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食腊味!在廣東地區,這恐怕是當季最具煙火氣的坊間習俗。
將豬肉料切成細粒狀填塞到豬場衣內,將之懸掛於燒豬爐內烘乾,食之風味獨特。清朝光緒年間約1886年,黃圃人靈會坊人王洪就在一次偶然的操作下,發明了臘腸製作手藝,後幾經改進,名為臘腸出售,引致坊人爭相仿效。至今,這項技藝已由王氏家族四代匠人傳承百餘年。
作為廣式臘腸的發源地,腊味產業也早已是中山市黃圃鎮一張亮麗的名片。至今,全鎮已有100多家腊味生產企業,是全國最大的廣式腊味生產基地。黃圃鎮腊味現有60多個品種,以臘腸、臘肉、臘鴨、臘魚品種銷量最大。
央視《人間煙火》牽手「尋味黃圃」
11月1日,由黃圃鎮宣傳辦與榮業食品聯合主辦的「尋味黃圃」開機儀式正式啟動,本次「尋味黃圃」的拍攝將聯手央視《匠心》欄目組,將黃圃百年腊味技藝以及其獨具匠心的優秀傳統,傳播給全國觀眾。央視欄目組負責人表示,《匠心》是一檔大型電視紀實類節目,用鏡頭記錄創新傳統技藝、傳承工匠精神的匠心故事。經過半年的選題考察,欄目組認為這與榮業食品對黃圃腊味的傳承十分契合。於是,節目組決定走進黃圃,記錄下這裡的腊味故事,並製作成系列節目中的一部《人間煙火》。
藉助《匠心》開拍之機, 「尋味黃圃」大型拍攝活動也同時啟動。「黃圃人百年前對美食的執著成就了今日的腊味之都,這份匠心延續百年,這份美味飄香百年,成為當之無愧的黃圃味道。」黃圃鎮黨委委員李華軍表示,從美食出發,「尋味黃圃」節目將為觀眾講述黃圃地區的傳統美食,展示一方水土孕育的美食文化,跟隨飄香的美味探尋其背後的文化故事。
因美味結緣,上午的開機儀式上,兩大節目攜手開拍。據悉,在今後的時間裡,兩大節目組將分頭前往周邊區域,尋找那些藏在深巷人未知的特色美食。「這個欄目我們前前後後籌備了已經半年多,我們定位的是以中山市黃圃鎮為中心,方圓50公裡以內的距離,在這個範圍內去尋找美食,挖掘其中的匠人故事。」《匠心》欄目組負責人告訴南方+記者。
此外,李華軍透露,接下來,「尋味黃圃」攝製組也將在全鎮範圍內深入街巷,以坊間最具特色的傳統美食為主線,揭示其傳承與創新的脈絡,以時代的新角度再度呈現那一道道令人耳熟能詳的美食。
工匠精神與現代化生產共融
榮業腊味、關家尾頭菜、通理橋米酒、澤記酸菜、三順生餅食……一份份美味的食品擺在桌上,1日上午,黃圃鎮拿出了看家菜品,邀請前來的賓客們品嘗。現場,榮業腊味第四代傳人葉浩波,還親自教授培紅小學的學生們製作手工臘腸,寓意黃圃腊味傳統技藝將繼續一代代傳承下去。
腊味文化館、腊味九大簋,廣東榮業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顯韜介紹,公司在腊味菜品和腊味文化的推廣上,一直在謀求新的契機,以擴大黃圃腊味的影響力。「本次能夠參與到央視的節目錄製,是四代傳承的精神與《匠心》欄目的主題不謀而合。」王顯韜在接受採訪時說。
由清末年間起,王顯韜曾祖父王添福便利用賣粥剩下的肉料,用心製成腊味。目前,在國內,能夠傳承四代近百年的腊味家族並不多見,王氏家族對於工匠技藝的保護,使得古老的手法得以留存至今。然而,王顯韜偏偏又很重視創新。「傳統食物歷經幾輩人,其美味的口感要傳承,然而,在食用方式和食物品質方面,也必須迎合現代消費者的飲食習慣。」王顯韜說。
從手工灌注臘腸到如今引進機械人操作,王顯韜說,香味不變,工藝上依然有著非遺的傳承,在精密設備的支持下,現代化的製作將更加精良。對於食品安全問題,榮業食品目前在進料出料環節上都有著嚴格的把控,他說這是加工產業現代化的優勢,與匠心精神並不衝突,恰恰是在追求品質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此前,黃圃腊味普遍以二次加工的半熟產品為主,消費者需要進行加熱再烹飪,才能最終食用腊味。如今,根據第三方市場調查數據顯示,腊味這一傳統美食依然頗受年輕人喜愛,只是他們的食用習慣不同了。「年輕人生活節奏快又怕麻煩,為了迎合他們的飲食習慣,我們也逐步在推廣即食食品,推出了不少不需要二次加工就可直接食用的腊味商品。」王顯韜認為,精細化生產就是在消費者細分方面做足功夫,目前,該公司生產的自熱腊味煲仔飯、即食臘腸等深受年輕消費者喜愛。
今年四季度,榮業食品也將再推出專門針對減肥人群的雞胸肉、代餐肉食品,依然保留歷史的風味。王顯韜希望,不論什麼新種類的產品,都能讓消費者嘗到古老的風味。談及企業管理,他認為,傳統產業必須要適應現代管理,企業處在不同時期要有與時俱進的管理模式,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品質始終是產品的生命線。
【記者】郎慧 雷海泉
【攝影/視頻】葉志文
【通訊員】黃圃宣
【作者】 郎慧;葉志文;雷海泉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