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健忘。比如,中醫四大經典中的《內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中都有關於健忘的論述。
中醫如何治療健忘呢?
一般來說,治療健忘的經典名方是唐代藥王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的開心散,開心散由人參、茯苓、遠志、菖蒲四味藥組成,又名定志小丸。
從文獻中可以看到,開心散衍生出了很多類方,包括孔子大聖知枕中方、菖蒲益智丸、小定志丸、遠志丸和聰明湯等等。這些藥方的主藥與開心散基本相同。
開心散類方並不單純用於記憶障礙,主治症狀還包括憂愁不樂、夜多異夢或驚悸恐怯,所以類方又有定志之名。
陳士鐸在《辨證錄》中有一段關於健忘的論述,他說:「人有老年而健忘者,近事多不記憶,雖人述其前事,猶若茫然,此真健忘之極也。人以為心血之涸,誰知是腎水之竭乎?夫心屬火、腎屬水,水火似乎相剋,其實相剋而妙在相生,心必藉腎以相通,火必得水而既濟。如止益心中之血,而不去填腎中之精,則血雖驟生,而精仍長涸,但能救一時之善忘,而不能冀長年之不忘也。治法必須補心,而兼補腎,使腎水不幹,自然上通於心而生液。然而老年之人,乃陰盡之時,補陰而精不易生,非但藥品宜重,而單恃煎湯,恐有一時難以取勝之憂,服湯劑之後,以丸藥繼之,始獲永遠之效也。方名生慧湯。」
其生慧湯組方如下:熟地(一兩),山茱萸(四錢),遠志(二錢),生棗仁(五錢),柏子仁(去油,五錢),茯神(三錢),人參(三錢),菖蒲(五分),白芥子(二錢),水煎服。連服一月自然不忘矣。此方中一兩約當於30克,一錢約當於3克,讀者可自己換成今時的用量。
並認為,「此方心腎兼補,上下相資,實治健忘之聖藥,苟能日用一劑,不特卻忘,並有延齡之慶矣。」
我臨床治療健忘常根據辨證用方。比如,若心脾兩虛,則用歸脾湯,或七福飲;腎虛則用六味地黃丸合定志小丸,或用還少丹;心血虛則用天王補心丹;痰濁蒙閉心竅則用洗心湯。
若無證可辨時,往往用開心散合兩儀膏為基本方。其方:黨參30克,熟地30克,茯神30克,遠志10克,水煎服,日一劑。
我把孔聖枕中丹製成散劑,名曰聰明散,有益智,助眠之功,適合於學生服用,能治療健忘,兼可提高考試成績。其方:石菖蒲,生龍骨,遠志,制龜板各等量,共研極細末,每次三克,日兩次,溫水衝服。唯味道甚差,可製作成顆粒劑,服用更方便些。
另外,我常用針灸治療健忘,療效確切。我常取在百會、神庭、風府、風池、內關、合谷、神門、足三裡、三陰交、太衝等為主穴,並配合艾灸百會穴,取效甚是滿意。若能針灸藥三結合,療效更好。另外,建議病人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平時多運動,多開心,對於康復甚有幫助。(董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