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鏡」能否支撐起可穿戴設備的下半場?

2020-12-23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智能相對論(ID:aixdlun),作者丨佘凱文

「跑步經濟」聽說過嗎?是的,這一概念在近年成了一個全新的經濟詞彙,同時也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經濟領域,「跑步經濟」是指隨著人們物質生活越來越好,對於文化與健康需求的增加,跑步已經逐漸成為了越來越多人喜歡的運動之一。

與此同時,跑步正加速商品消費,跑步大軍隨著更多年輕人的加入,他們講究「專業範」對裝備的需求更高,有人做出統計平均下來「跑鞋每800公裡就需要更換一次」,普通跑友(以月跑量80公裡計)一生大約需要48雙鞋;跑步「深度中毒者」(以月跑量200公裡計)則是120雙,由於跑鞋價格差距大,大致估算跑友一生的跑鞋花費大概在9600元至120000元。

今年「跑步經濟」帶動了大量中國運動品牌業績的復甦增長,除此之外,跑步經濟也在不斷促進文化用品行業、電子產品等領域消費,其中在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錶、手環上的體現最為明顯。

除了「健康」可穿戴設備需要更多元素

日前,IDC公布了最新可穿戴設備市場追蹤報告,報告顯示第三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3293萬臺,較上年同期增長15%。品牌排名方面,華為、小米與蘋果分列前三。

同期,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高達1.25億臺,同比增長35%。品牌排名則有所變化,蘋果以33%的份額牢牢佔據市場第一,隨後才是小米、華為、三星。

產品方面,智能手錶、智能手環以及智能耳機是當之無愧的核心。多年以來這「大三樣」基本就代表著智能可穿戴設備在消費者心理的認知,直到前些年智能眼鏡的出現,這一認知開始逐漸被打破。

追尋可穿戴設備的發展過程,可以發現無論是手環、手錶還是耳機,其發展方向越發一致最終都是走向了「健康監控」。比如智能手錶,智能手錶興起之時所打出的口號為「替代智慧型手機」,功能上覆蓋電話、信息、娛樂、遊戲、健康等諸多功能,跑到最後發現似乎只有「健康管理」這麼一個功能最為適用。

2013年三星搶先蘋果推出智能手錶Galaxy Gear,就具備收發電子郵件和消息、存儲和傳輸數據信息,以及跟蹤或管理個人信息、通話、遊戲等功能。再看看於今年8月最新發布的三星Galaxy Watch3,8年時間在基礎功能上基本沒有任何突破,甚至一些遊戲功能都被剔除,唯獨「運動監控、健康管理」功能越來越多,從一開始的心率檢測、睡眠監測到現在血氧檢測等等。

「健康」是可穿戴設備的唯一出路嗎?智能耳機也覺得是,像蘋果的AirPods也被傳將加入「健康大戰」,DigiTimes報導,蘋果未來幾年會把環境光傳感器集成到新款AirPods中,以實現健康監測功能。

這一消息就迎來了不少網友吐槽,「誰會一天到晚將耳機帶在頭上?這類產品一天最多也就4-6小時的使用時間,這麼短時間內的監測數據對於健康真的有意義?」、「AirPods檢測心率?確定不是堆砌功能,然後能賣貴些?」

當然,並不是否定這些功能的必要性,比如前不久就有消息稱,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地利用人工智慧分析了來自一款名為Oura智能戒指的數據,並提前三天預測了新冠病毒症狀,就是準確率還有待提升。而且也有30%多的用戶選擇智能穿戴設備就是看重「健康監測」這一功能,但無論如何「越發單一」的屬性顯然與智能手錶的初衷相違背。

而「智能眼鏡」卻很好地承襲了來自智能手錶的「意志」,不說替代手機,至少智能眼鏡的路子更寬。

「智能眼鏡」TO B與TO C齊飛

所謂「智能眼鏡」是指能像智慧型手機一樣,擁有獨立的作業系統,可由用戶通過語音或動作控制實現語音視頻交流、信息傳輸及圖像識別等功能的眼鏡的總稱。

雖然,智能眼鏡現階段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與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語音識別技術、圖像識別技術、增強現實技術都有待優化,但並不妨礙它在B端與C端市場齊飛。

沒錯,要說智能眼鏡與智能手錶等其他智能穿戴設備的最大區別,在B端市場的率先落地應用應是最大區別之一。

智能眼鏡具備一大特性就是「所見即所得」,與其他設備不同,他不會佔用你的雙手,而是將內容直接呈現在眼前,使得在許多特種工作上智能眼鏡擁有了極大的優勢。

比如電力運維就是目前智能眼鏡運營較多的一個領域,在運行檢修中,智能眼鏡的應用對減少人力支出,保護一線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同時提高工作效率,對保證電網的安全可靠運行有促進作用。像於巡檢工作量大,而且檢修人員的業務水平良莠不齊,在作業過程中容易出現誤操作的情況。為了防止誤操作,可以讓檢修人員佩戴智能眼鏡,通過智能眼鏡識別當前設備,確保對需要操作的設備開展工作,從而避免誤操作。

又例如在安防領域,部分地區已經開始給警務人員配備AR智能眼鏡,早在2018年青島上合峰會安保期間,青島全市公安機關通過警務AR智能眼鏡識別發現各類重點人員56名,抓獲進魯在逃人員8名、涉毒人員5名。

除此之外,在醫療、建築工程、物流、智慧零售等領域智能眼鏡的運用越發普遍,現階段,包括谷歌、愛普生、微軟、聯想等品牌都已經將產品技術運用到相關這一領域,像聯想去年一經發布ThinkReality A6智能眼鏡,就獲得了市場的廣泛關注,最新消息指出ThinkReality A6 AR眼鏡將新增Clay AIR手勢跟蹤和識別功能,這將使產品在交互時更加自然,如聯想所說AR智能眼鏡已成為聯想TOB業務的重要助力。

至於TO C,智能眼鏡正在集手錶、手環、耳機功能於一體。例如今年10月華為發布的Eyewear II,在近期一場時尚盛典中各路明星人手一幅Eyewear II,使之又成為了焦點。

早在2018年就傳出了華為正開發AI智能眼鏡的消息,彼時正是智能眼鏡市場競爭的膠著期,谷歌Glass也好,微軟HoloLens還有Facebook等等都在搶入,只是當時智能眼鏡尚未真正受到消費者的追捧。

華為入場不算晚,2019年就有了一代產品問世,只是當一代產品出來時,被大量群眾認為是「智商稅」。除了藍牙通話似乎再無其他「智能」,而2500元左右的售價讓人直呼「傷不起」。好在今年Eyewear II算是有了些許提升,比如智慧助手的升級,以及「面對面翻譯功能」和"語音備忘錄"的加入,具體功能正如字面意思,要說「好」,對於我們這類文字工作者還是比較有用的,要說多「智能」倒也不至於。

不過,這事不能只看一時,手機從「磚頭」發展到智慧型手機也需要一個過程,至少現在智能手錶、耳機能做到的,智能眼鏡也都不在話下,比如在信息提示方面智能眼鏡比手錶或許來得更方便,畢竟只需用聽的,像據華為介紹Eyewear II用戶只需戴上眼鏡就會聽到來自智能語音的問候,且如果今天你有會議行程、航班信息等計劃,還會同步手機中的行程,並向你發出提示。只是單就華為Eyewear II來說,依舊是2500元左右的售價,也不知是太過於「高看市場」還是「高看自己」,最終有多少人買單還真不一定。

對於市場來說,可穿戴設備TOB講究效用、TOC講究效果,這兩方面智能眼鏡都還算有著不錯的表現,用一句話形容便是「未來可期」。

去「手機化」將成為可穿戴設備的未來?

說到「未來」,可穿戴設備的未來究竟將是怎樣?

縱觀當下的各類產品,一個最大的問題在於都無法「獨立」使用,所謂「獨立」是指不再依託智慧型手機而存在,像智能手錶的健康監測也好,智能眼鏡翻譯、記錄也罷,最終成像都是在手機端,使他們終究無法被當成一件「完整」的硬體。

上面也有提到過,智能手錶曾打出過替代「智慧型手機「的口號,最終未能成功就是因為它只能起到輔助作用,而所謂手錶的「智能」還是更多體現在附加的應用上。其實蠻憋屈的,畢竟如果要說最早的智能手錶,可以追溯到70多年前的1941年,進化史幾乎跟電腦一樣漫長,最終卻與電腦大相逕庭。

什麼原因呢?在「智能相對論」看來,就是因為它少了塊屏或者說屏太小。可以看到,現在無論什麼產品電視也好、智慧屏也好,包括手機、電腦,他們發展歷程都能看成是「屏幕由小到大」的一個發展過程,然而唯獨智能手錶做不到,因為手錶屏再大也無濟於事。此前有品牌嘗試過加大智能手錶屏,如隨著柔性屏的成熟,中興於去年推出了一款名為「努比亞α」的「腕機」,雖然它定義「可以帶的手機」,不過相信大多數人還是會認為他是手錶。

通過柔性屏技術,他的屏確實長了,然而?依舊被市場當成「恐懼型創新」。今年努比亞「再接再厲」,推出了努比亞Watch柔性屏手錶,終於認清這是手錶了嗎?屏幕大小沒變依舊是4英寸,但還是架不住網友的吐槽,知乎有網友認為」並不是你有4寸的屏幕就真的能有4寸的觀感,為大尺寸而大尺寸,只能是雞肋」,市場「最誠實」於今年7發布8月開售,而9月就開始出現降價,更說明了銷量不符合預期。相比之下,智能眼鏡的優勢就顯得尤為明顯,因為它具備「足夠大」屏來「裝填」訊息。

「所見都是屏幕」讓智能眼鏡有了「去手機化」的先天條件,異想天開嗎?不,今年阿里發布的雲電腦「無影」告訴我們「去硬體化」,並不是異想天開,通過在一張名片夾大小的C-Key上連接一塊屏幕,隨處都是你的私人電腦。

在雲、5G等新技術的助力下,硬體需求已經可以被移至後臺,「無影」能做到「智能眼鏡」肯定也不在話下,只是智能眼鏡完成「雲端化」也許會更難,在需要顧及重量、體積的前提下,比如如何讓晶片、攝像頭等其他必須配置納入其中。

當然,智能眼鏡的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谷歌的「連敗連戰」、蘋果也曾一度「放棄」,但現在包括蘋果傳出「Apple Glass」、OPPO也宣布明年將推出AR智能眼鏡,都顯示出品牌對於智能眼鏡市場的最終態度。

「智能眼鏡」能否支撐起智能穿戴設備的下半場?答案無法肯定,不過智能穿戴設備的下半場「智能眼鏡」一定不會缺席。

相關焦點

  • 蘋果AR眼鏡細節曝光,智能穿戴設備市場迎來最大BOSS?
    有關蘋果AR眼鏡的新聞近年來一直沒有斷過,蘋果在等什麼呢?答案可能是5G。 隨著5G技術的迅速普及,越來越多的信息顯示秋季發布的iPhone 12有較大可能支持5G,近日就有外媒透露了蘋果可穿戴設備的更多細節,指出蘋果正計劃將 5G 網絡連接集成到其 AR 頭戴設備中。
  • 耐克、UA後阿迪退出可穿戴設備競爭,智能運動藍海為何仍未爆發?
    事實上,採取類似業務調整舉措的並非阿迪一家,相繼入局的運動品牌巨頭也紛紛退出可穿戴設備市場。從智能硬體興起開始,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原以為會乘上風口騰飛的可穿戴設備行業,卻似乎在近年陷入了發展的瓶頸期,這片藍海仍然沒能迎來爆發。
  • 智能穿戴概念是什麼意思?智能穿戴概念股有哪些?
    綜投網(www.zt5.com)08月24日訊  定義:「穿戴式智能設備」是應用穿戴式技術對日常穿戴進行智能化設計、開發出可以穿戴的設備的總稱,如眼鏡、手套、手錶、服飾及鞋等。蘋果,證金匯金,增強現實 6 002369 卓翼科技 -- -- 全資子公司天津卓達作為公司天津製造基地,定位於可穿戴設備與智能家居及其配件等高精密度領域。在可穿戴領域的客戶主要有小米,智能家居領域的客戶主要是格力和三星。 舉牌,區塊鏈,小米,智能家居 7 002432 九安醫療 6.55 0.00% 九安醫療涉足醫療穿戴設備,旗下智能健康iHealth品牌。
  • 準備好變身,那些時尚界的可穿戴設備
    該公司常年在超過18個國家舉辦行業會議,還專門針對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領域的初創企業開設了孵化器加速器計劃——「可穿戴世界實驗室(Wearable World Labs)」。可穿戴設備改變了人們看待自己的方式,催生出了新的溝通領域,所以不難看出它為何能吸引眾多目光。但相較之下,只有少數人(包括業內人士)真正在使用這些可穿戴設備。
  • 智能可穿戴設備正在開啟健康管理新時代
    而可穿戴設備檢測到的不同生活場景下人們的實時身體指標數據,是一座丞待開發的黃金礦山,將推動健康管理市場的爆發。疫情刺激健康需求,可穿戴市場瞄準未來健康在智能穿戴設備的普及過程中,健康管理的理念越來越被公眾重視。
  • 智能手環VS智能手錶:哪一個才是可穿戴設備市場的突破口?-虎嗅網
    為何微軟的智能腕帶Band會脫銷?這背後對於尚處在爭議中的可穿戴設備市場又帶來怎樣的啟示? 業內知道,智能手錶一直被認為是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敲門磚,所以進入可穿戴設備市場的諸多廠商也多以智能手錶作為進入該市場的突破口。
  • 智能浴室鏡如何搭配智能穿戴設備
    獲取進入浴室的用戶佩戴的智能穿戴設備發送的對用戶採集的實時體溫數據,並將實時體溫數據顯示在浴室鏡顯示屏上,進而檢測實時體溫數據是否屬於預設的正常溫度,若檢測獲知實時體溫數據不屬於正常溫度,則提醒用戶體溫異常。
  • 【趨勢觀察】可穿戴設備/網際網路電視/OTT TV
    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日益發展,或將給網際網路電視/OTT TV注入新價值的體驗方式,其創新性可以體現在以下幾點:1)技術上可穿戴智能設備與電視客廳娛樂系統結合,首次用智能穿戴設備取代智慧型手機、PAD、遙控器、遊戲手柄、攝像頭、麥克風等移動終端和電視外設。
  • 聚碳酸酯PC應用新機遇,智能穿戴熱點可期!
    智能穿戴 智能穿戴市場的持續增長,進一步推動了各種可穿戴設備原材料的需求。在材料選擇方面,由於可穿戴設備的材與人體肌膚直接或間接接觸,需要具備安全、透氣、耐用、舒適等特性,矽膠、彈性體TPE、TPU、PC、PA甚至是聚氨酯、膠黏劑等成為智能穿戴設備的主要選擇材料。下面我們來看看在智能穿戴設備上幾乎無處不在的聚碳酸酯。
  • 2018年都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可穿戴設備?
    可穿戴設備技術已經不是新鮮事了。 回顧歷史,人們早已開始給自己配備一些可穿戴的科技設備,以便能更好地應對這個世界。現在的可穿戴設備可以連接網際網路, 也可以直接穿在身上; 可以作為裝飾品, 也可以安裝在和服裝同樣的材料裡。因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些設備應該沒有噪音,也不會太突兀。但是和科幻電影《星際迷航》中星際飛船船員配備的徽章通訊器相比,今天的穿戴設備還遠沒有那麼方便。
  • 重新思考物聯網和可穿戴存儲設備的設計
    如果當下無處不在的智慧型手機是《星際迷航》所幻想出來的溝通工具,那麼可穿戴設備(例如智能手錶、健身腕帶或是將我們的手指變成手勢控制器的指環),則最終能將最新的高科技帶給大眾。但可穿戴設備並不僅僅是現有行動裝置的演變,它的物理尺寸和電路要求與智慧型手機有著極大的不同,這讓它們屬於完全不同的硬體類別。
  • 智能穿戴-開啟無線未來:雷柏Z1智能音頻眼鏡
    而最近雷柏這一實力廠商以「智我,自我」推出了面向未來智能穿戴的Z系列產品,其主打更輕便,更高集成度。為人與科技尋找更好的交互體驗。並推出了旗下產品雷柏Z1智能音頻眼鏡。雷柏Z1智能音頻眼鏡有Z1 Spor與Z1 Style可選。而為什麼採用了智能音頻眼鏡的形態?自然是有其優點所在。
  • 海外20個最佳嬰童智能可穿戴設備大盤點
    隨著可穿戴設備的興起,眾多專門為嬰童打造的專用可穿戴智能設備也備受父母的寵愛。編譯:張帆 責編:卜豔除了最常見的定位功能外,還有一些嬰兒智能可穿戴設備可監測睡眠、體溫、測量陽光攝入量等。下面將為大家介紹海外備受關注的20個最佳嬰童智能可穿戴設備。(見下表)Mimo由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生發明,適合嬰兒穿戴。
  • 引領穿戴潮流趨勢 華為Eyewear智能眼鏡2020春夏新款發布
    潮人專屬,為智能穿戴注入時尚活力作為華為首款智能眼鏡,HUAWEIX GENTLE MONSTER Eyewear以時尚潮牌GENTLEMONSTER的經典款式為基礎,在去年推出包含墨鏡和光學鏡的5款智能眼鏡,成功實現科技產品的潮流跨界,也成為眾多明星及偶像組合出街的潮流單品。
  • 搞不懂智能可穿戴終端?看完它你就全明白啦
    從技術角度看,多個穿戴技術逐漸成熟,元器件、作業系統、開發平臺都得到較快發展。從市場角度看,網際網路巨頭跨界進入可穿戴領域,並成為市場主要推動者,其中谷歌2012年發布的Google Glass第一次掀起可穿戴熱潮。百度、蘋果、360等隨後進入,舉措頻繁,蘋果即將推出的iWatch或成引爆點。用戶對可穿戴認知度大幅提高,運動和健康類穿戴終端最受關注。
  • 田徑世錦賽 博爾特能用的穿戴設備盤點(全文)_智能手錶_智能穿戴...
    1田錦賽與可穿戴設備的關係  [中關村在線可穿戴頻道原創]隨著譚維維和沙寶亮的一首《乘夢飛翔》,2015世界田徑錦標賽在北京的鳥巢拉開了帷幕。雖然到現在我們的國手還未給國家上繳一塊金牌,但中國的田徑實力大家也是有目共睹。希望之後的幾天裡,中國的小夥子們能多多努力,早日捧金。
  • 「I Need a Doctor」 智能可穿戴設備為何能救人一命?
    智能可穿戴設備作為全天候隨身佩戴的智能終端,是非常適合作為24小時監測健康的接口,而心率監測功能,能為用戶提供舒適的長期心律監測,也可以及時發現問題,通過智能可穿戴設備來進行健康監測和管理
  • 智能服裝:引爆2016智能穿戴新發展
    這一方面,智能手錶、智能手環、智能眼鏡等產品經過前期發展,短時間之內如果不能在產業鏈技術環節取得突破,必然會在產品技術與形態表現方式受到制約,從而導致產品在一定層面進入「同質化」。因此,作為智能手環等設備的承接者,推動可穿戴設備繼續向前邁進的載體,智能服裝無疑將是最優的不二選擇。這也意味著,隨著智能服裝的興起,可穿戴設備產業即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
  • 智能手錶再添競爭者,可穿戴市場究竟怎樣?
    從那之後,原本智能穿戴行業的鼻主公司Fitbit的市場份額持續下跌,許多手機廠商以及國內的製造廠商都加入智能穿戴市場,憑藉與自家手機的互通性以及便宜的售價,收穫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從份額表上也能夠看出,佔比最多的不是知名品牌,而是其他,也就是說還有很多小型的智能穿戴廠商在發光發熱,整個市場競爭依然很大,大廠發掘新市場的空間還很大。
  • 華為二季度可穿戴設備排名中國第一!這7股直接受益,股價翻倍上漲
    穿戴式智能設備,是指應用穿戴式技術對日常穿戴進行智能化設計、開發出可以穿戴的設備的總稱,主要應用到如眼鏡、智能手套、手錶、服飾及鞋等產品上。從廣義上來看,穿戴式智能設備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賴智慧型手機實現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錶或智能眼鏡等,以及只專注於某一類應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設備如智慧型手機配合使用,如各類進行體徵監測的智能手環、智能首飾等。就目前而言,智能可穿戴設備主要分為三大類,分別是智能手錶、智能耳戴式設備和智能手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