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食腊味!「尋味黃圃」牽手央視《匠心》欄目

2021-01-08 騰訊網

秋風起,食腊味!在廣東地區,這恐怕是當季最具煙火氣的坊間習俗。

將豬肉料切成細粒狀填塞到豬場衣內,將之懸掛於燒豬爐內烘乾,食之風味獨特。清朝光緒年間約1886年,黃圃人靈會坊人王洪就在一次偶然的操作下,發明了臘腸製作手藝,後幾經改進,名為臘腸出售,引致坊人爭相仿效。至今,這項技藝已由王氏家族四代匠人傳承百餘年。

作為廣式臘腸的發源地,腊味產業也早已是中山市黃圃鎮一張亮麗的名片。至今,全鎮已有100多家腊味生產企業,是全國最大的廣式腊味生產基地。黃圃鎮腊味現有60多個品種,以臘腸、臘肉、臘鴨、臘魚品種銷量最大。

央視《人間煙火》牽手「尋味黃圃」

11月1日,由黃圃鎮宣傳辦與榮業食品聯合主辦的「尋味黃圃」開機儀式正式啟動,本次「尋味黃圃」的拍攝將聯手央視《匠心》欄目組,將黃圃百年腊味技藝以及其獨具匠心的優秀傳統,傳播給全國觀眾。央視欄目組負責人表示,《匠心》是一檔大型電視紀實類節目,用鏡頭記錄創新傳統技藝、傳承工匠精神的匠心故事。經過半年的選題考察,欄目組認為這與榮業食品對黃圃腊味的傳承十分契合。於是,節目組決定走進黃圃,記錄下這裡的腊味故事,並製作成系列節目中的一部《人間煙火》。

藉助《匠心》開拍之機, 「尋味黃圃」大型拍攝活動也同時啟動。「黃圃人百年前對美食的執著成就了今日的腊味之都,這份匠心延續百年,這份美味飄香百年,成為當之無愧的黃圃味道。」黃圃鎮黨委委員李華軍表示,從美食出發,「尋味黃圃」節目將為觀眾講述黃圃地區的傳統美食,展示一方水土孕育的美食文化,跟隨飄香的美味探尋其背後的文化故事。

因美味結緣,上午的開機儀式上,兩大節目攜手開拍。據悉,在今後的時間裡,兩大節目組將分頭前往周邊區域,尋找那些藏在深巷人未知的特色美食。「這個欄目我們前前後後籌備了已經半年多,我們定位的是以中山市黃圃鎮為中心,方圓50公裡以內的距離,在這個範圍內去尋找美食,挖掘其中的匠人故事。」《匠心》欄目組負責人告訴南方+記者。

此外,李華軍透露,接下來,「尋味黃圃」攝製組也將在全鎮範圍內深入街巷,以坊間最具特色的傳統美食為主線,揭示其傳承與創新的脈絡,以時代的新角度再度呈現那一道道令人耳熟能詳的美食。

工匠精神與現代化生產共融

榮業腊味、關家尾頭菜、通理橋米酒、澤記酸菜、三順生餅食……一份份美味的食品擺在桌上,1日上午,黃圃鎮拿出了看家菜品,邀請前來的賓客們品嘗。現場,榮業腊味第四代傳人葉浩波,還親自教授培紅小學的學生們製作手工臘腸,寓意黃圃腊味傳統技藝將繼續一代代傳承下去。

腊味文化館、腊味九大簋,廣東榮業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顯韜介紹,公司在腊味菜品和腊味文化的推廣上,一直在謀求新的契機,以擴大黃圃腊味的影響力。「本次能夠參與到央視的節目錄製,是四代傳承的精神與《匠心》欄目的主題不謀而合。」王顯韜在接受採訪時說。

由清末年間起,王顯韜曾祖父王添福便利用賣粥剩下的肉料,用心製成腊味。目前,在國內,能夠傳承四代近百年的腊味家族並不多見,王氏家族對於工匠技藝的保護,使得古老的手法得以留存至今。然而,王顯韜偏偏又很重視創新。「傳統食物歷經幾輩人,其美味的口感要傳承,然而,在食用方式和食物品質方面,也必須迎合現代消費者的飲食習慣。」王顯韜說。

從手工灌注臘腸到如今引進機械人操作,王顯韜說,香味不變,工藝上依然有著非遺的傳承,在精密設備的支持下,現代化的製作將更加精良。對於食品安全問題,榮業食品目前在進料出料環節上都有著嚴格的把控,他說這是加工產業現代化的優勢,與匠心精神並不衝突,恰恰是在追求品質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此前,黃圃腊味普遍以二次加工的半熟產品為主,消費者需要進行加熱再烹飪,才能最終食用腊味。如今,根據第三方市場調查數據顯示,腊味這一傳統美食依然頗受年輕人喜愛,只是他們的食用習慣不同了。「年輕人生活節奏快又怕麻煩,為了迎合他們的飲食習慣,我們也逐步在推廣即食食品,推出了不少不需要二次加工就可直接食用的腊味商品。」王顯韜認為,精細化生產就是在消費者細分方面做足功夫,目前,該公司生產的自熱腊味煲仔飯、即食臘腸等深受年輕消費者喜愛。

今年四季度,榮業食品也將再推出專門針對減肥人群的雞胸肉、代餐肉食品,依然保留歷史的風味。王顯韜希望,不論什麼新種類的產品,都能讓消費者嘗到古老的風味。談及企業管理,他認為,傳統產業必須要適應現代管理,企業處在不同時期要有與時俱進的管理模式,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品質始終是產品的生命線。

【記者】郎慧 雷海泉

【攝影/視頻】葉志文

【通訊員】黃圃宣

【作者】 郎慧;葉志文;雷海泉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央視《匠心》欄目聚焦黃圃腊味
    11月1日上午,央視《匠心》攝製組來到中山市黃圃鎮的榮業食品公司,拍攝當地學生體驗黃圃臘腸製作。11月1日上午,中央電視臺《人間煙火》(榮業·匠王)開機儀式暨「尋味黃圃」大型拍攝活動啟動儀式在黃圃鎮舉行。
  • 尋味黃圃!腊味九大簋,邀您共嘗
    >飲食文化底蘊深厚2019年11月1日上午黃圃鎮牽手央視《匠心》攝製組舉辦《人間煙火》(榮業·匠王)開機暨」尋味黃圃「大型拍攝活動啟動儀式日前鎮內各餐飲場所>有序開放堂食服務近期推出「尋味黃圃」系列探店美食報導為大家繪製黃圃美食地圖一探酒樓食肆在疫情期間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 腊味DIY、九大簋、生態遊……黃圃推出「五一」暢玩旅遊線路
    至今,全鎮已有100多家腊味生產企業,是全國最大的廣式腊味生產基地。黃圃鎮現有腊味品種多達60餘個,諸如臘腸、臘肉、臘鴨、臘魚等,其中最傳統的要數臘腸。 傳統的黃圃臘腸如何製作?廣東榮業食品有限公司將在五一假期期間,在其建設的榮業腊味文化館推出腊味DIY活動,黃圃腊味製作工藝第四代傳人將現場介紹傳統黃圃臘腸製作的全流程,並手把手教遊客製作傳統手工臘腸,遊客現場製作的臘腸將由廠家後期處理後寄送至遊客家中。除了腊味DIY,遊客還可免費參觀榮業腊味文化館,了解黃圃腊味的「前世今生」。
  • 廣式腊味的發現之旅(2)
    ■新快報記者 陳斌/文 部分資料圖片 看完了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進行吹乾的東陂腊味,讓我們繼續把視線投向廣東省內另外兩大廣式腊味的主要產區,中山腊味和東莞臘腸。
  • 祝賀金英傑榮獲央視《匠心》欄目入選品牌
    《匠心》欄目,是央視一檔大型電視紀實類節目,通過真實生動的影像,為觀眾刻畫出在這個浮躁的社會環境中,講述中國企業家追求和傳承「匠心」的故事。《匠心》認為:一個尊重勞動、鼓勵創造的國家,一個懂得尊敬匠心匠人、呵護匠心精神的社會,應讓成大器者得到充分尊重,讓匠心之名,名至實歸。
  • 中山黃圃古蹟掠影
    走馬看花,到此一遊,掠影中山黃圃部分文物建築:三社王氏大宗祠、靈古街鎮二衛生所、廣寬劉公祠、耶穌聖心堂、報恩禪寺、北約石板路、觀音大廟、嚴氏宗祠、蘇氏祖祠。
  • 【尋味大劇透】央視「舌尖」導演執導的《尋味順德》「黃金鯇魚生」就在皇家太子酒店這裡誕生!
    相信隨著太子黃金鯇登上央視,將會成為海內外越多尋味順德者的必選美食。 南方衛視TVS4美食欄目《我愛返尋味》節目組再度到皇家太子酒店拍攝蠶桑養生美食特輯,這是該節目組三年內兩訪太子。誠意推出——  跟隨央視《尋味順德》嘆太子黃金鯇一天遊尋味價:138元/人   (5月天天出發)
  • 外海面、禮樂腊味又雙叒叕登上主流媒體紀錄片!
    外海面、禮樂腊味又雙叒叕登上主流媒體紀錄片!11月14-19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系列紀錄片《家鄉至味》攝製組來到高新區(江海區)進行一系列傳統特色美食的專題拍攝央視攝製組先後來到禮樂街道武東村拍攝傳統手工和現代工廠半人工的製作腊味過程
  • 央視《探索·發現》欄目在洞頭拍攝大型紀錄片《匠人匠心》
    為弘揚我國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月1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目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大型紀錄片《匠人匠心》在我區開展拍攝工作。   《匠人匠心》洞頭拍攝現場   此次拍攝內容為洞頭省級非遺項目貝雕技藝,片名《他處的丹青》,將採訪市級非遺傳承人鄭大志、王衛東等貝雕技藝傳承人,拍攝加工貝殼
  • 匠心欄目:匠心築夢 攜手企業共鑄匠心精神 促進品牌提升—眾企業贈...
    匠心欄目作為一檔大型電視紀實類節目,肩負著厚重的媒體責任,以及樹立正能量的輿論導向。匠心欄目秉承「讓匠人有名,實至名歸;利予工匠,利在國家」的理念,通過外景拍攝的形式刻畫大國工匠,講述當代匠人創新技藝、傳承工匠精神的故事。選題方向涵蓋農業、工業 、信息業、數字互聯、社會服務等。
  • 順德美食又將亮相央視,鎖定CCTV-10《味·道》欄目
    順德又要上央視啦本周六、周日一連兩天跟著央視《味·道》欄目一起來探尋順德美食「背後的故事」
  • 從入選《匠心之路》欄目到牽手《質量先鋒檔案》,雙星品牌全新升級!
    雙星名人集團入選《匠心之路》欄目《匠心之路》欄目,是以優質的節目內容講述中國企業家追求和傳承「匠心」的故事,從而樹立企業的品牌形象,並在全社會倡導和弘揚中國的「工匠精神」,推動中國企業轉型升級,最終實現「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
  • 尋味京城:秋風起,蟹味兒濃
    俗話說:秋風起,蟹腳肥。我國吃螃蟹的歷史悠久,蟹的菜餚也不斷發展,據載各個時期都有螃蟹名餚,逐漸形成了一種獨有的飲食文化。清代李漁嗜食螃蟹,可謂吃螃蟹的美食家,人稱「蟹仙」,他也寫道:「蟹之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已達色、香、味三者之至極,更無一物可以上之。」可見對這肉肥膏滿、橫行霸道的美味的喜愛,眼下恰逢秋風送爽、蟹肥菊香之時,正是品嘗螃蟹的最佳季節。下面小編就帶您細數幾道美味的螃蟹盛宴。汁濃味鮮——蟹黃湯包
  • 煲仔飯、老火湯....國慶佛山「尋味」清單,下午就出發!
    佛山傳統的煲仔飯有熱氣騰騰的飯、豐儉由人的各式腊味,總能在微涼的季節勾起你的食慾來。吱吱作響的米飯上鋪著油亮亮的腊味,倒上醬料,拌勻了米飯,就可以享受「熱火朝天」的美味一餐。在佛山,煲仔飯不是只有腊味、排骨、牛腩,來到禪城飆煙煲仔飯,你會發現煲仔飯還可以很芝士、鰻魚、海鮮!
  • 尋味順德+丨無骨魚的升級版——酥炸無骨魚
    順德人對魚向來有一種近乎迷戀般的熱愛,在民間更有「不吃魚不是順德人」的說法。順德人愛吃魚,但是魚多刺,吃的時候需要格外細心,且一些人甚至不會吐魚刺,這種尬尷的局面似乎印證了張愛玲平生三大恨之中的一恨:「鰣魚多刺,則食之戒心,難以坦然」。因此,無骨魚的做法就是為了解決這種讓人難以坦然的問題。在順德,無論是哪一家餐廳,只要廚師是地道的順德廚師,那麼他就一定懂得如何做無骨魚,相反,離開順德,若想找到一名會做無骨魚的廚師,那便如大海撈針般困難。
  • 在煙燻火燎的小屋裡,成就的人間至味,國貨腊味
    又到了腊味飄香的季節。「秋風起,食腊味」,這是廣東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廣式腊味主要以臘腸和臘肉出名,口味偏鹹帶甜,並有酒香,因其獨具特色,早已名揚四海。在微帶涼意的蕭瑟秋風中,那濃鬱的香氣、粘稠的肉汁,讓人禁不住垂涎三尺……廣式臘肉的風味廣式傳統臘肉製作方法是用土豬五花肉(或者前後腿肉均可)切成條狀,刮乾淨豬皮不用清洗豬肉,首先用高度白酒擦豬肉全身,達到抑菌去腥和提香的作用,加入調味料拌勻醃製後曬乾即成。
  • 匠心欄目:匠心精神 詩意呈現 導演曲思嘉淺談《匠心》紀錄片獲獎故事
    近日,《匠心》欄目《微縮觀世界》紀錄片,在老故事頻道2020年上半年節目評優中,榮獲「優質合作節目獎」,而該紀錄片的導演就是《匠心》欄目組的80後導演曲思嘉。  《匠心》欄目《微縮觀世界》紀錄片導演曲思嘉  擔任《匠心》欄目組紀錄片導演之後,曲導每次製作之前首先會對企業進行多角度深度觀察,了解企業的宏觀方向,也關注細微之處的文化呈現,從而挖掘這些匠人匠心故事的深層內核,記錄企業獨特的成長基因。
  • 《尋味順德》一、二、三集最齊全【美食指南】,吃貨必備,值得收藏!
    《尋味順德》自央視首播開始後馬上刷爆順德人的朋友圈美食旋風亦隨之颳起話說第一集首播小編已舔屏操著為了廣大吃貨們著想的心小編不惜勞苦,走街串巷終於找到《尋味順德》中播放的美食出處「仲唔快D拉衫尾跟住嚟?」
  • 秋風起,煲仔香
    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香港氣溫在我的無盡死循環碎碎念中,似乎終於有了那麼一點點要降溫,起秋風的苗頭。前兩天晚上OT狗下班回家的路上,也終於得披個小外套了。然並卵,香港今日氣溫重回30度,再次降溫失敗。只好,耐心再壓一壓想吃煲仔的心,開文嘮嗑先解饞。我對煲仔飯的感情,萌芽於初中時期。因為是全封閉的寄宿學校,只能周末回家,學校施恩,欽定每個周三晚飯時間各位愛子心切的家長可以來「探個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