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典藏文物迎新春 富貴牡丹來拜年

2020-12-25 華夏經緯網藝術

華夏經緯網1月22日訊:據臺灣「工商時報」報導,農曆春節即將到來,民眾習慣趁著年前除舊布新,臺北故宮精品企劃「花開富貴」居家布置系列商品,讓新春布置花意盎然。

清康熙畫琺瑯玉堂富貴瓶

牡丹花雍容華貴,自古即是吉祥富貴的象徵,清代花卉畫宗師惲壽平所繪的牡丹尤為生動,用彩迭色漬染,再加鉤畫筋絡輪廓,讓觀者光看畫就能感覺到花香拂面而來,故宮精品將惲壽平所繪的牡丹衍生成靠墊套及瓷盤,為居家空間增添清代絕美花景。

芍藥國寶抽紙盒套

清朝康熙皇帝珍藏的《畫琺瑯玉堂富貴瓶》,瓶頸繪蕉葉紋,瓶腹則以繪飾牡丹以及玉蘭花等花卉,寓意玉堂富貴。故宮精品將此文物轉化成

Q版《牡丹小豬陶瓷撲滿》及《玉堂富貴彩金開瓶器》,擁有吉祥意涵的圖像結合日常用品,越用越開運。

牡丹小豬陶瓷撲滿

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花鳥作品豐富十足,「畫仙萼長春冊」16幅花鳥圖更尤為經典,故宮以此作品發展出多款商品,包括藝術瓷瓶以及面紙套等用品,將花卉書畫帶入日常生活當中,更有花開富貴迎新年之意。

仿清雍正牡丹紋蟠龍瓶

惲壽平牡丹靠墊套

法華牡丹金彩盤

玉堂富貴彩金開瓶器

相關焦點

  • 來自故宮博物院臺北文物迎新春財富牡丹的新年祝福
    華夏經緯網日訊:據臺灣「工商時報」報導,春節將至,人們習慣於趁著新年前臺北故宮精品策劃「花開富貴」家裝系列商品,讓新春布置鮮花。清康熙瓷漆玉堂富貴瓶牡丹花雍容華貴自古以來就是吉祥的象徵,清代花卉畫大師惲壽平所畫的牡丹尤為生動,用色彩染色,用鉤子勾勒出筋的輪廓,讓遊客從惲壽平感受花香進入墊套和瓷盤,為家居空間增添了清朝美麗的花卉景觀。
  • 典藏專輯丨故宮90,與時俱進:專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馮明珠院長
    1948年,國共戰爭起,故宮文物再次播遷,精中挑精,數量約為南遷文物的四分之一,象徵承繼正統的清宮南燻殿帝王像藏品悉數來臺。1965年,「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與「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合併為「國立故宮博物院」,於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日正式在臺北外雙溪復院,文物從此安穩地在此定居。
  • 從臺北到北京,我在故宮「拍」文物
    本次SELF講壇上,李翰瑩分享了她與故宮的故事。「文物、詩詞、戲曲以至於禮教,是祖先留下來、中華文化基因中最美好的精華,也是我們生而就擁有的文化基因。」從1992年斥資出版第一張故宮電子光碟,到獲得臺北故宮授權建立文物資料庫,作為「把故宮帶回家"的實踐者,李翰瑩讓文化基因融入現代家庭生活,共同傳承中華文化最美的基因。
  • 臺北故宮2020年展覽計劃
    ▲清代  鄒一桂 《墨妙珠林》未冊之《牡丹二十四品》,「煙籠紫」牡丹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曆代書畫名跡既豐富又具有很強的藝術性。部分尺幅超大的作品,無法於一般展櫃中陳列,僅能藉由202室的挑高大陳列櫃中展出。
  • 揚州講壇精粹丨馮明珠:分享我心中的中華瑰寶——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故事與精彩典藏
    從設置到1931年,是故宮博物院在北平發展的黃金時代。可惜好景不長,1933年日本侵略戰爭爆發,為避烽火戰亂,故宮文物裝箱打包,分批撤離紫禁城運到上海、南京。總共運了13427箱又64包,同時撤退的包括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國子監、雍和宮等文物。臺北故宮典藏除了紫禁城淵源外,也結合了古物陳列所的重要典藏。古物陳列所是民國肇建後設置的第一所清宮典藏博物館。
  • 典藏專輯丨郎世寧的清宮奇幻之旅:臺北故宮郎世寧來華三百年特展概介
    相形之下,本次特展則完全聚焦在郎世寧一人身上,精選出130組件與其相關之文物;除了匯集兩岸故宮典藏,還向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以及義大利熱那亞馬丁尼茲養老院商借11幅畫作展出,透過「來華前後」「院體新樣」「圖成百駿」「圖寫朝儀」「如真呈覽」五個單元,具體呈現郎世寧畫風發展的脈絡,及其對18世紀中西藝術交流的影響與貢獻。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要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
    本文轉自【海外網】;原標題:【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 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去中國化」?惡果來了……
    臺媒稱,臺當局敲定由「臺灣史」專家吳密察掌臺北故宮博物院,讓典藏和展出中華文物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地位越來越尷尬。
  • 臺北故宮公布2020年展覽計劃
    ▲清代  鄒一桂 《墨妙珠林》未冊之《牡丹二十四品》,「煙籠紫」牡丹展期:2020年4月1日~2020年6月29日地點:北部院區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曆代書畫名跡既豐富又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展期:2020年1月23日~2020年4月23日地點:北部院區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書畫文物,按藝術性之高下分為:國寶、重要文物和一般文物三種等級。
  • 冷眼 | 臺北故宮新院長公然叫囂「臺獨」 稱「文物是我們的」
    上任當天,他就公然揚言自己主張「臺獨」,並叫囂「故宮臺灣化」,故宮要做「臺灣民眾的故宮」。他還聲稱,臺北故宮並不是「把人家的文物搶過來」,而是「這些東西不知道怎麼樣就跑到臺灣」。陳其南叫囂,他不是想挑起爭議,只是想傳達「這些文物對岸不敢要回去,文物是我們的。」他說,臺北故宮並非因為「帝國主義」而「把人家的文物搶過來」,「這些東西不知道怎麼樣子就跑到臺灣,不管你叫它什麼,我們就突然成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
  • 臺北故宮公布2020年展覽計劃!
    ▲清代  鄒一桂 《墨妙珠林》未冊之《牡丹二十四品》,「煙籠紫」牡丹展期:2020年4月1日~2020年6月29日地點:北部院區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曆代書畫名跡既豐富又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展期:2020年1月23日~2020年4月23日地點:北部院區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書畫文物,按藝術性之高下分為:國寶、重要文物和一般文物三種等級。
  • 綠營名嘴有了個大膽的想法:要把臺北故宮文物和國民黨打包送回去
    泛綠陣營中的時事評論員苦苓,就在一檔政論節目中表示,臺北故宮中的文物其實是國民黨「偷」來的,要把它們同國民黨一起打包送回中國大陸。據了解,相關節目於9月7日晚上線播出。在這檔名為《辣新聞》的綠營節目中,苦苓直言,「(臺北)故宮國寶不是臺灣的,是國民黨帶來的,稍微修正一下,是國民黨『偷』來的。」之所以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苦苓解釋說是因為,在決定將文物轉運至臺灣時,蔣介石已經下野。正因為是「偷」的,所以民進黨當局成立的「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清算起國民黨來更具有正當性和合理性。
  • 富貴牡丹花 圖案寓意深
    洛陽人愛牡丹自不必說。中國人愛牡丹,將它看成富貴的象徵,那些具有吉祥寓意的牡丹圖案被廣泛用於雕刻、繪畫、瓷器等,就可以作為明證。  清代粉彩錦雞玉蘭牡丹圖盤清代掐絲琺瑯雙鳳牡丹紋鏡  洛陽人愛牡丹自不必說。中國人愛牡丹,將它看成富貴的象徵,那些具有吉祥寓意的牡丹圖案被廣泛用於雕刻、繪畫、瓷器等,就可以作為明證。
  • 北京故宮失竊引臺北故宮關注 「立委」質詢安保問題
    北京故宮日前發生失竊案,臺北故宮的保全問題也引發各方關注,臺北故宮院長周功鑫十六號上午到立法院備詢時提出保證,強調零事故是唯一的目標,但今年三月份臺北故宮發生斷電事故,還是受到在場立委輪番炮轟。日前北京故宮寶物遭竊,保全問題引起關注,藏有68萬件珍貴文物的臺北故宮博物院,三月間,也因不斷電系統發生故障,停電六小時,16號上午,臺北故宮院長周功鑫到立院備詢時,做出說明。立委翁金珠:「這真是不可思議,斷電六小時,你知道斷電幾分鐘,就可能發生,這個國寶失竊的問題。」臺北故宮院長周功鑫:「那個是報導錯誤。」立委翁金珠:「那是斷電幾分鐘?」
  • 瀋陽故宮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合作辦展——金滿堂,玉滿堂擺駕進京展典藏
    200餘件清宮文物盡現「金玉滿堂」此次「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以皇權與秩序、生活與習俗、陳設與清供、藝術與信仰、文治與武備為脈絡,展出瀋陽故宮館藏清代宮廷文物200餘件(套),同時中國國家博物館精選館藏30餘件(套)清宮器物參與展覽。
  • 【風雲】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兩岸故宮剪不斷的緣分
    等到馮明珠從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升任院長重回北京時,她突然發現當年那個宮廷遺址已經升級了,變成了一個真正的文物博物館。與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鄭欣淼和單霽翔兩任院長交往多年,讓馮明珠更能看清這種變化是怎麼來的。
  • 春節觀展之臺北|「鳥譜」、花香、古玉,臺北故宮年味濃
    農曆新年之際,臺北故宮博物院於華表廊道階梯,以院藏「鳥譜」為主題設置了春節應景的地貼,期待觀眾於年節期間走春遊臺北故宮時,能感受到鳥語花香的氣息。同時,新年之際,正在臺北故宮北部院區展出的「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等,臺中院區的「新媒體藝術展」都值得期待。
  • 港臺腔:民進黨何不乾脆把故宮文物還給大陸?
    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正伸向臺北故宮。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已籌備將原屬「行政院」的臺北故宮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會將之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臺北故宮為什麼叫「故宮」?只因其中的20餘萬件館藏寶物和30餘件檔案,絕大多數是國民黨1948年從大陸帶走的故宮博物院文物,每一件都凝聚著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精華。臺北故宮之名,實有歷史和文化的雙重指向意義。民進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用意昭然若揭,就是要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以遂其「去中國化」「文化臺獨」之私。 給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能給臺灣帶來好處嗎?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從1930年代開始,故宮國寶在20世紀的顛沛流離,見證著百年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個巨大傷痛。2020年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故宮文物遷存北溝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覽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以及「編輯出版」、「展覽傳播」、「臺北復院」六單元,以院史資料室集藏之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遷臺前賢后人提供之舊照史料,呈現故宮文物遷臺初期的歷史經緯。
  • 盤點臺北故宮文創產品
    而這也只是臺北故宮 2400多種文化創意產品的其中之一。對於文創產品的發展,臺北故宮不僅專設藝術基金,更親自為文創產品的出爐保駕護航。 臺北故宮與90餘家臺灣本土以及國際知名廠商合作,目前已推出了近2400種文創商品,包括「翠玉白菜傘」、「冰山一腳」潮襪、「富春山居圖」茶杯墊、為消暑飲品「三清茶」的乾隆御飲,臺北故宮從神壇走向民間,將歷史文物與社會民間巧妙結合,不僅創造富有情趣的文創產品,更將大眾拉近臺北故宮的殿堂。接下來一起去臺北故宮看看那些搶手正夯的文創產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