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看了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做朋友》,最近終於整理完成了學習筆記。《把時間當做朋友》是一本老書,最初寫於 2008 年,現在依然在售賣中。李笑來也將本書的 電子版 公開到了網上,免費供讀者下載。
本書的作者李笑來以前是新東方的英語老師,在比特幣火爆之前,花 100 萬買了比特幣,我猜他現在應該是財務自由了。李笑來老師在投資比特幣之餘,展現出了強大的自學能力,自己學習了編程、設計並且作品都還不錯,現在,他在學習社群的運營,並且創建了「學習學習再學習」微信公眾號以及多個付費社群。
我看完《把時間當做朋友》之後,最大的感受是:這是一本關於心智的啟蒙書。
關於心智的定義,我覺得李笑來在書中的定義稍顯複雜。在我看來,所謂心智就是一種高層次的大腦控制技巧。這種高層次的大腦控制技巧主要包括兩個部分:
內在控制:控制自己的情緒。
外在控制:控制自己的行為。
接下來,我會按照上面的理解,來將書本的內容重新梳理和介紹。
真的存在高層次的大腦控制嗎?理解心智,首先就得理解高層次的大腦控制的存在。那麼,真的存在高層次的大腦控制嗎?關於這個,作者在書中舉了很多例子,我也給大家舉幾個我自己想到的例子。
注意力轉移你是否有遇到過這種情況?你在看書,遇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想查一下詞典,於是你打開手機。剛剛解鎖手機,你發現你的微信上有兩個紅點,於是你點進去,發現是你的死黨發過來的搞笑視頻。看了視頻把你樂壞了,回了死黨一段信息後。你發現微信朋友圈上有紅點,於是你就點進去看朋友圈。等你把朋友圈刷完,你早已忘記了你本來在看書這件事情。
在上面這件事情中,你到底是被你的大腦控制,還是被各種外界信號刺激所控制呢?
情緒失控
在電影 《七宗罪》 裡(上圖),有一個情節是連環殺人案兇手最後利用警員米爾斯的憤怒,讓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最終當著所有人的面,把兇手殺死。當然,最後等待米爾斯的是被押上警車以及職業生涯的斷送。
在這件事情中,米爾斯不是被他的大腦控制,而是被憤怒的情緒所控制。《七宗罪》裡面涉及的暴食、貪婪、懶惰、憤怒、驕傲、淫慾和嫉妒,這些情緒都會在某些場景下影響我們,使得我們的行為喪失理智。
內在控制:控制自己的情緒個性是由情緒和經歷塑造的情緒是我們生命重要的組成部分,很多時候,我們的性格和做事方式都是情緒在各種經歷下的產物。我接觸到的對此最好的闡述,就是電影 《頭腦特工隊》 了。順便說一下,該片由皮克斯與迪士尼合作製作,在 2016 年 2 月,獲得了第 88 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
在電影《頭腦特工隊》(上圖)中,主人公萊利的行為由五種情緒構成,這五種情緒是 「歡樂」、「恐懼」、「厭惡」、「悲傷」、「憤怒」。在這五種情緒相互影響下,萊利在小時候是一個有著外向,活潑,調皮性格的小女孩,但是隨著她搬到新家,沒有了朋友,她慢慢變得焦慮,厭惡身邊的人,以前的性格被重新塑造。最終,她將自己的痛苦述說出來,使自己的壓力得到釋放,她的個性中的快樂成份融入了眼淚,使得她更加懂得珍惜。
我們說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不是指我們需要壓抑所有的不好情緒,在《頭腦特工隊》中,主人公萊利就是因為過度壓抑悲傷,使得自己無處釋放壓力,最終反倒被自己的憤怒情緒所控制。
所以,當我們說控制自己的情緒的時候,我們其實在說,我們應該為了獲得長久的好情緒,而控制自己短期的壞情緒。
我老婆是學幼兒教育的,她給我講過一個故事,幼兒教育學家為了研究小孩的自控能力,會做一個叫做 延遲滿足 的實驗。這個實驗(相關視頻)是這樣的:
在一個屋子裡面,讓小孩坐在一個書桌前,然後給小孩一個糖果,告訴他:「我 15 分鐘後回來,如果你在我回來之前都不吃這個糖果,等我回來後就再獎勵你一個糖果」。
通常情況下,很多小孩都無法抵抗糖果的誘惑而很快將它吃掉。而研究發現,那些堅持到最後的小孩,自控能力更強,在隨後的跟蹤研究發現,這些小孩能夠在學校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
最後,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小孩都會非常簡單的一招:轉移注意力。具體來說,他們會在特別想吃糖果的時候,選擇做別的事情來讓自己大腦暫時不那麼關注糖果。比如他們可能會唱歌,在桌子上寫字,將頭轉向窗外。
所以,在這個故事中,小孩為了獲得「得到兩個糖果的獎勵」這種喜悅的情緒,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暫時壓抑了自己短期「想吃這個糖果」的欲望。
我們在生活中,也在不斷地重複著這種事情。當我們工資不高的時候,看到一個想買的東西,我們會理性地壓抑自己的購物慾望,為的是這個月不至於交不起房租或者餓肚子。當我們在高三時,我們每天都學習得很辛苦,但是我們會控制自己的壓力,為的是高考時能夠考出更好的成績。當我們和別人起衝突時,我們會控制自己想打人的衝動,為的是自己不至於在警察局待上幾天。
中國有句古訓:「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其實意思就是我們應該為長久的好情緒,控制自己短期的壞情緒。而這種推遲滿足感的能力,就是一種高層次的大腦控制技巧。
控制情緒的技巧下面是我總結出來的控制情緒的具體技巧。
轉移注意力剛剛上面小孩抵抗糖果的誘惑的實驗其實已經提到了這種技巧,這種技巧的核心在於,對於一些壞情緒或者痛苦的體驗,我們不去想它,那麼它的影響就會大大降低。小孩通過簡單的把頭轉向窗外想別的事情,就可以讓糖果的誘惑力對大腦的影響大大降低。
類似的場景還包括,當你特別不高興的時候,找一些你平時喜歡做的事情,甚至簡單地讓自己做一些事情(比如運動)都可以極大的轉移掉你對於糟糕情緒的關注。
推遲滿足感人總是傾向於立刻獲得滿足,如果完成一件事情的滿足感來自未來的某一個時間,那麼這就需要大腦的控制了。推遲滿足感與轉移注意力的差別在於,推遲滿足感明明知道當前的行為讓自己有些難受,但是仍然控制大腦做這件事情。
我最近在學習兩個新技能,一個是學自由式,一個是學騎獨輪的思維車。這兩個技能的獲得過程都是痛苦的。我在學自由式的時候,由於身體還沒有對動作產生記憶,所以身體非常不協調,稍微不小心就嗆水了。但是我會明白這是學會遊泳的必經過程,所以堅持學下去,以便我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可以獲得「學會自由式」帶來的喜悅和成就感。
學自由式是一個很容易達到推遲滿足感的例子。真實生活中,有著更多更難做到的事情,需要我們控制好情緒。
在《把時間當做朋友》的書中,作者就舉了一個很難的事情:背下 GRE 要求的 2 萬個單詞。因為 2 萬個單詞實在太多,所以這件事情必須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即使一天背 100 個單詞,也需要連續 200 天才能完成,而堅持做這件事情 200 天的難度非常大。
雖然所有人都能理解這個道理,但是真正能堅持做下來的人少之又少。
外在控制:控制自己的行為我們對情緒的控制,最終反映出來的結果就對自己行為的控制。外在的行為控制表現出來有各種實踐技巧,在本書中,用了大量篇幅進行了介紹。下面我們來一一看看這些技巧包括哪些。(註:我將這些技巧在《把時間當做朋友》書中的對應章節,以章名 + 小節名的方式附在每個技巧標題後面,例如 3.2 節表示:第 3 章第 2 節。)
精確感知時間(第 2.3 節)控制行為的第一步是感知時間,這也是書名《把時間當做朋友》的由來。書中也提到《奇特的一生》,我對此書也剛好寫過讀書筆記。時間是完成所有事情的基礎資源,精確感知時間使得我們能夠對時間資源的利用率顯著提升。
用紙筆來記錄時間,以及具體的執行技巧(第 3.2-3.5 節)這部分的內容偏執行,詳細講解了如何用紙筆來記錄時間,記錄執行時間的技巧和總結方法。雖然李笑來老師在書中沒有推薦「番茄工作法」,但是我覺得這部分的實踐技巧和「番茄工作法」是能夠相互配合使用的。關於「番茄工作法」,我也寫過一篇讀書筆記。
合理的、適度的計劃(第 3.6 節)避免過度看重計劃的重要性,在打算做一些事情時,沒有計劃或者簡單計劃後的快速啟動,比花費大量時間計劃後再做要更好。比如說健身,與其說研究哪種健身運動更合適,倒不如今天開始就動起來。當然,笑來老師也提到,改變的事情需要快做決策,投資的事情需要慢做決策。
閱讀(第 4.1 節)閱讀是持續獲得新知識的技巧。不過我們更應該看重圖書的閱讀,同時應該壓抑自己在社交網絡(微博、微信朋友圈)上碎片時間的閱讀。因為後者知識不但很碎片化,而且也不成系統,另外同時有很多毫無營養價值的雞湯 / 假新聞存在。
關於閱讀,我之前寫過《如何閱讀一本書》的讀書筆記,也推薦給大家。
學會如何學習(第 4.2-4.4 節)「學會如何學習」就是要掌握正確的獲取新知識的方法。很多人問我 iOS 開發如何入門,如何提高,好象這些問題就應該通過問別人才能獲得答案。但是我覺得,一個學習能力強的人,面對一個新領域的知識,他自己就會找到學習新知識的方法和提高技巧。
這其實就是一種自學能力。書中對於自學能力的解讀(第 4.3 節)包括:
閱讀理解能力
檢索能力
寫作能力
實踐能力
保持開放的心態
了解學習的進程
在書中,笑來老師還提到的學習技巧包括:警惕自己的經驗造成的「思維誤區」,當我們面對不同觀點時,常常自省一下,可能才有機會調整自己的認識。我們不光需要自省,同時也要不盲目信服權威和老師(第 4.4 節)。
另外,在判斷知識正確的時候,掌握「正確的科學方法論」也非常重要。這一點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也有涉及。我們在判斷一個理論是否正確時,要考慮它的論點,論據以及推導過程。任何論據不對、論據不充分或者推導過程不嚴謹的觀點,我們都應該加以小心。
在這方面,最應該小心的就是成功學雞湯了,成功學雞湯常常會犯論據不對或者推導過程不嚴謹的錯誤。
羅輯思維有一期節目批判中醫,其中就指出了中醫粉在為中醫辯護中的各種邏輯上的錯誤,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來聽聽。
另外我最近和朋友討論,也顛覆了我的一些觀點,其中一個觀點是:電動車一定是未來嗎?我一直覺得是未來,但是我的這個朋友的觀點讓我發現了,我的論據還是有一些不充分的地方。
書中同時提到了《少有人走的路》,我還沒閱讀,稍後應該會補上閱讀筆記。
改變態度(第 4.5 節)「改變態度」其實改變的是:思考問題的角度,從而讓自己更舒服。
比如我本來 iOS 開發做得很成功,但是轉而做管理之後,iOS 方面的技能基本上只能在業餘時間提高了。對於此,我可以這麼想:這麼多年辛辛苦苦學習積累的 iOS 技能不能夠派上用場上,慢慢還會忘掉,真是鬱悶。但是,換一個角度,我還可以這麼想:我在 iOS 方面已經很難提高了,但是我在管理方面還是一個菜鳥,人的一生能夠同時經歷程式設計師和管理者兩個職業角度來學習,最終我如果能夠在新的領域成長起來,何嘗不是一件精彩的事情!
我們面對失敗,面對困難,面對學習的態度,都可以通過換一個角度,找到更加積極的應對方式。如果你實在找不到角度,我給你出一個辦法,你想像一下這個場景:你不是出身在中國,而是出生在非洲的一個平民窟裡,你吃不飽,無法受到良好的教育,周圍醫療環境糟糕,甚至連喝乾淨的水都是奢望。你再想想你現在的生活,是不是真的有那麼糟糕。
小心「成功學」(第 5 章)書中提到的技巧包括:
拒絕雞湯
拒絕簡單地強調堅持
拒絕不合理的論證
過於強調自己的獨一無二
過於強調人脈和圈子
理解和提高學習效率(第 6.1-6.7 節)學會:分割任務,堅持執行,保持合理節奏,不遲到。
不要浪費時間證明自己(第 6.8 節)活在別人的世界裡是很悲慘的,因為大多數時候,除了你特別好的朋友和親人之外,別的人並不關心你是否過得開心。那些看不起你的人,那些批評你的人,只要不是友善的態度,大可不必回應,更不用證明自己。
我還記得,有一個人在我的公眾號留言:「你 iOS 技術文章寫得還行,但是非技術的東西寫得很爛,麻煩以後別寫了,浪費我的時間」。我看了之後,默默地把他拉入了黑名單。
你永遠不可能讓所有人喜歡你,你也永遠無法和那些試圖傷害你的人解釋,總有一些人喜歡看你的笑話,看你出醜,對於這些人,無視他們的存在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實際上,他們的存在對於你確實一點價值也沒有。
不後悔,而是總結(第 6.9 節)這也是一種看問題的角度,當我們失敗的時候,專注於總結而不是後悔才有可能讓我們進步。
耐心(第 7.3 節)耐心其實就是「推遲滿足感」的外在表現,但是這件事情其實說起容易做起來難。笑來老師在本節中也沒有說應該如何獲得耐心。面對一個花費時間較長的工作,我知道的產生耐心的技巧包括:
拆解任務,為自己的任務設立階段性目標。以便從心理上感受到目標容易達成,同時可以更好地追蹤進度。
每天用「番茄工作法」來安排當前的工作,使得自己能夠聚焦當前的工作。
暗示自己工作時產生焦慮是正常的,所以盡力不去想工作量的事情。
當工作快要完成的時候,暗示自己快要成功了。
一開始就做好充分的估計和準備,不要盲目樂觀,避免進度延後之後心理的落差。
通過固定時間和固定頻率的工作,培養習慣讓身體對任務的執行產生條件反射。
利用 10000 小時定理來鼓勵自己。
其它書中還提到的技巧包括:培養記憶力(第 4.6 節)、不自卑(第 6.10 節)、不要簡單地把時間都轉換成金錢(第 6.11 節)、專注於當前的工作(第 6.12 節)、提前準備(第 7.1-2 節)
另外,我自己也有一些書中沒有提到的一些心得。包括:
自省:定期回顧與總結。形式可以是以年度總結、月度總結的方式,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培養好奇心。鼓勵自己學習和探索新的事物。
培養習慣。剛剛也說到,習慣讓自己對一些事情的堅持變得更加容易。
適度堅持。面對一些不確定收益的事情,不應該隨意放棄。
心智與情商的關係如果說心智這個概念聽起來如果比較新的話,那麼 情商 就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概念了。我好奇地翻了一下情商的定義,包括五個部分:自我意識、控制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和處理相互關係。
看完這個定義,我突然覺得,其實心智就是一部分的情商,包括:自我意識、控制情緒、自我激勵。這部分主要是偏向於自我的控制。而情商的剩下部分:認知他人情緒和處理相互關係,主要偏向於社會交往能力。
所以說,看起來李笑來老師似乎搞了一個新概念,但是其實是把以前的情商理論,抽取出了一部分偏自我控制的部分,進行了歸納和總結。
小結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做朋友》是一本關於心智的啟蒙書,對於我們控制情緒和行為都具有不錯的實踐指導意義,本書的 電子版 可以免費下載,推薦各位朋友閱讀,早日開始自己的心智。
相關閱讀:
和時間做朋友 - 讀《奇特的一生》
如何閱讀圖書?- 教你閱讀圖書的方法論
番茄工作法 - 簡單易行的時間管理方法
全文完。
贊助商(我的粉絲個人可享受團購價優惠,優惠碼:GMTC-TangQ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