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電影評分網站「過得」好嗎
國外類似豆瓣的電影評分網站和社區,也有不少,我們盤點出幾家具有代表性、權威性和一定影響力的網站,看看他們運用了怎樣的評分機制,有多高的關注度。
最先舉例日韓國家的電影評分網站,因為這幾家網站都做了本土化的設計,所以在大眾化的基礎上,相對封閉,影響範圍不是很廣。
韓國NAVER是世界第五大,更是韓國最大的搜尋引擎,市場份額佔到77%,它的電影評分就是基於門戶和綜合搜索的設計,點評方面則是仿照美國爛番茄,由大眾用戶及專家構成。
因為NAVER的針對性很強,是對本土用戶起到引導作用,所以觀眾評分將很大程度影響影片的票房,專家評分則起到輔助判斷的作用。
日本的電影點評網站中,Yahoo映畫與Filmarks人氣最高,但沒有專家參與和社區討論,所以用戶評論像是自說自話,質量也都參差不齊。
最後說一下爛番茄和IMDb。爛番茄一直被稱作是「美國豆瓣」,可能是因為兩家電影評分網站境遇極為相似。
爛番茄平臺目前有69位專業媒體人參與點評,但爛番茄的點評方式比較簡單粗暴,即收集所有評論內容,分析它們的正向比例,若正向評論超過60%以,那麼該作品就會被定義為新鮮,如果正向評價低於60%,該作品就會被標記為爛。
鑑於爛番茄的評分機制,許多好萊塢公司都會在媒體場結束後,嚴格把控口碑放出時間,進一步保證票房收入。索尼的《表情奇幻冒險》上映後一度獲得0%的爛評價,被索尼痛批不專業,並表示該片是面向未成年觀眾,這樣的評分並不適用於這部電影。
被六大撕完,爛番茄還要被粉絲罵。《X特遣隊》在爛番茄新鮮度僅37%,於是有網友質疑爛番茄被迪士尼「收買」,並有3000多人請願關閉爛番茄。不止如此,導演馬丁·斯科塞斯還曾髮長文炮轟爛番茄,「惟打分論,很快會消亡」!
至於被稱為權威的影視資訊點評網站IMDb,就真的沒有人刷分嗎?
IMDb創立於1990年,評分機制也相對權威,甚至被很多電影評分網站借鑑、學習。IMDb曾介紹過他們的加權平均值算法,WR =(V ÷(V M))× R (M ÷(V M))× C,其中WR 指最終的加權得分,V 指投票人數,M 指進入 TOP 250 所需的最小票數,R 指普通算法的平均分,C指目前所有電影的平均分。
粉絲將《蝙蝠俠:暗夜騎士》刷進IMDbTOP10,其實有點多此一舉。但印度小夥伴們對IMDb上的自家電影,可是毫不吝惜給出好評。包括IMDb評分8.2的《巴霍巴利王》在內,不少名不見經傳的印度電影都衝進了TOP250,這不是一般水軍能做到的。
綜合國內外的電影評分網站來看,IMDb相對權威,豆瓣在高冷範上也越來越接近IMDb。所以希望豆瓣在規範反水軍機制、細分註冊用戶的同時,我們觀眾也能培養獨立審美,不要讓評分來左右一部電影,成為一部電影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