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使因「童話」相識(採訪手記)

2021-01-19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2019年的秋天,「我在中國當大使」欄目組首次走進丹麥王國駐華大使館,對時任丹麥駐華大使戴世閣進行專訪。戴世閣曾說「童話是聯結丹中民心的橋梁,安徒生筆下的故事讓我們彼此了解」。巧合的是,我們與新任丹麥駐華大使馬磊的相識,同樣因為「童話」。

第一次見到馬磊大使是在北京798藝術區的丹麥文化中心。作為中丹建交70周年慶祝活動的一部分,安徒生博物館「陽光·自由·小花」展覽在這裡舉辦。馬磊身著一襲深藍色西裝,身材挺拔,熱情友好,舉手投足間彰顯幹練。他在致辭中表示,安徒生精彩的童話故事伴隨他長大;如今作為一名駐華外交官,他再次發現童話對於丹中人文交流的意義所在。在隨後舉行的茶話會上,欄目組主動找到馬磊大使爭取專訪機會,在我們自報家門後,大使笑著說:「我看過『我在中國當大使』的節目,我願意接受你們的採訪。」

再次走進丹麥使館,欄目組仍驚嘆於東西方文化的完美交融:一座地處東三環、鬧中取靜的四合院,將青磚灰瓦、胡同庭院等中式審美意趣與鐵藝雕塑、抽象壁畫等北歐極簡設計風格巧妙結合,在使館區中別具一格。

跟隨使館工作人員穿過一條長長的走廊,我們發現馬磊大使早已在辦公室門口等候。他熱情地同每個人握手致意,主動問我們「喝茶還是熱水」。當一切準備妥當,大使招呼所有人都坐下,並鼓勵在場所有人都可以提問,對他的專訪儼然變成了一場「座談會」。

由於大使赴華不久,欄目組便以他前幾次來華見聞為切口開始了這場訪談。從大使的中文名字到他最愛吃的中國菜,從科技創新到節能減排,大使談興漸濃,採訪氣氛愈發輕鬆,辦公室不時傳出陣陣笑聲。

採訪結束前,我們追問大使2021年的工作計劃,他表示,很遺憾2020年沒能到中國更多省市去走一走、看一看,希望2021年有更多機會見到多元的中國。大使特別提到,安徒生博物館將於2021年在丹麥歐登塞落成,「屆時我們將在丹麥舉辦一個展覽,也會邀請丹麥藝術家來中國。」(海外網 張六陸)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1月18日 第 08 版)

相關焦點

  • 冰島一點也不「高冷」(採訪手記)
    去冰島駐華大使館採訪之前,曾赴冰島旅遊的朋友告訴筆者,冰島緊鄰北極圈,1/8的國土被冰川覆蓋,人文地理「反差很大」,用「冰與火」形容很恰當,加上北歐國家的社會文化更加注重保持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因此,在不少人眼中,冰島是個「高冷」的國度。
  • 「非常」手記:從咖啡廳到「雲端」 不一樣的採訪一樣的賀一誠
    (兩會觀察)「非常」手記:從咖啡廳到「雲端」 不一樣的採訪一樣的賀一誠  中新社北京5月24日電 題:「非常」手記:從咖啡廳到「雲端」 不一樣的採訪一樣的賀一誠  中新社記者 唐貴江  「非常順利,感謝大家!」
  • 我聯繫採訪三任日本大使的經歷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日本新任駐華大使垂秀夫赴任之後,把《環球時報》作為其發聲的第一家中文媒體,這件事本身就有些不太尋常。自從2014年進入媒體行業,我歷經三任日本駐華大使,垂秀夫是唯一願意接受我報採訪的一位。
  • 駐美大使崔天凱接受美媒採訪
    崔天凱大使在巴格達與顧正龍合影駐美大使崔天凱接受美媒採訪,3月17日,崔天凱大使接受AXIOS和HBO聯合節目的採訪,就新冠肺炎疫情、媒體關係、涉疆問題、中美關係等回答了記者喬納森·斯旺的提問。圖二:當年一頭黑髮的崔天凱大使在巴格達與顧正龍合影。
  • 炸雞妹的採訪手記|你的NCT昀卡錕上線了!(內含福利)
    歡迎來到炸雞妹的採訪手記~ 這期和大家見面的是NCT的KUN、WINWIN、和LUCAS!錕哥:此處應該有掌聲。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採訪時都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吧!Let's WIN(get)WIN(it)!一開始,KUN和LUCAS緊緊地挨著WINWIN坐,經過工作人員提醒才坐回各自的位置上,大家不要太喜歡層層啦~
  • 採訪手記 | 以記者的身份對話
    原創 蔣敏玉 深度訓練營/ 採訪手記 /以記者的身份對話。————————————文 | 蔣敏玉 編輯 | 田蔚琪《私募基金落水記》是我進報社後接的第一個選題,也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實踐。微博上找到一個採訪對象,一上來我就自亮身份,結果利益相關方不願說,受害者不懂為什麼要說,看起來很容易的採訪在開頭就犯了難。所以,顯玲姐教了我一個詞,「共情」。「和採訪對象溝通的時候,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溝通,這樣才能夠獲得最真實的一些感受」。這點常識我不是不知道,但要做又是一回事。
  •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
    2020年7月18日,駐美國大使崔天凱在華盛頓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GPS節目主持人扎卡裡亞連線採訪,就中美關係、新冠疫情、香港國安法、南海問題等回答了提問。有關採訪已於7月19日播出。全文實錄如下:扎卡裡亞:這裡是我對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的獨家採訪。崔大使,很高興採訪您。
  • 《我的母親手記》失憶母親的最後十年
    《我的母親手記》分三個篇章,是作者在不同時期對母親生病後的觀察和思考。串在一起,是母親最後歲月的記錄,也是對母親一生的回望。 《我的母親手記》,是井上靖寫給母親的,也是寫給自己的,因「目送」而「回望」,由「重讀」而「和解」。
  • 炸雞妹的採訪手記|Pentagon來了!(內含籤名專福利)
    你愛的「唧唧裡」「唧唧裡」~ 唱著《閃耀》,歡迎來到炸雞妹的採訪手記~ 今天的嘉賓是你們的狗狗Pentagon啦!Yeo One豎大拇指向您保證,有狗狗的地方絕對精彩!狗狗們真的太調皮啦,整場採訪過程中都笑聲不斷,歡樂能量滿滿,還沒有看完整版專訪的Uni們戳這裡 呀~如果就這麼結束的話就太可惜了,所以最後炸雞妹精心為大家準備了籤名專輯的福利!
  • 崔天凱大使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GPS欄目主播扎卡裡亞採訪
    7月18日,崔天凱大使在華盛頓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GPS節目主持人扎卡裡亞連線採訪,就中美關係、新冠疫情、香港國安法、南海問題等回答了提問。有關採訪已於7月19日播出。全文實錄如下:  扎卡裡亞:這裡是我對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的獨家採訪。崔大使,很高興採訪您。  崔大使:早上好,很高興再次同你對話。  扎卡裡亞:我想先問一個宏觀的問題。
  • 央視記者20年採訪手記《微光》首發:每個人平凡都在閃閃發光
    這是不僅是一本採訪手記,更是一本從業20年的一線記者,在職業生涯過程中對於社會正義和價值,對於人、人生的領悟與思考隨筆錄。「何姐,我們想你了,你什麼時候來看我們?」忽然,電子屏幕上出現了這樣一群聲音。何盈難掩淚水。2011年,何盈曾在新疆塔縣皮裡村做蹲點報導。
  • 伊朗密謀刺殺美國女大使!和川普相識20年,革命衛隊親自執行
    戰忽局編外工作室原創美國駐南非大使拉娜·馬克斯(Lana Marks)。很多人會很奇怪,為何伊朗人會選擇在一個遙遠國度任職,並且和伊朗毫無關係的大使下手。因為,現年66歲的拉娜·馬克斯在去年10月剛剛獲得川普總統的任命,成為新任美國駐南非大使。但事實上,她並沒有多少從政經驗,也不是職業政客。她是一位著名的皮包設計師,是以其名字命名的名牌包包品牌"Lana Marks"的創辦人與設計師。
  • 駐澳大使採訪遭澳媒斷章取義:不存在所謂「經濟脅迫」
    4月26日,中國駐澳大使成競業接受《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AFR)記者安德魯·蒂利特(Andrew Tillett)的採訪,採訪中涉及到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推動「新冠源頭調查」的問題。
  • 人民日報湖北分社記者田豆豆「戰疫」採訪手記
    來源:《金臺新聲》微信公眾號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役中,人民日報一線報導團隊不顧個人安危,深入醫院、社區等地採訪。他們在採寫大量公開報導和內參的同時,也將自己的所見所感忠實地記錄了下來。今天,我們分享湖北分社採編中心主任田豆豆的四篇採訪手記,一起感受這些平凡人的不平凡。
  • 言辭針鋒相對不懼敏感,法國電視臺直播中國大使採訪實錄
    綜合媒體4月21日報導,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4月20日接受法國全天候電視臺BFMTV記者採訪,表示「中國什麼都不隱瞞、武漢病毒學研究所不存在任何問題」,這一採訪引發法國《費加羅報》等主流媒體紛紛關注。中國駐法國大使館21日也在網站上發布兩篇文章,公開盧沙野採訪實錄。
  • 「工友就是我的姐妹兄弟」——全國人大代表侯豔梅採訪手記
    新華社福州5月6日電題:「工友就是我的姐妹兄弟」——全國人大代表侯豔梅採訪手記新華社記者王成侯豔梅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真誠。
  • 希臘駐華大使喬治·伊利奧普洛斯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網採訪
    希臘駐華大使喬治·伊利奧普洛斯 (Georgios ILIOPOULOS) 在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網採訪時也發表最新評論文章
  • 塞爾維亞《國防與安全》雜誌刊登駐塞大使陳波採訪:「全世界欠武漢...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7日訊(記者 朱曉航)2020年3月6日,駐塞爾維亞大使陳波接受塞《國防與安全》雜誌專訪,介紹中國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採取的防控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以及中國軍隊在抗擊疫情鬥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 採訪手記|央視鄭連凱:隨X8086次中歐班列一路西行
    讓我們跟隨記者的腳步,一起看看他們在「一帶一路」採訪途中有哪些見聞和感悟。今天,請央視記者鄭連凱講講他的採訪故事。記者鄭連凱在烏魯木齊集結站採訪    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倒計時一個月的特殊日子,我登上了由成都開往波蘭羅茲的X8086次中歐班列
  • 日語糟糕的留日博士後——全國人大代表孫東明採訪手記
    新華社瀋陽5月8日電題:日語糟糕的留日博士後——全國人大代表孫東明採訪手記新華社記者李錚、包昱涵「留學結束和導師道別時,我說的都是英語。」在日本留學六年,孫東明的日語說得一塌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