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開心智,如何運用心智來與時間做朋友。」
● 問題
完成任何任務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同時,任何任務都最好或者在某個特定的時間點之前完成,因為任務都有一個最後期限。而且,只要是必須完成的任務,不管是否已經開始執行,最後期限都在不斷逼近,因為——時間永不停歇。
● 慌亂
生活中有些人,身上充滿了矛盾——他們既勤奮又懶惰。
但是也有些少數人在以另外一種狀態生活。他們從容、優雅,善於化解各種壓力,安靜地做他們認為應該完成的事情,並總能有所成就。
● 解決
問題出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真正能管理的只有我們自己。
解決問題的核心思想只有一個——一切都靠積累。
● 孰主孰僕
運用心智可以獲得解放,不再讓自己跟著感覺走,成為大腦的努力,而是翻身做大腦的主人。
● 何為心智
一個人的心智是其過往獲得一切知識及經驗的總和(包括基於這些知識和經驗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心智一旦開啟,學習能力也會相應地大幅增長。
03 現實
● 速成絕無可能
期望速成,從微觀層面上主要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人希望自己的欲望馬上得到滿足的天性。第二個原因是,很多人不懂「有些階段就是無法跨越」的道理。另外一個宏觀上的原因是所謂的「現狀使然」。一個人一生各個階段的滿意程度是呈現U形狀。
總的來說,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無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自我滿意度不斷下降——這就是人們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
出路是有的,但這齣路只有一個起點——接受現實。告訴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時間,我沒辦法一蹴而就。
● 交換才是硬道理
交換——也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擺脫死循環的方法只有一個——給我什麼我就用什麼,積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換能換的東西。要不斷想辦法運用心智的力量去識別那些死循環和惡性循環。然後在好像不可能的情況下日奧出去。
還有一個輔助手段是,在想到「我要什麼」的時候馬上提醒自己,接下來要花一段時間去思考「我有什麼」,後者會讓你腳踏實地。
● 完美用不存在
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那種非常不現實又極其脆弱的完美主義傾向,他們不現實,因為他們不懂。
沒有人能夠做到完美,我們至多能做到接近完美。所以,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時刻忍耐各種各樣的不完美,否則事情根本無法完成。
● 未知永遠存在
我們必須接受這樣一個現實——未知永遠存在。而後,我們只能不斷嘗試著適應「在未知中不斷前行」。如果不能接受,就會平添無數的焦慮,焦慮是低效率的根源之一。
一個相對有效的策略:當有問題解決不了時候,可以先把它記下來,然後繼續前行。
注意一定要把問題記錄下來,很多人因為沒有記錄的習慣,以至於出現曾經因為思考後忘了,而失去獲得答案機會的情況。
● 現狀無法馬上擺脫
越是對現狀不滿,擺脫現狀的欲望就越強烈,而這種欲望會讓一個人最終迷失方向,因為無論是誰,從本質上看都無法擺脫現狀——每一時刻的現狀都是過去某一或某些時刻的結果,而每一時刻的現狀都是未來某一個時刻的原因,沒有人能夠逃脫現實的束縛。
接受現狀才是最優策略——有什麼做什麼,有什麼用什麼;做什麼都做好,用什麼都用好。不要常常覺得苦,這會讓人忍不住顧影自憐,浪費精力和事件,而要想辦法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找到情趣——快樂是一種本事。
● 與時間做朋友
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怎樣判斷所做的事情是正確的的呢?核心只有一個:看它是否現實。儘管現實總是如此難於接受,還是要不斷牢記,還要堅信,不要動搖。
通過不時地記錄、思考與反省,你會越來越善於甄別那些不現實的念頭,進而擺脫它們的影響。這就是差別。
04 管理
● 估算時間
要想提高估算時間的能力,就要從現在開始養成習慣;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斷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據此判斷估算完成任務所需要的的時間。
● 及時行動
拖延行動的本質原因是在於恐懼,認清並接受這個現實很重要,然後心平氣和地做事。勤能補拙這四個字值得相信。另外,面對外部評價的恐懼也是可以控制的。
是什時候開始才好,答案只有一個——現在!
● 直面困難
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迴避困難
如果不能控制這種逃避的傾向,再多的任務管理技巧都是無效的
● 關注步驟
最終能否完成該任務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是3方面:何事、何因、何法,最為關鍵的是方法。
思考方法需要領悟內容入手,不停細分任務、拆解任務,越具體越好,知道每一個小任務可以一個人獨立完成。
做任何事情學會思考方式最為重要,要學著像一個項目管理者那樣思考,他們更多思考方法。通過關注方法,去反覆拆分任務,最終確認每一個子任務都可以完成,這是一個人不可或缺的功課。
● 並行串行
提高效率指的是:原本只能串行完成的兩個任務現在可以並行完成。我們也有必要給自己的大腦打造一個「多任務作業系統」,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儘量將兩個任務並行。
養成一個習慣:把要做的事情用紙和筆寫下來,落到紙面上,可以比較容易地分辨那些任務是簡單而又機械的,哪些任務是相對複雜而又靈活的。然後嘗試吧一個非機械的任務和一個機械的任務搭配起來完成。
並行兩個任務的重要前提是執行者足夠了解這兩個任務,且對自己有足夠清醒的認識。
讓自己擁有多任務作業系統的的另一方法就是:切分自己的時間。
● 感知時間
基於過程的記錄要比基於結果的記錄更為詳盡,在估算任何任務的工作量時候,都更容易確定真正現實可行的目標。
想盡辦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時間、精確感知時間,而後想盡辦法讓自己和自己的行為與時間「合拍」。也就是與時間做朋友。
● 記錄開銷
正如理財一樣弄清楚自己的錢花在什麼地方一樣,感知時間的第一步就是搞清楚自己的時間都用來做什麼。
相信我,你並不孤獨。
● 制定預算
每天記錄時間的開銷習慣養成之後,還要養成第二個好習慣:每天制定時間預算。
在一天的活動開始之前,話費15-30分鐘仔細制定當天的時間預算絕對是特別值得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只做一個列表,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列出來。任務太多的話,需要學會選擇。(重要、一般、不重要)
養成一個很小的習慣都需要掙扎,然而貌似痛苦掙扎的過程,在將來某個時刻將變得其樂無窮。
● 計劃
計劃成功的前提是:目標現實可行
長期計劃是需要通過實踐才能習得的能力。一般來講,期限越短,內容越清晰。
有些時候也沒必要做計劃。第一是任務非常簡單情況,另一個是初始狀態下,往往沒喲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計劃。計劃固然重要,行動更為重要。
● 列表
列表是最有效的組織工具之一。可以有:任務列表、待處理列表、核對列表等等,製作列表運用列表是一種需要練習的重要能力。
最方便的列表工具是紙和筆
列表也沒必要工整
列表一定要隨手可及
最重要的任務永遠只有一個——是否對目標(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的實現有好處。評價任務緊急與否的標準:是否真的重要。
制定專門的下一階段的任務列表
給每個任務制定一個核對列表。
列表一旦運作,就要執行到底。
● 流程
我們面臨的任務大多數是重複性的,要想加快執行重複性任務的速度,只需要在遇到重複性任務的時候先將其完成一次,然後總結、整理,搞清楚流程,在靠近一步的實踐把它變成閉著眼睛也能做好的事情,這就是提高效率、減少失誤的根本手段。
為任務制定流程是一個必須養成的習慣,一個人在梳理流程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思考其中的細節。
● 預演
只有經過大量的額預演或者聯繫,我們在能夠在實際執行任務的過程中有出色的表現。這也是良性循環和惡性循環之間的選擇和差異,萬事皆可提前準備、萬事皆需要提前準備。
● 驗收
很多人半途而廢的根本原因是從未想過要給自己執行任務時候的表現設計一個驗收機制,最基本的驗收機制就是針對最終結果的。
不管遇到什麼任務,都應該對其認真審視,同時想自己提出一個問題並要想辦法回答:怎樣才算做好?最好寫下每一個預定的驗收標準。
05 學習
● 效率本質
學習就是人類所有能力的延伸。事實上,學習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行為。
學習最關鍵的一點是:任何知識的獲取都是不可逆的。學習的重要起點是:起碼學會一種技能。
● 基本途徑
所有人獲取知識最基礎的手段是體驗。比體驗更高一點的是試錯。在試錯的手段基礎上,另一個聰明一點但重要得多的手段是觀察。
閱讀是人們獲取是值得更加重要的手段,當然也是相對更加需要運用心智能力的手段。
● 主要手段
思考,準確地說,正確地思考,才是獲取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的主要手段。思考、求知過程,某種意義上也就是探求因果關係的過程。
開啟心智、正確思考,更值得我們投入時間與精力。
● 經驗的局限性
● 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的基礎是閱讀理解能力
檢索能力建立在相當熟練的閱讀理解能力的基礎之上
寫作能力在自學能力中佔據重要位置
實踐能力是自學能力最終轉化為真正價值的根本
永遠保持開放的心態,最好把哪些目前無法理解支持的、反對的、無所謂的論點和觀點記錄下來,這種反芻能力使我們避免成為選擇性輸入的受害者的重要保障。
了解學習的進程
06 思考
● 勤於思考
獨立思考,不過是從別人那裡知道一個結論時候,自己動腦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的結論的過程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結論有沒有道理的一個過程。
大多數人會陷入迷信權威的陷阱。本質上是源自人們對確定的渴求。
需要明白權威不是用來迷信的,權威更多時候應該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在某些方面需要權威的同時,自己也會儘量成為某個方面的權威,這是社會大分工的基本意義。
獨立思考的鑰匙
● 權威不等於一定正確。
● 把思考的工作交給別人是非常浪費時間
● 思維陷阱
● 概念不清
學習任何知識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搞清楚它所有基礎概念。
所謂腦子混亂的人,其主要特點就是把根本不是一回事的東西當做一回事。他們構造世界的概念是粗糙、混亂、未經細分與整理的。
eg:很多學生沒有搞清楚歷史與歷史書的區別。學習一門學科,最好先去讀一下該學科的發展史,這是最好的起點。
● 拒絕接受不確定性
不接受或者不勇於接受不確定性,會直接導致很多認知上和邏輯上的錯誤。
● 因果關係
● 分析因果關係的基礎
3個層面審視
● a不一定是b的理由
● a不一定是b的唯一理由
● a不一定是b的最重要的理由
●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時候相關聯的兩者間是互為因果的。
● 所以要做一個用心的人,要用心做事,因為這世界其實也有「心」。
● 雙盲測試
● 自證預言
● 如果人們相信某件事會發生,那麼這件事情最終真的會發生
● 自證預言使得因果分析變得更為複雜。
● 小結:
分析因果關係是我們在決定是否接受某個觀點前必做的功課。很多人做不到思維縝密的原因:一是習慣性拒絕思考;二是不懂得應該如何思考。
思維縝密的做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或者被灌輸的每一個觀念,甄別其中的因果關係。逐一應用以上原則 就會發現自己的甄別能力突飛猛進。
● 舉證責任
一種典型的邏輯錯誤就是「訴諸無知」
誰主張,誰舉證
● 相關命題
四種命題及關係
● 案例局限
容易以偏概全。很多時候我們利用案例來說明道理,但是要注意案例與結論之間的實際邏輯關係,避免以偏概全。
● 對立論證
有些結論有對立的論據,有些現象有對立的解釋。許多人意識不到對立論證的存在,不懂得運用恰當的思考工具。
需要思考的是:哪一個更合理、更現實就接受哪一個。
● 張冠李戴
論點與論據之間毫無邏輯關係。
● 辨析感悟
每個人需要認清楚道理和感悟之間的巨大差異。
道理是普世的,感悟是個體經驗
與其關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行之,努力從失敗者身上吸取經驗。
只有經過自己的仔細分辨,真正成功者的寶貴經驗才是無價的。另外也要花時間真正了解自己。
● 克服恐懼
人人有弱點,因為人人都會恐懼。
● 輔助工具
語言是一個便宜有有效的工具
過去的事情無法更改,現在的煩惱無濟於事,將來的尷尬可以避免。
07 交流
● 學會傾聽
交流的有效與否往往更取決於聽者而非說者。
傾聽的過程常會出現走神的現象。走神次數越多,終究會錯過重要的信息。
為了真正做到有效傾聽,最需要克制的是過早質疑。
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多餘的腦力處理兩個方向的信息:回顧與預期。
● 記住要點才能理順邏輯關係,有效傾聽的關鍵在於那些隱含的信息。隱含的信息多用自己多餘的腦力想到。
● 說者的語篇內容可以分為兩類:事實和意見。
● 預期有好處。
● 一旦決定傾聽,就要主動幫助說者進入傾訴的狀態。
● 說與不說
通過努力、通過積累成為能說更多話的人。
不被理解、不被合理評估對任何人來說必然會帶來巨大的煩惱和痛苦。情緒的波動會干擾理智,進而影響表現。
● 交流原則
第一個原則:有意義的討論的前提是雙方不僅要相互競爭,更要相互合作。——遵守理性討論原則
第二個原則:真理是獨立存在的,它從來不會依附於任何一個人或者集體。
第三個原則:真理不會變,不停變化的是人們對真理的解釋或者理解。
● 正確複述
溝通過程需要有一個驗證機制
● 勤於反思
每個人都可能出現「只看到部分事實」的情況,而把「部分事實」當做所有事實的情況比比皆是,它們也往往是各種衝突的根源。
我們需要反思,需要常常反思。
● 深刻了解經驗的局限
● 時時刻刻保持警惕
● 使用記錄,讓自己能夠記住更多經驗
● 通過觀察和閱讀吸取他人的經驗
● 試用類比來跨越未知與已知的障礙
● 耐心等待以擁有不能快速獲得的經驗
08 應用
● 興趣
往往不是有了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沒興趣不是不去做好的理由,沒興趣不過是結果。
● 方法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來說,方法可以忽略不計。
所有的 成功都依靠兩件事,策略和堅持。堅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 痛苦
對於痛苦的深刻感受,會扭曲或者抹殺人們感知其他事物的能力。
所以如果不去努力分辨,我們會認為自己最痛苦。
我們在痛苦的時候運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去,痛苦就幾近自動消失,而且在它被我們重新注意之前絕不會回來。
大腦擁有遺忘痛苦的功能。
解決因為遺忘痛苦特別快的辦法
● 面臨尷尬的時候,用文字或者圖畫等形式把自己所遇到的尷尬記錄下來,養成回顧習慣。
● 年齡尷尬的時候,儘量弱化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被大腦的直接反應所左右。
● 比較
生活無法徹底迴避比較,但是無需比較就可以獲得的快樂和幸福同樣很多,只不過它們常常被人們忽略。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長,成長是與自己比較。想清楚後,時間的質量會與眾不同。
● 運氣
相信運氣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現。
儘管對生活不應該盲目樂觀,但也不一定失望悲觀。
● 人脈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
個人生活的智慧在於:集中精力改變那些自己能夠改變的事情,暫時忽略那些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專心打造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獨立的人,比什麼都重要。
真正的關心最終只有一種表現:為某人某事心甘情願花時間,哪怕「浪費」時間。
● 自卑
美與醜的分別、強與弱的不同、慧與痴的差異,並不依附於個人觀點而存在,也不會因為任何人而改變。
要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狀態,首先需要停止嘲弄他人。另一個手段就是,忘記自己的優點。很多時候,所謂「謙虛」和「低調」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優化策略。此外,還可以在自己的語言中,把優點和缺點兩個詞替換成特點。最後一個方法就是:適當地放縱一下自己。
● 靈感
靈感博學的背後是積累,有意識地積累。
不要相信什麼「突然閃現的靈感」的存在,靈感這東西,就算存在,也不會是平白無故出現的,而肯定是有來歷的。靈感的出現,只不過是「量變到質變」的那一瞬間突然綻放的鐵樹之花。
所有的成功,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先花上相當的時間和精力去鎖定一個方向或者目標。確定它現實可行之後,運用心智的力量,在這個方向投入更多的時間,比更多在多一點時間。
● 鼓勵
當我們不停地鼓勵所有人的時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實是我們自己,因為最終我們會發現,自來開始進入一種他人無法想像的狀態。成為一個不需要他人鼓勵的人。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很多人之所以做事裹足不前,浪費時間甚至生命,原因就在於他們是必須獲得別人的鼓勵才敢於行動的人。
可是我們卻能成為另一種人,我們可以不需要被別人鼓勵,這是一種寄;境界。
● 效率
任何人都不可能百分百地有效率。在做時間預算時候,一定要留有空間。
黃金分割率可以作為一件趁手的工具。
● 節奏
很多人的計劃無法堅持,是因為他們都計劃實際上是「超人計劃」——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我們應該記住的是:凡是值得去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速成是幻想,正確的辦法是提前預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確定它們是可以通過練習真正熟練掌握的技能,而後制定長期計劃,一點一點穩步執行。
● 物極必反
絕對不要盲目試圖減少睡眠時間。
儘量不要減少與家人交流的時間。
最好不要放棄自己的社交時間。
● 自我證明
09 積累
一個人現狀越差,擺脫現狀的欲望越強,進而作出不現實的決策的可能性越大,如果不能控制這種焦慮情緒的話,他能可能落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任何積累都需要時間,而且需要漫長的時間。正因為如此,大多數人才不肯積累,不願積累,甚至不屑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