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法國海濱小鎮、無窮無盡的陽光和夜晚、青春少年的完美肉體,再配上一曲The Cure的《Inbetween Days》……幾個月前,《85年盛夏》僅憑預告片就刷屏了影迷們的朋友圈。
鑑於歐容是一位經常在LGBTQ題材邊緣瘋狂試探的法國導演,大家憑空猜測這要麼是法版CMBYN(《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要麼是2020版的《我自己的愛達荷》。但沒想到幾天之內豆瓣評分跌至6.9,這部年度期待之作似乎拉胯了。
《85年盛夏》改編自英國作家艾登·錢伯斯於1982年出版的小說《在我墳上起舞》。
其實從書名就能看出,這是一部略帶中二氣息的青春文學作品,但歐容儘可能還原了原著,該拍的一樣都沒落下。這導致許多網友觀後大失所望,CMBYN尚且有小甜茶在火爐前失魂落淚,而這部卻只有神經症發作的英俊少年在愛人墳頭上蹦迪。
01
男主Alexis,16歲,一個普通工薪家庭的男孩。
在電影開篇,他直面鏡頭,臉色蒼白如蠟。「死亡、屍體、棺材、墳墓」這類詞彙在他口中高頻出現,活像一個心理不健全的問題青少年。
但這是歐容用來誤導觀眾的慣用手法。事實上,Alexis只是個受情傷所困的柔弱男孩,他沒膽量殺死任何人,連自殺都不敢。
所以在觀看《85年盛夏》時,有必要分清兩條故事線,一個是Alexis筆下的小說世界,一個是小說世界之外的真實世界。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歐容的電影一直都是如此,他善於用文學手法驅動電影,並逐一取消「真與假」的界限,其執導的《登堂入室》正是此類風格的代表。
片中克勞德是一個靠「偷窺」別人生活來完成寫作的學生,他被語文老師鼓勵以此方式創作,但隨著文本的堆積,克勞德寫下的故事入侵了現實生活,以至於觀眾再也分不清電影的哪些部分來自現實,哪些部分來自克勞德的創作。
而在《85年盛夏》中,真實世界的故事很單薄,無非是兩個男孩子的相戀和別離,與大多數普通人的青春期並無差別,但是在80年代,少年之間的特殊情感仍是保守的,所以他們幾乎是秘密私會,情竇初開在荒野之間。
但Alexis筆下的小說顯然要勁爆和做作多了,如果非要概括一下這個矯飾的故事,大概就是地攤兒文學。
比如Alexis如此描述他們的相遇。
某一天,Alexis在小艇上酣睡過去,醒來突遇暴風雨,隨後落水的Alexis遇到了救世主一般的David……
這種情節簡直像從神話故事裡抄來的,Alexis在小說裡有意識地把戀愛對象完美化,而且這手抓纜繩的造型和姿勢無疑復刻了大衛雕像。
隨後這段愛情的發展更是迅疾到讓人一頭霧水,面對懵懂的Alexis,David顯得過於主動了,他用各種小伎倆引誘Alexis留在他家,甚至讓Alexis留在店面做幫工,隨後他們看電影,去舞廳,騎摩託兜風,有著大把的時間談情說愛,做了一切戀人之間該做的事。
不僅如此,他們還彼此宣誓,活下來的人會在亡者的墳頭跳舞。雖然小說之外的Alexis的確因為破壞墳墓被捕,但我們無法辨識這些荒謬的劇情是不是被生生捏造的,因為他們可能不曾有過這種誓言,而Alexis必須在小說中為失常行為提供一個虛構的文本,用來減輕法律懲戒。
但如果說,小說裡有哪一部分是真實存在的,那大概就是愛情,Alexis對David有著近乎病態的痴迷,而這一段劇情也正是整部電影最動人的地方,至少Alexis這單向的愛是炙熱的。
故事註定走向狗血,Alexis發現David生活混亂,不停出軌,一場爭執之後,Alexis奪門而出,隨後David騎上他心愛的小摩託,因為超速行駛而當場去世。
02
如果把電影拍成生離死別的韓劇,顯示就沒法入眼了,所以歐容的手術刀也很鋒利,他對劇情的切割主要圍繞著兩個核心,一個是「成長與死亡」,另一個是「人們改寫記憶的本能」。
思考死亡正是成長的第一階段,因為它意味著重生。其實仔細想想,哪個十幾歲少年的日記本上沒有對死亡的好奇和迷戀呢?
但是Alexis對死亡的迷戀是精神上的,David則是行動上的,方式截然不同。
電影中David父親的去世讓家庭支離破碎,但他和脆弱的母親無法抱團取暖,這促使David一直渴求極致的、快餐式的快樂。
他曾說自己喜歡追逐速度,速度永遠在前方,所以他的排解方式就是在公路上「飛馳」,這種行為離死亡最為接近,而他也確實因此失去了生命。
但是,如果一個悲傷的少年選擇活著,他該怎樣與世界共處呢?
Alexis提供了另一個答案,在文學老師的建議下,他在寫作中療愈自己,其實這也是藉由寫作編造一個全新的故事版本,讓自己免於受傷。
於是在虛構與現實的糾纏之中,他做了一系列荒唐事,比如穿女裝去停屍房看David的屍體,去愛人的墓穴挖墳,這些幼稚遊戲的動機非常明顯,他想讓小說裡的假故事成為現實。
這讓他成為了外界眼中那個神經兮兮的青少年。
但與此同時他已經完成了對記憶的改寫,藉此覆蓋掉心口上的傷疤,成了一個不會被現實輕易傷害的成年人。
其實片尾生活恢復平靜的Alexis已經一語道破成長的真諦。
「唯一重要的,是要學會逃往你自己的故事。」
03
對於這部影片,有人喜歡前半段,有人喜歡後半段,前半段拍得絕美,與David的相遇讓Alexis經歷了一個「性覺醒」的夏天,他們拋棄世界,無憂無慮地享受著彼此……
但在故事後半段,歐容把這齣成長戲劇與心理驚悚元素巧妙疊合,冒著粉紅泡泡的甜美肥皂劇瞬間與死神的尖刀並置。
偽裝的情殺,對屍體的變態審美,多元的性別性向……如此種種無不散發著二十年前「歐容出品」的獨特氣息。
喜歡歐容的影迷很容易被這部影片重新帶回90年代晚期其標誌性的酷兒式心理劇之中,但細數歐榮近年來的三部電影,其實風格分歧很大。
2016年優雅的黑白片《弗蘭茲》,心理驚悚度滿分的《雙重情人》,以及去年那部揭露神父性侵醜聞,帶有紀錄片性質的《感謝上帝》……這些作品雖然很優秀,但都沒有《85年盛夏》來得這般親切。
而且《85年盛夏》也有歐容的小心思在,這部影片呼應了導演1996年的短片《夏日吊帶裙》,如果說是這部短片的衍生版也毫不為過。
在這部二十幾年前的短片裡也有兩個俊美的同志男主,其中一人獨自騎車去海邊裸泳時邂逅了一名美麗女子,事後發現衣物被偷,男子只能穿著吊帶裙騎著自行車匆忙趕回家中。
短片中的吊帶裙和Alexis探望David屍體時穿的那件是非常相似,他也騎著自行車狼狽不堪地逃回了家,而且這兩部作品最大的共性是,年輕人的享樂主義似乎優於一切,他們隨心所欲,對情感全情投入,樂於把生命體驗打造成一串密集又毫不停歇的鼓點。
雖然《85年盛夏》被不少影迷吐槽「地攤文學」和「灑狗血」,但這個簡陋的愛情故事不過是影片的布料,它來自一個青春期男孩對青春的幻想式總結,而整部電影其實是男孩的成長日記。
《85年盛夏》最珍貴的地方還在於它揭示了真實的青春狀態,青春期的年輕人憑藉對彼此的幻想就可以在一起,我們完美化對方,完美化愛情,完美化故事的結局。
愛情虛無縹緲,正因為幻想如此美好,如此純粹,才會令人目眩神迷。
而一旦幻想破碎,最佳的方式,或許就像Alexis這樣,做一個筆者,用故事拯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