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城又到腊味飄香時

2021-01-12 浙江在線

  近段時間,記者走訪消費市場發現,無論是菜場還是超市,來購買原材料製作腊味的市民大幅增加,市場也準備了充足的貨源。只不過,前段時間降價的豬肉又殺了一個「回馬槍」,製作腊味的成本要增加了。

  老杜制臘

  腊味情結必須滿足

  對於不少嘉興市民來說,生活水平提高了,味蕾愈發挑剔,但風味獨特的腊味卻依然是春節餐桌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腊味雖好,但洗、醃、曬等程序繁瑣,這段時間,許多市民走進菜場,忙著請菜場經營戶製作香腸、鹹肉、醬肉等各種腊味。

  腊味製作,百家百味。老杜的腊味,就有自己的風味。老杜本名杜元東,老家在安徽淮南,今年35歲,在市區三水灣菜場做香腸加工近10年時間,他的手藝在周邊一帶名氣極響。加工香腸的攤位每年12月準時營業,一直幹到春節前。想要滿足自己的腊味情結,去找老杜準沒錯。

  1月10日上午,記者慕名來到三水灣菜場,剛踏進菜場大門,空氣中就瀰漫著酒香和肉香,整個菜場縈繞著滿滿的年味。趕上周末,老杜的攤位前此時已經擠滿了馬大嫂們。

  老杜灌香腸屬於來料加工,掙的是手工費,每斤肉4.5元。老杜說,想吃肥瘦相間的可以買點夾心肉,想吃瘦肉多一點的可以在夾心肉的基礎上來點腿肉,如果不差錢的還可以上五花肉,反正各人有各人的愛好,全憑自己喜歡。

  香腸,以豬或羊的小腸衣灌入調好味的肉料幹制而成。聽起來挺容易,但做起來需要技術。在記憶中,一個人是灌不好香腸的,需要一家幾口人合力完成,但老杜一個人就能把這事給辦了。

  老杜製作香腸有自己的門道。製作香腸前,需要將豬肉放入攪拌機攪拌。老杜說,攪拌兩次足矣,次數多了肉容易攪碎,但拌少了咬起來費勁,影響口感。

  攪拌好的豬肉放入臉盆,等待調味醃製。香腸味道好不好,調味很關鍵。不少菜場經營戶都有自己的獨門秘籍,老杜亦是如此。老杜告訴記者,他的配料表中會用到醬油、食鹽、白糖、白酒、料酒,然後根據顧客的口味加入辣椒粉或花椒粉等。不過,當記者「追問」配料與豬肉的比例時,健談的老杜「嘿嘿嘿」地笑了起來,「這個不好講的……」

  醃製好的豬肉靜置幾分鐘,接下來就可以灌腸了。只見老杜把泡好的豬小腸瀝去水分後,套到灌腸機漏鬥上,把腸衣的頂端用棉線紮好,然後把醃好的肉放入灌腸機的進料口,開動機器,把肉均勻地灌到腸衣裡。

  說起來簡單,可實際上這灌腸機操作起來一點也不容易。原因在於下料和灌腸需要同時進行,一不小心下料多了,腸衣就很可能撐破;肉放少了,香腸中間會有空隙,賣相不好。老杜說,自己練習了1年多時間,才熟練掌握灌腸時的動作要領,製作出的香腸才能均勻飽滿。

  香腸灌好後,要用針在腸身上扎幾個眼,放出腸內氣體,防止煮時破裂。然後以每段約15釐米長為分界點用棉線打結,這樣做既方便懸掛晾曬,又能夠在吃的時候分段剪開。

  老杜介紹說,寒潮過後,正是製作香腸的好時機,自己平均每天要製作近300斤香腸。香腸製作完畢後,一般還要晾曬2至3個星期,這樣算下來,現在制臘,春節團圓飯上肯定能夠吃到這美味。

  「小時候,香腸就是過年的信號,工作以後,香腸就是親人團聚的味道。從香腸掛上去那天開始,我們就對著它天天咽口水,數著日子等春節到來。」老杜說,現在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倡導大家非必要不離嘉,「希望自己製作的腊味,能夠讓更多人感受到嘉興這個『第二故鄉』的濃濃年味。」

  出人意料

  豬肉價格殺「回馬槍」

  眼下,市民正忙著灌香腸、做臘肉。只不過,記者了解到,歲末年初,豬肉價格殺了個「回馬槍」,市民吃肉的成本增加了不少。

  嘉興市價格監測中心數據顯示,上周末,市區生豬(外三元)的出場價每斤為19.3元,與2020年12月相比,環比上漲7.22%。三水灣菜場、荷花堤菜場、吉水菜場三個監測農貿市場精瘦肉、肋條肉、帶皮後腿肉平均零售價分別為32.33元、29.67元、29元。

  嘉興市價格監測中心工作人員分析認為,跨年之際,規模養殖場和養殖戶生豬出欄體重降低,出欄積極性不高。同時,「霸王級」寒潮席捲全國,多地降雪,高速封閉或限行,阻礙生豬調運,供應減量支撐生豬價格上漲,帶動豬肉價格跟漲。

  一直以來,生豬和豬肉價格呈現周期性波動的特徵,被稱作「豬周期」。2018年以來,生豬價格進入上漲周期,豬肉價格也水漲船高。但從去年9月開始,生豬和豬肉價格出現連續下跌。有業內人士因此認為,生豬和豬肉價格又進入了下降周期,此次價格上漲,有些出乎意料。

  不過,從中國畜牧業協會的監測數據看,2020年6月至11月,600個規模種豬場初生仔豬同比增長分別為46.7%、51.8%、53.1%、47.7%、43.5%、38.5%,後期生豬產能仍然保持增長趨勢。

  「根據以往經驗,每年歲末年初,豬肉都有一個季節性反彈。」嘉興市價格監測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如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穩定,後期生豬產能仍將明顯增長,未來豬肉價格上漲空間有限,後期仍將逐步回落。

相關焦點

  • 秋風起,食腊味!「尋味黃圃」牽手央視《匠心》欄目
    秋風起,食腊味!在廣東地區,這恐怕是當季最具煙火氣的坊間習俗。 將豬肉料切成細粒狀填塞到豬場衣內,將之懸掛於燒豬爐內烘乾,食之風味獨特。清朝光緒年間約1886年,黃圃人靈會坊人王洪就在一次偶然的操作下,發明了臘腸製作手藝,後幾經改進,名為臘腸出售,引致坊人爭相仿效。
  • 嘉興「禾城驛」成了網紅打卡地
    原標題:【五彩嘉興】「禾城驛」成了網紅打卡地 要說嘉興有沒有什麼「魔幻」場景?這不,前幾天阿寶的一位朋友來到這,就說了個印象深刻的事:「遠看以為是咖啡館,走近了發現居然是廁所!」原來身邊已經有了這麼高大上的網紅打卡點,今天阿寶就帶大家去看看今年新建的這些「禾城驛」吧。
  • 腊味九大簋,邀您共嘗
    黃圃腊味起源於清朝光緒年間(1868),至今已有150多年歷史。黃圃腊味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黃圃鎮至今有100多家腊味生產企業,湧現了泰和、得福、銀華、榮業、今榮、創格等一批知名食品腊味生產企業,全鎮擁有4個廣東省農業類名牌產品和8個廣東省著名商標。
  • 做一鍋飄香的廣式靈魂煲仔飯
    走在街邊的小路上,突然聞到一股飄香的飯焦味,夾雜著一絲絲腊味特有的香氣,身體突然打了個激靈,胃口大開,循著飯香奔進了店裡坐下來,向老闆大聲喊道:「來個招牌的煲仔飯,加碟炒生菜和例湯!」 煲仔飯是極具廣東風味的一種傳統美食,顧名思義,「煲仔」是用瓦煲做飯的一種烹飪手法。
  • 在煙燻火燎的小屋裡,成就的人間至味,國貨腊味
    又到了腊味飄香的季節。「秋風起,食腊味」,這是廣東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廣式腊味主要以臘腸和臘肉出名,口味偏鹹帶甜,並有酒香,因其獨具特色,早已名揚四海。曬臘肉最好在氣溫低於20攝氏度,陽光普照,吹北風的天氣,晾曬7至10天,臘肉曬到乾爽無水分最佳。
  • 廣東哪裡的腊味最好吃?天冷來份腊味煲仔飯怎麼樣!
    說到廣式腊味最靈魂的伴侶,當然就是令人心生愉悅的碳水化合物——煲仔飯。 而且腊味還有一個優勢便是,它自身有高濃度的香氣,甚至本身就含有調味燒汁的醬香(廣式腊味在製作時就已經加入了醬油),因此遇到米飯時可以更直接地與米粒形成互動,提早並且更深入地將米飯烘出味道。
  • 冬至,廣東吳川人為什麼要吃腊味姜飯?
    如北方不少地方,在冬至這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在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臺灣冬至日有用九層糕祭祖的習俗;大多數地方,有冬至日吃餛飩的習俗;而最特別的是廣東人吃腊味姜飯習俗了,廣東最出名的腊味姜飯就是吳川市了。這傳統有2000多年。究竟腊味姜飯有什麼養生作用呢?這也是本文主要解釋的內容。
  • 「溼冷魔法」攻擊上線 禾城陰雨迎冬至
    這一波「溼冷魔法」攻擊之後,周日起天氣會逐漸轉好,晨間氣溫依舊低迷,到了下周一 ,「冬至」也會如約而至。下周初晨溫回到冰點連續晴天,你有沒有抓住機會洗洗曬曬?令人熟悉的「溼冷魔法」已經上線,明天禾城陰有小雨,全天氣溫在4℃~6℃,溫差小,但溼度大,體感陰冷。
  • 承接上海優質兒科資源 續譜禾城兒童醫學新篇章
    網絡協作醫院的成立,使得禾城兒童醫學網絡初具規模,更有利於整合禾城兒童醫學學科資源,共同協作推動嘉興市兒科的發展。  1960年二院在嘉興市內率先開設兒科,通過幾代人的努力,二院兒科已成為省市共建重點扶植學科,嘉興市兒童醫學中心掛靠單位,嘉興市醫學重點支撐學科。
  • 廣式腊味的發現之旅(2)
    ■新快報記者 陳斌/文 部分資料圖片 看完了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進行吹乾的東陂腊味,讓我們繼續把視線投向廣東省內另外兩大廣式腊味的主要產區,中山腊味和東莞臘腸。
  • 一碗香禾糯,品嘗一方山水田園裡的古老味道
    九月侗鄉,糯禾飄香。黎平侗寨裡掛滿了金色的稻子,摘禾,烤魚,晾禾,金色的侗寨美成一幅畫。香禾糯一年只產一季,產量稀少,營養和口味也更好。其蛋白質含量 ≥7.0% ,以及人體必需賴氨酸含量都超過一般優質稻米。
  • 中國人的偉大發明:腊味
    但,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腊味的產生有多麼偉大的意義——它其實是食品安全學的一次重大的技術突破。,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那時,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載了灌制臘腸的方法。濃烈的花椒、辣椒香氣是四川腊味令人稱道的地方。
  • 禾城「雲」商超 新鮮果蔬 滷味肉類 生活用品……動動手指 配送到家!
    禾城農商銀行微世界 Weixin ID gh_
  • 雙拼腊味煲仔飯
    煲仔飯是廣東的傳統美食,煲仔飯的傳統品種主要有豆豉排骨飯、腊味飯、滑雞飯、黃鱔飯、田雞飯,鹹魚花肉飯等,其實,瓦煲除了指一種盛器,還指一種烹飪方法,就是把淘好的米放入煲中,量好水量,加蓋,把米飯煲至七成熟時加入配料,再轉用慢火煲熟。區別於「砂鍋」,用瓦做成的「煲」,在火候控制方面比較靈活,煲出來的飯也較為香口。
  • 中國臘臘腊味地圖
    攝影/劉建華(下)攝影/候智(上) 圖/《舌尖上的新年》麻辣,川味精華,人們也很好地把這份精華嫁接到腊味之中。地道的四川麻辣香腸,定要用來自自貢的井鹽醃製,為肥瘦相間的肉去水、入味;再加入四川最好的花椒,產自漢源的花椒為香腸注入麻香靈魂;最後配上純糧大曲,讓強烈的味覺刺激過後,還留有一份糧食的香甜。
  • 腊味之最:吊子魚
    做腊味,工序複雜,需要時間。往往年前準備——年前,附近的池塘幹了,水庫幹了,集市上擺放著很多用來買賣的魚類。臘魚從去髒到醃製成功,少則需要十天八天,多則在半個月以上。往年是初七八離家返京,不急不慢,正好可以帶上。今年是初三就走了,而且是臨時決定,母親一點準備都沒有,家裡的腊味還在醃製之中,都沒搬上柴火灶,開始燻烤。
  • 【爆料】番禺首家腊味開鍋,有冇搞錯嘅,腊味都可以開鍋???
    落完蘿蔔再落腊味,食完腊味,蘿蔔就剛剛好又淋又甘甜啦!鍋底一滾起,即刻聞到好誘人嘅腊味香味,真系腊味滾一滾,神仙都企唔穩!芥菜膽和蘿蔔簡直就是腊味開鍋嘅絕配,湯慢慢變成奶白色,其實...湯是可以喝的哦!!!食到最後,仲可以加一個面或飯,面吸收了湯底腊味的精華,更是彈牙香口。
  • 「小廣州」三水蘆苞腊味美食節開幕,大地鄉創市集人氣滿滿
    上午9時許,儘管離開幕還有一段時間,但腊味美食節商家全部就位,市民遊人紛至沓來。「今天和親人朋友一起從沙頭過來蘆苞腊味美食節,打卡鄉村旅遊,感覺很開心。」市民馮阿姨說,「蘆苞的腊味很有名、很好吃!」市民麥阿姨是蘆苞腊味節的「老粉絲」,連續三年前來打卡。「今天也和兩位朋友一起來到蘆苞腊味節,滿載而歸!」
  • 腊味飯吃得多,但是承載老一輩甜蜜愛情的腊味飯你吃過嗎?
    每當他們吵架後,爺爺就會做腊味飯哄奶奶開心,但爺爺不會做腊味飯的配料,只會下米和控制飯的水分。而奶奶做得一手好的腊味飯配料,卻不懂得如何放水下米,水不是放多了就是放少了。每當爺爺開始下米做腊味飯時,奶奶就會上前做腊味飯的配料,經過兩人的通力合作,一道美味的腊味飯大功告成,兩人也重歸於好。在這道腊味飯裡,他們特別加入了紅棗,增添了一絲香甜,「正如他們的愛情那般甜甜蜜蜜」。
  • 川蜀的腊味最好吃—它凝聚了火與煙、陽光與風、時間與人情的味道
    人類的味覺記憶遠比我們想像中堅韌腦海中已忘記的東西經由味覺的牽引卻能瞬間浮現,滿是想念與感動兒時家鄉有句話:「小雪醃菜,大雪醃肉」大雪節氣剛過院子中、屋簷下便掛起一排排粉光脂豔、油香繞梁的腊味它凝聚了火與煙、陽光與風、時間與人情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