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是一面鏡子

2021-03-01 天風

和約伯試煉中極度的痛苦相比,我們在患難試煉中所受的一點點苦楚又算得了什麼呢?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忍耐到底?約伯遭遇的試煉給我們信心的鼓舞。

 

從聖經《約伯記》中我們知道,約伯在上帝面前是義人、完全人,這並不是他自認為義,而是上帝認他為義。耶和華問撒但說:「你曾用心察看我的僕人約伯沒有?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伯1∶8)這句話充分證明上帝對約伯的義行給予了充分肯定。約伯之所以能在上帝面前成為完全人,是和他平時的不斷努力追求分不開的。在約伯身上有很多閃光點,給我們留下學習的榜樣。他是一面鏡子,在他面前我們真應該感到慚愧,比照一下,就會發現自己的不足。

 

筵宴的日子過了,約伯打發人去叫他們自潔。他清早起來,按著他們眾人的數目獻燔祭。因為他說:「恐怕我兒子犯了罪,心中棄掉神。」(伯1∶5)

約伯常常這樣行,這節經文表明他對上帝公義、聖潔的敬畏之情。「恐怕」就是擔心害怕,說明約伯擔心他的兒子們犯了罪離棄上帝,所以常向耶和華獻燔祭。因為他知道上帝是無所不在的,常常覺得上帝就在自己身邊,定睛注目自己所行的。只有這樣心存畏懼、如臨在側的敬畏,才是真正的敬畏。一個人一天、兩天、一個月或幾個月,一年甚至兩年敬畏上帝並不難,難的是天天、時時刻刻敬畏上帝,數年如一日持之以恆,鍥而不捨,這才是最難最難的。但約伯做到了,約伯在回答他的三個朋友以利法、比勒達、瑣法時表明了自己的敬畏之情:「既是這樣,我怎敢回答他,怎敢選擇言語與他辯論呢?我雖有義,也不回答他,只要向那審判我的懇求。」(伯9∶14—15)「我因愁苦而懼怕,知道你必不認我為無辜。」(伯9∶28)這種敬畏出於上帝公義聖潔的高度了解和認識。儘管後來約伯因他的三個朋友的錯誤指責心中煩躁,表示不願與他們辯論:「我真要對全能者說話,我願與神理論。」(伯13∶3)「他必殺我,我雖無指望,然而我在他面前還要辯明我所行的。」(伯13∶15)然而當上帝滿足了約伯的心願,親自在旋風中回答他時,約伯「只好用手捂口」,「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伯42∶3),並且表示了自己的懊悔,還有敬畏!因他從上帝的回答中又進一步認識了上帝的公義公平,智慧和大能,靈性認識發生了巨大的飛躍,從此更加敬畏上帝。

 

「我持定我的義,必不放鬆,在世的日子,我心必不責備我。」(伯27∶6)

 

上帝為了試煉約伯,使他遭受了一連串的禍患。可以說從古到今,沒有誰能像約伯一天之內遭遇這麼多接踵而來的不幸。聖經上說:「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犯罪,也不以神為愚妄。」(伯1∶22)接下來《約伯記》第2章中我們看到,撒但也趁火打劫,擊打約伯,使他從腳掌到頭頂長毒瘡。撒但認為約伯會因自己所遭受的肉體極度痛苦在嘴上犯罪。因為連他的妻子也勸他:「你仍然持守你的純正嗎?你棄掉神,死了吧」。約伯卻對她說:「你說話像愚頑的婦人一樣。哎!難道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聖經說:「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以口犯罪。」「敬畏主就是智慧,遠離惡便是聰明」(伯28∶28)。尤其是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做到這一點是多麼難能可貴,這一點除了約伯之外別無僅有,約伯讓我們感到汗顏。一個人一天兩天離棄罪惡,不犯一點罪尚且不易,何況數十年如一日,天天如此,豈不更是難上加難。正因約伯身上沒有一點罪,才會坦然無懼地向上帝說:「其實,你知道我沒有罪惡,並沒有能救我脫離你手的。」(伯10∶7)這是因為他立志「我的嘴決不說非義之言;我的舌也不說詭詐之語」(伯27∶4)。無罪一身輕,如果一個人身上沒有一點罪和過犯,他該是何等的輕鬆啊!可罪成了捆綁我們心靈的重擔,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遠離罪惡就是給心靈鬆綁。約伯心靈沒有重擔,不是在他身上察不出一點罪和過犯,是在於他對罪惡的恐懼和憎惡,根本的原因在於他手潔心清。所以主耶穌說:「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太5∶8)一個人若要成為完全人,首先要保守自己心靈的清潔光明。「你若將心安正,又向主舉手,你手裡若有罪孽就當遠遠地除掉,又不容非義住在你帳棚之中,那時你必仰起臉來,毫無斑點,你也必堅固,無所懼怕」(伯11∶13—15)。

 

「我與眼睛立約,怎能戀戀瞻望處女呢?」(伯31∶1)

 

這章經文讓我們清清楚楚地看到:約伯極為重視省察自己,而且省察自己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他敬畏上帝,遠離罪惡數十年如一日,養成了良好的習慣。這章經文記述了約伯省察自己的全過程以及幾樣易犯且容易被人忽視的罪和過犯。給人印象最深的是約伯每省察一樣罪和過犯都加上誓言和咒詛,省察的結果是約伯在這幾樣罪和過犯上一樣也沒有沾染。記述中又表明對上帝公義聖潔的畏懼,沒有罪惡才會有無愧的良心,約伯的陳述中我們看到這些罪和過犯既有眼目的情慾,「我與眼睛立約,怎能戀戀瞻望處女呢?」又有肉體的情慾,見婦人起淫念,更有今生的驕傲,倚靠錢財富有,一個能與眼睛立約的人說明他對罪惡何等的敏感,保持高度的警覺,它讓我們看到約伯是怎樣刻苦己心,嚴格約束自己的感官,保持自已心靈的清潔,訓練自已離棄情慾,也讓我們看到約伯對罪和過犯的認識已提升到了非常高的標準,連一個小小的欲望也不肯存留在身上。只有這樣防微杜漸式的省察自己,才會保持良心的無瑕無疵。由此可見,省察自己在靈命日新月異的更新和成長的道路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約伯如果不是多年中養成了每天省察自己的習慣,就不可能成為完全人。若我們要成為完全人,就必須像約伯那樣每日省察自己逐漸消滅罪惡。但這樣需要經過持久、強烈,艱苦的與老我的爭戰才能獲得。省察自己能帶來很多益處,保持謙卑的心。

 

 「你素來教導許多的人,又堅固軟弱的手。」(伯4∶3)

 

《約伯記》開篇便使我們對約伯怎樣教導自己的兒女一目了然。「筵宴的日子過了,約伯打發人去叫他們自潔。」在聖經中「自潔」是洗衣服、洗澡,不沾染女人和女人同房,還有認罪、倒空罪和過犯的意思。所以,筵宴的日子過了,約伯就打發人去叫他們這樣「自潔」。因為他不知道兒女們在筵宴的日子裡是否犯了罪和過犯。「他清早起來,按著他們眾人的數目獻燔祭;因為他說:恐怕我兒子犯了罪,心中棄掉神。」這是在教導兒女們敬畏上帝,遠離罪惡。聖經說:「約伯常常這樣行。」這又是一個良好的習慣。不但如此,約伯還時常教導別人敬畏上帝遠離罪惡。《約伯記》4章以利法回答約伯時說:「你素來教導許多的人,又堅固軟弱的手。」「素來」表示以往、往常、平常、一直以來,這表明約伯不但教導自己的兒女敬畏上帝,遠離罪惡,而且還用自己的言語和體會教導許多的人學習敬畏上帝遠離惡事,且堅持數十年如一日。非但如此,他還用語言安慰、堅固軟弱的人,激勵他們。「你的言語曾扶助那將要跌倒的人,你又使軟弱的膝穩固。」(伯4∶4)這一點是非常可貴的,因而神與他同在,「人聽見我而仰望,靜默等候我的指教,我說話之後,他們就不再說,我的言語像雨露滴在他們身上。他們仰望我如仰望雨,又張開口如切慕春雨。」(伯29∶21—23)這說明約伯教導的言語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正直的言語力量何其大!」(伯6∶25)

 

「因我拯救哀求的困苦人和無人幫助的孤兒。我為瞎子的眼,瘸子的腳。」(伯29∶12、15)

 

上帝之所以喜悅約伯,是和約伯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好行為密不可分的。那就是行公義,好憐憫,與神同行。這在約伯的陳述中,使我們對約伯所行的有深度的了解。「因我拯救哀求的困苦人和無人幫助的孤兒。」我們知道窮人和孤兒自古以來就是弱者,生活在最底層,無人關心無人幫助。在很多人看來幫助窮人和孤兒不會給自己帶來任何利益和好處。久而久之,他們就為社會所遺忘拋棄,但約伯沒有忘記他們,而是拯救他們。「將要滅亡的為我祝福,我也使寡婦心中歡樂。」(伯29∶13)將要滅亡的人因何給約伯祝福,是因約伯在他們生命最關鍵的時刻出現在他們面前,給他們帶來恩惠和無私援助,他們沒有什麼可報答。寡婦向來是無依無靠常受人欺負的角色,但在這裡約伯是她們至近的親屬,因而她們不再憂愁哭泣,心中充滿歡樂。約伯行出了上帝所要的憐憫。我們知道上帝自古以來就是窮人、孤兒寡婦的上帝,是一切受屈含冤者的上帝。在向摩西為以色列人設立律法時,上帝也沒有忘記窮人、孤兒寡婦,在律法中總是給他們留一條生路(申14∶12—15、17、19—21)。上帝喜愛的是公義公平,只有約伯行出來了。「我以公義為衣服,以公平為外袍和冠冕。」(伯29∶14)瞎子和瘸子歷來受人們的歧視和欺負,他們有冤無處伸有苦無處訴,可約伯親自引領他們:「我為瞎子的眼,瘸子的腳。」「我打破不義之人的牙床,從他牙齒中奪了所搶的。」(伯29∶17)這說明約伯嫉惡如仇,敢於不畏強暴為貧窮困苦人、孤兒、寡婦、殘疾人伸張正義。約伯行出了上帝所喜悅的公義公平,而且從壯年到老年養成了習慣,這就是上帝喜悅約伯的關鍵所在,他所行的合乎上帝的心意,他養成的這五個良好習慣夠我們學習一輩子的。

 

約伯的三個朋友以利法、比勒達、鎖法聽說了約伯的遭遇,約定一同來看望他安慰他。「他們遠遠地舉目觀看,認不出他來,就放聲大哭。」(伯2∶12)

 

這說明約伯心靈的極度痛苦,身體所長滿的毒瘡,已把約伯折磨得面目全非,但他沒有以口犯罪。他的三個朋友以利法、比勒達、鎖法最初的目的是來看望他並且安慰他,出於一番好意,但後來因約伯察不出自己身上有什麼罪和過犯,轉而演變成輪番的指責和攻擊。但約伯沒有以指責和攻擊回敬他們。「你們若處在我的境遇,我也會聯絡言語攻擊你們,又能向你們搖頭,但我必用口堅固你們,用嘴消解你們的憂愁。」(伯16∶4—5)這是約伯品格中的過人之處,顯出他的完全。聖經這樣如實地記載是要我們明白:在我們中間也難免會有弟兄姊妹遇著試煉和患難,我們前去探望時千萬不要急於下結論,而是要仔細思索天父和主耶穌在這場患難和試煉中存著什麼樣的美意。並以此為出發點,勸導落在患難和試煉中的弟兄姊妹,才能堅固他們的信心。而不要像約伯的三個朋友以利法、比勒達、鎖法那樣將安慰的好意演變成公審批判大會。無意中做了撒但想做又做不到的事。主耶穌離世前曾特別提醒彼得防備撒但:「主又說:『西門!西門!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樣。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22∶31—32)篩麥子就是互相指責互相攻擊。撒但巴不得弟兄姊妹之間互相指責互相攻擊,造成教會的混亂,使眾多弟兄姊妹因此而跌倒。撒但則趁機而入,動搖弟兄姊妹們信心,另一方面弟兄姊妹之間的互相指責和攻擊又會給撒但控告的口實和把柄,幹萬要警惕。

 

「而他知道我所行的路,他試煉我之後,我必如精金。」(伯23∶10)

 

約伯的三個朋友不但沒有能安慰他,反倒增加了他的愁煩。正因如此,他才意識到人是軟弱無常的,來自人的安慰是徒勞的。只有上帝親自的安慰才會使人披上喜樂,因而他將面孔轉向上帝:「惟願我能知道在哪裡可以尋見神,能到他的臺前……他必理會我。在他那裡,正直人可以與他辯論。」(伯23∶3—7)為什麼如此坦然無懼:一是沒有違背上帝的教訓。「我因沒有違棄那聖者的言語,就仍以此為安慰,在不止息的痛苦中還可踴躍。」(伯6∶10)二是行出神的道。「我腳追隨他的步履,我謹守他的道,並不偏離。他嘴唇的命令我未曾背棄;我看重他口中的言語,過於我需用的飲食。」(伯23∶11—12)他堅信上帝必親自回答他,這是出於信心的堅持和等候。我們看到:「約伯為他的朋友祈禱,耶和華就使約伯從苦境轉回,並且耶和華賜給他的比他從前所有的加倍。」聖經是這樣記載上帝給約伯的結局,作為他經歷試煉的賞賜:這樣,耶和華後來賜福給約伯比先前更多。他有一萬四千羊、六千駱駝、一千對牛、一千母驢(比從前所有翻了一翻)。他也有七個兒子、三個女兒(和以前一樣,說明上帝使你失去的,還會同樣賜給你)。他給長女起名叫耶米瑪,次女叫基洗亞,三女叫基連哈樸。在那全地的婦女中,找不著像約伯的女兒那樣美貌(結局比從前更美,這是上帝的特殊賞賜)(伯42∶12—15)。此後約伯又活了一百四十年,得見他的兒孫直到四代。由此可見,約伯經歷的試煉是古今未有的,上帝給他的結局也是前所未有的。聖經這樣如實的記載是要我們懂得:患難和試煉之後必有恩典,這也恰恰是上帝公義、公平的所在。和約伯試煉中極度的痛苦相比,我們在患難試煉中所受的一點點苦楚又算得了什麼呢?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忍耐到底?約伯遭遇的試煉給我們信心的鼓舞。

 

《約伯記》中我們看到撒但扮演了一個失敗的角色。撒但的失敗源於它對約伯敬畏上帝原因的錯誤認識,它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並沒有看到約伯的心靈。在它看來,約伯之所以敬畏上帝,是因為上帝賜福給他並保護他,成為東方人中的首富。它第一次回答上帝時說:「約伯敬畏神豈是無故的呢(豈是無故是說不是無緣無故)?你豈不是四面圈上籬芭圍護他和他的家,並他一切所有的嗎?他手所作的都蒙你賜福;他的家產也在地上增多。」(伯1∶9—10)在撒但看來,約伯是因擁有這麼多物質的財富,有牛羊、駱駝、驢,許多僕婢才敬畏上帝。表面上看它的話似乎符合邏輯,但實際上它錯了。它認為只要上帝毀掉約伯所有的一切,約伯必然公然犯罪離棄上帝:「你且伸手,毀他一切所有的,他必當面棄掉你。」可約伯在災禍接踵而至的情況下並不犯罪,宣告撒但的第一次失敗。「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犯罪,也不認神為愚妄。」當上帝第二次問撒但,它怎麼回答——它認為上帝雖使約伯一日之間失去了一切所有的,但實際上並沒傷及他本身。只要毀壞他的身體,約伯必定因受不了皮肉之苦而犯罪離棄上帝。「你且伸手傷他的骨頭和他的肉,他必當面棄掉你。」撒但迫不及待地攻擊約伯,使他從腳掌到頭頂長滿了毒瘡。撒但的攻擊使約伯肉體受到極度痛苦,但約伯一言不發,只是默默地用瓦片刮身體。他妻子勸他離棄上帝,遭到他的斥責。「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以口犯罪。」這次又宣告了撒但的第二次失敗。約伯的三個朋友以利法、比勒達、鎖法相約一同來看望他安慰他,最初的動機是出於好意。但後來性質卻變了,輪番指責、攻擊約伯,造成了約伯心靈的雙重極重痛苦。撒但此時一定在一旁窺視約伯,若約伯也以指責攻擊回敬他的三個朋友,它就找到控告約伯的口實,但這次約伯沒有給撒但可乘之機。從而宣告了撒但的第三次失敗。後來上帝親自在旋風中回答他,又加倍地償還他,宣告了撒但的徹底失敗。聖經這樣記載約伯是讓我們看到:撒但的詭計雖會一時得逞,使約伯身體遭受極度痛苦,但擊不垮約伯心靈深處對上帝的敬畏和信心!聖經要我們學習約伯,「他雖殺我,我仍要信他「這種堅貞不移的氣節和忠誠!

聖經這樣真實地記載是要我們學習約伯在試煉中所表現的閃光品德和善範,像他那樣在環境和苦難中經受磨鍊漸臻完全。因為這是天父所喜悅的。主耶穌曾教導我們:「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5∶48)患難和試煉可以操練我們的信心,培養我們的忍耐和毅力,訓練我們禱告的恆切,並可使我們學會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功課,我們的生命就是在恩典和功課中成長的。

相關焦點

  • 約伯的故事
    相反的,人以為『自義、發怨言』的約伯之言語卻被神肯定了!  約伯記的難難在哲學家以為這是一本探討『惡』的巨著,而它其實是在談『如何讓神得榮耀』。在約伯記裡神起初稱約伯為『我的僕人』,神最終且不斷的稱約伯為『我的僕人』,這告訴了我們神的僕人約伯從始至終都得了勝利,神也因他而得了榮耀。因此,我們可以說『如何使神得榮耀』『如何戰勝惡者的手段』是約伯記的主題。
  • 約伯—苦難中的得勝者(1)
    雖然這樣,約伯的家庭卻有很好的見證。許多信徒推說自己的家庭不好,乃是由於鄰舍不好。誠然,基督徒的家庭應當注意附近的環境,不好的鄰舍確能影響兒女……,但如果找不到較好的環境,難道我們的家庭就不能發光了麼?這不是絕對的理由。約伯是很富有的人,他也未能住在一個好的環境中,何況我們呢?因為神對各人的安排並不相同。神召亞伯拉罕離開吾珥,卻把約伯留在烏斯。但他們無論是離開吾珥,或留在烏斯,都是同樣為神發光。
  • 【信息系列】約伯記06美好、屬靈的結局
    所以上周我們講到約伯的時候,我們特別說到神在旋風中回答約伯。旋風一方面說到約伯的遭遇像旋風一樣,旋風摧毀來他一切所有的。旋風的另外一面也說到旋風的本身能夠讓約伯的腳,原來是跟地相連的,卻因為旋風的緣故,他被神提升起來。講到對神的認識,生命的度量能夠像旋風一樣越來越往上去。脫離屬地的,而進入屬天的光景裡。
  • 聖經揭秘 約伯記 耶和華讓撒但兩次試約伯 約伯痛失兒女又得病
    在聖經舊約裡,約伯記是一個很重要的洗腦記,所以在律法書和歷史書之後第一個排的就是它。約伯的兒女們非常團結和友愛,他們經常輪流在家裡設宴,請其他兄弟姐妹們一同吃喝歡樂。不過每次他們筵席過後,約伯總是提醒他們要記得自潔,並且選定日子,清早起來按他們的人數給神獻燔祭,因為他怕兒女們在筵席中玩得太放肆不小心犯了罪,或者只顧自己玩樂心中離棄了神。約伯就是這樣一個隨時都小心翼翼侍奉神的人,神對他的服侍也相當滿意。
  • 約伯:在苦難中上帝啟示自己
    (23:3-4,24:1; 參見13:23-24)三位朋友都一致認為約伯既然受了這麼大的痛苦,那他肯定是犯了什麼滔天大罪。上帝在懲罰約伯!約伯卻駁得他們啞口無言,指出這個世界正義與昌盛、罪惡和苦難之間並沒有什麼直接關聯。義人常比惡人受苦更多,而惡人又常比義人更發達。在駁斥朋友們那膚淺的認識中,約伯大獲全勝。從32到37章,年輕的朋友以利戶斥責約伯和他的三個朋友。
  • 屈原的天問與約伯的上帝之問
    撒旦因此相信,一旦上帝將約伯所有的一切都毀了以後,他就會「當面棄掉」上帝。上帝毅然接受了撤旦這個挑戰,「容許」撒旦將約伯的一切都毀掉,只是不能加害於約伯本人。上帝「容許」撤旦這樣做,是希伯來與基督宗教中很基要的一個神學觀念。它表示上帝對宇宙,歷史,人生所發生的任何大小事件,都有主動和控制的權力。 結果在撒旦的摧殘之下,約伯的一切果莽被毀了(1:珍,19)。
  • 一面鏡子就夠了!鏡子的6種創意人像玩法
    有時候,想要拍出有創意的人像,只需要一面鏡子。那麼,鏡子在人像攝影都可以怎麼用? 1、鏡框強化構圖 利用鏡子拍攝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構圖方式,按照實際的物理位置來看,鏡子屬於是背景框架,但是按照實際效果來看,這個鏡子又變成了前景框架的效果。
  • 一面鏡子引發的思考:你最想放鏡子的地方可能最不適合放鏡子
    前幾天幾個小姐妹聊天,說到關於租房的一些事,其中一個吐槽到:房東家的房子設計的有些不合理,臥室門正對著洗手臺的鏡子,晚上起來經常被嚇一跳,導致家裡人晚上上廁所的次數都減少了……這種情況不是個例,今天我們就來討論討論,一面鏡子引發的思考:家裡鏡子的擺放宜忌。
  • 為什麼殯儀館裡,一面鏡子都沒有?
    如果去過殯儀館的小夥伴們應該都了解在這裡幾乎是沒有鏡子的那為什麼在並以管理一面鏡子都沒有呢?難道真像傳聞的那樣會有奇怪的事情發生嗎?其實這並不是因為什麼迷信,而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在殯儀館裡的工作人員考慮到他們每天都要面對不同的是者心裡肯定會有緊張害怕的情緒要是不經意照到鏡子,突然看到反光中的自己可能會被嚇一跳,即使是老員工也難免會有走神的情況出現。所以說才不在裡面放鏡子的是他們不成文的規矩,再者是為了逝者的親屬們著想。
  • 施瑋 | 《約伯記》與中國人的認識論(上)
    《約伯記》中的約伯作為一位非以色列民族的賢者,全書借著他的故事與思想和辯論,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探索上帝的形象,以及人與上帝的關係,並由此看人生命存在的本質。當耶和華問撒旦說:「你曾用心察看我的僕人約伯沒有?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約伯記》1:8)時,神並沒有說約伯在地上的兒女、財產、地位,是因他的義而得的獎賞。神欣賞、誇獎約伯的所是、所為,而撒旦挑戰的是約伯為義的目的。若約伯是為了積功德而蒙祝福,那麼他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與一般人並無兩樣。
  • 與約伯一起劃向生命和信仰的深處 第三部分
    在撒旦向上主報告不忠的事和人以前,上主主動提到約伯,肯定他對上主的忠信是無可置疑的,約伯真正是「上主的僕人」。上主不但肯定約伯「十全十美,生性正直,敬畏天主,遠避邪惡」(約/伯一3,8),而且,約伯不但是東方人民中最偉大的人物,在整個世界上都沒有人像他那樣。上主肯定了敘述者的話,很大程度上加強了敘述的可靠性。撒旦要名副其實,完成「控訴者」的任務。
  • 《失業生》:香港確實是一面鏡子
    《失業生》:香港確實是一面鏡子1981年,張國榮、陳百強、鍾保羅、徐傑主演的《失業生》在香港公映。2017年,《失業生》在內地公映。1981年的香港,正是《獅子山下》激勵香港人奮鬥的時代。可惜回歸之後,很多港人總結錯了當年發達的原因,作為特殊窗口的一面鏡子,如今的香港可以說是失業生。陳百強和鍾保羅飾演的富家子弟,由此可以在精英大學裡全方面發展,尤其是從小培養起的音樂才華,最終讓其可以與家庭決裂之後,有可能打開人生的新局面。1980年代的香港,流行文化開始在整個東亞、東南亞成為強勢輸出的特殊商品,《失業生》同步演繹出譚詠麟、張國榮和此後四大天王的衝擊力。
  • 臨朐縣實驗中學田瑞雪:教師需要一面鏡子
    帝王需要一面鏡子,教師同樣需要一面鏡子,用這面鏡子,我們可以正形象,正思想,正教風。這面鏡子,首先應該是自己的上級,比如教研員老師,他們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懂得發現問題。記得那年我剛參加工作不久,風華正茂,躊躇滿志,頗有「天到無涯海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感覺。縣教研室來學校視導,學校要求我提供一節公開課。
  • 每日默想丨從約伯的故事看:基督徒應該怎樣解釋苦難
    聖經中有很多義人受苦的故事,其中最為典型的是約伯的故事。約伯在當時是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的人。他所過的生活是非常模範的生活。他生了七個兒子,三個女兒,是多福的家庭。從人的標準來看,也是幸福的家庭。約伯又是非常富裕的人,他的家產有七千羊,三千駱駝,五百對牛,五百母驢,並有許多僕婢。雖然約伯很富裕,他還是非常徹底遵守信仰的基準,並且帶領兒女們遵守,懼怕兒女犯罪離棄神。
  • 《約伯記》03-撒但猖狂終配角(A)撒但的作為(微信版)
    以人物關係為線索:約伯與上帝、約伯與撒旦、約伯與兒女、約伯與妻子、約伯與三友、約伯與以利戶、約伯與苦難、約伯與自己……經文:伯1:6-2:8《撒但試探約伯》6有一天, 神的眾子來侍立在耶和華面前,撒但也來在其中。
  •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是一面鏡子
    電影的圓鏡頭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現實世界。又像有人拿著望遠鏡在偷窺,所謂「管中窺豹,略見一斑。」這一窺,我看到了三個問題。2、人性問題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揭示了人性最黑暗的一面3、社會問題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是一面鏡子,既能看到世事繁華,又能看到糟粕。
  • 瘋子的世界是一面鏡子 | 閱讀
    瘋子的世界是一面鏡子撰文/王淼在正常人的眼中,所謂「精神病患者」——瘋子的世界無疑是荒謬的、反常的、怪異的
  • 生活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你的態度,決定了它的態度。不同的生活,倒映出不同的心態。
  • 從約伯到黛安娜:被命運眷顧的沉重
    在這樣的困境中,我們也許會跟約伯發出同樣的呼求:「神啊,請讓我一個人呆會兒!」我想,凡是真正有信仰的人都會有失望、挫敗的時候。我們都會經歷懷疑、沮喪、看不到意義和前途。但我想說,這種看不到意義和前途不代表我們信仰本身的錯誤,而是神給我們的抉擇的機會。我們可以選擇放棄現有的信仰,走一條新的道路。
  • 每日三句經典英語 - 世界如一面鏡子
    中文: 世界如一面鏡子:皺眉視之,它也皺眉看你;笑著對它,它也笑著看你。小編:在我有生之年,做一個真誠的人,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執著,在有限的空間裡過無限廣大的日子!You don't have to try so hard. You don't have to give it all away.中文: 你不必如此勉強,你不必放棄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