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天生脾氣暴,上位後攻魏滅蜀敗楚,秦國一步步崛起成老大

2021-01-09 老胡同裡看歷史

秦惠文王上位,秦國攻魏滅蜀敗楚,秦國正在一步一步的崛起

秦惠文王上位以後,就瘋狂的攻打魏國,那叫一個痛快啊。佔領了魏國很多地盤,但是這秦國可不同了,一天比一天厲害。商鞅的變法可不是吹的。秦國不僅軍隊厲害。這腰包也是越來越鼓。當時的周王朝其實早就散了。誰眼裡還有周王朝啊,各個國家都相互依賴,後來就都稱王了。這秦惠文王也跟著其他幾個國家,稱王了。當時呢,巴國和蜀國一直都在幹架,秦國不是強大嗎。他們一個個的都來巴結秦國,希望能夠得到秦國的幫助,但是秦惠文王當時有一點迷茫。為啥呢?因為當時是攻打蜀國的好時候,這蜀國國家雖然不強。但是糧食多啊,有大片大片的的土地種植糧食。司馬錯這位秦國大將軍就好不容易才勸秦惠文王先打蜀國,這秦惠文王其實也知道要是滅了蜀國以後,這個不僅能夠得到蜀國的人,還能得到蜀國的錢,不僅如此,加入真的能夠把蜀國給打下來,往後也可以藉助蜀國的困難地勢攻打楚國。

這秦惠文王一算,不錯,這筆買賣划算,就派了司馬錯和張儀,帶著軍隊攻打蜀國去了,這秦國的軍隊太兇猛了。在和蜀國軍隊打架的時候,一個勁的往上衝啊,就把蜀國給打敗了。打敗了以後,蜀國已經不行了,沒兵了。這秦惠文王也沒給蜀國機會,同一年就又出兵把蜀國給滅了。這把蜀國滅了以後,蜀國自然就是秦國的了。秦惠文王派了一個人去了蜀國,把蜀王這個稱號,給降了好幾級叫蜀侯。這秦國把蜀國滅了以後。把蜀國的一切政治法律什麼的全部給替換了秦國的。這蜀國也是秦國的打仗源源不斷的資源了。也正是如此這秦國也是越來越厲害了。

滅了蜀國以後,秦惠文王就又想搞事了,派張儀這個鬼才,去了楚國,張儀帶了很大很大的禮品送給楚懷王,什麼禮呢?當時呢,楚國和齊國的關係比較好,楚國地大,齊國呢又有錢,這兩家結合就太可怕了,所以秦惠文王就想拆散他們兩個,張儀給楚懷王說,大王啊,你知道秦國向來是恨齊國的,而你的國家卻與齊國關係那麼好。但是如果大王與齊國絕交得的話,秦國決定好好地孝敬楚國,把秦國的六百裡土地都送給楚國,這楚懷王一聽,六百裡啊,喜歡的晚上睡不著覺,貪心瞬間就有了,立馬信任了張儀說的一切,就和齊國絕交了。

絕交以後過了沒多久,楚懷王就派人去了秦國要地。可以楚懷王意想不到的是,張儀竟然生病了,就是在會秦國的路上從馬上摔下了了,一下子讓楚懷王等了好久,那個著急啊,但是沒有用,等了幾個月,終於把張儀給等到了,但是張儀說的話把楚懷王氣的半死,張儀對楚懷王說我當時給您許的是六裡地,那是六百裡啊。楚懷王氣的啊。也不聽勸了,就出兵攻打秦國,正好,秦國的計謀就是這樣的,楚國軍隊到達丹陽和秦國打起來了。但是楚國大敗,也就這以後,巴蜀這兩塊地和秦國再也不害怕楚國的威脅和恐嚇了。就這樣,秦國把關中,這個漢中,還有這個蜀國,連到了一起,這連到一起以後可是厲害的很啊。

秦惠文王也開始了慢慢的實現了他的野心,秦國也是崛起了。採用張儀的連橫政策,一個一個的擊破,把六個國家都給打退了。取得了很大的勝利,為秦國的霸業做出了貢獻。

相關焦點

  • 秦國四大名將,把風雨飄搖中的秦國推向巔峰!
    ,秦國的實力一步步上升,以至於最後有了能夠抗衡六國合力圍剿的力量。秦昭襄王十四年,白起一戰成名,剿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俘虜魏將公孫喜;二十七年,白起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講和;四十七年,以上黨之爭為導火索的長平之戰爆發,僵持三年之後,白起活捉趙國四十萬人,射殺趙國將領趙括。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被世人譽為「戰神」。
  • 走近科學之秦宣太后「羋月」大起底(秦惠文王篇)
    在與魏國的艱苦對抗中,秦、楚也時有合作,續寫了春秋時代以來滿滿的基情。還有一點就是秦國染西戎之風,楚國本身就是南蠻,都被中原諸國瞧不起,所以心理上比較容易有認同感。可以說,直到秦惠文王晚年,派張儀欺楚之前,秦、楚兩國的邦交相當不錯,很少有直接衝突,羋月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成為秦惠文王的妾侍,被封為八子(侍妾的封號),所以史書上稱她為「羋八子」。
  • 秦惠文王:有開疆拓土的能力,卻甘當平庸的守成之君,遠謀
    縱觀整個春秋戰國,秦國能夠一路走到最後,成為亂世中最後的贏家,除了制度優越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在商鞅變法後的100多年裡,秦國上層始終能夠讓擴張和守成保持在一個最佳的平衡點上,而做到這一點最好的就是惠文王
  • 戰國時期,東方列國先後五次合縱攻秦,兩勝一敗、兩次無功而返
    進入戰國中期後,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力日強,至秦惠文王嬴駟在位秦簡,秦國已完全佔據關中,並在河東佔據了汾陰、皮氏等前進基地,在河南佔據了函谷關、陝城等重要關塞,控制了關中左中原的戰略走廊,秦軍進可攻、退可守,遂引起山東各國嚴重不安,開始策劃「合縱」聯合制秦,自後山東各國先後發動五次「合縱攻秦」之戰,其中兩勝一敗、兩次無功而返。
  • 秦惠文王有哪些傑出功勞?為何一繼位就要處決秦國的功臣商鞅?
    北掃義渠:義渠位於位於秦國西北部。在當時,義渠可是個大麻煩。這些野蠻人憑藉騎技了得便總是有意無意的騷擾秦國邊境,甚至入侵秦國的洛河流域。只是強大的秦國豈是好惹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在公孫衍的積極建議下,秦惠王暫停攻魏而轉為攻打義渠。當然了,對什麼人就要用什麼招,沒有什麼比對付這些野蠻的遊牧民族燒荒更有效了。
  • 秦國的南徵是怎麼回事?
    秦惠文王在位時,趙、楚、魏、韓、燕五路諸侯伐秦,卻在函谷關招致慘敗。秦國朝野上下自然摩拳擦掌,意欲大大擴張一番以揚國威。  一派以張儀為代表,主張東向,攻韓滅周,號令天下。一派以將軍司馬錯為代表,主張向西南進發,攻滅巴蜀,進而威逼楚國。當時的巴蜀之地,苴國、蜀國、巴國三國並立,但是並沒有那麼開化,秦國人多視他們為蠻夷。
  • 秦國的第一位王——秦惠文王嬴駟
    其實,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的近70年內,秦國就已經是戰國時期的一大強國了。秦始皇能夠一統天下,離不開歷代先君的努力。尤其是自秦惠文王開始,列國以無力阻秦東出。秦惠文王嬴駟是秦國的第一位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秦惠王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嬴駟仿山東六國做法,亦自稱為王,改元為更元元年。要知道,在嬴駟之前的秦國國君都是「××公」的,比如秦孝公、秦獻公等等。
  • 《大秦帝國》系列中秦國的八大名將,哪位能夠排第一?
    《大秦帝國》系列拍的是秦國「奮六世之餘烈」中的六代君王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這前六代都比較成功,希望不要在觀眾最期待的秦始皇這一代垮掉。 王翦曾用反間計除掉趙國名將李牧,殺趙軍主將趙蔥,率軍攻破了趙國都城邯鄲,俘虜趙王,在荊軻刺秦王失敗後,王翦率軍攻破燕國都城薊,王翦率六十萬大軍攻滅了李信和蒙恬沒有打下來的楚國,殺了楚國名將項燕,俘虜楚王。之後王翦又南徵百越,被封為武成侯。
  • 隨便寫寫《司馬錯論伐蜀》片段的觀後感
    於是引發了《司馬錯論伐蜀》的一篇經典辯論。張儀對於伐韓之策的理解是:秦之大策為東出,西南蠻荒不值得掛心。伐韓之先盟魏楚,阻絕南陽、南鄭,進攻新城、宜陽。臨二周之境,周室危而不能自救,必然俯首,秦可挾天子以令諸侯。南向楚,東入魏,成就真正的王圖霸業。理論上來講,張儀的策略其實不錯,此後的秦武王就是這樣做的。秦惠文王雄心壯志,自然也會有些蠢蠢欲動。
  • 秦國崛起的現象:文臣武將很多都是他國之人,真是不拘一格
    秦國完成天下一統真的不容易:奮六世之餘烈。這還只是秦國從崛起到一統天下的艱辛,其實秦國從一個邊陲小國,一步步走上第一強國的位置,實屬不易。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天下秦孝公去世後,其子嬴駟繼位,他是秦國第一位王,史稱秦惠文王,他在位的時候,秦國已經開始大國崛起,攻滅巴蜀,連破諸侯聯軍,此時沒有任何一國可以單獨和秦國比國力。
  • 平史 美國欲合縱滅中,卻不知六國合縱滅秦失敗的必然
    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將二國併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謂危也。不如伐蜀完。」
  • 舉鼎而死的秦武王絕不只是莽夫,他對秦國的貢獻讓人意想不到
    秦武王平定蜀亂,將蜀地徹底納入秦國治下;攻拔宜陽,為秦國在中原腹地打下一塊穩固根據地;掃蕩義渠,為秦國贏得了穩定的後方。除了打仗,秦武王在政務處理上也很有想法,丞相一職就是由他首創,發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先聲。在外交上,秦武王嘗試了很多新思路,如拉打並行,分化魏韓,聯越制楚等,為後世統治者提供了很多借鑑。
  • 第三期:秦國(下)
    一年後,韓魏兩國太子來朝,張儀擔任魏相。公元前318年,樂池擔任秦相。次年,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攻秦,嬴駟便派樗裡疾破魏、趙、韓三國聯軍於修魚,俘獲韓將申差,大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東方戰事剛剛結束,西方的義渠發兵襲破秦軍於李帛,同年張儀復相秦。
  • 《大秦帝國》系列劇中,出現的7代秦國君主,哪一代功績最大
    西周滅亡後,周平王東遷時,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這才讓周平王將其封為諸侯,和齊、楚等國並列。《大秦帝國》系列影視劇中出現的七位秦王,都是秦國被周平王封為諸侯後,產生的七位君主。秦孝公即位後,為了讓秦國再次強大起來,他頒布招賢令,向天下求人才,以便來輔佐自己。在這個背景下,商鞅來到了秦國,並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商鞅變法讓秦國快速強大了起來,並在幾任秦王的努力下,具備了滅掉六國的實力。秦孝公時期,秦國還擊敗魏國,收復了河西地區,但是讓秦國強大起來的商鞅,卻在秦孝公去世後,被處死了。
  • 持久戰的典型,秦國用140年統一天下
    秦獻公嬴師隰(xí),在秦國國內進行改革,為秦孝公趙渠梁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秦國真正的壯大,立下一統天下之大志,是在秦孝公時期。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嬴渠梁繼任秦公,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最終完成統一。這中間,秦國用了一百四十年的時間,正是秦國七代明君長達一百四十年的堅持,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出現了,它就是秦朝。
  • 大秦帝國背後,山東六國五次「合縱攻秦」,真有傷及秦的實力嗎?
    「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從《裂變》、《縱橫》、《崛起》,到最近正在熱播的收尾之作《大秦賦》,展現的就是秦國自秦孝公嬴渠梁任用商鞅變法起,歷經秦惠文王嬴駟、秦武王嬴蕩、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異人,一直到秦始皇嬴政,六代君王勵精圖治,最終掃平六國,建立統一的專制國家,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 《大秦帝國》系列的七代秦國君主,究竟哪一代功績最大?
    《大秦賦》的主要內容就是講述嬴政用了十年的時間,依仗秦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先後攻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秦王朝,嬴政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始皇帝。
  • 戰國時秦國強大以後,六國合縱攻秦五次,為什麼最終還是被滅?
    第一次是周慎靚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孫衍發動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推楚懷王為縱長。公孫衍還說服義渠攻秦側背。楚、燕暫時受秦威脅不大,態度消極,心存觀望。
  • 從《大秦帝國》三部曲到《大秦賦》,看秦國一統天下的強國之路!
    應該說,《大秦賦》是《大秦帝國之裂變》(2009年)、《大秦帝國之縱橫》(2013年)和《大秦帝國之崛起》(2017年)的姊妹篇,這三部秦劇的豆瓣分至今分別維持在9.3、9.3和8.5的高分。這三部秦劇承上啟下地講述的都是戰國時期的秦國,並按時間先後順序分別講述了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的強國之路。
  • 作為比秦始皇更有作為的秦國國君,秦惠文王如果不死,天下會如何
    有人說,秦國其實早在始皇之前百年就本該統一天下了,無奈的是,當時的君主卻身患隱疾,在本該大展身手的壯年吐血而亡,這位君主就是秦惠文王。周顯王十三年(前356),秦惠文王生於櫟陽,也就是今天陝西西安的閻良區一帶的王宮內,作為秦孝公的長子,他從小就被作為下一任國君而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