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謀論是很多歷史愛好者喜歡聊的話題,像三國時期這種大熱的歷史IP更不缺少陰謀論流行。應該如何看待陰謀論呢?小編認為既不能脫離史料,完全相信陰謀論;也不能看到陰謀論就鄙視、反對。下面小編就來說一說三國圈的三個陰謀論,哪個更可能貼近事實,那個最不靠譜。
一、 劉備臨終託孤是試探諸葛亮,又以李嚴分權
劉備臨終前託孤諸葛亮,跟諸葛亮說如果劉禪不行事,你就取而代之。這個故事在傳統的觀念中是劉備和諸葛亮君臣無私,但是到現代卻變了味。有人心裡琢磨著,我要是劉備怎麼會甘心把江山讓給諸葛亮呢?應該是試探諸葛亮,後面早就埋伏五百刀斧手等待摔杯為號。一看劉備不僅託孤諸葛亮,還託孤李嚴,就判斷劉備用李嚴來牽制諸葛亮。
那麼這個說法有道理嗎?首先用李嚴牽制諸葛亮是肯定沒有道理的。李嚴在劉備在世時期是尚書令,但是劉備去世前把他限制在永安,留他跟空氣鬥智鬥勇。這不是給他權力,反而是削弱李嚴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劉備的態度很明顯,就是讓諸葛亮全權輔佐劉禪。以此為基礎再看劉備和諸葛亮的對話,應該沒有太多虛與委蛇的地方。
二、劉備和諸葛亮謀害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雖然前期打得曹仁、于禁、龐德找不著北,但是先胖不是胖,最後關羽還是被徐晃挫敗,荊州也被孫權偷襲,關羽就這樣兵敗身死。在整個"襄樊之戰"中,劉備、諸葛亮在益州毫無反應,就跟沒事人一樣。
關羽北伐的時候,劉備為什麼不出兵呢?於是有一個陰謀論誕生出來:就是劉備和諸葛亮看關羽尾大不掉,容易威脅到劉禪,那乾脆借曹操和孫權之手把他除掉吧。其實這個陰謀論的歷史也有年頭了,後來又被人炒了冷飯。咱們就事論事,劉備和諸葛亮謀害關羽這個觀點並不能站住腳。
且不說目前沒有一種史料能夠作為這個觀點的論據,我們主要來看兩個方面:一、劉備為什麼不出兵;二、劉備除掉關羽的代價和利益。劉備為什麼不出兵響應關羽,非常的簡單。
因為當時剛剛打完"漢中之戰","漢中之戰"歷時兩年,劉備的老底並沒有多麼厚實,關羽緊接著發動北伐,沒有給劉備休養的空間。另外劉備即便希望除掉關羽,也不可能拿荊州作為代價。因為荊州丟失代表《隆中對》徹底失敗,劉備很有可能被困死在益州。所以這個陰謀論非常不靠譜。
三、司馬懿借刀殺人除掉張郃
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時候,司馬懿、張郃等人對抗諸葛亮。結果李嚴運糧運不過去,諸葛亮一看沒有糧了,好吧咱們撤退吧。於是他就拔軍回漢中。司馬懿一看諸葛亮撤退了,就要求張郃追擊。張郃本人並不想追擊,但是怎麼說司馬懿就是不聽,無奈之下追擊蜀漢大軍,結果在木門道中伏被殺。
司馬懿強迫張郃追擊,導致張郃戰死。所以產生一種觀點,司馬懿是借刀殺人,利用諸葛亮之手除掉張郃這個老將。小編認為這個說法還是頗有道理的。在諸葛亮四伐的時候,司馬懿是從荊州調到雍、涼的,並沒有什麼威望。而在對抗諸葛亮的過程中,就屬張郃跟司馬懿扎刺。
司馬懿著急忙慌趕赴戰場,張郃提出要分兵行動;司馬懿面對諸葛亮選擇暫避鋒芒,張郃跟司馬懿唱反調。張郃是曹魏西線的宿將,曹真去世後本來張郃可以勝任西線主將,結果來了一個司馬懿,心裡可能多少有點不爽。司馬懿在西線的表現不如張郃,個人權威又屢次遭到張郃的挑戰,他借諸葛亮之手除掉張郃至少在情理上比較貼近事實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