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中「女性主義」思想分析

2021-01-10 行走在路上的張張

人類因男人和女人而存在並得以延續,而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卻充滿著曖昧和矛盾。新時代的到來,解放了一代代女性的思想。女性意識到自身的價值與力量,開始從忍氣吞聲和順從男人到要求自我解放,開始為自身思考,開始覺悟。

由於女性思想的進一步解放,促使了文學界出現了一片新的領域:「女性主義」文學。在男權社會中,為了發洩女性的情感和反應女性的生活等,女性(如西蒙娜·德·波伏娃、弗吉利亞·伍爾芙等)開始了有「女性意識」的文學創作,甚至男性,如託爾斯泰、勞倫斯等男性作家也創造過一些思考女性命運的作品。 簡奧斯丁就是其中早期作者之一。 其平穩的敘述中蘊含著強大的力量,溫文爾雅的論調,不感傷不洶湧地娓娓道來的風格,沒有宏大的世界描述,顯示出了女性作家的細膩和溫柔。故事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描繪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場景,身邊發生的事情,開創了獨特的鄉村世態小說風格。她擅長刻畫人物形象,其筆下的人物的性格顯得格外親切與生動,揭露出得問題也意外的深刻。 《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丁最富盛名的小說,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英國中產階級的生活狀況、女性的愛情與婚姻,特別是女性的痛苦和彷徨。 19世紀初的英國社會,男權思想依然佔據著統治地位,女性仍被當做是男性的附屬品。女性幾乎沒有工作機會,英國女子無繼承財產的權利,如果一個家庭沒有兒子,那麼這個家庭的財產將有遠親繼承,所以在結婚之前依靠父母,結婚之後則依靠丈夫,在這樣的處境中,女性要想獲得幸福、美滿的生活,避免陷入忍凍挨餓、孤獨終老的境地,就只能依靠婚姻。書中對中產階級家庭班尼特夫人急於讓女兒出嫁、讓女兒們長時間滯留在舞會、家宴及走親訪友,夏洛蒂下嫁無趣的柯林斯等情節進行了細緻描寫,無處不在地表現出了當時女性被附庸、被選擇的地位。 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即使是溫潤的奧斯汀也在字裡行間裡表現出了對男性的反抗,主要通過對伊莉莎白聰慧和叛逆的描寫,來反映當時英國社會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象,並進一步對女性的婚姻進行了深入的思考,重新判定了女性的價值,在她的作品中體現出強烈的女性意識: 第一,女性獨立意識:主要體現在對伊莉莎白的描寫中,書中通過人物刻畫和情節發展對其獨立意識進行了細緻地描寫。在整個《傲慢與偏見》中,伊莉莎白作為一個酷愛學習、幽默感強的女性,在面對人們的愚蠢、浮誇時,表現出極大的反感,有著自己獨特的價值判斷體系。而在對幸福婚姻的追求中,不與其他女性(如夏洛蒂)一樣甘於附庸,她始終認為,婚姻不應是物化了的獲得財產與社會地位的手段,而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甚至欣賞基礎上的精神領域的自然融合。只有愛情為基石才能建立美好的婚姻的這種思想反映了奧斯汀對物質和情慾婚姻的反對以及對追求美好愛情的理想。 第二,女性才智、品質追求:在奧斯汀的作品中,塑造了許多女性形象,她們無論哪方面都不比男性遜色,不甘做男性的附庸,表現出了自己應有的高貴、自信、堅強、獨立,這一點在《傲慢與偏見》中得到了集中體現。女人公伊莉莎白有主見、睿智、智慧、理性,不同凡俗,也正因此,才有了對達西先生的種種「偏見」,而也是因為這種氣質才吸引了達西先生。書中還通過其妹妹莉迪亞與伊莉莎白的描述等,如:莉迪亞與威克漢私奔的幼稚、輕浮的表現和伊莉莎白維護自我反擊加泰林夫人的羞辱的自尊自重的品質,對比了她兩人的性情與品格,同時也對比了伊莉莎白與夏洛蒂的婚姻選擇和結局。在書中隱隱給讀者一種品性追求導向:善良,修養,知識,了解,理性,堅強、獨立的女性更討人喜愛,才能獲得真正幸福。

就是這樣的一部部經典的著作喚醒了女性,她們呼籲全球女性們認識自己的處境並起來反抗這種不公。李銀河曾說:「女性主義的理論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在全人類實現男女平等。」。所以她們要求男人償還歷史、社會造成的自身性別的非存在(男人的附屬品)的缺失、要求一切男人都擁有的利益和權力(包括話語權力)、要求女性應得的人道主義的公正的對待(反對男性統治下對女性壓迫和暴力的方式,如:家暴)、要求還原女性的創造力、要求確認女性的身份和地位等。在男權佔主導地位的社會,女性確實在種種方面受到男性限制,自由平等究竟該如何爭取?也許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不僅體現在各方面,也表現在男女性別造成的方方面面差異上。女性的權力是不是應該解決、處境是不是應該改善,該如何解決,解決後會帶來怎樣的後果?這些問題是至今也沒法真正得出一致有效回答的。有的女性在無法看到希望或迷茫後選擇了「回歸」,繼續社會制定的女性的職責。有的仍舊不死心的默默鬥爭。身為一名女性,我說不上對錯。女性主義,雖然後來發展到很激烈的地步,但「女性主義」的鬥爭絕然不是一個笑話,它的出現,確實改變了女性的處境和地位,讓女性擁有了男性的一部分權力(選舉權、工作權等),讓女性不受物種繁衍孕育的束縛(避孕、墮胎等),得到了社會的大部分尊重(女士優先等)。它並不像許多人想像的那樣,是一種扭曲變態,歇斯底裡的極端思潮,從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到伍爾芙的《一個人的房間》,其中點點滴滴的傳承,包含著一般只有女人才能看到的絕望。

相關焦點

  • 從簡·奧斯汀的文本,到喬·賴特的影像,淺析電影《傲慢與偏見》
    正因如此,新千年後女性擔綱絕對主角的愛情片、浪漫喜劇開始對這種陳腐、落伍的審美觀念進行了批判,從《傲慢與偏見》到《小婦人》無不如是。《傲慢與偏見》作為英國知名女性作家簡·奧斯汀的代表作,歷經多次改編,在這裡選取2005年喬·賴特執導、凱拉·奈特莉主演的版本作作為分析模板,是基於影片的影響力(全球1.2億美元票房)與高口碑(豆瓣8.6)。
  • 兩個世紀的《傲慢與偏見》:一戰戰場上的治癒系
    英國劍橋大學露西·卡文迪許學院將於6月召開會議,著眼於探討這部小說描述的歷史環境,並對這部小說衍生出的電影和其他文學作品等進行分析。英國赫特福德大學計劃於7月11日至13日舉辦跨學科會議「奧斯汀身在何處」,研究奧斯汀的小說與英國地貌風景之間的聯繫。位於漢普郡的查頓莊園圖書館計劃於2月舉辦相關學術研討活動,話題將涉及小說的改編作品與當代女權主義思想間的關聯。
  • 《傲慢與偏見》書評
    但時間會證明一切,時間的推移,一系列事情的發生,達西改變了自己的傲慢,伊莉莎白也消除了自己對他的偏見,一對曾因傲慢與偏見而延擱婚事的有情人終成眷屬。   作者簡·奧斯汀通過大量細膩的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展現了故事中人物的多重性格,透視出人性的複雜。整本書讓我最有感觸的有二個細節。
  • 200年過去了,《傲慢與偏見》還在被持續閱讀
    我將它看作是英國的現實主義故事,而並非沿襲一貫的理想主義風格。」英國劍橋大學露西·卡文迪許學院預計於6月召開會議,著眼於探討這部小說描述的歷史環境,並對這部小說衍生出的電影和其他文學作品等進行分析。英國赫特福德大學計劃於7月11日至13日舉辦跨學科會議「奧斯汀身在何處」,研究奧斯汀的小說與英國地貌風景之間的聯繫。位於漢普郡的查頓莊園圖書館計劃於2月舉辦相關學術研討活動,話題將涉及小說的改編作品與當代女權主義思想間的關聯。
  • 《傲慢與偏見》200年——偏見的本質
    》,或「傲慢」或「偏見」的各種嘗試都是危險的——假如這種態度本身不是一種傲慢與偏見的話。事實上,有關傲慢和偏見的討論已經超過了3000年。早在17世紀初,培根就已經對與傲慢和偏見互為表裡的「我何知」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見解。
  • 傲慢與偏見的關係,《傲慢與偏見》讀後感
    故事雖然距離我們有二百多年之久,但書中對人性和人類潛意識的剖析卻是放置於上下五千年皆準的,因為人類從來沒有進步過,進步的只是技術,科學和制度。這裡我們只從男女主角的角度簡介一下故事。幾次接觸之後達西漸漸的喜歡上了坦率而美麗的伊莉莎白,起初伊莉莎白認為自己絕不會愛上這樣一個傲慢粗魯的人,她也數次在與他的對話中懟的他下不來臺。但隨著情節的推進伊莉莎白卻漸漸發現達西是一個很高尚的人,他有能力,有修養,甚至非常體恤窮人,他有思想,愛讀書,是一個很靠譜的青年。最後經過幾次誤會與意外之後他們終於修成正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傲慢與偏見是相伴而生的。
  • 《傲慢與偏見》:從育兒角度分析莉迪亞為何走上私奔之路?
    因為我每看一次《傲慢與偏見》,就會有一次新的體驗。《傲慢與偏見》中,班納特家有五個女兒,而簡·奧斯丁也重點寫了班納特家的三個女兒簡,伊莉莎白,莉迪亞,以及他們的鄰居夏洛特四個女兒的故事。這一次,我的目光放在了班納特家的小女兒莉迪亞身上。
  • 校廣之聲|傲慢與偏見
    小說中的情節常常反映了女性為追求社會地位和經濟保障而把婚姻作為依靠,是十九世紀向現實主義轉換的一部分。     《傲慢與偏見》(英語:Pride and Prejudice),出版於1813年,是19世紀英國小說家簡·奧斯汀的代表作。
  • 傲慢與偏見?
    上篇我們提到中國的婚嫁制度以及所涉及的金錢,其實外國的婚姻也類似,有很多經濟上的考量,比如《傲慢與偏見》,這部通俗的經典小說,也包括它的姊妹篇《理智與情感》。作者簡·奧斯汀出身於一個十八世紀英國小鄉紳家庭,婚嫁是那個階層女孩人生的重頭戲。藝術來自生活,她的小說也描述了她最熟悉和擅長的生活。班納特先生總是很冷漠,可能他一直後悔年輕時娶了漂亮但輕浮的太太。
  • 《傲慢與偏見》改編:那些故事中被遺忘的角色
    而作為一個當代女性,瑪麗又與其他忙著跳舞結婚的年輕人完全不同。換句話說,她仿佛站在了社會的邊緣。這種不合群讓她在這兩年成為了改編《傲慢與偏見》的熱門角色。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書,就是從瑪麗入手,講述了一個女生從自卑中自愈並最終嫁給愛情的故事。讓我們一起翻開《另一個貝內特姐妹》,探索瑪麗·小透明·貝內特的內心世界。
  • 電影《傲慢與偏見》,我所以為的你的傲慢,僅僅是我對你的偏見
    伊莉莎白和達西分不清楚倆人誰傲慢誰帶有偏見,兩個不同的階級能走到一起總是有多不易。一個獨立有主見,一個善良有魄力,但是更喜歡的是慈祥明理對二女兒有偏愛的父親。靈魂相似的兩個人歷經磨難總是會在一起,大姐和伊莉莎白無疑最後都是幸運的,不是因為傲慢而產生偏見,可能更深處是因為不了解有了偏見而讓人覺得很傲慢,消除偏見最好的辦法就是了解,伊莉莎白和達西也都做到了。
  • 《傲慢與偏見》,出版傳奇200年
    所有的女人都想跟達西約會  英國一家機構在2004年曾做了一項調查,尋找現代英國女性夢想的「頭牌約會對象」。結果,不是帥哥貝克漢姆,也不是英倫情人休·格蘭特,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竟然不是一個真實的男人,而是十八世紀的小說人物——《傲慢與偏見》中的男主人公達西。
  • 書籍:《傲慢與偏見》
    主要作品有《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和《勸導》等。簡·奧斯汀的作品主要表達的是她對平等、自由、尊重等的理解和嚮往,整體風格輕鬆詼諧,語言具有諷刺性和幽默性。其作品以女性特有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力,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紳士淑女間的婚姻和愛情風波,富有喜劇性衝突,深受讀者歡迎。
  • 文學鑑賞:《傲慢與偏見》反映的女性婚姻問題,看完長見識了!
    摘 要:本文從小說《傲慢與偏見》所反映的英國18至19世紀的婚姻問題入手,分析了小說反應的幾段不同婚姻關係的實質,體現了當時社會背景下女性婚姻的悲哀和對理想婚姻的嚮往,並道出了小說對現今社會的現實意義。
  • 《傲慢與偏見》景別分析
    4.近景達西與伊莉莎白的第一次的交鋒對峙,因為威科姆對他的污衊,使伊莉莎白對他產生了偏見,近景拍攝突出了兩人憤怒嚴肅的面部表情,這不僅僅是兩人的爭吵,更是下層人對上層人權力地位的挑戰,伊莉莎白敢於發出對社會現實權力的質疑,這是傲慢與偏見的激烈碰撞5.近景
  • 《傲慢與偏見》:傲慢讓別人無法來愛我,偏見讓我無法去愛別人
    達西的高傲與冷漠讓伊莉莎白對他產生偏見,這種偏見在各種誤會中不斷加深。直到最終,達西的傲慢被磨平,伊莉莎白的偏見被消解,這對有情人才在生活中慢慢讀懂彼此。影片以伊莉莎白為核心延展開來,以隱蔽的敘事手法,獨特的語言視角,再現了當時英國社會中產階級的婚姻狀況,集中展示了影片背後的多元婚戀觀、懲惡揚善的道德觀,以及自由平等的女性價值觀。
  • 你因何而愛上這部《傲慢與偏見》?
    簡·奧斯汀的小說一直以來都備受讀者的喜愛,由她同名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傲慢與偏見》也是多次被翻拍成影視作品為觀眾所欣賞,而最為經典的一部當屬由喬·懷特執導,凱拉·奈特利、馬修·麥克費登、唐納德·薩瑟蘭等人聯合主演的《傲慢與偏見》,該片於2005年就正式上映了。
  • 《傲慢與偏見》豆瓣8.6:傲慢讓別人無法來愛我,偏見讓我無法去愛...
    「傲慢讓別人無法來愛我,偏見讓我無法去愛別人。」 《傲慢與偏見》是一部由喬·賴特執導,凱拉·奈特莉、馬修·麥克費登等人主演的劇情電影,於2005年在英國上映。
  • 《花木蘭》中的傲慢與偏見
    並非想了解探索,只想帶著傲慢與偏見呈現。似乎在西方人看來,東方女性就是濃妝豔抹。一般就是脂粉蓋住所有微表情,以顯示人物所處時代教條,整個國度千年不變的迂腐,其中看鄭佩佩造型就能體會這種偏見有多深。那麼在製作審美等西方最擅長領域的「潰敗」,便真實呈現了美國在技術、審美上的傲慢。
  • 電影《傲慢與偏見》:愛能打破的,不止是傲慢和偏見
    《傲慢與偏見》是一部愛情片,根據簡·奧斯汀同名小說改編,講述的是19世紀初期英國的鄉紳之女伊莉莎白·班納特五姐妹的愛情與擇偶的故事。這部影片我看了很多遍,其中男女主的愛情經歷格外打動我。顯而易見,女主伊莉莎白是位善良活潑、愛恨分明且極其愛笑的姑娘,她出生在英國鄉鎮中資產階級家庭,但她對愛情以及婚姻有自己的觀點,她沒有受母親的影響,她反對因為金錢而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