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似乎是矛盾的、「雙面」的。
她是柔情萬種的「女神」,也曾是吼震四方的「女漢子」;
她的一邊是肅穆莊重的考場,一邊曾是曼妙嫵媚的青樓;
她安撫著落魄才子的身影,也孕育著名垂千古的巨著;
她傳出的是逢場作戲的承諾,上演的是至死不渝的忠貞;
她在琵琶聲中唱著沒心沒肺的亡國之音,在胭脂河裡卻流淌著閃耀奪目的英雄之血。
這就是秦淮河。
1、彪悍與嫵媚
她最早叫「龍藏浦」,隱隱藏著騰飛驕龍,是個霸氣外露的名字。
公元208年,在京口(今鎮江)的孫權躊躇滿志,剛剛打贏了赤壁之戰,江南上空密布的烏雲已經散去。軍事盟友劉備跑來了鎮江,勸說他早點搬家。孫權回應說:「我的想法和你一致,秣陵(今南京)的小江(即秦淮河)有上百裡,能行駛大船,我正在訓練水軍,準備搬到那裡去。」
211年,孫權正式搬家到南京,拉開了300多年六朝古都的序幕,秦淮河可算是「開國功臣」。但她憑的不是閉月羞花的美色,而是虎背熊腰的彪悍。
河水當時寬有100多米,經常是波濤翻滾,洶湧澎湃,浪水拍打河岸的聲音,震耳欲聾,如河東獅吼,在皇宮之中也能清晰地聽到。
她淹死過敵人、打退過叛臣,忠心耿耿地保護著京城的安全。能不能越過「她」這一關,往往決定著一個王朝的生存與毀滅。
東晉初,出自王氏大族的王敦謀反,第一任皇帝司馬睿被囚禁,鬱郁而死;第二任皇帝司馬紹繼位後,王敦準備廢了司馬紹,手下5萬大軍直逼秦淮河,司馬紹沉著應戰,擊潰叛軍,保住了司馬氏的半壁江山;
東晉末,盧循帶著10萬「五鬥米」教徒,上千戰艦,浩浩蕩蕩直向建康殺來,一代「戰神」劉裕率領幾千人,憑藉秦淮河「天險」,擋住了教徒們的瘋狂進攻,「建康保衛戰」獲得大勝,為東晉延長10多年壽命;
梁朝時,叛將侯景突破秦淮河,隨後攻下臺城,梁武帝被活活餓死,王謝大族幾乎被殺盡。梁朝也奄奄一息,最終不治而亡。
隋統一天下以後,南京的宮城殿宇都被拆毀,王氣蕩然無存,滿眼望去芳草悽悽。秦淮河也遠離了刀光劍影、戰鼓陣陣,如花木蘭一樣脫去鎧甲,「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殺氣可以慢慢收斂,那麼她又是如何成功「減肥」的呢?
秦始皇曾經對她動過「小手術」,但沒有傷筋動骨。
傳說秦始皇第五次南巡時,經過秣陵,看到此地有王氣,下令開鑿方山,引龍藏浦的水穿城而過,北入長江,以衝洩王氣。
其實她是「純天然」,有兩個源頭,一是句容河,一是溧水河,在方山匯合,然後才由南向北穿過城區,直奔長江而去。
但根據史料,秦始皇在位時確實對她治理疏浚過。漢代時稱淮水,到了唐代,因為相傳秦始皇開鑿的,所以漸漸稱為秦淮河。等到杜牧《泊秦淮》一詩廣為流傳後,秦淮河也名揚天下。
如果說秦始皇對她僅僅是「微整容」,那麼到了五代十國,則動了一次大手術,徹底「整形」,面容大變。
唐朝末年的大混亂中,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割據長江中下遊一帶,被封為吳王,都城在揚州。
楊行密死後,兒子繼位,但軍政大權落到徐溫和養子徐知誥(即後來的南唐第一任皇帝李昪biàn,後主李煜的祖父)手中,兩人先後任金陵府尹時,為了加強南京城的防守,以及擴大城市的範圍,對南京城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
他們在秦淮河外新築城牆,把秦淮河下遊兩岸的居民區「包」了進來,在城牆之外,又挖了一道長長的護城河,史稱楊吳城濠。
這漸成了內外秦淮河的由來,外秦淮即是楊吳城濠的一部分,這是人工的;內秦淮即包在城牆內一段,這是原始的,大致成V字形狀,長約十裡,也被稱為「十裡秦淮」。
由於「十裡秦淮」被養在「深閨」之中,過上了舒適安逸的生活,失去了野性與彪悍,懂得了梳妝打扮,「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身材越來越細,聲音越來越柔,水中碧波蕩漾,岸邊綠影婆娑,柳間鶯啼燕囀,漸漸變成了長腿細腰、風姿綽約、顧盼有情的「女神」。
2、考場和青樓
秦淮河邊原來是一本正經讀書的地方。
337年,東晉在丞相王導的建議下,成立「太學」,地點擺在了秦淮河的南岸,這就是「學宮」。作為國立大學,全國就這一所。能到學宮來讀書的人,都是有背景的。
到了1034年,北宋仁宗時期,政府把學宮移到了秦淮河的北邊,因為科舉考試制度已全面推行,讀書的人更多了。政府除了擴大規模外,還做了一項重大的變革:建廟。在學宮的前面建了一座廟,專門祭奉孔子,因孔子尊為孔夫子,所以稱為孔廟、夫子廟。
又過了130多年,到了南宋孝宗年間,在孔廟、學宮的東邊新建了「貢院」。開始作為建康府、縣學考試的場所,只是巴掌大的地方。到了明初,江南的鄉試和全國性的會試都在南京舉行,規模越來越大,成為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後來雖然遷都北京,但南方的考生極多,這裡「考場老大」的地位從未被撼動。
幾百年來,這裡雲集的是發憤讀書的學子、手拿戒尺的老師、神情嚴肅的考官。
有一天突然變了,校園的對面出現了眸含春水、撩人心魂的美女。
明朝初年,秦淮河邊豎起一排精緻的小樓,名為「富樂院」,傳說上面還有一副朱元璋親自撰寫的對聯:
此地有佳山佳水,佳風佳月,更兼有佳人佳事,添千秋佳話。
世間多痴男痴女,痴心痴夢,況復多痴情痴意,是幾輩痴人。
這是由官方經營的高檔妓院,居然是英明神武的明太祖朱元璋下旨新建的,真是亮瞎了老百姓的眼。
朱元璋制定的政策是:只允許商人進去消費享受,當官的都不許去。開國皇帝有意發展風月服務業,不是鼓勵道德淪喪,而是因為國家初建,財政空虛,要為拉動經濟增長,刺激富豪消費,為國家創收。
從此,等到月色初上,兩邊河房湘簾捲起,悽清委婉的歌聲和蝕人心骨的打情罵俏聲從房中飄出,窈窕的女郎和朦朧的月色合成一片,如同閬苑仙人。
朱元璋沒有料到的是,大批官員再沒心思上班,一下班就匆匆忙忙奔向秦淮河邊,自然有商人替他們安排好一切,替他們買單。
朱元璋無比憤怒,整天讀的聖賢書真是讀到狗肚子裡面去了,於是下達嚴厲法令:「凡官吏宿娼者,杖六十。」理想很豐滿,但抵不過青樓美女的豐滿,自然擋不住百官前赴後繼的勇氣、官商勾結崩發出來的智慧,宿娼從公開轉向隱密,從地上轉到地下。朱元璋無奈之下,釜底抽薪,下令撤銷國營妓院。潘多拉的魔盒一打開,就再也關不上了。欲望的青草在河邊綿綿生長,私營妓院迅速補位,在春風中越來越茂盛。
秦淮河上有座「文德橋」,是考場和青樓的通道,熙熙攘攘,車水馬龍。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鄰居」為什麼能夠和睦相處呢?
從考生來說,釋放壓力。學子千裡迢迢,離鄉背井趕考,經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折磨,忍受半年甚至幾年的孤獨寂寞,還遠離家庭的「監督」,既需要放鬆,又可以放鬆,當然膽大起來。如果金榜題名,就得意地到青樓顯擺,向鍾情的妓女炫耀才華;如果名落孫山,就沮喪地到青樓尋找撫慰,「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從女子來說,仰慕男神。她們大多才貌雙全,遇到再有錢的男人,如果是個草包,也是白眼相對。她們飄零無依,表面的歡笑難掩內心的悽苦,遇到滿腹才華的考生,則一見傾心,付出所有。
才子佳人相互吸引,是二者難捨難分的粘合劑。
唐代一首詩為《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勸你莫要錯過青春年華,有相愛的人就趕緊去追求吧,這首詩也許適合掛在文德橋上。
3、多情與痴情
1604年,明朝萬曆三十二年,在蘇州的王稚登正在舉辦70大壽。王稚登是文徵明的弟子,聲名顯赫,他的書法,人們爭相收藏。此時,一名女子從南京匆匆趕來,在宴會為他高歌一曲,王稚登淚如雨下。她就是「秦淮八豔」之一馬湘蘭,痴痴地等待了他一生。
時光倒回到1571前,王稚登雖僅是秀才,但已才華超眾,名動京師,卻因為得罪權貴,被迫南歸。他心灰意冷,放浪形骸,一次,偶然來到秦淮河邊馬湘蘭的住處「幽蘭館」,與24歲的她一席交談,極為投緣,兩人都相見恨晚。
此後,王稚登成了這裡的常客,馬湘蘭是歡場中人,最怕王稚登把她看成是一個水性楊花、朝三暮四的女子,特地作了一副蘭花送給他,表明自己高潔與真情。可是王稚登顧慮重重,自己37歲了,卻功名無成,前途茫茫,根本不敢說嫁娶之事。馬湘蘭暗自傷心。
不久,王稚登再次北上,發誓要有一番成就。馬湘蘭心情複雜,為他設宴餞行,並從此閉門謝客,獨守寂寞。可是王稚登再次鎩羽而歸,無顏再見馬湘蘭,搬到了姑蘇居住,沒有通知馬湘蘭。馬湘蘭聽到消息後,每過一段時間到姑蘇去安慰他,住上幾天。
一晃30多年就過去了,馬湘蘭已經57歲,王稚登始終沒有給他一個回應。馬湘蘭知道終生無望,在他70歲壽誕時看望他最後一次,在姑蘇盤桓了兩個月後,返回金陵。不久的一個午後,她知道油盡燈殘,於是沐浴更衣,命令僕人在她座椅四周,擺滿了她一生最喜歡的蘭花,端坐而逝。在秦淮河邊留下無盡的嘆息。
董小宛也許比他幸福,能嫁給心儀的男人冒闢疆為小妾,但只過了幾年的幸福生活。為了照顧得了瘧疾又背上生疽的冒闢疆,她夜夜抱著丈夫,讓他靠在自己身上安睡,細心伺候大半年,自己骨瘦如柴。冒闢疆病癒後,她卻一病不起,閉上了疲憊的雙眼,年僅28歲。
「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明末,「秦淮八豔」令無數公子王孫神魂顛倒。她們容貌身材一流,琴棋書畫、詩詞歌舞無不通曉,交往的是都是名動天下的文士。
她們逢場作戲,卻對愛情無比忠貞,期待找一位情投意合的郎君廝守終生,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她們柔弱無助,卻鄙視權貴,不肯委曲求全,希望清清白白地度過後半生。
始於才華、終於痴心,身世低微、心比天高,註定了她們要歷經坎坷,命比紙薄。她們無法擺脫命運的戲弄,但用美麗和真情,唱出了一曲曲堅守人格和操守的生命讚歌。
4、落魄與輝煌
雍正十一年(1733年),秦淮河多了一個身影,他是從全椒搬來的吳敬梓,他本人是個官二代,18歲時考中秀才,還分到了一份遺產,兩萬多兩銀子。但是他和族人的關係很不好,自己整天過著花天酒地的日子,終於敗光了所有的遺產,被鄉人罵為敗家子。
無奈之下,33歲的他才帶著弦葉氏搬家到南京,希望借秦淮河水洗去一身的晦氣。可惜他的後半生更加窮困潦倒,常常要靠朋友的接濟才能生活, 54歲時辭世時,家中一貧如洗,還是江寧知府盧見曾承擔了所有喪葬費用。
此時,他寫了20年的《儒林外史》以手抄本流傳,到了嘉慶八年(1803年),第一次刊刻出版,離他去世已經過去50年左右。這是一部享譽世界的巨著,可是他看不到鮮花與掌聲。
吳承恩在秦淮河邊考了前後10多年,也沒有能如願,無奈賣文為生,窮困潦倒,卻留下一部《西遊記》。
王羲之、謝靈運、王昌齡、杜牧、辛棄疾、唐伯虎、孔尚任、李漁、鄭板橋……太多太多的人,在秦淮河邊留下了身影,生前並不得志,命運多舛,一次又一次的打擊殘忍而冷酷。身後卻聲名顯赫,在歲月的淘洗下,越發熠熠生輝,大放異彩,給秦淮河增添了經久不衰的傳奇和魅力。
5、屈服與抗爭
1641年,明末東林黨領袖60歲的錢謙益迎娶了24歲的「秦淮八豔」之一柳如是。1645年五月,清軍南下渡過長江,十五日,在滂沱大雨中,時任南明禮部尚書的錢謙益率諸大臣開城向清軍投降。
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流傳後,秦淮河似乎就流淌著家國遺恨的淚水。「梨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男人的雄心壯志似乎都被濃鬱的脂粉、飄香的紅袖消磨殆盡。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其實在她嬌弱、柔軟的背後,蘊含著內斂和韌性,在面臨存亡考驗時,能爆發出巨大的能量。
錢謙益北上去清廷任職時,柳如是拒不相從,堅持留在南京。半年後,錢謙益辭官南歸,不久因事入獄,柳如是卻前後奔走營救,從此,兩人暗地裡支持著抗清、反清的義軍,一直到死。
自心中的愛人侯方域離去後,李香君洗盡鉛華。南明弘光皇朝的大紅人田仰來迎接李香君做妾時,李香君堅決不從,一頭撞在欄杆上,鮮血濺出,留下了千古流芳的桃花扇。
葛嫩娘也是秦淮名妓之一,被明朝將領孫臨娶為側室。抗擊清軍時,葛嫩娘被俘,她咬斷舌頭,鮮血噴向清軍,然後跳湖自盡。
早在東晉,王謝大族就住在秦淮河邊,王導在中原淪陷時南下創業,輔佐司馬睿開闢了江東基業;謝安在南方危急時,以弱勝強,打贏淝水之戰,保住了半壁江山。
秦淮河邊夫子廟掛著一匾額,寫著「明德堂」3個金色大字,這是由剛從元營脫險來到南京的文天祥所寫,生死何懼,唯德為先。據說曾國藩攻下天京後,想自己重新題匾,得知為文天祥手書,立即作罷。
1897年,陳獨秀來到秦淮河邊參加鄉試,但榜上無名,他在回憶這段經歷時說:「就便是我由選學妖孽轉變到康梁之最大動機。一兩個鐘頭的冥想,決定了我個人往後幾十年的行動」。秦淮河的水讓他如醍醐灌頂,幡然醒悟,多年後,他終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帥、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親河,這註定了她的「雙面」性。
她是一道防線,在南京遇到艱難時,她要像保護自己的孩子一樣保護這座城市,因此,在經歷了無數次風雨滄桑後,再委婉的恬靜也帶著剛強,再勾魂的浪漫也帶著血色,再纏綿的愛情也帶著決斷,再嫵媚的風姿也帶著英氣。當硝煙散去,她就變成一道風景。戰船開走了,畫舫駛來了;戎裝卸下了,輕紗披上了;戰鼓遠去了,簫聲響起了;秋風吹過了,春雨飄下了。
當你漫步在河邊,就會發現,一座橋、一條巷、一棟樓,這些極普通的景色中可能都隱藏著波瀾起伏的往事。如同河面上那飛來飛去的燕子,看似平常,卻帶著王謝貴族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