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慶祝建院90周年,又適逢西洋傳教士畫家郎世寧來華三百年,遂特於10月推出「神筆丹青——郎世寧來華三百年特展」。早在2007年,臺北故宮就曾舉辦過「新視界·郎世寧與清宮西洋風特展」;該次展覽之主軸,較偏重在歐風東漸如何形塑盛清宮廷繪畫西洋風的過程,因此涵蓋的畫家人數較多,展出畫作的時間跨幅亦較長。相形之下,本次特展則完全聚焦在郎世寧一人身上,精選出130組件與其相關之文物;除了匯集兩岸故宮典藏,還向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以及義大利熱那亞馬丁尼茲養老院商借11幅畫作展出,透過「來華前後」「院體新樣」「圖成百駿」「圖寫朝儀」「如真呈覽」五個單元,具體呈現郎世寧畫風發展的脈絡,及其對18世紀中西藝術交流的影響與貢獻。
偉大藝術家初試啼聲
郎世寧(GiuseppeCastiglione,1688-1766)在17世紀以後來華的眾多西洋傳教士畫家當中,堪稱畫藝最出眾且最廣為人知的一位。他出生於義大利米蘭,早先曾跟隨畫家卡洛·科納拉(Carlo Conara)學習繪畫,後來又受到安德烈·波索(Andrea Pozzo)影響,習得透視幾何畫法,年紀輕輕便成為一位藝術家。19歲(1707)那年,郎世寧加入了天主教耶穌會,先被派至熱那亞(Genova)修道院;七年後他26歲時,又被派往中國。當他經葡萄牙抵達澳門,再轉赴廣州、北上京師,並於康熙54年(1715)由馬國賢(Mattheausde Baroni Ripa)引薦入宮後,深得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喜愛。自此,他便以其擅長的人物肖像、花鳥走獸題材,以及注重物象結構解剖、光影效果與立體感的技法,致力於中、西畫風的調和,締造清宮繪畫另一輝煌盛世。
展覽的第一單元「來華前後」,首先呈現的是郎世寧於藝術成長期中所受到的歐洲西洋畫風陶養,及其來到清宮嘗試將西方油畫技法帶入中國繪畫,展露其藝術天分的開端。展示的12幅畫作當中,除了十分難得地從熱那亞馬丁尼茲養老院商借到兩件巨幅油畫作品、讓人得以一窺郎世寧年輕時帶有巴洛克典型風格的藝術面貌,更重要的是還能親睹他在雍正年間所繪製的幾幅花卉、靜物和畜獸、山水畫等,凡此皆屬其在中國的早期作品。
其中,《聚瑞圖》乃郎世寧存世作品紀年最早的一件。此畫右上角有以宋體小楷書寫的款識:「聚瑞圖。皇上御極元年,符瑞迭呈。分岐合穎之谷,實於原野。同心並蒂之蓮,開于禁池。臣郎世寧拜觀之下,謹匯寫瓶花,以記祥應。雍正元年(1723)九月十五日,海西臣郎世寧恭畫。」下方畫幅上則描繪一隻仿宋官窯長頸弦紋瓶,瓶中插著並蒂蓮花、蓮蓬與雙穗稻穀等象徵祥瑞吉兆的植物,用以祝賀雍正皇帝登基。以描繪瓶花來象徵祥瑞,雖是中國自宋、元以來即有的傳統,不過在這幅作品中,不僅採用了色彩敷染及明暗處理的方式來呈現植物花葉和瓷瓶之立體感,尤其在瓷瓶肩部更強調出光源變化的痕跡,凡此種種均明顯受到歐洲油畫技巧和靜物寫生的影響;此點觀察,由畫中以寫實態度繪製的青瓷瓶與臺座均能在清宮中找到真實對應的對象,亦可得到證實。展場中另有一件郎世寧《畫瓶花》,描繪青花瓷瓶中插有並蒂牡丹一枝,象徵富貴。此畫雖無紀年,但從左下角郎世寧的宋體款題推測,應同屬雍正年間創作之作品。此畫對於牡丹花卉及器物的描寫和光影處理,均與《聚瑞圖》風格相近,再加上畫中出現的瓷瓶,根據比對應該就是故宮院藏的「明青花牽牛花折方瓶」,說明了此作亦是按照宮廷實物擺設來予以描繪。
郎世寧,《畫瓶花》軸,臺北故宮藏
在郎世寧傳世畫作中,純以山水為題材的作品相當少見,本次展出的《畫山水》即為臺北故宮所收藏的唯一一件。此幅山水畫,描繪近、中、遠三景為雲煙所縈繞的山巒層疊堆積而上,此乃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構圖模式;而畫中山石的造型及畫法,也可能受到與郎世寧同時期的院畫家唐岱之影響。但值得留意的是,無論是以透視法畫出近大遠小、比例正確的房舍與林木,或是用繁複細碎的筆觸塑造樹幹和巖塊厚實的質感與量感,抑或以不同色調營造出石面受光後產生明暗閃爍的效果,皆屬源於西洋的技法和觀念,證明了此畫確實出自郎世寧手筆。為了對照和凸顯郎世寧山水畫的特色,本次亦從北京故宮借展一幅《海天旭日圖》。此作雖取材自唐代以來李昭道、李思訓山水的傳統圖式,但在畫天空時運用了濃重的顏料烘託出雲彩飽滿的造型,以及黃昏夕照下微妙的光影變化,同時也以強烈的顏色對比描繪出海水波浪的動勢及凹凸立體感,此點亦與《畫山水》中的水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體現出郎世寧如何運用他在義大利的繪畫訓練,並將之與中國的繪畫經驗及傳統巧妙結合在一起。
郎世寧,《海天旭日》卷,北京故宮藏
曠世名作《百駿圖》
郎世寧畫馬,一向在畫史上聲名卓著。本次展出的《百駿圖》更是他赫赫有名的代表傑作,因此策展單位也特立一單元「圖成百駿」加以展示。此幅《百駿圖》完成於雍正六年(1728),在長達七米的長卷上描繪百匹姿勢各異的駿馬遊憩於草原間的景象。從構圖來看,此畫乃延續唐、宋繪畫描繪牧放馬群的傳統——誠如現藏北京故宮的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之所見。但在馬匹、人物和柳樹的表現上,郎世寧則充分發揮了西洋繪畫注重明暗、立體感、解剖學及透視的特點,使得馬匹的造型不僅準確,皮毛的質感描繪尤為突出,給人栩栩如生的感受。根據學者聶崇正研究,《百駿圖》目前尚有兩卷白描稿本流傳在外,應當都是出自郎世寧的手筆。本次展覽也特別向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商借其中一本,與原作相互對照。透過比較,可以見到大都會白描本之畫面布局、構圖,與故宮設色本大致相仿,其中僅有細微差異。郎世寧只用了簡單流暢的線條,便將馬匹、人物與山石、林木的造型準確畫出,並於光影變化處略施明暗和陰影處理,雖然是未設色的底稿,卻有極高的寫實像真度。
郎世寧,《百駿圖》卷,臺北故宮藏
郎世寧,《百駿圖白描稿》卷,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郎世寧新體畫,風靡清宮
郎世寧直到去世之前,在中國一共停留了51年。他對於清宮繪畫的貢獻,在於將西洋透視、光影明暗等技法融入中國繪畫,建立兼容西洋寫實技巧與東方欣賞品味的畫風,此種「郎世寧新體畫」,後來也成為其他院畫家學習的典範。
在「院體新樣」單元,便特別展示郎世寧新體畫的代表作——《畫仙萼長春》冊頁,以及屈兆麟的仿本,呈現其畫風在清宮的影響力。郎世寧此套冊頁,共16幅,分別描繪不同的四時花卉與珍禽,每幅畫的景物布置皆巧妙精到,色彩亦鮮豔奪目,堪稱中國花鳥畫之傑作。如《櫻桃桑鳲》一開,描繪一對桑鳲棲息在櫻桃枝上,身上的羽毛充滿如絲綢般光澤的質感,兩隻鳥的姿態和眼神交相呼應,讓畫面仿佛在一瞬間定格凝結;而桃枝、花葉或果實的勾繪亦精準寫實,設色鮮麗,呈現一種精緻高雅的格調。此類畫風,很容易便令人想起宋徽宗畫院之「宣和體」花鳥畫。對照之下,尺幅相近的屈兆麟《仿郎世寧花卉》,雖在色澤上未能如郎世寧賦色一般鮮豔,但其完全依照原作之構圖及畫法,亦步亦趨地臨仿描寫,肖似程度仍不禁讓人嘆為觀止!
郎世寧,《畫仙萼長春櫻桃桑鳲》冊,臺北故宮藏
側錄帝王/宮廷紀實性繪畫
郎世寧除了為清宮廷繪製大量花鳥、走獸題材的畫作,也留下大量紀實性繪畫。「圖寫朝儀」單元所展出的10組件畫作,不僅有郎世寧為清代帝後寫生的肖像畫,也有他參與宮廷集體創作、對於圍繞皇帝的種種活動加以忠實描繪的作品。
其中,借展自北京故宮的《畫弘曆挾矢圖》,即描繪30餘歲的乾隆皇帝騎在馬上、獨自欣賞其御用箭具的情景。從畫風來看,圖中的山石、樹木當出自中國畫家之手,而乾隆皇帝的肖像及白馬則由擅長寫實的郎世寧繪製。只見乾隆皇帝臉部受光均勻,膚色白皙而潤澤,鼻尖著高光,雙目炯炯有神,惟妙惟肖地表現出皇帝在巡狩時端莊而不失威嚴的英主形象。另外,兩幅臺北故宮收藏的《畫阿玉錫持矛蕩寇圖》及《瑪瑺斫陣圖》,則是郎世寧奉乾隆皇帝御旨,為平定準噶爾之亂立下戰功的阿玉錫和瑪瑺兩人所繪製的畫像。只見阿玉錫頭戴孔雀翎帽,身著箭衣,背掛火槍,腰系箭囊,左手執韁繩,右手腋下緊挾長矛,策馬全速前進,奔馳的馬匹有如飛離地面,動作於畫面中瞬間停格;而以「三箭治敵」聞名的瑪瑺,在畫中同樣是英姿煥發,騎馬奮勇衝殺,明明其前方的敵人已然中箭負傷,瑪瑺卻還是將箭從囊袋中抽出,準備安上弓弦。這兩幅畫作所傳達的視覺圖像,相較於史書所記載的清代戰士之豐功偉業,無疑更讓人印象深刻!
郎世寧,《畫弘曆挾矢圖》軸,北京故宮藏
如繪畫般真實美好
郎世寧在清宮的創作,經常與物品的「記錄」有關,正如同現代照相、攝影的功能。更有趣的是,在郎世寧為各方進貢宮廷之動物如駿馬、駿犬、鷹等所作的圖繪上,亦經常附有書題,採取圖與文對照的形式,系統地記錄清廷皇室的活動,或中央與周邊藩屬之間的交往,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如真呈覽」單元所展出的郎世寧《畫十駿犬驀空鵲》,即是他奉詔為邊疆少數民族王公及地方官員進貢之純種獵犬進行寫生的《十駿犬圖》之一幅。對於這些名貴的動物,乾隆皇帝經常以勇猛的走獸、象徵吉祥的喜鵲、或兇猛的禽鳥等來為之命名。如畫中這隻由碩康親王巴爾圖進貢的名犬,其漢字命名「驀空鵲」即意味著凌空而起的喜鵲。相傳滿洲的始祖布庫裡雍順的母親,就是因為吞食了喜鵲銜來的果實才生下他,參照此一典故,不難得知這隻名犬在乾隆皇帝心中尊貴的地位。畫面中,只見戴著項飾、身軀色白、唯雙耳及尾脛色黑的驀空鵲,匍臥在由庭石、芭蕉和月季、萱草所環繞的草地上,一副舒適慵懶的狀態。事實上,在國勢強盛的清朝皇帝治下,宮廷內所見的一切莫不是如此祥和平靜,尤其在善以寫實紀錄圖像的郎世寧畫中,更強烈透露著這般訊息,引得人在觀看這些畫作、懷想那萬象紛呈時代之餘,總不禁心馳神往不已!
郎世寧,《畫十駿犬驀空鵲》軸,臺北故宮藏
廖堯震為《典藏·古美術》總編輯,《典藏》中國版特約編輯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典藏·古美術》中國版2015年10月號
故宮90年,與時俱進:專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藍玉琦)
臺北故宮「天保九如:九十年來新增文物選粹」特展(王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