可穿戴技術為什麼能引起這麼高的關注,它具有巨大的前景,它可以帶來無限的可能性,這都是人們無法忽視的。如果說網際網路本身是革命性的,那麼在很多人看來,可穿戴技術是能夠最終實現其潛能的工具。

可穿戴世界公司(Wearable World)創始人兼執行長Redg Snodgrass認為:「我們將改變並提高人類的自我認知。」該公司常年在超過18個國家舉辦行業會議,還專門針對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領域的初創企業開設了孵化器加速器計劃——「可穿戴世界實驗室(Wearable World Labs)」。

可穿戴設備改變了人們看待自己的方式,催生出了新的溝通領域,所以不難看出它為何能吸引眾多目光。但相較之下,只有少數人(包括業內人士)真正在使用這些可穿戴設備。Winters表示:「這就像一個新興的小眾市場,所有人都興致勃勃的研究它,但卻沒有人去使用它。」

據多年研究,Winters發現了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的問題所在。在未來的4年內,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預計將達到35%的年複合增長率,到2019年時,出貨量預計將達每年1.48億臺。但如何影響人們的服裝購買決定,讓可穿戴設備在人們的日常穿著中佔據一席之地,這確實是一門複雜的學問。


可穿戴設備市場最具前景的發展空間集中在人們的手腕上。智能手錶越來越受消費者的歡迎,它提升了消費者的意識,促進了生活方式與自我量化的融合,並且不再僅僅用於健身的目的。據市場調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研究表明,在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錶的出貨量達到了約530萬隻,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57%,而這主要是受到了蘋果手錶上市的推動。蘋果手錶於4月份上市,成為包括Pebble智能手錶、LGWatchUrbane、三星Gear S、索尼SmartWatch3和摩託羅拉Moto 360在內的智能手錶市場的主導產品,佔據四分之三的市場份額。

自從Fitbit的第一款應用於2011年面世以來,健身手環和運動追蹤器變得越來越常見。據BI Intelligence最新發布的數據,健身手環和運動追蹤器目前約佔可穿戴設備銷售量的三分之一。

但大多數專家均認為,我們目前看到的只是可穿戴設備市場發展的第一波,隨後還會有大量產品湧現。Misfit Wearables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Sonny Vu表示:「我們正在從1.0的世界邁進2.0的世界,下一代智能設備的出現定將使可穿戴設備成為主流。」

也就是說,我們對可穿戴技術的認識將再次發生變化。「時尚」這個關鍵詞將讓可穿戴設備不僅局限於「技術控」群體,並且紮根於普通消費者的心中。

「我想所有人都對可穿戴技術的潛力有自己的看法,但我認為時尚和設計是讓它火起來的關鍵,」Third Wave Fashion的創辦人Liza Kindred這樣說道。Third Wave Fashion是位於紐約的時尚科技智庫,其客戶來自眾多行業,包括波道夫•古德曼、思科和沃達豐等。Sonny Vu也表示:「目前大多數產品都看起來像是矽谷的人為矽谷的人設計的,但大多數人並不生活在矽谷。」

對於生活在舊金山灣區這類技術中心的初期用戶來說,因為他們本身是技術達人,因此對技術產品更容易接受。他們更關心的是功能,而不是外觀。畢竟,這是個是遍布「技術宅」的地方,在這裡,儘快發貨遠比雕琢外觀來得重要。

但在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外觀往往才是最重要的。美麗、時尚和風格負責吸引眼球,功能負責維繫用戶。就像長期的人際關係一樣,最初吸引人的往往是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觀印象,之後才會去想能不能相處,以及好不好相處。

最近的一些實例也證明,外觀對於未來可穿戴設備能否成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蘋果為幾代技術產品消費者帶去優雅的產品設計之後,各個廠家都已經開始重視設計基於現代風格的產品。Beats by Dre獲得成功靠的就是其大膽的色彩和時尚的外觀,而不僅僅是耳機的音質。相信這一點也被蘋果注意到了,因此蘋果在去年收購了這家公司,據報導收購金額達到了30億美元。

儘管技術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兼具功能性和時尚外觀的傑出設計仍然罕見。以Misfit及其旗艦產品Misfit Shine為例,這款運動追蹤器通過外觀設計,使其不僅僅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配飾,而成為了用戶衣櫥的一部分。這在同類產品中可以說是少有,甚至可能是唯一的。

Vu在成立Misfit之前,還創辦了AgaMa¬trix公司,生產能與iPhone、iPad和iPod Touch兼容的醫療設備。他表示:「我們追求的是開發與日常生活完美無形融合在一起的技術。」對於Vu來說,時尚是獲得女性這一最受市場重視的客戶群體的一種方式。根據Sheconomy的研究顯示,女性的消費佔消費者總購買量的85%,在網購中也有58%的消費是由女性貢獻的。

在創辦Misfit之後的4年內,Vu帶領公司拋棄了大多數健身追蹤器和智能手錶製造商所採用的黑帶和正方形設計。Misfit Shine是圓形的,能夠追蹤運動和睡眠狀況且擁有持久的電池續航能力,它提供9種以上的顏色可供選擇,腕帶也有很多款式,還與施華洛世奇合作設計了一些精品項鍊和手環。施華洛世奇的水晶賦予了Misfit Shine現代珠寶的外觀。為維多利亞的秘密定製的限量版Misfit Shine,採用了維秘標誌性的粉色,就體現了Misfit設計可穿戴設備的一個核心策略。

「廠商們試圖提升用戶與品牌互動,但在可穿戴設備領域還沒有那麼多合他們心意的產品,」談到生產能吸引女性和時尚達人的運動追蹤器時,Vu如是說。

不只是Misfit這家企業意識到了向女性(特別是時尚女性)推銷可穿戴技術的市場潛力:湯麗柏琦(Tory Burch)於去年聖誕節前推出了和Fitbit很類似的雙帶手環;針對時尚達人用戶,英特爾與紐約時裝零售商Opening Ceremony聯合設計的MICA手環由18k金打造,具有通知功能,並且在主流時尚網站Refinery29進行了醒目的推廣。

在去年,Ring¬ly和CUFF等初創企業推出了既可作為珠寶首飾,又具備通知功能的產品,以擅長使用數字設備的女性為目標用戶,她們很可能用著最新的iPhone,可支配收入高,並且擁有Instagram帳號。Jon Lou和HiSmart by Lepow則選擇推出可為設備充電的智能手包,某些手包還能協助用戶接聽和撥打電話。

此外,很多家喻戶曉的著名設計師也紛紛加入這個浪潮。新成立的設計師品牌Everpurse計劃於今年秋季推出可為iPhone充電的Kate Spade手包系列。設計師黛安•馮芙絲汀寶(Diane von Furstenberg)也宣布計劃將在今年聖誕節購物季之前推出可為智慧型手機無線充電的限量版奢侈品手包,這可能是時尚界最受矚目的一次向可穿戴技術領域的躍進。

手包的高科技功能無疑會引起熱議,正適合在聖誕節這樣的節日期間做大肆宣傳。但馮芙絲汀寶也指出,設計的核心並不是這些高科技功能,這是她和業界許多其他人所預計的趨勢。

在今年的Allen & Company Sun Valley大會上,馮芙絲汀寶在以「時尚的未來」為主題的討論小組中做了發言。她告訴觀眾:「可穿戴技術甚至都將不再是一個詞,因為你所做的一切都或多或少包含著技術。」

無論是珠寶、眼鏡還是手包和服裝,隨著「硬體」變得越來越小,可以被嵌入越來越多的物品,各個品牌也在虎視眈眈的垂涎著這個時代的消費能力,開發更小、無縫、隱形技術的步伐也變得越來越快。

偉創力創新及新創企業總裁Jeannine Sargent表示:「在如今想要隨時保持聯網,隨時與外界溝通的人中,我們現在找到了另一個需求,他們非常希望跟產品和品牌隨時進行溝通。」這即是說,在未來人們不僅歡迎,並且非常期待在日常穿戴和使用的物品中嵌入相關技術。

馮芙絲汀寶補充說道:「在現如今的時尚界,任何人都不可能忽視技術,兩者之間的關聯既自然、無縫,而且功能強大。」

當來自Third Wave Fashion公司的Kindred試圖將技術融入到設計中時,她就親身體驗過這種場景。她問自己:「是的,它看起來的確很漂亮,但是它能做什麼呢?」

可能過不了多久,我們就都會很自然的默認日常生活中的飾品的都嵌有科技,並執行著各種功能,目前很多專家都認為消費者在產品的外表上將基本看不到高科技的身影。時尚將繼續唱主角,但功能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脫穎而出。

通過時尚技術加速器、交流思想的行業會議(例如Decoded Fashion)、時尚雜誌的支持,以及對此興致勃勃的風險投資者所營造的新興生態系統,時尚與技術的結合經歷了多年而曲折的嘗試,人們的觀念已經更新,認為兩者可以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在這一過程中,時尚與技術的互補匹配啟迪了這兩個行業的專業人士,激發出思想上的碰撞。其中最著名的一個例子,2012年馮芙絲汀寶在紐約時尚周上讓模特們戴著定製的谷歌眼鏡走上了T臺。


作為黛安•馮芙絲汀寶的生產和分銷商,Marchon Eyewear公司的設計副總裁Leslie Muller回憶道:「那是一個轉折點,我們有來自全球眼鏡領域的領導者和專家,還有最出色的時尚設計師、夢想家黛安•馮芙絲汀寶,他們都在與谷歌X一起合作。」全球著名時尚品牌與科技界領軍企業的合作似乎也在成就一個趨勢,在未來的時尚界越來越多這樣的合作將變為可能,甚至是引領主流。

但對於大多數品牌來說,這條融合之路也走得相當艱難,絕非模特們為馮芙絲汀寶走秀時看起來的那樣輕鬆。將時尚與技術捆綁在一起看似很容易,但這些設計往往在還是一堆堆粗糙的早期數據時就被廢棄,因此不能基於互相尊重和協作設計最終達成和諧統一。

很多人認為早期版本的谷歌眼鏡很不美觀,Pebble手錶也太過「矽谷風格」,因此人們對「時尚科技」的抨擊也確實是有理由的。Kindred也表示:「這兩個世界完全不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有很多區別是人們不了解的。」

甚至就那些致力於創新的時尚品牌來說,在產品設計的最初階段引入技術,也意味著需要建立新的協作團隊,這很可能並非單靠自己一家公司就能完成的,而且還需要考慮預算經費的問題。在公司內部,又該選擇哪個團隊負責限量版可穿戴產品的開發,並在這一新領域試水推廣?它對誰的盈虧影響最大?如果已經有了創新團隊,那麼該由業務發展部門,產品部門,還是營銷部門負責監管?如果它像很多項目一樣,需要或多或少地與公司其他部門協作,那麼誰來負責協調?誰能準確地向工程師解釋時尚行業長期以來都根據季節來確定的設計風格?反過來,又由誰來負責提醒創意總監,絢麗的高清大圖可能並不適合手機和平板電腦屏幕,因為它們對於加載和反應的速度有很高的要求?誰來負責培訓零售商和店內員工,告訴他們如何把新產品及其功能向介紹給潛在消費者?

Kindred表示:「在這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重大挑戰,就是為了有效地開發和銷售一款產品,我們必須對公司的組織結構進行大幅度的改革。」

此外,技術本身也有問題。如果不能賣給消費者,那麼再好的產品設計也只不過是紙上談兵。幸運的是,一些行業先鋒對此已經有一些共識。

馮芙絲汀寶說:「設計師應該忠實於自己,讓技術與品牌的DNA相融合。」

珠寶品牌Vita Fede的創辦人Cynthia Sakai也試圖重新思考到底什麼是設計,也許這不僅僅是一個美學問題。Vita Fede正致力於將可穿戴技術融入到未來的產品中,目前這一產品是什麼,會是什麼形式尚未得到透露,但它已經處於開發階段。

Sakai表示:「我們以前在設計時會想,把金屬設計得更小一點,把圓錐設計得更寬一點,在上面放點水晶,讓它看著更漂亮、更順眼。但現在我們想的是,用戶需要多大的信號?什麼寶石可以讓信號通過?電池需要多大的空間?」

可穿戴世界公司的Snodgrass也指出:「好設計也是需要進入市場的。」這意味著設計團隊必須儘早與供應商溝通,選擇的配件既要具有恰當的功能,又要與設計相適合,供應商的供貨時間和供貨數量也要能夠符合設計要求。對於主攻全球市場的產品,還要考慮監管和兼容性的問題。產品不僅要達到一個地區的標準,還要達到全世界的標準。

偉創力創新及新創企業總裁Sargent說道:「我們現在關注的是,雖然我們發布產品的地點可能是在巴黎或紐約,但它需要滲透到全世界。它不僅要令時尚界驚嘆,也要能在全世界通用。」

Sakai也指出:「我們注意到,許多時尚界的設計師都找到像偉創力這樣的製造商,問他們有什麼技術可以被實實在在的用到時尚當中。而實質上,我們所做的是完全相反的。我們必須自己去主動發現,夠率先將什麼技術融入自己的設想和設計中。」

除了製造商供應能力和公司結構調整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更簡單,但同樣關鍵的問題:商業目標是什麼?

原珠寶公司David Yurman設計總監,現任智能手環生產商Viawear首席創意官的Walter Chefitz表示:「設計師想要改變自己的形象,讓大家覺得他們也是走在時代前沿的人。」據Chefitz和Viawear的創辦人兼執行長Ben Isaacson透露,當他們用了三年的時間開發出首款產品後,有越來越多的大型零售商前來諮詢能否貼牌使用他們的技術。

時尚設計與新技術的結合,從智能珠寶到具有網際網路熱點功能的手包,形式多樣。但如何通過這種結合提高盈利,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答案,當然,人們對於利潤的預期也將發生變化。這一全新的業務模式正是像Kindred這樣的業內人士正在試圖弄清楚的。

訂閱是一種方式。隨著物聯網將萬事萬物都連接在了一起,Kindred設想,在未來時尚品牌將能夠推出可以自動變色的珠寶,例如變成年度流行色、手包的帶子將可以無線更新換成當季流行的樣式,諸如此類。Kindred說:「我們談論的是時尚品牌銷售與其產品配套的訂閱服務的潛力。我指的這種訂閱模式,是能讓產品的材質或產量在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

時尚公司可能會因各類原因而希望與客戶保持長期的聯繫,比如了解客戶忠誠度、採集用戶數據等。這一變化毫無疑問的將影響對客服團隊、退貨政策和產品周期的重新調整。

「這是一把雙刃劍,」隨著搭載了應用軟體和物聯網兼容設備的時尚配飾,甚至服裝投入實際用途,Chefitz認為:「那時企業將與客戶每時每刻都保持著聯繫。當然,如果銷售量沒有達到預計的話,還是需要繼續努力做很多的工作。」

初創企業可能會更容易消化、實施這些新的業務模式概念,因為他們的團隊規模較小,也沒有那麼多股東的介入,這讓他們比老牌大公司更加靈活。但即使是通過眾籌得到了足夠的資金,或是幸運的拿到大量風險投資,許多可穿戴技術領域的初創企業還是未能實現從產品原型向上市銷售轉變的這一步跨越。

Kindred回憶起去年她參與的Kickstarter眾籌大會,據她所說,按理說她本應該收到9個產品,但現在卻只收到了一個。

如此低的成功率說明,成功的關鍵不是建立協作團隊,或者試圖將兩種完全獨立的文化結合起來,而是如何在細微之處、在日常中實現時尚與技術的融合。這一點,相信那些曾經嘗試過將時尚與技術融合在一起的人已經明白了。

「技術正在成為我們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穿戴智能化的配飾和時尚單品將變得越來越常見,」馮芙絲汀寶如是說。

為此,很多創新的技術相繼湧現。The SHOP是一個位於紐約的創新實驗室,由Marchon Eyewear的母公司VSP Global所設立,它專注於設計,旨在確保眼鏡相關產品搭載的技術能夠跟上未來消費者的需求。該創新實驗室的另一半位於薩克拉門託,專門開發、測試原型產品的軟硬體,例如今年春季推出的眼鏡框產品Project Gen¬esis,它可以通過鏡架內設的傳感器追蹤佩戴者的運動情況。

也有其它的一些項目,例如可穿戴設備世界實驗室。該實驗室被稱為「創新機庫」,位於舊金山藝術宮,在那裡匯聚了來自各個初創企業的創業者。他們用15周的時間來參加各種討論和學習課程,以期得到導師指導和培訓,獲得媒體和及投資者資源,為初期創業奠定基礎。

偉創力則設立了Lab IX實驗室,該項目中有24家初創企業正在努力,試圖通過物聯網的各種可能性,為上到大腦感應、下到土壤監測等各類問題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這些團隊用少量的股份換取偉創力在設計、硬體工程和大批量生產方面的專業資源。這是一種孵化器加速器混合的模式,旨在讓有價值的產品得以度過許多企業在從概念到消費者,或者說從概念成型到批量生產的轉化過程中都會面臨的種種痛點。

從學術的角度,Winters看到了設計師在未來將有很多機會直接與實驗室和製造商一起合作。雖然儘早引入設計師是理所當然的,但這對於時尚界已經持續運行了上百年的現有模式來說,仍然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Winters說:「現在的孩子們去時尚學校上學時都說想成為下一個拉夫•勞倫,或者他們立志要成為名副其實的獨立設計師,不與任何人合作,不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任何人,但我覺得這並不現實。我認為,在未來五年內,人們都將合作開發新產品,所以你不一定非得當一個時尚設計師。你可以成為一名『材料設計師』,或者說『材料學家』,到時就會出現這些新名詞。」

在未來的聯網設備領域,時尚和技術要想合力發展,最終都要開發新的算法,需要更好的理解可穿戴技術,這種技術將讓人們一旦用上之後就再也離不開它,這不僅是時尚可穿戴設備,這是所有設備都面臨的一個需求。在經過了早期階段,窮盡了各種試驗之後,可穿戴技術有一天終將需要找到自己的「殺手級應用」(即消費者願意為這個程序而購買某種硬體軟體產品),就像燈泡、電話、飛機或電視一樣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以至於我們已經難以理解在它們問世之前,人們是怎麼生活的了。

顯然,我們現在還沒有達到那個階段。究竟什麼樣的產品能讓消費者覺得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呢?到目前為止仍然是個謎,在經歷了情感驅動的設計時代(主要是由蘋果和史蒂夫•賈伯斯引領的)之後,像Winters這樣的設計師也開始懷疑,答案是否在於通過激發人的情感甚至加強或促進這些情感來解決問題。

Winters坦誠的說:「關鍵是設計出具有更高情商的產品,但它不一定非要顯示出你的情感是什麼,或者隱藏你的情感。我現在無法具體說明那是什麼。」

當前可穿戴市場的狀況,距離未來它們「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設想有多遠,現在還極難預測。

Kindred說:「我們現在面臨的是想像力的挑戰,而不是技術上的挑戰。我們有大量的技術,現有技術的用途可供我們研究20年,但我們目前還不知道怎麼讓這些技術具有實用價值。我們不知道如何去包裝它們,讓人們想去使用。」

所以現在的處境是:先把技術囫圇塞進人們的手中,塞到他們的手腕上,塞進他們的日常生活,然後再去想用它來做什麼。也或許推出一個可行性最小的產品,看一看人們用它來做什麼,而後依此對其進行完善,周而復始。

如果說好的設計更容易被人們接受,那麼什麼是好設計?這個問題的回答可能就像時尚品牌那樣多種多樣,但對於當今可穿戴技術製造者來說,他們大多都把焦點放在了「隱形化」上。

Chefitz在介紹Viawear手鍊時說:「我的目標是讓用戶甚至感覺不到手鍊裡藏了多少技術。」這款手鍊是皮製的,佩戴時通過一個珠寶狀的小飾物將手鍊扣緊在手腕上。早期的可穿戴產品可能以大尺寸屏幕為賣點誇耀其技術實力,高估了主流公眾對於LED顯示屏的容忍度,而下一波的可穿戴技術更可能會長得更像現有物品。

這也是Marchon Eyewear正在做的事,他們力求使該公司的高科技鏡框Project Genesis看起來與普通鏡框沒什麼區別,與協助黛安•馮芙絲汀寶和谷歌眼鏡設計的那些極具未來風和科技風的鏡框產品大相逕庭。做Project Genesis鏡框並不是將新的硬體嵌入現成的鏡框中就完事了,它需要有一個全新的設計流程。該公司的負責人Muller說:「我們必須忘掉一些傳統生產眼鏡的方法。」

這意味著需要開發新的工藝流程為鏡框鑄模,並將必要的技術元件嵌入進去。對Muller來說,鏡框的外觀與功能同樣重要,得出這個結論的理由也顯而易見。他補充道:「眼鏡是人們臉盤子上唯一的工業產品。」Misfit的創辦人兼執行長Vu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只是表述得更極端了一點。他說:「如今技術必須做得要麼美得驚豔,要麼隱於無形。但從長遠來看,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不同。」

然而,把技術不露痕跡地融入設計中,或是把技術渲染得美輪美奐的同時,我們還要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對於這些不僅養眼,還突然增加了很多新功能的配飾,很難確定人們將作何反應。

以智能紡織品為例,如果紡織品具有運動追蹤器、無線充電器或者以物聯網組件為設備和物聯網中的裝置進行無線充電,這確實很有趣,但仍還不確定人們是否希望他們的服裝具備這種功能,而且如果他們確實希望這樣的話,他們是否願意為此支付更高的價格,而不是購買價格更低的外觀一模一樣的非科技類服裝。

當然,在未來將會有成功的而且是大獲成功的產品。當那些對消費者友好的產品通過傑出的設計和實用技術吸引了大量消費者時,它們將會為人類的生活帶來諸多便利、效率和捷徑。

談及「時尚」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Vu表示:「時尚可以做的是讓這些產品在文化上變得很重要,這樣人們就會想要試試它。」

但也有人認為,最流行的可穿戴設備(可能看起來足夠時尚,以至於可以進入許多人的生活中的設備)將會因為除文化相關性和個人生活改善之外的種種原因而變得重要。

Snodgrass認為,可穿戴設備被嵌入到了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可以實現從新奇到生活必需品轉變的可穿戴設備一定會具備極高的價值,而這不僅僅是對於穿戴它們的人或者是製造它們的人。他說:「我們將改變並發展人類的自我認知。」隨著可穿戴設備通過人類和基於物聯網的人類活動採集到的大量數據,Snodgrass預計在醫療、飲食和生活方式選擇領域可能會發生巨大的文化變化,促成更好、更明智的決策和一種良性的反饋循環可能會顛覆社會經濟規範,湧現出新的溝通模式。

其中的一些方面讓Che¬fitz和Isaacson都為之著迷。Viawear正在生產一種可讓女性知道重要的人在試圖通過電話或簡訊找她們的通知手環,他們也看到了一個廣闊的應用情景。

Isaacson說:「目前我們的大腦並沒有被妥善的用於感官溝通,而且我們也只是處於了解震動和顏色的意義的早期階段。」在未來的十年或更長時間內,新型通知技術可能會發展成人類無需在旁、通過聲音或視覺即可分享信息的新工具。

Chefitz也指出了技術在如何改變設計師對人們生活改變所產生的潛在影響。確實,與審美產生的情感共鳴成效顯著,但如果珠寶會告訴家長孩子在學校的狀況,或甚至可以挽救生命,這確實是重大的進步。他說:「這讓我每天做的事更加有意義。當我設計出可被嵌入到珠寶中的功能時,我就有可能創造出不同的機會。」

這是一種充滿正能量的情感,第一代可穿戴技術產品的許多製造商都對此深有同感。

如果消費者佩戴鏡框不僅是因為需要而是因為美觀,Marchon Eyewear公司對生產這樣的鏡框可產生的社會價值感到很樂觀。當可穿戴行業中的許多人還在想這對於人類和未來意味著什麼時,他們也許已經有了一個具體的、更實際的目標。Muller表示:「確實,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健康和能夠豐富個性化的傳統醫學。」

戴眼鏡一般會在人的一生中持續很長的時間,而對於Muller來說,眼鏡是她戴了15年的一個配飾。她在位於紐約時裝區的創新實驗室說,如果她在這15年內身體狀況的所有信息得到顯示,這可能會帶來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她補充道:「也許我們的目標遠大。如果我們可以讓人們多活五年,那麼這就是我們的真正目標。」


智能化的TQ&A

偉創力創新和新創企業總裁Jeannine Sargent為我們介紹了時尚從高雅發展到高科技的未來情景,以下是採訪實錄。

在時尚界,是否有例子可以顯示消費者對於可穿戴設備的需求有增長的趨勢?

在高端奢侈品牌之外的領域,我們已開始看到需求的增長。例如,拉夫·勞倫和黛安·馮芙絲汀寶等中端市場公司已開始採用智能聯網解決方案,表明有更多的消費者群體的需求在上升。技術不再僅僅是針對精英消費者了。現在,包括從年輕媽媽到上網的青少年都在使用可穿戴的技術時尚解決方案。

可穿戴設備是否仍然處於試驗階段?或者它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融入到消費者的生活中的階段了?

總會有某種程度的試驗,但對於時尚界的可穿戴技術來說,已經有一些跡象表明我們已經過了這一階段。從智能手錶到智能運動服裝、智能鞋等裝備的走紅,反映了對互聯生活的真實需求。因此,智能聯網元素正在成為關鍵的時尚要素。一個很好的例子是類似拉夫·勞倫這樣的經典消費者時尚品牌是如何推出新的聯網產品線的,如PoloTech襯衫。消費者也開始要求他們的時尚可穿戴設備具有更多的連接性,從而與自己的家和辦公室、甚至是自己的汽車進行通信。

你們行業發生了哪些讓可穿戴設備成為時尚趨勢的變化?

智能互聯解決方案讓可穿戴市場成為了可能。當我們認為創新是可穿戴能力的核心時,我們就會思考獲得和創造智能互聯的可穿戴解決方案的能力,以讓我們開發新的產品類別,讓我們繼續前進。創新生態系統的核心是技術組件。這些是核心的關鍵能力,為此我們要對資源和新技術進行投資。例如我們會發展它們,讓它們對設計師更加友好。我們是在讓設計師儘早開始思考技術,因為我們知道他們的客戶對此的要求會越來越多。通過掌握這些核心技術,設計師就不會認為可穿戴技術是未來的,它們是現在的。

有一種說法認為,進入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時尚或科技公司可以更好的確定消費者最需要什麼,您是怎麼認為的?

企業需要具有以平臺為先的觀念。如果一個優秀的互聯產品所在的平臺沒有得到重視,那麼它可能會毫無用處。如果一個時尚品牌在現在和未來都結合了基於平臺解決方案的智能服裝,那麼它將會更多地被消費者市場接受。現在有許多具有前瞻性的品牌都在下一代產品中提出了可穿戴技術的要求。


智能化的TQ&A

Vita Fede的設計師Cynthia Sakai熱衷於技術,正在將可穿戴技術融入到未來的產品中,但她沒有透露關於產品的更多細節。Sakai在以下Q&A中探討了為什麼時尚界的技術應該是輕鬆且最終仍然是美麗的。

您一直喜歡技術,這是否促使了您將它融入到您的配飾中?

在時尚之外,我熱衷於技術。無論是最新的筆記本電腦、iPad還是Kindle,我確實很熱愛技術。我總是有興趣將技術與真正的時尚結合在一起。現在的技術很先進,但不美麗。或者很有的東西很漂亮但技術還不行。我們的最重要的目標是設計出技術像珠寶一樣美麗和珠寶像技術一樣美麗的產品。尤其是在高檔時尚行業,我們的核心受眾總是對新鮮事物和技術的未來感到興奮。

您在設計培養新受眾方面有什麼樣的標準?

我們的目標是擁有讓日常生活更加便利的技術,而且要通過美麗的方式實現,以便在佩戴它時會感到毫不費力,不會讓你感到身上有技術,但它做的事已經是你的生活中的一部分。這是我們的總體目標。

您認為消費者希望得到這種技術嗎?

人們希望出現越來越多的可穿戴技術,但我們想要把標準提高一些,確保消費者不要認為我們的產品看起來就像技術一樣。佩戴我們的產品的人應該只是因為產品的美觀而受到誇讚。然後他們可以說:「它也有所有那些高級的功能和益處。」人們在評價美好的事物後再進行更深入的談話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引入技術面臨的最大設計挑戰是什麼?

我喜歡內部的技術:電路板、iPhone的工作方式、甚至是天線。它們與我們的行業有很大的不同。

困難的不是我們可以在設計時說把金屬設計得小一點、把圓錐設計得寬一點、在上面放一些水晶、讓它看起來更漂亮或更舒適,而是用戶需要多大的信號?或者什麼寶石可讓信號通過?或者電池需要多大的空間?

所以與偉創力的合作至關重要。就像我想把這個手環設計成一毫米厚,但需要1.2毫米厚的電池,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設計以讓它看起來很薄,但仍然有放入電池的額外空間。這是將時尚與技術融合在一起的真正的實踐。

現在您有了更多的了解,這是否讓您對於時尚、配飾和風格在未來的可能性有不同的看法?

可能性是無窮無盡的。當我的孩子長到我這麼大時,我想他們的大腦中會有一塊微晶片,或者某些可以成為電腦的東西!技術發展得很快,我們都將會對市場上出現的產品感到震驚。

您想對試圖進入可穿戴時尚領域的設計者說些什麼?

你一定要有開放的思維,不能偏離你的總體方向。如果你想要一個產品具有特定的外觀,那麼它就應該具有那種外觀。不應該讓技術引導你設計出你的腦海中並沒有的產品。技術日新月異,總會有我們可以創造的新技術來讓你實現你的最終目標,不要僅僅局限在市場內現有的技術。

本文來源:偉創力創辦的季刊《Intelligence》;授權發布 DoMarketing-營銷智庫 發布。

相關焦點

  • 可穿戴運動追蹤設備真的對運動有用嗎?
    「你可以沒有手錶,但你必須穿戴一款電子產品」,可穿戴設備的春天已經來臨,年輕人穿戴起了各種各樣的智能腕帶、智能手錶、智能服裝和智能鞋,穿戴電子產品已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潮流。當下面市的可穿戴設備,大多看上去精巧可愛,可是一旦你戴上它後,你可能會心裡有疑慮,這些可穿戴設備真的可以督促人的運動嗎?
  • 重新思考物聯網和可穿戴存儲設備的設計
    如果當下無處不在的智慧型手機是《星際迷航》所幻想出來的溝通工具,那麼可穿戴設備(例如智能手錶、健身腕帶或是將我們的手指變成手勢控制器的指環),則最終能將最新的高科技帶給大眾。但可穿戴設備並不僅僅是現有行動裝置的演變,它的物理尺寸和電路要求與智慧型手機有著極大的不同,這讓它們屬於完全不同的硬體類別。
  • 【趨勢觀察】可穿戴設備/網際網路電視/OTT TV
    比如虛擬自我融入遊戲角色,通過某種穿戴設備採集自己數據後傳輸到電視遊戲角色中,通過眼睛和語音來參與或操控遊戲,而不再用雙手來控制遊戲手柄。3)定製化根據用戶不同的身份與需求,可通過智能穿戴設備與電視客廳娛樂系統的產生互動,模擬出各種不同的活動場景,如能滿足屌絲與女神(或男神)的影像互動。
  • 全球首款用於可穿戴和耳穿戴設備的自學習人工智慧傳感器
    全球首款用於可穿戴和耳穿戴設備的自學習人工智慧傳感器 MEMS 發表於 2020-12-23 11:35:24   全球首款用於可穿戴和耳穿戴設備的自學習人工智慧傳感器
  • 可穿戴設備之隱形眼鏡:透明的電子元件
    可穿戴設備之隱形眼鏡:透明的電子元件  儘管後來與Giovanni的訪談間接地澄清了兩者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我還是從交談中學到了不少的知識。未來的智能設備取決於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新材料的應用。  可穿戴設備之隱形眼鏡:透明的電子元件
  • 「智能眼鏡」能否支撐起可穿戴設備的下半場?
    今年「跑步經濟」帶動了大量中國運動品牌業績的復甦增長,除此之外,跑步經濟也在不斷促進文化用品行業、電子產品等領域消費,其中在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錶、手環上的體現最為明顯。除了「健康」可穿戴設備需要更多元素日前,IDC公布了最新可穿戴設備市場追蹤報告,報告顯示第三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3293萬臺,較上年同期增長15%。品牌排名方面,華為、小米與蘋果分列前三。同期,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高達1.25億臺,同比增長35%。
  • mPath 告訴我們可穿戴設備應當這樣做
    認為它已經經過「期望膨脹期」,現在進入「幻覺破滅期」——公眾、媒體對它的熱情已經消磨殆盡。但這對於 Google Glass 來說未必是壞事,它可以沉下心了探索設備的應用場景,完善開發環境,以及聯合更多合作夥伴。現在發展得如火如荼的可穿戴設備領域,必須對 Google Glass 說一聲感謝。是它,讓大眾幻想不一樣的工作、生活方式;也是它,通過一輪一輪的造勢,讓可穿戴設備的概念深入人心,吸引投資界、創業者的注意。Google Glass 遭遇的挫折,一定是暫時的。
  • 終於,電影科幻走進現實,可穿戴的機器人設備
    圖 | 肌肉外甲(來源:遠也科技)國內首款肌肉外甲遠也科技開發的肌肉外甲,是一種以協同肌肉為目標的穿戴機器人設備,它通過自主學習每一位穿戴者的人體結構和實時步態,補足或增強對應肌肉力量,從而更高效地完善穿戴者的肢體動作。肌肉外甲的技術理念是穿戴者主導,設備協同完成。
  • 2018年都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可穿戴設備?
    可穿戴設備技術已經不是新鮮事了。 回顧歷史,人們早已開始給自己配備一些可穿戴的科技設備,以便能更好地應對這個世界。現在的可穿戴設備可以連接網際網路, 也可以直接穿在身上; 可以作為裝飾品, 也可以安裝在和服裝同樣的材料裡。因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些設備應該沒有噪音,也不會太突兀。但是和科幻電影《星際迷航》中星際飛船船員配備的徽章通訊器相比,今天的穿戴設備還遠沒有那麼方便。
  • 智能可穿戴設備正在開啟健康管理新時代
    而可穿戴設備檢測到的不同生活場景下人們的實時身體指標數據,是一座丞待開發的黃金礦山,將推動健康管理市場的爆發。疫情刺激健康需求,可穿戴市場瞄準未來健康在智能穿戴設備的普及過程中,健康管理的理念越來越被公眾重視。
  • AR隱形眼鏡,網友:可穿戴設備的未來
    我們或許曾經會看到過關於一款十分先進的眼鏡設備,戴上之後可以通過眼球實現非常之多的功能,例如網絡搜索等等。  但你相信嗎?這或許將會實現。  根據外媒報導,美國一家初創公司近日介紹了「世界上第一款真正的AR隱形眼鏡」,這款眼鏡內置了一個顯示器,用目光就能激活,戴上它就能直接上網搜索資料,也能當演講者的提詞器。  有網友不禁表示,這是可穿戴設備的未來。
  • 華為二季度可穿戴設備排名中國第一!這7股直接受益,股價翻倍上漲
    從廣義上來看,穿戴式智能設備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賴智慧型手機實現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錶或智能眼鏡等,以及只專注於某一類應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設備如智慧型手機配合使用,如各類進行體徵監測的智能手環、智能首飾等。就目前而言,智能可穿戴設備主要分為三大類,分別是智能手錶、智能耳戴式設備和智能手環。
  • 蘋果AirPods又爆炸了,可穿戴設備還有哪些安全隱患?
    在無線耳機領域,蘋果的AirPods可謂是行業中最閃亮的明星產品了,但可穿戴設備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卻也存在著一定的隱患,這不, 近日有消息稱一位鄭州的AirPods用戶,在佩戴蘋果AirPods撥打電話的時候,右邊耳機突然爆炸,而小唐本人也是當場被炸暈。
  • CES 2019 | 奇特的牙刷、智能酸奶機和腕式可穿戴設備
    Healbe的GoBe3腕帶我有兩個經常使用的腕式可穿戴設備:一個基本的計步器(我已經使用了五年的Fitbit Flex,現在它仍然在正常工作),以及旅行時使用的ReliefBand 2.0防暈器。對我來說,沒有任何其他可穿戴設備能讓我感到足夠舒適以至於我幾乎不會察覺我戴著它,或者能讓我覺得足夠有用以至於我會長時間不在意其笨重的。
  • 應用於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柔性混合電路方案
    應用於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柔性混合電路方案 DevicePlus 發表於 2021-01-15 16:22:21 雖然基於剛性PCB板的傳統電子電路設計已經成為數位技術時代發展的可靠基礎,但這種設計可支持的外形尺寸和功能仍然有限
  • 「I Need a Doctor」 智能可穿戴設備為何能救人一命?
    智能可穿戴設備作為全天候隨身佩戴的智能終端,是非常適合作為24小時監測健康的接口,而心率監測功能,能為用戶提供舒適的長期心律監測,也可以及時發現問題,通過智能可穿戴設備來進行健康監測和管理
  • 海外20個最佳嬰童智能可穿戴設備大盤點
    隨著可穿戴設備的興起,眾多專門為嬰童打造的專用可穿戴智能設備也備受父母的寵愛。編譯:張帆 責編:卜豔除了最常見的定位功能外,還有一些嬰兒智能可穿戴設備可監測睡眠、體溫、測量陽光攝入量等。下面將為大家介紹海外備受關注的20個最佳嬰童智能可穿戴設備。(見下表)Mimo由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生發明,適合嬰兒穿戴。
  • 利用類似Google Glass的可穿戴設備,有望治療阿爾茨海默症?
    奧塔哥大學的研究圍繞著一個類似於谷歌眼鏡的新型可穿戴設備概念原型,該原型可以在皮膚上產生細小的電子脈衝,以刺激嗅覺神經系統。容易發生阿爾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和昏迷的大腦區域會被迅速啟動,可以減輕或逆轉這些嚴重疾病的發作。
  • 降溫神器 可穿戴式空調設備Reon Pocket上市了
    炎熱夏季的室外,靠拿著小風扇降溫簡直就是太落後了,近日,索尼旗下的可穿戴式空調設備「Reon Pocket」正式在日本上市,售價 14300 日元(約為人民幣 942 元),號稱只需 5 分鐘,就能將人體表面的溫度降低 13 度。
  • 智能手環VS智能手錶:哪一個才是可穿戴設備市場的突破口?-虎嗅網
    這背後對於尚處在爭議中的可穿戴設備市場又帶來怎樣的啟示? 業內知道,智能手錶一直被認為是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敲門磚,所以進入可穿戴設備市場的諸多廠商也多以智能手錶作為進入該市場的突破口。不過GFK近期針對可穿戴設備市場的調查也許能從側面反映出智能手錶在可穿戴設備市場的趨勢和端倪。調查顯示,可穿戴設備市場上智能手錶並非佔據主導地位,且超過三成的用戶在 6 個月後就對這些設備失去了熱情。儘管智能手錶的功能強大,但調查顯示其僅佔了可穿戴設備市場 11% 的份額。居首的是健康和健身追蹤設備,份額達到了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