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不僅僅是收藏一件器物,更多的是收藏一段過往,收藏一種文化。
現代中國是一個具有強大包容性的國度,但在封建社會卻不完成是這樣,尤其是封建社會達到頂端的清朝。明末開始,為了加固海防,開始閉關鎖國,隔絕與海外聯繫。就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個義大利的外國人,卻在清朝站穩了腳跟,更是被稱為第一個拿到中國「綠卡」的義大利人,這位大佬就是朗世寧。
郎世寧的老家是有世界時尚之都稱號的義大利米蘭,他出生的時候正是文藝復興的末期。所以從小便對藝術很感興趣,尤其在油畫這一塊。19歲加入當地的熱那亞耶穌會,日子過得不溫不火。
因為受馬可波羅的影響,西方教會一直很嚮往東方這塊處女地,耶穌會自然也不例外。年甫弱冠的郎世寧想著與其這樣混日子,不如去東方看看,於是便請求派他前往中國,教會看到這麼有激情的少年,當然就同意了。
在海上漂泊數月後,二十來歲的郎世寧終於踏上了這塊魂牽夢繞的土地,說來他運氣也不錯,正好當時的皇帝是酷愛藝術與科學的康熙。
康熙對他說:「西方的教義違反中國正統思想,只因為傳教士懂得數學基本原理,國家才予以聘用。」他又表示詫異道:「你怎能老是關懷你尚未進入的未來世界而漠視現實的世界?其實萬物是各得其所的。」聽到這話康熙自然不高興了,旋即派郎世寧為宮廷畫師,不給他傳教的機會。
康熙不喜歡油畫,因為年代久了就會變得黑乎乎的,模糊不清。於是為了自己的那碗飯,郎世寧與其他歐籍畫師只能學習使用膠質顏料在絹上作畫的艱難技巧。這在絹作畫,可不像是在紙上,一筆下去就不能再加第二筆,也不容修改潤飾。筆觸偶有躊躇,或下筆太重,那幅畫就毀了。
不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也就在這種艱難的環境下,讓郎世寧對中西畫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郎世寧在清朝皇宮裡這一待就是五十多個春秋,歷經康雍乾三代,後半生更是將中國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個故鄉,死後便葬與京城。老話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他懂西洋畫,又學了中國畫,所以探索出了一條西畫中用的路子。
郎世寧的畫作既講究西方繪畫中的立體效果,注意透視和明暗,也重視寫實和結構準確的合理性,這種新的畫法,號稱「郎世寧新體畫」。
因為郎世寧是個宮廷畫師,畫作一般是供皇家欣賞的,所以作品在精不在多,也就直接導致了,他的畫作量少,所以流入民間的更是寥寥無幾。除了故宮的藏品,也基本都在世界各地的大博物館才有。而曾經出現在拍賣會上的郎世寧的幾幅畫作,基本沒有低於千萬的。
2008年10月27日,郎世寧繪製的《雍正十二月圓明園行樂圖》,在北京中嘉國際舉行的秋季拍賣會上,以1.44億元成交,既創出了中嘉國際的全場最高價,當時結結實實震撼了一把收藏界。
(能力所限,有所不足,望見諒,在此十分感謝提出意見的諸位。如果您對收藏有什麼獨家心得,請留言我們共同探討。投資有風險,收藏需謹慎。我們部分內容和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