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愛唱歌的月季花,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是秦淮河以及漢水匯丹江。秦淮河發源於蘇南的低山丘陵,自古以來便是長江的自然支流,最早叫「龍藏浦」,後來稱「淮水」,據說秦始皇時曾鑿通方山引淮水,所以得名秦淮河。秦淮河全長僅110千米,卻是南京地區最大的河流,被視為南京的母親河。六朝時代,秦淮河及夫子廟一帶便已繁華異常,十裡秦淮兩岸的烏衣巷、朱雀橋、桃葉渡等處都住著高門大族。隋唐之後,秦淮河一度冷落。明清再度繁華,富賈雲集,青樓林立,遊船畫舫,雲集河上。秦淮風光,以燈船最為著名,有「燈船之盛,甲於天下」之稱。河上之船一律彩燈懸掛,遊秦淮河之人,以必乘燈船為快。
秦淮河又被稱為「文化之河」,原因是歷史上經常有文人騷客在這裡流連忘返,並有名作流傳後世。說起有關秦淮河的名作,首推唐代詩人劉禹錫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在金陵(今南京)城南,東吳時這裡是烏衣營(身穿黑衣的士兵)的駐地,所以得名。朱雀橋原是秦淮河上的浮橋,今已不存。東晉時,王導和謝安這兩大貴族之家均居住在烏衣巷。這首詩抒發了一種物是人非、滄海桑田的感慨。第二篇名作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隋唐時期,都城已不在南京,但秦淮河上仍是豪門貴族享樂遊宴的場所。杜牧用這首詩歌表達了他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第三篇名作是朱自清所寫的散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1923年8月裡的一天晚上,朱自清與俞平伯乘船同遊秦淮河,事後各以同樣的題目描述當時的情景。朱自清的散文一發表,便以清新自然之美傾倒了無數讀者,被譽為「模範的美文」。
我國向來就有「江河淮漢」四大河流之說,其中「江」(長江)「漢」(漢水)都在湖北境內,漢水是長江的最大支流,又稱漢江,發源於陝西省西南部的寧強縣蟠冢山,流過秦嶺與大巴山之間的漢中盆地後進入湖北,在武漢注入長江。漢水河道曲折,自古以來就有「曲莫如漢」之說。在很早以前,陝西的商人乘船順漢水而下,將貨物販運到漢水入長江口處銷售或中轉,漢口之名就是這樣來的。
在漢水上遊,與支流丹江相匯合處就是丹江口。新中國成立後,這裡建成了我國自行設計、自行建造和自行管理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成為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丹江口市由此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水都」。而庫容290億立方米的丹江口水庫,則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在這裡抬頭遠眺,武當山隱約可見;回首平視,巍巍大壩鎖漢江,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
本文章是由愛唱歌的月季花原創,轉載請注意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