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圖表揭貨幣戰爭內幕 中國央行大量拋售美元

2021-01-10 搜狐網

  原題為:高盛圖表:全球貨幣戰爭戰況

  據《華爾街見聞》報導,過去的30年中,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美國和中國一直在對本國貨幣購買力進行貶值。過去12年中,其他國家也競相加入了貶值的比賽。全球化似乎成為了一場貨幣貶值和向外輸出通脹的過程。

  到底誰是這場貨幣貶值大戰的冠軍呢?高盛的圖表提供了一些線索。下圖顯示了從1981年以來,各主要經濟體貨幣相對於黃金的購買力變化趨勢。中國一直在引領著貶值的潮流,而且從未被超越。

  下圖顯示了在過去六年裡中國是如何管理本國貨幣的。綠線反映了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向下意味著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紅線和藍線分別反映市場和中國央行對匯率壓力的方向。

  分析稱,在美聯儲QE和歐洲央行LTRO的時候,中國央行拋售了大量的美元以維持人民幣穩定。

  背景知識:

  各國貨幣之所以可以進行對比,能夠形成相互之間的比價關係,原因在於它們都代表著一定的價值量,這是匯率的決定基礎。 在金本位制度下,黃金為本位貨幣。兩個實行金本位制度的國家的貨幣單位可以根據它們各自的含金量多少來確定他們之間的比價,即匯率。 如在實行金幣本位制度時,英國規定1英鎊的重量為123.27447格令,成色為22K金,即含金量113.0016格令純金;美國規定1美元的重量為25.8格令,成色為千分之九百,即含金量23.22格令純金。根據兩種貨幣的含金量對比,1英鎊=4.8665美元,匯率就以此為基礎上下波動。

  在紙幣制度下,各國發行紙幣作為金屬貨幣的代表,並且參照過去的作法,以法定匯率規定紙幣的含金量,稱為金平價,金平價的對比是兩國匯率的決定基礎。 但是紙幣不能兌換成黃金,因此,紙幣的法定含金量往往形同虛設。所以在實行官方匯率的國家,由國家貨幣當局(財政部、中央銀行或外匯管理當局)規定匯率,一切外匯交易都必須按照這一匯率進行。在實行市場匯率的國家,匯率隨外匯市場上貨幣的供求關係變化而變化。 匯率對國際收支,國民收入等具有影響。

  固定匯率制:是指一國政府將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兌換比例,以法定形式固定下來,並將匯率的波動限制在較少的範圍內。

  浮動匯率制度:是指匯率不受平價制約,主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由市場機制自行調節的匯率,政府既不規定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兌換比例,也不限定匯率波動幅度。

  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是指政府預先確定、公開承諾,並用幹預市場的方法而得到的本國貨幣與某種(或某些)主要外幣的法定平價和允許匯率上下波動的幅度,但是可以定期地調整法定的平價,以利用貨幣的貶值或升值來校正國際收支的不平衡,這是根據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的一種國際匯率制度。

  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匯率的長期走勢不受政府管理的影響而由市場供求關系所決定的,但匯率的短期波動受到貨幣當局幹預的影響;亦被稱為骯髒浮動。(編者註:人民幣匯率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

  人民幣匯率制度: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當時施行的匯率機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匯率調控的方式。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參照一籃子貨幣、根據市場供求關係來進行浮動。這裡的"一籃子貨幣",是指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賦予相應的權重,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籃子內的貨幣構成,將綜合考慮在我國對外貿易、外債、外商直接投資等外經貿活動佔較大比重的主要國家、地區及其貨幣。參考一籃子表明外幣之間的匯率變化會影響人民幣匯率,但參考一籃子貨幣不等於盯住一籃子貨幣,它還需要將市場供求關係作為另一重要依據,據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這將有利於增加匯率彈性,抑制單邊投機,維護多邊匯率穩定.

  二是中間價的確定和日浮動區間。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

  三是起始匯率的調整。2005年7月21日19時,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作為次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中間價,外匯指定銀行可自此時起調整對客戶的掛牌匯價。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並不是指人民幣匯率第一步調整2%,事後還會有進一步的調整。因為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幣匯率水平在數量上的增減。這一調整幅度主要是根據我國貿易順差程度和結構調整的需要來確定的,同時也考慮了國內企業進行結構調整的適應能力。

  【延伸閱讀】專家認為中國貨幣政策對美國不構成威脅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兩位成員所長伯格斯滕和資深研究員加格農說,中國最近"—直並非"貨幣"侵犯"方面的主要"罪犯"。彼得森研究所最近的一篇論文估計,人民幣處於與美元實現"平衡"的8%的水平範圍內遠遠低於中國的一些批評者所說的低估30%或者更多。【詳細】

 

相關焦點

  • 美多名政要涉內幕交易 隱瞞疫情卻提前拋售股票 交割單曬...
    美多名政要涉內幕交易,隱瞞疫情卻提前拋售股票,交割單曬出!道指一周再跌17% 摘要 【驚天醜聞!美多名政要涉內幕交易 隱瞞疫情卻提前拋售股票 交割單曬出!】
  • 央行貨幣政策報告重點
    11月26日,央行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指出,總體看,我國宏觀政策的力度是合適的。在應對疫情和支持經濟復甦的過程中,債務規模和槓桿率都必然出現階段性上升,之後經濟增長逐步恢復將為更好地長期保持合理的宏觀槓桿率水平創造條件。
  • 美元仍是貨幣之王 但穩定幣將引領數字貨幣崛起
    上周,美國政府宣布批准一項高達 2 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法案。很多人覺得,當面對潛在長期通脹的時候,增發美元也無濟於事,但現實情況似乎並非如此,或許是想繼續證明在全球範圍內依然具有至高無上的貨幣地位,過去幾周美元一直在升值。從外匯數據來看,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後震驚了全球金融系統,導致其他外幣被大量拋售。
  • 中美「貨幣戰爭」劍拔弩張 突然升值或慘過日本
    第1頁:美國發動新貨幣戰爭 第2頁:恐慌下日元迅速升值 第3頁:人民幣匯率:怎能讓升就升  「對中國下手,絕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的問題。」宋鴻兵在《貨幣戰爭》一書中的預言,在2010年春天,似乎正漸漸成為現實。
  • 美元面臨三重威脅 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受到了攻擊
    美國金融博客Zerohedge報導稱,目前美元面臨三重威脅。多年來,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受到了攻擊,而今天,這些攻擊似乎正在加劇。 一方面是,華爾街頂級投行不再看好美元。高盛策略師日前在報告中表示,考慮到周期性風險的平衡,現在就認為"美元全面且持續下滑"還為時過早,但在某些貨幣交叉市場,做空美元看起來仍有吸引力。
  • 至少36家央行發布央行數字貨幣計劃 全球央行數字貨幣研發駛入快車道
    其中,厄瓜多、烏克蘭和烏拉圭等完成了零售型央行數字貨幣試點;中國、巴哈馬、柬埔寨、東加勒比貨幣聯盟、韓國和瑞典等正在進行試點。  隨著多國計劃研發或開展落地測試,央行數字貨幣漸行漸近。它將如何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 這家央行6月拋售了三分之二的黃金儲備
    6月份,哥倫比亞央行出售了1.8萬億比索(合4.75億美元)的黃金,相當於5月底其黃金持有量的67%。在去年黃金飆漲的時期,央行們成功利用這場牛市獲利,其中俄羅斯央行更是搶在金價上漲之前的一季度購買了56噸的黃金。
  • 加速去美元化,中國數字貨幣已領跑全球!美國卻「掉隊」了?
    中國數字貨幣已領跑全球目前,數字人民幣在我國正展現巨大活力。中國是全球範圍內首個對國家數字貨幣進行實測的主要經濟體,在數位化的實際經濟體系領域,中國已率先領跑全球——美國數字商會調查數據顯示,在數字貨幣支付領域,我國已註冊84項專利。
  • 《貨幣戰爭》:緊跟市場形勢 如何在危機中尋找契機_文化_騰訊網
    「貨幣戰爭」系列著作壟斷中國財經圖書暢銷榜第一名多年,被譯成多國語言暢銷海外。2010年以來,「貨幣戰爭」一詞被各國政要、媒體廣泛關注。「中國大媽」一戰成名,她們在國際黃金期貨價格暴跌,黃金市場人氣崩潰的危機中,橫掃了中國內地和香港的黃金實物,震驚了國際金融市場,也震動了華爾街的大佬們。4月10日,高盛發布報告,強烈看空黃金,並建議客戶們大舉做空黃金。僅僅13天後,在全世界實物黃金井噴般地搶購風潮面前,高盛不得不改口宣稱,雖然繼續看空黃金,但不建議客戶繼續做空黃金了。
  • 全球首枚央行數字貨幣誕生,繞開美元的希望?
    從一開始,立陶宛政府的思路就很清晰:和中國這樣的大體量的國家對比,立陶宛想要打造活躍高效的金融體系並不容易,而金融科技是一條捷徑,有領先就有市場。LBCoin只是立陶宛央行創新和金融科技戰略方向的一部分。該行目前正在完成金融科技公司的區塊鏈監管沙盒計劃,並計劃投建一個新的跨行業多區塊鏈平臺LBChain。
  • 高盛「指點迷津」
    高盛認為,美歐英日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卻仍需要維持強力寬鬆的貨幣政策以支援實體經濟的復甦,這就足以構成推動金價持續上行的主動力。除此之外,美國政治分裂之下美元料繼續承壓走低的前景,也對現貨金價構成利多。
  • 《新貨幣戰爭》|數字貨幣與電子支付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
    而中國央行宣布數字人民幣開啟內測的消息也是在差不多同一時期傳出。這或許不是一個巧合。中國央行的DC/EP計劃始於2014年底,但其間經歷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沉寂。2019年底,臉書發布初代Libra白皮書,展示出了自身想要充當國際數字貨幣銀行的野心。我國旋即加快了數字貨幣研究與發行。
  • 2012,「貨幣」與「戰爭」?
    然而,2012年的世界並不太平,用「貨幣戰爭」來概括2012的全球局勢或許是恰當的,當然,並非陰謀論意義上的「貨幣戰爭」,而是「貨幣」、「戰爭狀態」及二者的互動。    筆者曾用「民粹主義的反向運動」來概括2011年的世界,那一年,無論阿拉伯世界還是西方世界都爆發了大規模的「群眾運動」。
  • 央行數字貨幣影響幾何?
    自人民銀行著手研究數字貨幣以來,有關央行數字貨幣的話題便不時佔據新聞頭條位置。近日,央行數字貨幣在深圳公測,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個人發放總計1000萬元數字人民幣紅包,引來191萬人參與,向市場展現了央行數字貨幣的巨大潛力。
  • 美元指數升破100!投資者:全世界都缺美元 現在是不顧一切拿美元模式
    與此同時,美聯儲聯合日本央行、歐洲央行、瑞士央行、加拿大央行、英國央行六大央行發布了一份協調行動聲明。在這份聲明中,他們稱將利用現有貨幣互換額度為美元這一世界儲備貨幣的供應提供支持。此舉止旨在滿足世界各地公司在新冠疫情威脅全球經濟形勢下的使用美元信貸額度之需。美聯儲表示,幾家央行一致同意將互換協議價格下調25個基點。
  • 全球央行降息放水 中國央行未跟
    3月16日,在5500億元普惠金融定向降準資金落地的同時,央行如期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1000億元。在3月15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表示,下一步,央行將繼續綜合採取多種措施促進貸款利率明顯下行,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和經濟發展。
  • 一線| 黃奇帆:中國央行可能為世界首個推出數字貨幣的央行
    中國人民銀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個推出數字貨幣的央行。」 10月28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首屆外灘金融峰會上表示,中國央行推出的數字貨幣是基於區塊鏈技術做出的全新加密電子貨幣體系,將採用雙層運營體系,即人民銀行先把DCEP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金融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DCEP的意義在於它不是現有貨幣的數位化,而是M0的替代。
  • 高盛再發警告!中國的資本外流可能比官方想像得嚴重!
    導讀:根據中國央行和外匯管理局的最新數據顯示,自去年10月以來至今年8月,中國人民幣淨流出總額達到2,650億美元,主要是受到人民幣貿易結算的影響。分析師認為,這可以幫助中國緩解整體的人民幣外流壓力,因為採用人民幣結算意味著進口商在進行商品支付時不用兌換更多的外幣。
  • 外媒:中國股市傲視全球,所有跡象表明全球更多資金正湧入中國市場
    外媒稱,外國投資者也已經回到中國A股市場,受開放和改革金融市場的舉措鼓勵。的確,美國媒體CNBC稍早前也分析報導稱,所有跡象都表明,全球更多資金正湧入中國市場。比如,在中國的債券市場,在中國國債被納入摩根大通等更多國際指數後,高盛分析預期此將吸引約12000億美元資金在未來五年流入到達13萬億美元的人民幣債市中。而這僅僅是全球大量資金將流入中國市場的跡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