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口利福主廚Jowett Yu我用自己的菜代表了我

2021-02-16 大廚去哪


臺灣出生加拿大長大的Jowett Yu,擁有廣博的廚藝知識,曾經於雪梨的頂級餐廳Tetsuya’s跟隨有「澳洲廚神」之稱的和久田哲也Tetsuya Wakuda學習,是澳洲雪梨時尚餐廳「Mr. Wong」和「Ms. G's」的掌舵人,將中菜重新演繹,在三年間獲得澳洲版米其林一星和二星的榮耀,最後決定回歸亞洲,在香港蘇豪區開設全新摩登中式飯堂——口利福。

為興趣而工作

在臺灣的家鄉宜蘭縣,Jowett Yu度過了他的孩提時代。在他對童年的回憶裡,每逢暑假他都會與外婆一起在廚房忙碌。看著外婆在廚房忙裡忙外,親手揀新鮮雞蛋、炮製醃菜、種稙稻米、釀酒……外婆成了他眼中無所不能的大廚,可以用有限的能力將簡單的材料變成美味的佳餚, Jowett決心要成為大廚。

10歲的時候,舉家移民加拿大。15歲時,他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在一家漢堡包店內製作漢堡包。雖然Jowett醉心於廚師的工作,為了達成父母的期望,他仍然回到學校修讀歷史完成大學學位。之後他決定加入溫哥華藝術學院修讀廚藝完成自己的烹飪夢,最後以十分優秀的成績畢業。曾在紐約大餐廳擔任行政總廚,但渴望自由的他,選擇花一年時間環遊世界,最後因愛上香港的本地特色,選擇留在此地,開設中式餐館「口利福」。

香烤帶骨牛小排


煮代表自己的菜

Jowett Yu在雪梨飲食界頗具名氣,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他對新派中菜有獨特的見解。口利福把粵菜和亞洲傳統菜融為一爐,幾乎所有菜都讓人讚嘆,它們無拘無束,不拘一格而又美味之極,Jowett Yu形容他的菜跟他一樣,是由不同的文化影響而組成的。

Jowett Yu的菜品美學

比起對傳統烹飪技巧的革新,Jowett Yu更像是一個非常個性的藝術家,專注於菜品的美學。Jowett Yu將中式的菜餚配上西餐的賣相,完全顛覆了中菜的傳統框框!使用新鮮的食材原料,融合現代烹飪技術獨創成西餐的造型,燒賣、糖醋豬肉、烤鴨、炒飯成為異鄉人士熟悉的故土味道。

媽媽的餃子(捲心菜和豬肉)


故鄉是我的靈感

在Jowett Yu兒時,母親怕他不吃蔬菜,便用山區盛產的高麗菜加入豬肉來包餃子。如今Jowett Yu將這道菜做了變奏版,伴以臺灣沙茶醬、烏醋及醬油等。如今在他的菜牌上「媽媽餃子」仍然在列,吃起來像紅油抄手的媽媽餃子,依然滿是爽脆的高麗菜,淡淡的香口豬肉只佔少量,看來反叛的Jowett心底還是掛念當年母親的關懷。遊歷世界各地的他沒有將中菜規範化,反而想將傳統臺灣菜來點改革。



Q:你為什麼會選擇廚師這個行業?

A: 我覺得做料理非常好玩,而且讓我有很大的滿足感。

Q:你的家鄉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道菜是什麼?

A:我家鄉最有名的一道菜叫「阿給」,這是炸過的豆腐皮裡面包粉絲,然後淋上高湯和甜辣醬。


Q:你心中的頂級廚師是誰?

A:法國主廚Michel Bras

Q: 你獨特的烹飪理念是什麼?

A:由傳統口味打底,然後再從新組合新的菜式

Q: 你的業餘愛好是什麼?

A:我喜歡騎單車,如果沒有當廚師的話,我想我會當單車快遞員

Q:如果要用一道菜來形容你自己,你會選擇哪道菜?為什麼?

A:我們餐廳口利福的Roast Wagyu Shortribs和牛肋骨,這道菜是由不同的文化的影響而組成的。跟我一樣。

Q: 從廚師到行政主廚,你認為這中間最大的困難和挑戰是什麼?

A:創意,再之前是煮別人的菜,當了主廚後是要煮代表自己的菜。

Q:最後,您在中國有沒有學到一些中式的烹飪方法,做出中西融合的菜餚?比如有沒有嘗試過辛辣口味的菜餚?

A:我愛吃辣的東西,我對不同的花椒感興趣。

Q:在您的廚師生涯中,您認為什麼是對做一道菜或廚師最重要的,食材原料,烹飪技法,醬料,學習新的知識,做菜時候的心情等等?

A:學無止境。用開放的心情來接受不同的菜餚,飲食文化,烹飪技巧,知識,才能進步。

編輯/黃晴晴 文/Amanda 徐蓉蓉


相關焦點

  • 「主廚私宴」之後,專訪王勇:我在思考,如何讓金沙廳變得好吃又好玩
    過去十年,作為金沙廳的主廚,我經常外出尋找靈感,打造適合餐廳的產品。「如何用這些靈感改良傳統菜,又體現金沙廳的定位?」——這是我思考最多的問題。對於這幾年金沙廳的發展,我還是很滿意的,這其中既有本人對挖掘新菜的付出,也是團隊們日常工作的成果。您如何描述自己目前所處的職業階段?
  • 我吃了世界第一的法國菜後,還和主廚學了兩道家常料理
    這家餐廳就是AZUR(聚),主廚是今年全球50最佳餐廳排名第四的Mauro Colagreco,作為全法國唯一入圍前10名的米其林二星法餐主廚,他的料理當然就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法國菜。自從去年新餐廳AZUR在北京香格裡拉飯店開幕,我們不用飛法國就能吃到啦。
  • 專訪|米其林三星主廚Jean-Georges
    提到外灘三號,不能不提的是Jean-Georges餐廳,它猶如上海西餐的黃埔軍校,培養了大批西餐優秀主廚,目前上海很多西餐廳一線主廚都曾經在Jean-Georges工作過。Jean-Georges這次是為外灘三號Jean-Georges餐廳7、8月份的裝修而來。
  • 欣葉主廚吳水清:從出菜到出彩,需要天賦更需要勤奮
    開業初期,除了原有的臺灣團隊支援,欣葉更是接地氣地招募了一群本地的廚師加入團隊,為的就是傳承欣葉臺菜的菜品文化。究竟是靠著怎樣過程,使這群新生力軍成為臺菜料理的高手?主廚對於他們的成長起到了怎樣的重要影響?成為一名優秀的廚師,重要的是勤奮還是天賦?帶著這些疑問,《臺海》雜誌記者對欣葉廈門店主廚吳水清進行專訪,探尋一名優秀臺菜廚師的養成記。
  • 主廚Johnston 說新中餐不是融合菜,它究竟是噱頭還是創新?
    是fusion(融合菜)、中菜西做、還是以西餐的技巧演繹中國食材?無論食客,或廚師,心中對此都有不同的解答。作為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料理門類(姑且這麼形容),它背後潛藏的無限可能性、引得主廚們爭相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和演繹它。
  • 我是新銳主廚,但做傳統義大利菜
    Diego Bugno從中國二線城市入手,敏銳地看到了傳統威尼斯菜在中國的各種可能。一線城市的西餐文化早已風生水起,二三四線城市空間還有待挖掘、佔位。他似乎在這裡看到了自己的光輝未來。而剛到北京金融街威斯汀酒店PREGO餐廳不足半年,他就已對菜單進行了顛覆性改變:逐漸把餐更迭成了他最擅長的威尼斯風味的傳統義大利菜,這是「傳道」很重要的一環,佔領大城市。
  • 米其林三星主廚VS杭州宴西湖主廚!最後這道菜泡飯亮了!
    說是鬥菜,其實有點類似NBA的表演賽,米其林星級主廚、耶魯後勤顧問、宴西湖主廚、外婆家主廚輪番上陣,各拿出自己的招牌菜,大家一直在熱烈而和諧的氣氛中進行了切磋。這道菜,由米其林星級主廚安妮塔·洛(右二)親自掌勺。
  • 男人主廚,女人幫忙的年夜飯,瞧瞧都有哪些菜
    男人主廚,女人幫忙的年夜飯,瞧瞧都有哪些菜我是小C!用柴米油鹽烹飪菜餚,陪你走過三餐四季。每年姑姑家是姑父一人主廚,其它人幫忙。到我家就是我爸爸和姑父一起主廚,其它人幫忙。一家人有說有笑做著飯菜,有些菜不知道做法,問清楚以後再進行製作。在我家我爸媽誰有時間就誰做飯,我爸做的菜比較偏辣,我媽做的菜比較偏麻和鹹。今年我家年夜飯,沒有特別新鮮的菜,都是一些家常便飯。但是總少了肉、魚和蔬菜。
  • POSH Art | 這麼性感狂野的主廚,讓我如何不吃他
    Jason:一般來說研發一道新菜的過程是先要確定這新菜是要冷菜、熱菜、前菜還是主菜。再來決定這道菜要什麼風味,柑橘又或者是煙燻、辛辣等等。然後在白紙畫下3個圓圈,每個圈裡寫下一個食材,再空想個配方,試著把腦中的味道做出來,最後再想要怎麼擺盤。
  • 日本一星餐廳來到臺灣,主廚卻說:我不會迎合本地人的味道
    武田健志覺得他在東京做什麼菜,來了臺灣也是做什麼菜,沒有要為了臺灣人來做出「臺灣法餐」的打算,「這種事交給臺灣的主廚就好了」——他做的就是屬於他風格的法餐,日式法餐,不過既然身在臺灣,用臺灣的食材來創作就是必然的。比如,佛跳牆就是他在日本不會做出來的料理。
  • 上海 | Taian Table 泰安門主廚專訪(中文版)
    抵達餐廳入座後沒有點菜環節,只有一種14道菜的品鑑套餐,套餐內容由 Stefan 和 Jeno 每5周更換。環繞著開放式廚房的吧檯座位,讓食客們能一邊欣賞廚師忙碌的身影,一邊享用一道道在自己面前完成的美食。毫無疑問,泰安門是上海去年最激動人心的新餐廳之一,開業不到6個月就獲得了米其林一星的殊榮。
  • 這家獨一無二的火爆餐廳,主廚都是留守老人,93歲爺爺的菜吃哭年輕人
    臺北市一家私房餐館「食憶」,一周只開3天,店裡沒菜單、沒招牌菜、沒固定主廚,每次營業座無虛席,生意好得不得了。長輩們說,「來吃飯的年輕人就像我的孩子一樣,希望他們吃了我的菜,也能偶爾回自己家吃頓飯」。比較複雜的料理,像是獅子頭、豆腐丸子雞湯、需要醃製的菜色,他們就會提前兩三天在家先做好半成品,然後連同買好的菜一起帶過來。
  • 意餐女主廚劉宴瑜:手工製作才是有靈魂的菜
    能做義大利菜的廚師很多,但能夠寫作,又做得一手好菜的美女廚師就沒那麼多了。人稱 Yen 的劉宴瑜是中國臺灣新竹市竹北 GD Restaurant & Bar 的主廚,做義大利菜的她,在餐廳的名字上,偏偏不冠上任何的「義大利」字眼。這是她曾經被難搞的外國客人挑剔過菜餚做法的經驗。
  • 亞洲獨一無二的火爆餐廳,主廚都是留守老人,93歲爺爺的菜吃哭年輕人
    我是Cherry,今年33歲,我是食憶私廚的發起人。因為每位主廚來自不同的背景,做菜的口味也各有特色,所以他們一個人大概有5道菜,存在我們的「菜單資料庫」裡,餐會開始前一周,我們會和餐會的3位主廚討論菜色,提前一周公布菜單。
  • 態芮主廚何順凱:用「為什麼」打破菜系界線
    直到你注意到輕柔的音樂中,有女聲唱著宋冬野的《斑馬,斑馬》;或是打開菜單,讀過「甜腸地玖」、「寶鮑不說」等大玩諧音趣味的菜名,你才會發現自己並非坐在一家典型的高級餐廳裡。而「始作俑者」就在廚房中。態芮主廚何順凱(Kai Ho)用「為什麼」挑戰餐廳的典型規則,在人生的抉擇時刻,「為什麼」也讓他走上不一樣的方向。
  • 哇靠洛杉磯主廚專訪-清川啟 Satoshi Kiyokawa
    「我是該用手還是用筷子去拿壽司呢?我是不是不可以把芥末融入醬油中,或者只能用魚肉的那一面去蘸醬油,不然會不會顯得很沒有素質?」這都是我們在傳統日料餐廳最長面對的尷尬問題,我將我的顧慮悉數的告訴了 Kiyokawa 。「對於一個主廚來說,為大家帶來歡樂是我的職責所在。客人無需去考慮那些所謂正確食用壽司的方法,他們只需要享受即可。
  • 這家超高齡的暖心餐廳,主廚都是留守老人,93歲爺爺的菜吃哭年輕人…
    餐廳的老闆Cherry,今年33歲。因為每位主廚來自不同的背景,做菜的口味也各有特色,所以他們一個人大概有5道菜,存在餐廳的「菜單資料庫」裡,餐會開始前一周,大家會和餐會的3位主廚討論菜色,提前一周公布菜單。
  • TARGET獨家對話|江振誠 顛覆主廚的主廚
    André出生於臺北士林,母親燒得一手好菜,13歲時,André隨其母前往日本學習烹飪,回到臺灣後,20歲的他便成為臺灣最年輕的法國餐廳主廚。然而,當他遇到才華橫溢的法國米其林三星廚師——Jacques and Laurent Pourcel兄弟後,毅然決定放棄一切,跟隨他們前往法國。初到法國之時,André一無所有,他不懂法語,一開始只能在後廚削土豆,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
  • 融合菜只是菜系混搭?4 位米其林餐廳主廚給出了新答案
    此前,「名廚MINGCHU」曾以「新中餐」為題,為大家帶來了北京 Ling Long 餐廳與上海 Lunar 餐廳的創意菜式解析。而在同屬亞洲菜系範疇的韓國,主廚們對於融合料理的概念同樣有著自己的獨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