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12月15日進行了所謂高效能艦艇「後續艦首艦」(你瞧這得多彆扭)命名下水儀式,順便還交付了首艘臺軍的「快速布雷艇」。當然相比排水量不足350噸,航速只有14節,長相貌不驚人,只有「布雷快速」的「快速布雷艇」,臺灣媒體的興趣毫無疑問都集中到了能打「雄二雄三」,還能發射「海劍二」的「塔江軍艦」上。
▲ 說這700噸的軍艦是「龐然大物」也是醉了……上沒上過055啊這都……
和第一艘「沱江軍艦」的名字有著「赫赫戰功」不同,「塔江」這個名字算是具有臺灣本土特色的,按照臺軍的說法,「塔江」首字取自臺東縣南天部落的塔瓦溪,該溪流屬排灣族生活領域,部落族人天性具有不畏艱難,驍勇善戰的狩獵文化精神。結果這名字被當事的南田村長一頓嘲諷,說什麼「塔瓦溪是漢人取的地名,部落稱此溪為『馬姑裡姑裡(排灣族語意經常乾枯的溪流)』,而真正驍勇善戰、不畏艱難的應該是部落名『路博吉』」……總之這原住民也沒領這臺軍的情誼,臺軍這「本土化」也沒落好。
▲ 就這樣子的滔滔……也沒啥水的就江了唄
臺灣海軍這艦艇命名的說法上溯起來都是民國海軍那一套風雅氣質,什麼作戰艦艇艇取名為「陽」、「山」、「江」、「關」,登陸艦艇取名為「中」、「美」、「聯」、「合」,就算「成功」級用中華英雄,「康定」級用地名,多少的表達些個美好的意向。但這個「江」字號的軍艦既然涉及地名,這命名範圍從中華大地又「本土化」到了臺澎金馬,那就只有挑這種小溝小渠小水管子的地方來湊數,這回「塔江」這種丟人的事兒,下次免不了還得再演上幾齣。
▲ 人家當年是文化人,現在這後來人就吃了沒文化的虧了……
從技術角度講,「塔江」算是對之前的「沱江」進行的一次比較全面的改進,噸位從後者的600噸增加到了750噸,一方面是增加了搭載「海劍二」艦空飛彈,賦予了該艦理論上的中程防空作戰能力。不過這款高效能艦艇的研製改進已經花了不少時間:首艦「沱江」的設計工作在2009年開始,2012年開工2015年服役,隨後一邊測試一邊修改設計,這才有了2019年開工,今年下水、預計明年服役的「塔江」。而所謂後續艦的後續艦則要等後續艦的首艦完成戰術測試之後才能決定是否要投產。這種研改的進度和上世紀90年代的「錦江」級巡邏艇相比並沒有明顯的進步,某種程度上也表明即使排水量不足1000噸的小船,對於臺灣本土艦船研製能力而言也不是什麼輕鬆的項目。
▲ 「塔江」和「沱江」之間的區別,也就是「不大一樣」這個級別
從建造數量來看,算上已經服役的「沱江」艦和下水的「塔江」艦,臺軍總共要建造12艘同型艦(「沱江」艦之後的11艘按照3艘、3艘、4艘的規模分三批完成),從建造數量上來看,他們的替換目標首先是臺軍90年代末服役的12艘「錦江」級巡邏艇。考慮到二者在臺軍內現在都算三級艦,這種替換對於臺軍現行的艦隊架構不會產生什麼影響,也就是說影響臺軍多年的幾大不合理艦隊編制問題依然不會因此得到解決。
▲ 這些歷史原因之下,臺軍艦隊一度很大,但是現在就要面臨無以為繼的困境
一來臺軍在「二代艦」服役之後,因為當年郝伯村將原定建造二級艦的「光華二號」變成了採購一級艦,原本由「山」字號擔當的二級艦就成為臺軍中的規格空缺,導致臺軍要麼用一級艦幹二級艦的活大材小用,要麼用三級艦勉強去幹二級艦的活吃力不討好;而與此同時,臺軍的一級艦隊已經不再年輕,雖然成功級、康定級和剛剛引進的佩裡級眼下還都堪用,但濟陽級的艦齡已經接近50年,且臺軍也沒有渠道從美國獲得更多的佩裡級「熱艦」可以加以替換。
▲ 「濟陽」級作為上世紀70年代初的軍艦,在全球也是孤家寡人了
相比替換艦齡不到25年的三級艦,臺軍原本應該花費更多的精力去解決二級艦的空缺,或者這些真正的老艦的替代問題。但無論是臺軍正在推進,「中科院」吃了吐最後還得依賴外購作戰系統的新一代飛彈護衛艦,還是「中科院」興致十足但海軍興趣寥寥的輕型護衛艦,眼下的進展都遠不盡如人意。整個「高效能艦艇」所解決的,竟然是臺海軍水面作戰艦艇中最不急迫的需求之一,這當然是「國艦國造」整個項目的諷刺,也可以看作是臺灣本土軍工產業能力的天花板所在。
在眼下的臺軍中,三級艦可能是承擔任務最矛盾的艦船之一,這類艦艇雖然在滿足日常巡邏上問題不大,但由於缺乏足夠的態勢感知能力和生存能力,它們並不適合配備重武裝執行一線激烈對抗任務;然而兩岸軍事力量的對比又決定了臺軍必須要讓每一艘可以開動的艦艇裝上其能力範圍內最強的武裝,以一種「全軍動員」的形態迎接兩岸軍事衝突。在臺灣「海巡署」的12艘海巡艦都要採用「沱江」構型,預留搭載「雄二」和「雄三」反艦飛彈空間的情況下,作為正規海軍艦艇,不塞滿反艦飛彈自然是說不過去了。
▲ 當然這海巡船並不經濟划算,但也看出臺灣的「總體戰思維」已經到了什麼狀態
相比臺軍已經裝備的陸基機動反艦飛彈發射車,以及已經向美國訂購,未來數年內即將交付的大批「魚叉」反艦飛彈發射車,臺軍的水面艦艇無論是隱蔽性還是生存性都遠遠不如。而限於其噸位和續航能力,這些艦艇在戰時唯一的活動空間就只能是狹窄的臺灣海峽水域。不能說臺軍把臺灣海峽打造成世界上反艦飛彈部署密度最高的水域毫無意義,只不過當臺軍反艦飛彈的技術水平普遍沒有跨越性突破的情況下,繼續增加反艦飛彈以增強戰鬥力的邊際成本會顯著提升,即使在把自己打造成一隻大刺蝟的戰略下,這麼做看起來也有些得不償失。
▲ 相比發射前很難暴露的陸基發射系統,出海就暴露的軍艦……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消耗對手的彈藥了
但是還能怎麼辦呢?也許在眼前的局勢下,也只有增加飛彈數量這一件事,能讓臺灣軍政當局感到自己的「安全感」有所上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